香港高校热背后的冷思考

来源 :教育前沿·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xing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在高考招生中冒出一个新的热议话题:香港高校内地招生热。早前一项调查显示71.2%家长更倾向于选择去香港读书,从2005年开始有18名状元选择求学香港,各种媒体、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少人惊呼“狼来了”,“掐尖”、“鲇鱼效应”等词吸引了人们关注的眼球,再加上媒体对各省市状元弃北大、清华而投身港校的夸张渲染,让内地高校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及紧迫感,招生传统格局已被打破。这种热度背后实际反映着两种大学制度的竞争,有利于内地高校更好思索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切身关注今后发展方向。
  


  香港高校内地招生历史
  
  (一) 内地招生历史
  香港高校进军内地开始招生最早要追溯到1999年教育部、国务院、港澳办颁布《关于开展内地与香港教育交流若干问题的意见》,内容为自1998年起作为试点同意香港的大学委托内地的大学代招大学本科生,而1998年香港慈善团体“赛马会”也给香港高校提供了一笔资金,作为支持招收内地学生的奖学金,当时招生人数只有几十名。2002年经教育部和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批准,香港高校首次获准在内地招生,由于批准时高考时间已过,实际招生于2003年展开。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8所香港高校可从内地六省市招收自费本科生,香港高校热就此散开。2004年招生范围发展至十省市,2005年扩张到十七省市,2006年增加到二十个,而2007年已达到史无前例的二十五个,且高校数增加了珠海学院、香港演艺学院、香港树人大学、香港公开大学共有12所参与内地招生,招生人数也膨胀到1410至1460左右,港大与科大07年招收了649名内地生,其中中文大学和城市大学参加内地统招,其余均采取自主招生。香港高校已经调整了录取内地生政策,2007年招生考试,凡是已经与内地高校达成协议的保送生,均不会被香港高校录取。此外所有招入香港高校的内地学生需读一年预科。
  (二) 部分港校简介
  在2006年香港专业教育网大学排名中香港大学、中文大学、科技大学占据前三位。
  1、香港大学正式于1911年创立,前身为香港西医书院,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的“世界一流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上全球排名第149位,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0名,是香港惟一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院校。
  2、香港中文大学成立于1963年,是校园面积最大的研究型综合大学,超过99%教师拥有博士学位,是亚洲惟一采用书院制的高等学府。
  3、香港科技大学创立于1991年,办学模式模仿美国公立大学,其中商学院被誉为“亚洲最受崇敬的商学院”。
  
  香港高校优势吸引因素
  
  (一) 香港经济地位
  香港作为国际大都市,市场体制完善、商业文化发达,与国际经济、文化沟通便捷。在这种拥有特殊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的国际化都市下,能接触到与内地不同的文化观念和知识范畴,开拓眼界。香港本身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也投射到高等教育领域,使其兼具东方与西方的特质和魅力。
  (二) 香港高校教育理念
  香港高校把中国传统的人文主义精神与美国高校的通识思想整合形成“全人发展”、“均衡教育”、“博雅教育”等理念,重视人文精神和科技成果的相互配合。新生入校开始就坚持正规课堂教育与非正规课外教育相结合,从个人辅导、团队训练、心理成长小组、工作坊和专项素质训练等入手,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提高各个方面的素质使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多元交叉。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国外先进文化并举,培养具有东西方文化兼容,既掌握精深的专业技能又具有高尚情操、通人情、懂世事,且注意培养学生的灵活性、适应力和创造力。在那里教授受尊重,学生受重视,文员敬业而有效率。学术自由,不受干涉。教授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形成自己的观念与理论,你可以不赞同任何人的观点,但你必须有自己的观点!一名香港名校长曾自信地说:“我们的学生有能力在世界任何地方工作”。
  (三) 先进的管理方式
  香港高校有着多元化的教育投资来源(包括香港政府、慈善团体、香港工商界、海外和个人捐资),有充分资金开展各项活动,而且还有别具特色的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监控。高校采取行政人员和教师共同规划管理的内、外控结合方式。教师国际化水平高,高薪吸纳了来自全球不同国家、不同教育背景的教师教授,也有许多欧美学者的校外主考官,使得欧美国家承认香港高校颁发的学历。高校的学者博士学历比例也很高,都有国外大学受教育的经历,而国内学者多数都在国内受教育,他们对中国情况了解,但比较缺乏国际视野。硬件设施先进到位,各大学图书馆联网,设施全面电子化,图书可供调剂,互联网查阅便捷迅速,形成了数码校园。
  (四) 全英文教学环境
  香港高校都基本采用全英文教学,课程的国际化也十分有特点,使用国外原版教材和学术刊物发表的最新资料,如果上4年大学再出国,语言就不成问题了。除了全英文授课外,还有国际的校外评定委员会对大学的学科进行评定,以保证学科的质量。此外四年后又会学到一种方言——粤语。
  (五) 巨额奖学金
  如香港大学设有约1000项不同奖学金奖励在学术、体育或社会服务等方面出色表现的同学,可为内地尖子生提供助学渠道。
  (六) 永久居留权
  内地人员只要在香港工作生活7年以上,就可以得到在港的永久居留权。而去香港上4年大学后,如果继续在香港工作3年就可以顺利地拿到香港永久居留权,得到香港的永久居留权,除了美国,去其他100多个国家都是可以免签证的,未来的生活和就业选择自由度就会更大。
  (七) 交换生制度
  香港高校极重视学生的对外交流,每年选派大量学生参加交流计划,交流的海外大学包括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加州理工、伦敦大学、早稻田大学等世界很多名校。22%的学生都可以到国外学习一学期或者一年,这些交流项目可促进全球视角的形成和跨文化理解的培养,这是内地一些高校目前无法与之相比的。“要让学生体验不同的文化和制度,因为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能管理香港和内地,还要能管理世界”。
  (八)深层动因——毕业后的前景
  香港作为国际经济中心,就业机会很多,毕业后可以选择留港、赴海外或回内地修读研究生课程和工作,这可以避免卷入内地愈发惨烈的就业竞争。港校在日常也训练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能力,并创造条件使其与成功人士结识和交流,为未来步入社会人生事业打下基础。如港大举办的高桌晚宴,科大举办的卓贤汇。从香港的大学毕业,即便没法留在香港,到内地找工作也会更方便些,因为这部分学生集内地与香港双重文化背景于一身,既能融入内地的独特文化,又能适应香港生活,以至国外的国际化体制与习惯。如果是毕业出国深造,香港的学生也比内地学生更容易一点,因为港校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教授比较多,他们的推荐信对国外的名牌大学更有说服力。
  此外大部分香港高校的报考不进入统招计划,不影响其他内地院校的录取,使学生和家长多了自主选择权,由此对香港的高校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再加上内地与香港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位证书,扫清了顾虑和障碍。
  
  香港高校限制阻碍因素
  
  (一) 优秀的高考成绩
  香港高校一般都要求学生高考成绩达到当地本科一批控制线以上,一般参照招生省份最好的高水平学校的调档线。如香港中文大学2007年招收内地考生文史类要超600分,理工类要超630分,科技大学要求理工类要67.30分左右。即使是这样的要求,竞争也相当激烈,去年录取比例在1:40左右,且被淘汰的都已经是高考成绩拔尖的学生,被录取的学生可谓优中选优。
  (二) 过硬的英语水平
  仍以中文大学为例,今年招生要求高考英语单科130分以上。此外港校面试基本全英文进行,这又要求有良好英语口语表达水平。进入港校后没有过硬的英语底子,是无法跟上全英文教学上课的进度的。
  (三) 优秀的综合素质
  香港高校看重面试中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在面试过程中,考官注重考察考生的个性、沟通能力、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心理素质和潜能,及对全新教学模式的适应能力等,高考成绩最好的学生不一定就是最好的人才。进校后要自己管理自己,主动去争取奖学金、交流的机会,学习方式也与内地有差异,必须围绕课程阅读大量的材料,必须准备导修课的报告,还必须考虑期末的论文,平常注重Team Work(团队学习),香港高校授课的时间短,研讨时间长,并且由专职的助教引领学生参加研讨,而内地高校主要还是老师讲课为主,研讨的氛围比较缺乏,这是很多内地学生到了香港不适应的原因所在,且高校学期比内地短,例如每学年的第一学期一般从9月份开始到12月份就结束了,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时间。所以独立性强、自我管理能力强、心胸开阔、社交能力强的学生才适合到香港读书。
  (四) 雄厚的财力支持
  港校学费比较高昂,如香港大学学费每年约10万港元(是内地学费的十几倍),住宿费和生活费每年约5万港元,且香港的法律规定,内地学生不可以在当地打工。如果不是特别优秀能拿到全额或部分奖学金的话(2007年港大招收的内地生能拿到奖学金的只有五分之一),这笔开销不是一般内地家庭可以承受起的。今年被港校录取的广东两状元也指出如果没有奖学金是不会选择港校的。
  (五) 生活习惯的差异
  在生活细节上比如香港学生习惯“早睡早起”(1∶30-9∶30);楼的底层是G层而不是一层;大量使用信用卡;与导师同学进行电子邮件交流;伙食水果蔬菜比鱼虾贵,部分香港学生对内地生还存有歧视等等,都需要内地生有较强适应融合能力。
  
  两地高校优势互补
  
  从以上一些限制因素可以看出,香港高校只是吸纳了内地小部分顶尖优秀生,并没有改变内地高考格局,内地高校不应过于恐慌,而应切身思索一下如何加强两地高校交流合作,进行优势互补,互鉴提高。高度的开放性和国际化特色,是香港高校的优势和魅力所在。内地高校浓厚的人文气息涵养、良好的校园氛围、悠久的学术传统气度、优秀的生源素质、特定领域的学术地位底蕴、家国情怀是香港高校无法比拟的。
  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许子东提出,人才的流动及其影响是双向的,“人才不是流失,是流动,这种交流非常好。其实要说影响,应该是对香港的影响更大一些。到香港的内地学生大多非常出色,勤奋刻苦,给香港学生很大激励,他们之间也形成了竞争。”内地学生注重读书,基础知识扎实,纪律性强,做事有目标,有追求,香港的企业与内地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内地生普通话好,只要英语过关,今后毕业就业选择的机会比香港生还要多,这些优点是香港学生需要学习的。香港本地学生的优势在于知识面广、活跃、创意能力强、独立性强,内地学生在这些方面需要向香港学生看齐。
  近年来两地高校纵深式交流增加,香港高校为开拓内地教育市场频频到内地开展教育展,内地高校甚至中学也开始赴香港参加教育博览会进行自我推介,内地与香港学子之间开展各种冬夏令营加强沟通分享,高校之间合作开展实验室在学术领域的及时沟通与互助,教育者也相互切磋等等,这些都是应发扬传承下去的。
  内地高校也不能忽视香港高校通过高考招生产生的知名度在品牌方面的价值是巨大的,知名度是一种难以估量的资产,可确立起品牌优势,会促使香港高校在学术图腾柱的顶端占据重要位置,在内地许多一流大学争与国际接轨的同时,香港的大学早与国际并轨了,两者已经凸显起步差,尽快缩短差距才是当务之急!
其他文献
宁夏高校招生录取接近尾声 高职生源好于往年    历时一个多月的2007年高校招生录取工作目前已进入到高职(专科)录取阶段,预计本周全部录取工作结束。高职(专科)共录取学生15073人,其中,区外高职(专科)计划招5573人,区内高职(专科)计划招生9500人。  记者昨日从录取现场获悉,三本录取已结束,录取分数线在400多分以上。昨日正在进行的是高职400分段的录取,预计在300分段就可以完成高
期刊
教育投入不足固然是一个问题,比这个问题更严峻更紧要的问题,则是教育投入和产出的不对称。  任何投入都应该追求产出的最大化,但教育不是经济部门,它的产出不应该是利润,而应该是社会效益。我们说教育投入和产出不对称,主要是说教育产出的社会效益没有做到最大化。教育应该产出的诸多社会效益中,第一效益是公正,这方面尤其有改进空间。由于贫富分化,无力负担教育成本的家庭增加。这就需要教育上的公共救济。教育是弱者改
期刊
前不久,衢州市高中化学优质课评比在江山市江山中学举行,笔者有幸参加了此次活动,并亲眼目睹了来自全市各地的11位选手在课堂上的精彩表现,可谓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  此次评比一改以往“提前一个月通知限选课题,由教研组全体成员共同参与集体备课、通过‘试教--修改—再试教—再修改’,最后由选手上台表演”的做法,而是提前一天通知选手,选定同一教学内容(同课),然后各自备课,抽签“借班”教学以比高低。由于不
期刊
本刊讯: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第二届中国中学校长大会上提出:“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要求有更多的教育家办教育,呼吁学校校长努力成长为新时代的人民教育家。”  陈小娅在题为《努力成长为新时代的人民教育家》的讲话中指出:“今年教师节前夕,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在中南海亲切接见了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对广大教师提出了‘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殷切希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在语文课程总目标中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改变纯“接受性”学习,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读文本。  这里结合语文教学实践,就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探究,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巧设情境,激起探究之欲    布
期刊
一直以来,作文教学就是一个让老师和学生都感到头疼的话题。怕写作文成了学生的“顽疾”。很多教育工作者,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设计了种种的教学方案,如以文体为单位逐一训练的教学体系,以写作知识为序的训练体系等等。这些方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作文教学,展示了作文教改的成绩,但是教学的效果却不是很令人满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无奈地发现学生对作文的冷漠态度依旧,作文教学在无形之中再次走上了传统的套路:仍然强调
期刊
两岸教育界倡议:进一步扩大两岸教育交流成果    由200余名两岸教育界人士参加的“首届两岸青少年社会教育论坛”10日晚在北京闭幕。论坛发表共同倡议提出:要以举办此次论坛为基础,建立并逐步完善两岸教育界人士就青少年社会教育进行定期交流的平台,进一步扩大两岸教育交流的成果。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永福,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俞贵麟、副主席叱利群,台湾省教育会理事长郭添财,台湾淡江大学教育政策与
期刊
近日,在教育部基教司、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举办的“首届教研室主任高级研修班”上。我们见到了广西玉林市教科所蔡梓权所长(以下简称蔡),并就新课程问题教学法对他进行了专访。    教育前沿:蔡所长,您从广西远道而来参加这次会议,请谈谈有什么感受?    蔡:这次研修班是教育部基教司、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举办的,内容十分丰富。听了比利时学者罗杰斯先生关于组合教学法和学生能力评价的讲学、香港中文大
期刊
我国现行教育缺乏尊重    “听话教育”可以说得上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我们总是要求孩子和学生“听话”,听话就是好孩子、好学生。卡尔·罗杰斯在《论做人之道》一书中写道:“在教育方面,我们往往制造出顺从者、定型人之后,对个人的教育就‘结束’了,而不是首先塑造出有自由创造力的、有自己特色的思想家。”可以说这句话来恰如其分地描述了我们的教育现状。  中国现行教育缺乏对学生的尊重早已为有识之士所诟病,究其
期刊
人际关系处理得好坏,将直接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而且还能影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高等学校是社会有机体的部分之一,人际关系也贯穿于、存在于高等学校的教职员工与广大学生之中。据统计,大学生每天除了睡眠外,其余时间中有70%左右用于人际交往。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条件,人际关系的质量对其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和终生的幸福都有重要影响。大学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