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企业内的物流治理模式是一种制度安排。物流治理模式可以看做企业组织成员基于主观认识的主观博弈均衡的信息浓缩。当博弈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或者内部博弈的参与者认知变化时,参与者所认知的博弈的形式就会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博弈的均衡,也影响了物流治理模式的改变。因此通过主观博弈的相关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企业内物流治理模式的演变原因,为如何促使我国企业朝着更高效率的物流治理模式演进这一问题找出答案。
〔关键词〕物流治理模式;主观博弈
收稿日期:2011-07-10
作者简介:王玉霞(1956-),女,内蒙古通辽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产业组织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研究。E-mail:[email protected]
中图分类号:F2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4096(2011)05-0022-06
一、引 言
物流活动一直是企业运营过程中的重要活动。人们在探究如何提高物流活动效率的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物流治理模式。物流治理模式是指企业的物流业务的经营组织模式。物流活动是经常发生的,根据威廉姆森交易成本理论,对于经常发生的交易可以采取三种治理方式,即市场治理、双边治理和统一治理[1]。对应的物流治理模式有三种分别是市场治理、双边治理和统一治理。本文所研究的企业物流治理模式的变迁是针对统一治理模式的变迁。虽然统一治理模式是通过企业自身来组织物流交易,但不同的企业所采用的统一治理模式也有不同之处。根据Bowersox和Daugherty[2]的研究,企业物流治理模式的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不同环节的物流活动被分散在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之中;第二个阶段开始出现了部分的物流活动被集中在一个部门以解决成本悖反问题。第三阶段即物流活动的全面一体化阶段,将所有的物流活动集中在一个部门,统一协调和管理。可以看出,企业内物流治理模式是从最初的物流活动的职能分散在企业的各个部门之中,逐步演变为所有的物流职能集中在一个部门,对从原材料购买到产成品销售的全程进行计划和控制的。那么是什么导致了物流治理模式的变迁?引起这种变迁的原动力是什么?弄清楚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判断物流活动治理模式的发展方向,并可以找出促进我国企业物流治理模式朝着高效率模式演化的关键因素。
目前已有较多文献解释了将不同物流交易环节集中起来统一协调的好处,即企业内物流一体化的好处,而对于引起这种物流治理模式变迁的原因进行探讨的文献相对较少。本文基于青木昌彦的主观博弈模型,对这一变迁进行了探讨。从企业所处环境和企业成员知识积累两方面,即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对企业的物流治理模式的变迁进行了分析。
二、主观博弈理论及其在制度分析中的运用
主观博弈模型假定参与者是有限理性和主观能动的统一。即参与者是有限理性的,不能完全知晓客观的博弈形式,对于博弈形式的认识都是主观的,但他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身的认知能力来构建主观博弈模型和尝试新的行动。伴随着环境的变化,博弈参与者对博弈形式的认知发生改变,博弈的形式也会随之演化。在运用主观博弈论进行制度演化分析时,博弈形式不是对博弈场景的客观描述,它是参与者的一种主观认知,并随着认知的积累,发生演化。因此主观博弈论能更好地解释制度的内生演化问题。主观博弈的形式可以表述为:
假设博弈的策略组合为S∈xiS,参与人共享一个公共信念系统∑*,参与人的决策很大程度上受到它的约束。∑*i(S)是参与人i在S的信息集上的概要表征。Ii(S)是参与人为了做出均衡行动决策,还需要加工的不包括∑*但对参与人相关的剩余私人信息。据此青木昌彦给出模型的基本方程如下:
∑*(S)∑*i(S)-Ii(S)(1)
参与人共享的一个公共信念系统∑*即为制度,它是参与人是对具备足够均衡基础的主观认知规则的信息浓缩。模型表明,当参与人的行动在各个时期与预期的相互一致时,他们的主观认知被其行动的可观察的事实证实,这样,均衡路径S将持续产生,并作为未来的行动指南不断再生出来。反之,当认知的制度所导致的行动决策未能产生预期的后果,一种普遍的认知危机便会随之出现,并引发人们寻找新的制度,直到新的均衡出现为止。上述制度演化的逻辑可以通过图1来表达。
图1 制度变迁机制的认知方面
三、企业内物流治理模式变迁的原因分析
企业内物流的治理模式是关于物流活动的制度安排。正如同法律,法律看起来是政府强加给公民并限制公民的,但实际上“法律反映了大多数人自愿施加的行为准则”[3],虽然表面看企业的制度安排是由企业的管理者提出,但实际上企业的制度安排是企业组织中各个成员博弈过程中意见一致的结果。最初的物流活动被分散在企业的各个部门之中,如库存管理和订单处理等只能处于财务部门的控制之下,而运输、采购和物料仓储等职能被置于制造部门的控制之下,产成品的运输和库存管理被置于销售部门的控制之下。伴随企业组织结构的变迁,全部物流活动被集中在一个部门,由该部门对整个企业的物流活动进行计划和控制。这一物流治理模式变迁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企业关于自身制度的演化过程,因此可以引入主观博弈论来分析企业自身物流制度安排演化的原因。下面通过构建一个主观博弈模型,反映企业物流治理模式的变迁。
假设1:这个博弈的参与者为组织的成员,包括管理者和雇员。
假设2:企业管理者技术可行集为S1{不同的物流组织模式},即将各项物流环节的活动分散在不同部门或者将几个环节的物流活动集中在一个部门等组织模式。企业雇员的策略空间为S2{不同的工作模式},工作模式有两个维度,一是与组织其他成员间的配合方式,另一个是努力工作的程度。在任何时点上,只有一个有限维度的子集处于启用状态。
假设3:Ωi{ωi}可观察的后果集合,对于管理者来说,可观察的后果为物流活动的净收益。对于雇员来说,是其自身可感知的效用。这里假设所有员工有相同的效用函数u(x,y),x表示工作中得到的闲暇时间,y表示得到的工资,工资与企业的物流活动收益成正比,假定u(x,y)ax+by。a>0,b>0,且b>a,也就说雇员们更看重工资。这里雇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收益的多或少,但很难掌握确切数字,同样管理者也不可能完全了解每个雇员的效用函数。
假设4:每个参与者拥有私人信息Ii(S)。每个博弈的参与者对博弈的形式有自己的主观认知,而该认知与客观情况可能存在一定偏差,比如雇员可能只能感觉一种物流组织模式的框架,知道其中某个物流环节属于哪个部门,但不一定全面了解不同的物流环节之间如何配合和运作,作为管理者也很难完全把握雇员之间的协调方式和努力程度。
假设5:Φ:S->Ω赋予每一个属于S的s以属于Ω的wΦ(s)的后果函数。
假设6:参与人共享一个公共信念系统∑*即为物流治理模式,它是参与人对具备均衡基础的主观认知规则的信息浓缩。这里物流治理结构仍然是博弈均衡的信息的浓缩,参与人必须对其有一些共同理解或共享认知。关键点在于,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只有当参与人相信它时才能成为制度。比如即使管理者提出了某种集中的物流组织模式,但雇员并未因此而改变其相互间的配合模式,只是简单地被组合在了一起,甚至偷懒,此时的博弈均衡不能看做一种集中式的物流治理模式。只有雇员作出积极反应,改变配合模式,努力工作,达到管理者预期的物流活动活动收益时,集中式的物流治理结构才作为博弈均衡的信息的浓缩存在。
对于每个参与人来说,其最佳的策略是:
S*iarg maxui(Φi(Si,Ii(Si,S*-i):∑*,e)(2)
其中S*-i代表其他参与人的最佳策略,e表示企业所处的环境。
最初企业所处的环境状态为e,在该状态下信息技术不够发达,同时管理者在管理方面的知识积累也有限。此时将所有的物流活动集中一个部门,对所有物流活动进行协调和控制的策略在管理者的策略决策的客观集合中不是处于启用状态的。因为将物流活动集中在一个部门实质就是进行团队生产,根据Alchian和Demsetz[4]的观点“团队生产Z至少包括两种投入Xi和Xj,2Z/xixj≠0.如果团队生产所获得的产出大于Z的分生产之和加上组织约束生产成员的成本,就会使用团队生产”。团队生产过程中需要对不同的物流环节进行协调,才能获得比分散模式更高的收益,并非简单地将不同的物流环节放在一起就可以产生较高收益。因此管理者需要掌握和了解不同环节的信息从而进行协调。由于信息技术不够发达,信息传递产生的交易成本较大,协调而产生的交易成本就会非常之高。另外在团队生产条件下,如果仅仅观察总产出,就很难确定单个人对他们联合投入的产出所作出的贡献[4]。由于管理知识的缺乏,对于所有雇员进行有效监督而产生的交易成本也会非常高,在监督不到位的情况下,员工偷懒或推卸责任是不可避免的。此时团队生产的收益小于分散生产与组织约束生产成员的成本之和,团队生产并不可行。如果不能做到将所有的信息集中起来进行协调和调整就应该建立一种更为分散的体系,该体系不需要太多的信息传递,相应地,至少把部分有关的经济活动的计算和决策留给具有相关信息的人[5]。管理者基于博弈的环境e、个人的私有信息Ii和对于博弈形式的认知,只能采用已启用的可行行动集合中选择能满足上述公式(2)的行动。这有利于有效地协调和调整。管理者会根据可观察的物质结果对自己的行动进行验证,并进行调整,直至自己的行动与雇员所采取的行动相一致。最终将不同的物流环节分散于不同的部门,或者少数物流环节在某个部门相对集中成为物流的治理模式,作为组织成员博弈均衡的信息浓缩,被博弈的参与人所共知并稳定下来。
当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或者客观博弈结构的内部均衡结果的影响积累到一定阶段时,认知危机就会产生并可能达到临界规模,从而引起博弈形式的改变和博弈均衡的改变。关于环境的变化,常见的情况有新技术创新;企业参与交易的范围的变化;外部冲击和具有强大制度互补性的邻近制度出现大规模制度变迁等[6]。竞争加剧、企业生产和销售等制度的变迁和新技术创新等是影响物流治理模式变迁的主要外部因素。
企业面临的竞争的加剧对企业形成了外部冲击。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了市场当中,并展开相对于以往更加激烈的竞争。激烈的竞争将保证那些实现正利润的企业存活下来,而亏损者将消失[7]。为了生存下来,企业会更加积极地寻求物流活动效率的提高,模仿物流效率较高的企业的物流治理模式,或是自己进行物流治理模式的创新。
企业的生产制度等相关制度的变迁也会影响到物流治理模式的变迁。在企业的生产方式由小作坊式单件小批量生产到大批量生产,再到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方式不断演变的过程中,新的生产制度安排也不断演生出来,如柔性生产智能制造、精益生产和敏捷制造等。某个制度结构中制度安排的实施是彼此依存的。因此某个特定制度安排的变迁,可能引起对其他制度安排的服务需求[8]。这些新的生产制度的变迁,需要物流治理模式的变迁与其耦合。因此企业的生产制度等其他制度的变迁为物流治理模式变迁提供了机会。也协调其他制度安排由分散式逐步转化为集中式的制度安排,以与生产和销售等制度安排耦合。
技术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企业物流治理模式的变迁。技术的变化也可能影响交易费用并使得原先不起作用的某些制度安排起作用[8]。技术的变化,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变化对企业的物流治理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Morton[9]认为:信息技术给生产和管理活动的方式带来根本性的变革。由于广泛应用信息网络技术,企业组织的上级与下级、不同部门,乃至不同于员工直接的沟通模式发生了变革,由原来至上而下的金字塔型结构变成了网状组织结构,这使企业获得了更大的灵活机动性。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企业的管理者能以更低的代价获得物流各个环节的信息和关于每个员工的表现信息,雇员也更容易获得其他物流环节的信息,减少不同交易环节之间因协调配合而产生的交易成本,这使得企业的管理者具备了协调和计划整个物流过程的能力,可以将全部物流环节集中到一个部门或一个下属单位进行计划和控制已获得团队生产带来的额外收益。同时,管理者也具备了以更低的交易成本监督员工努力工作的能力。只要这种将物流环节集中到一个部门进行团队生产所获得的额外收益大于因此而付出的额外的交易成本的增加,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这种以团队方式进行监督和管理的形式才是可行的。对于企业的雇员来说,这种组织方式的变化也是有利的,因为每个员工只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就会得到相应的回报,不再担心因为其他员工搭便车而带来的负外部性。此时将所有的物流活动集中在一个部门进行统一的协调和控制已经变成一个可以启用的策略。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的竞争者尝试了新的物流治理模式并取得较好收益时,企业就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管理者为了企业的生存会积极的去尝试新的和模仿可以启用的策略,即将所有的物流活动集中在一个部门进行协调和控制。当雇员的行动与管理者行动相互一致,产生的结果符合预期时,新的物流治理模式就作为博弈均衡信息的浓缩稳定下来。
除了上述分析的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于博弈的影响之外,博弈结构的内部均衡结果的影响积累到一定阶段时博弈的形式也会产生变化,从而影响博弈的均衡[6]。博弈内部参与者的能力积累是影响物流治理模式的变迁的主要内部因素。
知识的积累有助于博弈的参与者更好地认知博弈形式,甚至改变博弈形式。Hayek[10]认为 “一个合理的经济秩序问题的特点恰恰是由这样一个事实决定的:我们必须使用的关于环境的知识从来就不是以一种集中的或一体化的形式存在的,而是以由不同人拥有的、分散分布的和不完全的,并且常常是以相互矛盾的知识的形式存在的。”随着人类历史的推进,无论是企业的所业者还是企业的雇员,都相对于以往具备了更多的知识。知识的不断积累,无疑会增强博弈参与者的认知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博弈的参与者会更快地完成博弈形式的认知过程,并更快地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形成新的主观博弈模型。这导致了作为博弈均衡制度的变迁以更快的速度演化。企业雇员所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以前只能由少数个人掌握的专业知识,现在可以被越来越多的人掌握,并成为共同知识。这有利于不同物流环节成员间的协作,因为一方面减少了不同物流环节间协作的交易成本。随着企业的管理者积累了更多的管理知识和对物流活动的计划和控制方面的知识,管理者能够更好地认知博弈形式,同时管理者也能够更好地认知企业雇员的策略,采用更具效率的策略对雇员进行监督。另外,管理者协调不同交易环节的交易成本也会下降。当管理者发现分散的物流治理模式会导致不同环节物流活动的目标冲突,甚至影响整个企业的运作效率[11],将不同的物流活动集中起来进行协调和控制就成为了管理者的最优策略。雇员在管理者采取集中策略后,会勤奋工作,并努力与不同的物流环节的其他雇员进行协调,因为管理者具备了以前所不具备的监督能力,能以较小的代价确定每个雇员的工作模式。因此博弈参与者的行动相互一致,集中式的物流治理模式作为博弈均衡的信息的浓缩就会不断再生出来,保持稳定。
可以看出博弈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博弈结构的内部均衡结果影响的积累都可能改变博弈的形式,也改变了博弈的均衡,作为均衡信息浓缩的物流治理结构也相应地被改变了。
四、美国企业物流治理模式的变迁
一般认为,现代物流理念产生于二战时期的美军后勤系统。当时美军采用了托盘和叉车的后勤系统,这个系统贯穿了军事物资从单元组合(集装)的装卸活动开始,高效连贯地搬运、运输、储存和再运输搬运,直到按指定军事目标到达目的地为止的整个过程,有效地支撑了庞大的战争机器。这种高效率的系统被认为是现代物流理念的雏形。但二战结束以后美军这种被认为具有较高效率的现代物流理念并未马上得到企业的关注和重视,也很少得到实践。二战以后,世界各国都把精力放在了经济发展上,美国也是如此,随着美国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很多行业的市场竞争空前地激烈,特别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日本企业大举进入美国市场,曾一度使大量美国企业陷入困境。激烈的竞争一方面强化了市场作为有效资源配置手段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迫使企业为了生存不断提高效率,而尝试或模仿新的物流治理模式是而提高效率的途径之一。
激烈竞争环境促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信息技术的诞生就是技术创新的结果。自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以来,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技术取得了快速发展,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信息技术被企业普遍采用,信息技术的诞生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根据对现代企业发展历史的考察,尤其是铁路、汽车和通讯技术等现代企业组织方式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不少论者认为信息技术应当,也必然引致企业组织的重大变化。由于广泛应用信息网络技术,企业组织的上级与下级,不同部门乃至不同员工直接的沟通模式发生了变革,由原来至上而下的金字塔型结构变成了网状组织结构,这使企业获得了更大的灵活机动性。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组织运行提供了强大的硬件平台功能,是支持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重要手段。
另外,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福特、ABB和通用电器等许多企业纷纷进行了组织变革的尝试,到了90年代初,基于信息技术而对企业运作流程进行重新设计的组织变革技术被总结为“组织再造”,通过“组织再造”企业的管理能力大幅提高了。
美国人均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知识成为共同知识,这使得在企业内组织交易的成本下降。另外公司治理模式和企业组织创新等研究也使管理人员的策略集合相对以往具有更多的策略。
竞争加剧造成的外部冲击、技术创新和企业组织变革导致的相关临近制度变迁是导致美国物流企业治理模式变迁的外部诱发性环境。而知识的积累和管理人员管理策略的增加是促使美国物流企业治理模式变迁的内部原因。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美国企业物流治理模式逐步有分散式演进至集中式。
五、结 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或者博弈结构的内部均衡结果的影响积累到一定阶段时,认知危机就会产生并可能达到临界规模,就会引起博弈形式的改变和博弈均衡的改变,从而导致企业内物流治理模式的变迁。当市场竞争加剧、新的技术创新出现,或者企业内物流治理模式相关的企业互补性制度发生变迁,并需要更高效率的物流活动与之配合时,企业的物流治理模式就会从分散在企业的各个部门逐步变迁至集中在一个部门统一进行协调和管理。
虽然现代物流理念20世纪70年代末就已经传入我国,但现代物流的理念并未得到很好实践,主要表现在企业内的物流治理模式仍然是分散式的,即没有将物流的各个环节集中在一个部门进行统一协调,因此也就不能获得团队生产带来的额外收益。影响或阻碍企业物流治理模式变迁原因既有外部环境的原因也有博弈内部积累性影响的原因。外部原因如市场竞争程度不够激烈,例如居于垄断地位的国有企业,没有动力推进物流治理模式的变迁。另外由于缺乏信息平台或利用信息的基础设施,企业利用信息技术的成本较高,阻碍了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利用。企业的生产制度、销售制度等与物流相关制度并未创新,阻碍了物流治理模式的创新。内部原因主要有企业物流管理水平低下,雇员缺乏现代物流理念,不同物流环节间的协调配合成本较高。要使我国企业的物流治理模式朝着更高效率的方向演进,需要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入手,也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就政府而言,首先需要政府减少行政干预,弱化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强化市场的作用,引导企业进行竞争。其次需要政府加大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再次需要政府加大对信息平台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就企业而言,首先需要企业积极进行技术升级,尤其提升信息技术的运用。其次关注对员工的培训,对员工的培训可以使员工具备现代物流理念,同时降低不同环节的员工之间因配合而产生的交易成本。再次需要管理者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具备统一和协调不同物流环节的能力。只有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得以变化,企业内的物流治理模式才会逐步演进到有效率的治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Williamson,O.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The Governance of Contractual Relations [J].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75, (22):233-261.
[2] Bowersox,D.J., Daugherty,P.J. Emerging Patterns of Logistics Organiz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1987,8(1):46-60.
[3] Sugden, R. The Economics of Rights, Co-Operation and Welfare [M]. Oxford: Basil Blackwell,1986.
[4] Alchian,A.A., Demsetz,H. Production, Information Costs,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2, 62(5):777-795.
[5] 保罗·米尔格罗姆,约翰·罗伯茨.经济学、组织与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9-11.
[6] 青木昌彦. 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5,16,246.
[7] Alchian,A.A. Uncertainty, Evolution, and Economic Theory[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50,58(3):211-221.
[8] Justin,Y.L. An Economic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Induced and Imposed Change [J].Cato Journal,1989,9(1).
[9] Morton,S. Corporation of the 1990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Organizational Transformation[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10] Hayek, F.A.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 [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45,35(4):519-530.
[11] Ballou,R.H. 企业物流管理:供应链的规划、组织和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494-501.
On the Changes of the Logistics Governance Mode inside Enterprise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ubjective Game
WANG Yu-xia1,YU Tao1,2
(1.School of Economics,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Dalian 116025,China;
2.City Institute of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116600,China)
Abstract:The governance model of logistics inside enterprise is a kind of intuitional arrangement.The governance model of logistics can be regard as the compressed information of the subjective Game balance based on subjec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members. Whe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changes or the cognitive of the internal game participants changes, the form of cognitive game will change, and the change will affect the balance, and the governance model of logistics will change. Through the theory of the subjective game, we have a good explanation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governance model of logistics, and find out the way to make our country enterprise towards a higher efficiency of the governance model of logistics to evolve.
Key words: the logistics governance mode; subjective game
(责任编辑:王秀中)
〔关键词〕物流治理模式;主观博弈
收稿日期:2011-07-10
作者简介:王玉霞(1956-),女,内蒙古通辽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产业组织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研究。E-mail:[email protected]
中图分类号:F2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4096(2011)05-0022-06
一、引 言
物流活动一直是企业运营过程中的重要活动。人们在探究如何提高物流活动效率的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物流治理模式。物流治理模式是指企业的物流业务的经营组织模式。物流活动是经常发生的,根据威廉姆森交易成本理论,对于经常发生的交易可以采取三种治理方式,即市场治理、双边治理和统一治理[1]。对应的物流治理模式有三种分别是市场治理、双边治理和统一治理。本文所研究的企业物流治理模式的变迁是针对统一治理模式的变迁。虽然统一治理模式是通过企业自身来组织物流交易,但不同的企业所采用的统一治理模式也有不同之处。根据Bowersox和Daugherty[2]的研究,企业物流治理模式的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不同环节的物流活动被分散在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之中;第二个阶段开始出现了部分的物流活动被集中在一个部门以解决成本悖反问题。第三阶段即物流活动的全面一体化阶段,将所有的物流活动集中在一个部门,统一协调和管理。可以看出,企业内物流治理模式是从最初的物流活动的职能分散在企业的各个部门之中,逐步演变为所有的物流职能集中在一个部门,对从原材料购买到产成品销售的全程进行计划和控制的。那么是什么导致了物流治理模式的变迁?引起这种变迁的原动力是什么?弄清楚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判断物流活动治理模式的发展方向,并可以找出促进我国企业物流治理模式朝着高效率模式演化的关键因素。
目前已有较多文献解释了将不同物流交易环节集中起来统一协调的好处,即企业内物流一体化的好处,而对于引起这种物流治理模式变迁的原因进行探讨的文献相对较少。本文基于青木昌彦的主观博弈模型,对这一变迁进行了探讨。从企业所处环境和企业成员知识积累两方面,即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对企业的物流治理模式的变迁进行了分析。
二、主观博弈理论及其在制度分析中的运用
主观博弈模型假定参与者是有限理性和主观能动的统一。即参与者是有限理性的,不能完全知晓客观的博弈形式,对于博弈形式的认识都是主观的,但他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身的认知能力来构建主观博弈模型和尝试新的行动。伴随着环境的变化,博弈参与者对博弈形式的认知发生改变,博弈的形式也会随之演化。在运用主观博弈论进行制度演化分析时,博弈形式不是对博弈场景的客观描述,它是参与者的一种主观认知,并随着认知的积累,发生演化。因此主观博弈论能更好地解释制度的内生演化问题。主观博弈的形式可以表述为:
假设博弈的策略组合为S∈xiS,参与人共享一个公共信念系统∑*,参与人的决策很大程度上受到它的约束。∑*i(S)是参与人i在S的信息集上的概要表征。Ii(S)是参与人为了做出均衡行动决策,还需要加工的不包括∑*但对参与人相关的剩余私人信息。据此青木昌彦给出模型的基本方程如下:
∑*(S)∑*i(S)-Ii(S)(1)
参与人共享的一个公共信念系统∑*即为制度,它是参与人是对具备足够均衡基础的主观认知规则的信息浓缩。模型表明,当参与人的行动在各个时期与预期的相互一致时,他们的主观认知被其行动的可观察的事实证实,这样,均衡路径S将持续产生,并作为未来的行动指南不断再生出来。反之,当认知的制度所导致的行动决策未能产生预期的后果,一种普遍的认知危机便会随之出现,并引发人们寻找新的制度,直到新的均衡出现为止。上述制度演化的逻辑可以通过图1来表达。
图1 制度变迁机制的认知方面
三、企业内物流治理模式变迁的原因分析
企业内物流的治理模式是关于物流活动的制度安排。正如同法律,法律看起来是政府强加给公民并限制公民的,但实际上“法律反映了大多数人自愿施加的行为准则”[3],虽然表面看企业的制度安排是由企业的管理者提出,但实际上企业的制度安排是企业组织中各个成员博弈过程中意见一致的结果。最初的物流活动被分散在企业的各个部门之中,如库存管理和订单处理等只能处于财务部门的控制之下,而运输、采购和物料仓储等职能被置于制造部门的控制之下,产成品的运输和库存管理被置于销售部门的控制之下。伴随企业组织结构的变迁,全部物流活动被集中在一个部门,由该部门对整个企业的物流活动进行计划和控制。这一物流治理模式变迁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企业关于自身制度的演化过程,因此可以引入主观博弈论来分析企业自身物流制度安排演化的原因。下面通过构建一个主观博弈模型,反映企业物流治理模式的变迁。
假设1:这个博弈的参与者为组织的成员,包括管理者和雇员。
假设2:企业管理者技术可行集为S1{不同的物流组织模式},即将各项物流环节的活动分散在不同部门或者将几个环节的物流活动集中在一个部门等组织模式。企业雇员的策略空间为S2{不同的工作模式},工作模式有两个维度,一是与组织其他成员间的配合方式,另一个是努力工作的程度。在任何时点上,只有一个有限维度的子集处于启用状态。
假设3:Ωi{ωi}可观察的后果集合,对于管理者来说,可观察的后果为物流活动的净收益。对于雇员来说,是其自身可感知的效用。这里假设所有员工有相同的效用函数u(x,y),x表示工作中得到的闲暇时间,y表示得到的工资,工资与企业的物流活动收益成正比,假定u(x,y)ax+by。a>0,b>0,且b>a,也就说雇员们更看重工资。这里雇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收益的多或少,但很难掌握确切数字,同样管理者也不可能完全了解每个雇员的效用函数。
假设4:每个参与者拥有私人信息Ii(S)。每个博弈的参与者对博弈的形式有自己的主观认知,而该认知与客观情况可能存在一定偏差,比如雇员可能只能感觉一种物流组织模式的框架,知道其中某个物流环节属于哪个部门,但不一定全面了解不同的物流环节之间如何配合和运作,作为管理者也很难完全把握雇员之间的协调方式和努力程度。
假设5:Φ:S->Ω赋予每一个属于S的s以属于Ω的wΦ(s)的后果函数。
假设6:参与人共享一个公共信念系统∑*即为物流治理模式,它是参与人对具备均衡基础的主观认知规则的信息浓缩。这里物流治理结构仍然是博弈均衡的信息的浓缩,参与人必须对其有一些共同理解或共享认知。关键点在于,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只有当参与人相信它时才能成为制度。比如即使管理者提出了某种集中的物流组织模式,但雇员并未因此而改变其相互间的配合模式,只是简单地被组合在了一起,甚至偷懒,此时的博弈均衡不能看做一种集中式的物流治理模式。只有雇员作出积极反应,改变配合模式,努力工作,达到管理者预期的物流活动活动收益时,集中式的物流治理结构才作为博弈均衡的信息的浓缩存在。
对于每个参与人来说,其最佳的策略是:
S*iarg maxui(Φi(Si,Ii(Si,S*-i):∑*,e)(2)
其中S*-i代表其他参与人的最佳策略,e表示企业所处的环境。
最初企业所处的环境状态为e,在该状态下信息技术不够发达,同时管理者在管理方面的知识积累也有限。此时将所有的物流活动集中一个部门,对所有物流活动进行协调和控制的策略在管理者的策略决策的客观集合中不是处于启用状态的。因为将物流活动集中在一个部门实质就是进行团队生产,根据Alchian和Demsetz[4]的观点“团队生产Z至少包括两种投入Xi和Xj,2Z/xixj≠0.如果团队生产所获得的产出大于Z的分生产之和加上组织约束生产成员的成本,就会使用团队生产”。团队生产过程中需要对不同的物流环节进行协调,才能获得比分散模式更高的收益,并非简单地将不同的物流环节放在一起就可以产生较高收益。因此管理者需要掌握和了解不同环节的信息从而进行协调。由于信息技术不够发达,信息传递产生的交易成本较大,协调而产生的交易成本就会非常之高。另外在团队生产条件下,如果仅仅观察总产出,就很难确定单个人对他们联合投入的产出所作出的贡献[4]。由于管理知识的缺乏,对于所有雇员进行有效监督而产生的交易成本也会非常高,在监督不到位的情况下,员工偷懒或推卸责任是不可避免的。此时团队生产的收益小于分散生产与组织约束生产成员的成本之和,团队生产并不可行。如果不能做到将所有的信息集中起来进行协调和调整就应该建立一种更为分散的体系,该体系不需要太多的信息传递,相应地,至少把部分有关的经济活动的计算和决策留给具有相关信息的人[5]。管理者基于博弈的环境e、个人的私有信息Ii和对于博弈形式的认知,只能采用已启用的可行行动集合中选择能满足上述公式(2)的行动。这有利于有效地协调和调整。管理者会根据可观察的物质结果对自己的行动进行验证,并进行调整,直至自己的行动与雇员所采取的行动相一致。最终将不同的物流环节分散于不同的部门,或者少数物流环节在某个部门相对集中成为物流的治理模式,作为组织成员博弈均衡的信息浓缩,被博弈的参与人所共知并稳定下来。
当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或者客观博弈结构的内部均衡结果的影响积累到一定阶段时,认知危机就会产生并可能达到临界规模,从而引起博弈形式的改变和博弈均衡的改变。关于环境的变化,常见的情况有新技术创新;企业参与交易的范围的变化;外部冲击和具有强大制度互补性的邻近制度出现大规模制度变迁等[6]。竞争加剧、企业生产和销售等制度的变迁和新技术创新等是影响物流治理模式变迁的主要外部因素。
企业面临的竞争的加剧对企业形成了外部冲击。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了市场当中,并展开相对于以往更加激烈的竞争。激烈的竞争将保证那些实现正利润的企业存活下来,而亏损者将消失[7]。为了生存下来,企业会更加积极地寻求物流活动效率的提高,模仿物流效率较高的企业的物流治理模式,或是自己进行物流治理模式的创新。
企业的生产制度等相关制度的变迁也会影响到物流治理模式的变迁。在企业的生产方式由小作坊式单件小批量生产到大批量生产,再到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方式不断演变的过程中,新的生产制度安排也不断演生出来,如柔性生产智能制造、精益生产和敏捷制造等。某个制度结构中制度安排的实施是彼此依存的。因此某个特定制度安排的变迁,可能引起对其他制度安排的服务需求[8]。这些新的生产制度的变迁,需要物流治理模式的变迁与其耦合。因此企业的生产制度等其他制度的变迁为物流治理模式变迁提供了机会。也协调其他制度安排由分散式逐步转化为集中式的制度安排,以与生产和销售等制度安排耦合。
技术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企业物流治理模式的变迁。技术的变化也可能影响交易费用并使得原先不起作用的某些制度安排起作用[8]。技术的变化,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变化对企业的物流治理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Morton[9]认为:信息技术给生产和管理活动的方式带来根本性的变革。由于广泛应用信息网络技术,企业组织的上级与下级、不同部门,乃至不同于员工直接的沟通模式发生了变革,由原来至上而下的金字塔型结构变成了网状组织结构,这使企业获得了更大的灵活机动性。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企业的管理者能以更低的代价获得物流各个环节的信息和关于每个员工的表现信息,雇员也更容易获得其他物流环节的信息,减少不同交易环节之间因协调配合而产生的交易成本,这使得企业的管理者具备了协调和计划整个物流过程的能力,可以将全部物流环节集中到一个部门或一个下属单位进行计划和控制已获得团队生产带来的额外收益。同时,管理者也具备了以更低的交易成本监督员工努力工作的能力。只要这种将物流环节集中到一个部门进行团队生产所获得的额外收益大于因此而付出的额外的交易成本的增加,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这种以团队方式进行监督和管理的形式才是可行的。对于企业的雇员来说,这种组织方式的变化也是有利的,因为每个员工只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就会得到相应的回报,不再担心因为其他员工搭便车而带来的负外部性。此时将所有的物流活动集中在一个部门进行统一的协调和控制已经变成一个可以启用的策略。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的竞争者尝试了新的物流治理模式并取得较好收益时,企业就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管理者为了企业的生存会积极的去尝试新的和模仿可以启用的策略,即将所有的物流活动集中在一个部门进行协调和控制。当雇员的行动与管理者行动相互一致,产生的结果符合预期时,新的物流治理模式就作为博弈均衡信息的浓缩稳定下来。
除了上述分析的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于博弈的影响之外,博弈结构的内部均衡结果的影响积累到一定阶段时博弈的形式也会产生变化,从而影响博弈的均衡[6]。博弈内部参与者的能力积累是影响物流治理模式的变迁的主要内部因素。
知识的积累有助于博弈的参与者更好地认知博弈形式,甚至改变博弈形式。Hayek[10]认为 “一个合理的经济秩序问题的特点恰恰是由这样一个事实决定的:我们必须使用的关于环境的知识从来就不是以一种集中的或一体化的形式存在的,而是以由不同人拥有的、分散分布的和不完全的,并且常常是以相互矛盾的知识的形式存在的。”随着人类历史的推进,无论是企业的所业者还是企业的雇员,都相对于以往具备了更多的知识。知识的不断积累,无疑会增强博弈参与者的认知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博弈的参与者会更快地完成博弈形式的认知过程,并更快地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形成新的主观博弈模型。这导致了作为博弈均衡制度的变迁以更快的速度演化。企业雇员所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以前只能由少数个人掌握的专业知识,现在可以被越来越多的人掌握,并成为共同知识。这有利于不同物流环节成员间的协作,因为一方面减少了不同物流环节间协作的交易成本。随着企业的管理者积累了更多的管理知识和对物流活动的计划和控制方面的知识,管理者能够更好地认知博弈形式,同时管理者也能够更好地认知企业雇员的策略,采用更具效率的策略对雇员进行监督。另外,管理者协调不同交易环节的交易成本也会下降。当管理者发现分散的物流治理模式会导致不同环节物流活动的目标冲突,甚至影响整个企业的运作效率[11],将不同的物流活动集中起来进行协调和控制就成为了管理者的最优策略。雇员在管理者采取集中策略后,会勤奋工作,并努力与不同的物流环节的其他雇员进行协调,因为管理者具备了以前所不具备的监督能力,能以较小的代价确定每个雇员的工作模式。因此博弈参与者的行动相互一致,集中式的物流治理模式作为博弈均衡的信息的浓缩就会不断再生出来,保持稳定。
可以看出博弈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博弈结构的内部均衡结果影响的积累都可能改变博弈的形式,也改变了博弈的均衡,作为均衡信息浓缩的物流治理结构也相应地被改变了。
四、美国企业物流治理模式的变迁
一般认为,现代物流理念产生于二战时期的美军后勤系统。当时美军采用了托盘和叉车的后勤系统,这个系统贯穿了军事物资从单元组合(集装)的装卸活动开始,高效连贯地搬运、运输、储存和再运输搬运,直到按指定军事目标到达目的地为止的整个过程,有效地支撑了庞大的战争机器。这种高效率的系统被认为是现代物流理念的雏形。但二战结束以后美军这种被认为具有较高效率的现代物流理念并未马上得到企业的关注和重视,也很少得到实践。二战以后,世界各国都把精力放在了经济发展上,美国也是如此,随着美国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很多行业的市场竞争空前地激烈,特别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日本企业大举进入美国市场,曾一度使大量美国企业陷入困境。激烈的竞争一方面强化了市场作为有效资源配置手段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迫使企业为了生存不断提高效率,而尝试或模仿新的物流治理模式是而提高效率的途径之一。
激烈竞争环境促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信息技术的诞生就是技术创新的结果。自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以来,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技术取得了快速发展,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信息技术被企业普遍采用,信息技术的诞生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根据对现代企业发展历史的考察,尤其是铁路、汽车和通讯技术等现代企业组织方式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不少论者认为信息技术应当,也必然引致企业组织的重大变化。由于广泛应用信息网络技术,企业组织的上级与下级,不同部门乃至不同员工直接的沟通模式发生了变革,由原来至上而下的金字塔型结构变成了网状组织结构,这使企业获得了更大的灵活机动性。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组织运行提供了强大的硬件平台功能,是支持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重要手段。
另外,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福特、ABB和通用电器等许多企业纷纷进行了组织变革的尝试,到了90年代初,基于信息技术而对企业运作流程进行重新设计的组织变革技术被总结为“组织再造”,通过“组织再造”企业的管理能力大幅提高了。
美国人均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知识成为共同知识,这使得在企业内组织交易的成本下降。另外公司治理模式和企业组织创新等研究也使管理人员的策略集合相对以往具有更多的策略。
竞争加剧造成的外部冲击、技术创新和企业组织变革导致的相关临近制度变迁是导致美国物流企业治理模式变迁的外部诱发性环境。而知识的积累和管理人员管理策略的增加是促使美国物流企业治理模式变迁的内部原因。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美国企业物流治理模式逐步有分散式演进至集中式。
五、结 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或者博弈结构的内部均衡结果的影响积累到一定阶段时,认知危机就会产生并可能达到临界规模,就会引起博弈形式的改变和博弈均衡的改变,从而导致企业内物流治理模式的变迁。当市场竞争加剧、新的技术创新出现,或者企业内物流治理模式相关的企业互补性制度发生变迁,并需要更高效率的物流活动与之配合时,企业的物流治理模式就会从分散在企业的各个部门逐步变迁至集中在一个部门统一进行协调和管理。
虽然现代物流理念20世纪70年代末就已经传入我国,但现代物流的理念并未得到很好实践,主要表现在企业内的物流治理模式仍然是分散式的,即没有将物流的各个环节集中在一个部门进行统一协调,因此也就不能获得团队生产带来的额外收益。影响或阻碍企业物流治理模式变迁原因既有外部环境的原因也有博弈内部积累性影响的原因。外部原因如市场竞争程度不够激烈,例如居于垄断地位的国有企业,没有动力推进物流治理模式的变迁。另外由于缺乏信息平台或利用信息的基础设施,企业利用信息技术的成本较高,阻碍了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利用。企业的生产制度、销售制度等与物流相关制度并未创新,阻碍了物流治理模式的创新。内部原因主要有企业物流管理水平低下,雇员缺乏现代物流理念,不同物流环节间的协调配合成本较高。要使我国企业的物流治理模式朝着更高效率的方向演进,需要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入手,也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就政府而言,首先需要政府减少行政干预,弱化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强化市场的作用,引导企业进行竞争。其次需要政府加大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再次需要政府加大对信息平台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就企业而言,首先需要企业积极进行技术升级,尤其提升信息技术的运用。其次关注对员工的培训,对员工的培训可以使员工具备现代物流理念,同时降低不同环节的员工之间因配合而产生的交易成本。再次需要管理者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具备统一和协调不同物流环节的能力。只有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得以变化,企业内的物流治理模式才会逐步演进到有效率的治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Williamson,O.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The Governance of Contractual Relations [J].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75, (22):233-261.
[2] Bowersox,D.J., Daugherty,P.J. Emerging Patterns of Logistics Organiz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1987,8(1):46-60.
[3] Sugden, R. The Economics of Rights, Co-Operation and Welfare [M]. Oxford: Basil Blackwell,1986.
[4] Alchian,A.A., Demsetz,H. Production, Information Costs,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2, 62(5):777-795.
[5] 保罗·米尔格罗姆,约翰·罗伯茨.经济学、组织与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9-11.
[6] 青木昌彦. 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5,16,246.
[7] Alchian,A.A. Uncertainty, Evolution, and Economic Theory[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50,58(3):211-221.
[8] Justin,Y.L. An Economic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Induced and Imposed Change [J].Cato Journal,1989,9(1).
[9] Morton,S. Corporation of the 1990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Organizational Transformation[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10] Hayek, F.A.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 [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45,35(4):519-530.
[11] Ballou,R.H. 企业物流管理:供应链的规划、组织和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494-501.
On the Changes of the Logistics Governance Mode inside Enterprise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ubjective Game
WANG Yu-xia1,YU Tao1,2
(1.School of Economics,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Dalian 116025,China;
2.City Institute of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116600,China)
Abstract:The governance model of logistics inside enterprise is a kind of intuitional arrangement.The governance model of logistics can be regard as the compressed information of the subjective Game balance based on subjec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members. Whe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changes or the cognitive of the internal game participants changes, the form of cognitive game will change, and the change will affect the balance, and the governance model of logistics will change. Through the theory of the subjective game, we have a good explanation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governance model of logistics, and find out the way to make our country enterprise towards a higher efficiency of the governance model of logistics to evolve.
Key words: the logistics governance mode; subjective game
(责任编辑:王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