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资产阶级的财富标准,以至行为模式,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解释,而且这解释也不断随着时势转变。中国尤其是特区香港的小资产阶级,和缅甸、尼泊尔的小资,显然有不同的标准。在香港以至今天的北京和上海,我相信任何没有自置居住物业的人,已很难被视作小资产阶级(除非你持有与物业大约等值的其他资产)!
在国内,小资产阶级占总人口的比率不断快速增加。举中国为例是很适当的,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发展最快的经济个体。全世界最高的商厦都不再在美国了,而是除了吉隆坡的双子塔外,次之便是重庆大厦(在重庆,不是在香港尖沙咀王家卫那部电影里那间“重庆森林”)。世界第三高的大厦也在上海,都要比美国的任何大厦高。中国人都可以抬起头来(望房顶)了。
手头一项旧数据发人深省。原来1993年中国小资产阶级只有6400万人,只占总人口的5.3%。现在尽管所谓小资的条件已提升许多,国内大城市小资无处不在。中国市场是豪华商品最大的“未完全开发市场”,已是干邑,Chateau Lafite、LV和Chanel的大市场。想当年,我曾目睹不但在大陆,甚至在蒋介石时代的台湾,可乐竟是奢侈品,而今天已成为大众的饮品。
当国内次级城市居民的需求进至和香港人一样时(一级城市如北京上海已追近香港),香港人,北京人和上海人的需求又将会是什么?比较各地小资的消费模式,即使时至今日,还是西方已发展国家的人较为成熟,和所谓更Sophisticated。欧洲人讲究生活质素多于物质享受。港人和国内人仍喜以物炫人,始终是一种暴发户心态的不成熟表现。
基于此,我想从非以财富衡量的角度,看看新一代的小资应是怎样的。
第一,物质需求也许仍有重要性,因为人的特性是“物欲无限“!不过,这重要性会受到下述的其他因素的调节:人愈是Sophisticated,物欲在他心目中的重要性愈会有回降的趋向。真正“有水平”的小资(这阶级里也有许多不同的层次),应先学会任何玩具都“不值得炫耀”。要用物质来炫耀,只证明阁下的档次还不够高。
第二,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速,小资对生活的需求,会变成力求更高度的方便的需求。交通方便的需求使人人买车。小资渐渐喜欢选择住在市中心三环内地区。仍然想住别墅豪宅的,会剩下有司机接送的真富豪。在伦敦,真正的有钱人周日住在城市,周末住在乡郊。
第三,小资产阶级得到超出基本需求的物质享受之后,会把心思花在改善生活质素之上。一个人“月薪多少”的重要性,渐渐会被“这份工作是否会带来更高的生活质素”所取代。以今天的消费水平计,在香港,年入百万,也只住得起大约120平方米,绝非真正豪宅的房子 。但在墨尔本或温哥华,赚一半这收入的人,已住得更好吃得更好,而且这些地方工作压力肯定比香港小,空气远比香港清新,是“养命的好地方”。这就是生活质素,收入不一定代表生活质素。
第四,小资的平均教育程度,会日趋有较高的水平,人的求知欲也会日增。愈来愈多小资产阶级的经理层人士“临老学吹打”,回学校接受新知识。大机构也会给高级职员安排许多培训课程。
第五,小资和快要变成这阶级的一族,会趋向于迟婚,甚至不婚,即使结婚,子女也会较少。尽管国内过去认为女孩过了24岁未婚便被指为“老处女”的年龄已得到宽容,可30似乎仍然是个心理关口。在香港,因为太多颇有条件的女人,过了30甚至40还不想出嫁,结果女人三十四十也是一枝花。
早婚迟婚和家庭的大小,其实主要只是小资的一个经济考虑。“化骨龙”(香港俗语,指花钱的儿女)太多,更是个很沉重的包袱。最近香港某银行找李丽珊拍广告,据算出养大一个小孩的成本要四百万元,里面大概包括念哈佛牛津的学费,水平定得很高。小家庭成员的生活质素,通常也应高于大家庭成员。钱还是少人花管用。
第六,小资产阶级的教育与见识提高了,他对所住地方的政制、政府效率、与社会进步程度的要求也会增加。正因小资产阶级眼光扩大了,再因信息和交通日益发达,许多人会四海为家,不然也有点这样的心态。他们体会到,世界上“好地方”很多,这里不符合他的要求便移民。事实上,香港历年的移民者多数是小资产阶级。大富懒得动,穷人则“贫贱不能移”。
在国内,小资产阶级占总人口的比率不断快速增加。举中国为例是很适当的,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发展最快的经济个体。全世界最高的商厦都不再在美国了,而是除了吉隆坡的双子塔外,次之便是重庆大厦(在重庆,不是在香港尖沙咀王家卫那部电影里那间“重庆森林”)。世界第三高的大厦也在上海,都要比美国的任何大厦高。中国人都可以抬起头来(望房顶)了。
手头一项旧数据发人深省。原来1993年中国小资产阶级只有6400万人,只占总人口的5.3%。现在尽管所谓小资的条件已提升许多,国内大城市小资无处不在。中国市场是豪华商品最大的“未完全开发市场”,已是干邑,Chateau Lafite、LV和Chanel的大市场。想当年,我曾目睹不但在大陆,甚至在蒋介石时代的台湾,可乐竟是奢侈品,而今天已成为大众的饮品。
当国内次级城市居民的需求进至和香港人一样时(一级城市如北京上海已追近香港),香港人,北京人和上海人的需求又将会是什么?比较各地小资的消费模式,即使时至今日,还是西方已发展国家的人较为成熟,和所谓更Sophisticated。欧洲人讲究生活质素多于物质享受。港人和国内人仍喜以物炫人,始终是一种暴发户心态的不成熟表现。
基于此,我想从非以财富衡量的角度,看看新一代的小资应是怎样的。
第一,物质需求也许仍有重要性,因为人的特性是“物欲无限“!不过,这重要性会受到下述的其他因素的调节:人愈是Sophisticated,物欲在他心目中的重要性愈会有回降的趋向。真正“有水平”的小资(这阶级里也有许多不同的层次),应先学会任何玩具都“不值得炫耀”。要用物质来炫耀,只证明阁下的档次还不够高。
第二,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速,小资对生活的需求,会变成力求更高度的方便的需求。交通方便的需求使人人买车。小资渐渐喜欢选择住在市中心三环内地区。仍然想住别墅豪宅的,会剩下有司机接送的真富豪。在伦敦,真正的有钱人周日住在城市,周末住在乡郊。
第三,小资产阶级得到超出基本需求的物质享受之后,会把心思花在改善生活质素之上。一个人“月薪多少”的重要性,渐渐会被“这份工作是否会带来更高的生活质素”所取代。以今天的消费水平计,在香港,年入百万,也只住得起大约120平方米,绝非真正豪宅的房子 。但在墨尔本或温哥华,赚一半这收入的人,已住得更好吃得更好,而且这些地方工作压力肯定比香港小,空气远比香港清新,是“养命的好地方”。这就是生活质素,收入不一定代表生活质素。
第四,小资的平均教育程度,会日趋有较高的水平,人的求知欲也会日增。愈来愈多小资产阶级的经理层人士“临老学吹打”,回学校接受新知识。大机构也会给高级职员安排许多培训课程。
第五,小资和快要变成这阶级的一族,会趋向于迟婚,甚至不婚,即使结婚,子女也会较少。尽管国内过去认为女孩过了24岁未婚便被指为“老处女”的年龄已得到宽容,可30似乎仍然是个心理关口。在香港,因为太多颇有条件的女人,过了30甚至40还不想出嫁,结果女人三十四十也是一枝花。
早婚迟婚和家庭的大小,其实主要只是小资的一个经济考虑。“化骨龙”(香港俗语,指花钱的儿女)太多,更是个很沉重的包袱。最近香港某银行找李丽珊拍广告,据算出养大一个小孩的成本要四百万元,里面大概包括念哈佛牛津的学费,水平定得很高。小家庭成员的生活质素,通常也应高于大家庭成员。钱还是少人花管用。
第六,小资产阶级的教育与见识提高了,他对所住地方的政制、政府效率、与社会进步程度的要求也会增加。正因小资产阶级眼光扩大了,再因信息和交通日益发达,许多人会四海为家,不然也有点这样的心态。他们体会到,世界上“好地方”很多,这里不符合他的要求便移民。事实上,香港历年的移民者多数是小资产阶级。大富懒得动,穷人则“贫贱不能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