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对小学生重点是规范其基本言行,培养良好习惯。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当前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二十一世纪新形势,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来强调的从严管教、一步到位的德育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我校是处于珠三角发达地区的农村小学,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四有”新人,就必须探索出一条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适合我国国情和珠三角发达地区农村小学新生培育的新途径。
一、突出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
当前我们的德育工作普遍存在不容回避的问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过于注重学科教学。低年级教师更没真正注意到初入学儿童的身心特点,加之对幼儿心理学、教育学知之甚少,往往就容易忽视了新生阶段对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教育工作者的理论倾向、政治观点、治学态度、工作作风对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突破德育工作的这种被动状态,学校高度重视,首先从新生德育队伍建设入手。通过对新生科任开展形式多样的针对性业务培训,如加强幼儿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学习,研究和探讨新生出现的种种现象和规律等,提高新生科任的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形成新生科任“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全员德育意识;然后针对一年级新生思想道德建设应从养成教育抓起,从小事抓起,从普通行为抓起的紧迫性,把培养新生渐进性行为习惯的起始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
二、新生渐进性行为习惯教育的管理评价制度实施
没有良好的校风,就难以打造进取的学风。我校开展的新生渐进性行为习惯教育模式研究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的德育管理评价制度,如《校园德育细节》《家庭德育细节》《社会德育细节》《校园升降国旗规范》《学生仪容仪表规范》《学生一日常规》《班级公物管理制度》《班级管理量化评比制度》等。日常文明行为由学校值日行政、值日教师、学生文明督查员实施全程跟踪。另外我们注重发挥一年级新生积极性高的特点,让他们互相之间进行民主监督,这又令他们主动参与、自我管理的意识大大增强。通过这样培养新生的行为习惯来培养他们的情操,对班风、学风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一年级新生中开展系列管理评价制度的实施过程,和禾苗的自然生长规律是一样的。我们主张尊重规律尽力耕耘,不松懈、不间断,反对放任自流;另一方面又反对拔苗助长,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我们发现新入学儿童的生理成长对他的精神成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大脑的成熟,儿童的注意力、控制力水平都会有所提高。因此,在新生渐进性行为习惯教育过程中,我们要遵循客观规律,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当各种各样的良好行为习惯稳定出现,实际上德育工作就已水到渠成。
三、融入活动的渐进性模式,促使新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在《小学生心理学》一书中,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指出:“习惯的形成方式主要是靠简单的重复和有意识的练习。”学校通过红领巾广播电视、火炬专栏大力宣传,通过校级、班级、少先队专题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对新生进行针对性和渐进性行为训练活动。渐进过程概括为八大步骤:1. 使新生认识行为习惯的重要;2. 使新生知道环习惯的害处,加强克服坏习惯的信心;3. 与新生一起讨论制定适当的行为规范;4. 为新生树立榜样教育;5. 运用各种具体方法,如好活动替代法、铭记警句、利用人为动作延缓坏习惯的出现及合理奖惩等方法来巩固好习惯抑制坏习惯;6. 鼓励新生持之以恒地练习,提醒新生不要轻易地说泄气话;7. 对新生行为进行及时而科学的评估引导;8. 在新生周围逐步培养良好的集体风气。无论是通过哪一种载体展开的渐进性教育模式,均要符合新生的阶段特点,让他们在高高兴兴的氛围中培养符合时代所需要的积极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令各层次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从强制性要求开始,在行为训练的实践中从被动逐步转化为主动,再从主动转化为自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渐进性发展效果。
小学新生阶段的孩子比较小,处于一种对“家长和教师的权威”依附性很强的阶段,他们的行为习惯具有不稳定性、可塑性大的特点。所以在新生渐进性行为习惯教育模式中,我们既注重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也注重道德认识的提高、情感的熏陶和意志的锻炼,令学生通过行为塑造品德。
四、家校携手,合力打造育人新环境
发达地区的农村小学生源背景较为复杂,部分新生来自本地富裕家庭,家长过分溺爱,养成唯我独尊、事事都得顺着他们的坏习惯;部分新生来自外省市,父母一般靠在本地务工经商等为生,经济条件较差,且忙于生计无暇管教,形成放任自流的“无政府主义”状态;部分新生家长虽然重视子女教育,但“重智轻德”,造成儿童道德缺失和行为不当;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家长则完全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学校。
进入小学,是孩子人生的一大转折,随着角色的改变,孩子会产生诸多的不适应。这个阶段行为习惯的培养更加需要注重学校和家庭教育两方面的一致性,如果家庭在这个时候和学校的步调不一致,将产生事倍功半、甚至全功尽弃的后果。对于种种家庭教育的误区,我校请来家教方面的权威专家,积极组织开展好针对性的家长培训工作,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如在召开“良好的行为习惯——成才的关键”为主题的家长会上,一位家长发自肺腑地说:“一直以来,对孩子只有养没有教的概念,以为树大自然直。今天学到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以后一定会全力配合学校工作,共同培养好自己的孩子。”孩子的学习一般都是以模仿开始的,所以我们要求每个父母都需要反省自己,注重言传身教对孩子道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影响,看看自己有哪些好习惯值得保持,哪些坏习惯需要矫正。这样才能家校携手,达到共同培养孩子的目的。毫无疑问,为了切实担负起教育的神圣职责,必须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
通过对一年级新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渐进性培养,我校一年级新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正逐步养成,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音、体、美教育成果突出。本学年结束时,低年级组首次被学校评为“先进级组”,一年级班主任均被评为“先进德育工作者”,一年级新生中“三好学生”人数为历年来最高,达到85.6%。
责任编辑 黄日暖
一、突出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
当前我们的德育工作普遍存在不容回避的问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过于注重学科教学。低年级教师更没真正注意到初入学儿童的身心特点,加之对幼儿心理学、教育学知之甚少,往往就容易忽视了新生阶段对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教育工作者的理论倾向、政治观点、治学态度、工作作风对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突破德育工作的这种被动状态,学校高度重视,首先从新生德育队伍建设入手。通过对新生科任开展形式多样的针对性业务培训,如加强幼儿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学习,研究和探讨新生出现的种种现象和规律等,提高新生科任的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形成新生科任“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全员德育意识;然后针对一年级新生思想道德建设应从养成教育抓起,从小事抓起,从普通行为抓起的紧迫性,把培养新生渐进性行为习惯的起始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
二、新生渐进性行为习惯教育的管理评价制度实施
没有良好的校风,就难以打造进取的学风。我校开展的新生渐进性行为习惯教育模式研究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的德育管理评价制度,如《校园德育细节》《家庭德育细节》《社会德育细节》《校园升降国旗规范》《学生仪容仪表规范》《学生一日常规》《班级公物管理制度》《班级管理量化评比制度》等。日常文明行为由学校值日行政、值日教师、学生文明督查员实施全程跟踪。另外我们注重发挥一年级新生积极性高的特点,让他们互相之间进行民主监督,这又令他们主动参与、自我管理的意识大大增强。通过这样培养新生的行为习惯来培养他们的情操,对班风、学风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一年级新生中开展系列管理评价制度的实施过程,和禾苗的自然生长规律是一样的。我们主张尊重规律尽力耕耘,不松懈、不间断,反对放任自流;另一方面又反对拔苗助长,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我们发现新入学儿童的生理成长对他的精神成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大脑的成熟,儿童的注意力、控制力水平都会有所提高。因此,在新生渐进性行为习惯教育过程中,我们要遵循客观规律,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当各种各样的良好行为习惯稳定出现,实际上德育工作就已水到渠成。
三、融入活动的渐进性模式,促使新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在《小学生心理学》一书中,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指出:“习惯的形成方式主要是靠简单的重复和有意识的练习。”学校通过红领巾广播电视、火炬专栏大力宣传,通过校级、班级、少先队专题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对新生进行针对性和渐进性行为训练活动。渐进过程概括为八大步骤:1. 使新生认识行为习惯的重要;2. 使新生知道环习惯的害处,加强克服坏习惯的信心;3. 与新生一起讨论制定适当的行为规范;4. 为新生树立榜样教育;5. 运用各种具体方法,如好活动替代法、铭记警句、利用人为动作延缓坏习惯的出现及合理奖惩等方法来巩固好习惯抑制坏习惯;6. 鼓励新生持之以恒地练习,提醒新生不要轻易地说泄气话;7. 对新生行为进行及时而科学的评估引导;8. 在新生周围逐步培养良好的集体风气。无论是通过哪一种载体展开的渐进性教育模式,均要符合新生的阶段特点,让他们在高高兴兴的氛围中培养符合时代所需要的积极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令各层次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从强制性要求开始,在行为训练的实践中从被动逐步转化为主动,再从主动转化为自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渐进性发展效果。
小学新生阶段的孩子比较小,处于一种对“家长和教师的权威”依附性很强的阶段,他们的行为习惯具有不稳定性、可塑性大的特点。所以在新生渐进性行为习惯教育模式中,我们既注重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也注重道德认识的提高、情感的熏陶和意志的锻炼,令学生通过行为塑造品德。
四、家校携手,合力打造育人新环境
发达地区的农村小学生源背景较为复杂,部分新生来自本地富裕家庭,家长过分溺爱,养成唯我独尊、事事都得顺着他们的坏习惯;部分新生来自外省市,父母一般靠在本地务工经商等为生,经济条件较差,且忙于生计无暇管教,形成放任自流的“无政府主义”状态;部分新生家长虽然重视子女教育,但“重智轻德”,造成儿童道德缺失和行为不当;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家长则完全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学校。
进入小学,是孩子人生的一大转折,随着角色的改变,孩子会产生诸多的不适应。这个阶段行为习惯的培养更加需要注重学校和家庭教育两方面的一致性,如果家庭在这个时候和学校的步调不一致,将产生事倍功半、甚至全功尽弃的后果。对于种种家庭教育的误区,我校请来家教方面的权威专家,积极组织开展好针对性的家长培训工作,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如在召开“良好的行为习惯——成才的关键”为主题的家长会上,一位家长发自肺腑地说:“一直以来,对孩子只有养没有教的概念,以为树大自然直。今天学到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以后一定会全力配合学校工作,共同培养好自己的孩子。”孩子的学习一般都是以模仿开始的,所以我们要求每个父母都需要反省自己,注重言传身教对孩子道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影响,看看自己有哪些好习惯值得保持,哪些坏习惯需要矫正。这样才能家校携手,达到共同培养孩子的目的。毫无疑问,为了切实担负起教育的神圣职责,必须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
通过对一年级新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渐进性培养,我校一年级新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正逐步养成,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音、体、美教育成果突出。本学年结束时,低年级组首次被学校评为“先进级组”,一年级班主任均被评为“先进德育工作者”,一年级新生中“三好学生”人数为历年来最高,达到85.6%。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