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高校社团建立开始,经历了不断的发展,社团的数目以及体量在持续增长,不过其质量却在逐渐下滑。本文经由对大学生社团的历史发展进行回顾,对社团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及研究,并对现阶段高校社团的发展提出了一定建议。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学生社团
优秀的思政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强化高校学生的政治思想,指引学生建立良好观念,同样可以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品行,鼓励大学生尊老爱幼、积极向善、忠于人民、爱国奉献。所以高等院校在学生日常学习期间,强化思政教育尤为关键,而学生社团便是提高高校学生思政教育成效的重要途径。
1 大学生社团的历史发展
高校社团是大学生结合自身的爱好、兴趣所自发建设,依据社团规章自行进行活动的组织,是高校学生开展自我管理、教育以及服务的可靠途径。高校社团是国内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承载,国内高校“第二课堂”的先驱。各个社团都在每个年级凭借其所具备的艺术、思想、乐趣、知识以及多元化等社团特质,促使着大量的高校学生参加到社团活动中来。
1.1高校学生社团的运动启蒙时期
起初,高校社团的建立初期尤为艰难,此时社团成员所从事的多是部分宣传讲义、爱国以及起义等活动,起初建立社团的目标与学生自身的发展关联并不密切。1902年,上海南洋公学出现了前所未见的学生退学浪潮,该校学生出于学校侵犯学生言论自由,使得大量学生愤然离校。退学生得到了吴稚晖以及蔡元培等人的扶持,在1902年11月16日于南京创办了“爱国学社”,令退学生能够重返学业,完成攻读。学社成员们积极思考,踊跃地编写、印制并出版杂志以及报纸,并借此积极推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是彼时爱国主义活动的先驱与主要力量。
1.2高校学生社团的动荡发展时期
1919-1920年,我国正處于内忧外患之中,此时期的高校社团能够得到蓬勃的发展,离不开蔡元培先生对于高校社团的关注以及帮助,高校社团展现出积极发展的良好势头。不过在随即的军阀混战时期,北洋军阀对学生活动开始了压制,仅有大学生为作为主要力量的社团运动再难以延续[1]。
1.3高校学生社团的萎缩停滞时期
在新中国建立之后,社会核心矛盾变为了人民之间的内部矛盾。1949-1975年间,我国民间社团发展可以说处在萎缩以及停滞的情况下。在党成执政后,各个高校对大学生社团展开了再建立以及监察整合,高校社团的活动内容大体基于社会服务、恢复生产、恢复教育、学术探讨以及文娱体育等方向上进行发展。1966-1976年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我国高校社团活动出现了全方位的停滞。
1.4高校学生社团的恢复繁荣时期
1976年特别是在1978年之后,伴随我国改革开放落实,高校社团发展逐步回到正轨,社团数目也逐渐提升,高校社团再度繁荣起来,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社团的功能、种类以及活动方式伴随社会的进步、变革也产生了极大的改变。同时社团活动的质量也产生了肉眼可见的提高,科学技术含量以及理论知识水平同样获得提升,并且延展出了社会服务能力。
2 思政教育中社团的作用
2.1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品质和效率
高校社团作为高校学生自主创建的群众组织,学生在参加到社团活动中时,具备尤为明显的自主自愿、主观积极的特征。所以在社团活动过程中的高校学生,通常具备更为明显的行为趋同性,同时具备更为明确的服从性。这同样属于高校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期间,较为多发相应式群体行为的核心影响因素。在处于此种从众环境内的期间,高校学生对于周边大多人的态度以及思维等,通常会体现出更加明显认可以及接受,所以依靠高校社团进行思政教育相较课堂,具备更高的质量以及成效,可以说,社团能够相当程度上,为思政教育起到催化与放大的效果。
2.2实现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内化与固化
社团活动开展期间,高校学生所接受到的行为方面影响,在一般情况下会大过理论方面影响,体现在思政教育的角度上便是指小部分引领者可以通过实践带动作用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不再需要依赖口头教育的推广能力。不但如此,社团中引领者所体现出的行为方式以及思维观念等,更加容易被高校学生所模仿,同时经由日益增多的学生行为而产生叠加效应。可以帮助到思政教育延伸辐射能力、加强延展程度,所以高校社团内偏实践的思政教育更加容易完成学生群体以及个体的固化和内化。
2.3社团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载体
社团自身所具备的独特组织观念、学术氛围、寓教于乐等特征,令社团活动体现出多元化、富有乐趣以及更加具备吸引性等表现。高校学生参加到社团活动中,能够实现自主思考、参加以及教育的效果,同时社团活动在各个个体参与期间,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集体主义精神,强化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了学生思想品德教养,为面向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途径以及载体[2]。
2.4社团是学校开展素质教育重要途径
高校建立大学生社团,目标便是希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基于学生自身,辅以教师指引,全面地体现学生的自行管控水平。高校社团作为保护以及发掘学生创新创造需要以及水平的关键场合,同样属于高校为了加强学生自我意识、开发学生潜能、进行高校素质教育的关键手段以及措施。
2.5社团是学校推进课程改革的助推器
素质教育是现阶段国内课程改革中的绝对重点,在树立以德育人前提思维的同时,高校社团的建设以及发展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的核心阵地,也是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履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可或缺的助推器。在高校思政教育课改过程,能够应用社团的优点特征,再度强化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时能力,创建丰富、全方位、立体化的思政课程体系,使得高校社团成为思政课改的推动因素。
2.6社团是营造和谐校园氛围主要工具 高校社团作为高校发展的全新重要因素,在高校中的每个环节中都非常活跃,为构建和谐向上的高校学习氛围以及生活环境提供了尤为关键的效用。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高校社团同样集中了高校长时期积累、沉淀出的历史文化、办学宗旨以及各个高校自身的精气神,此类理念均能够经由高校社团,得到继承以及发展。学生在参加到社团活动的过程中,主观能动性得以积极调配,自发性得以体现,自己的优点以及特征也能够被体现。社团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得以发展、获得快乐,可以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
3 优化学生社团建设策略
3.1建立健全社团的体制机制
想要建设机构,势必要从制度开始。高校作为民间群众组织,在建设的过程中也无法缺乏制度的存在。所以,以学生社团完善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前提,便是構建与完善高校社团的体制机制[3]。
高校应当围绕社团建立包含《社团指导行为规范》《活动章程》《社团活动考核评价办法》以及《对外交流申请表》等明晰的规范章程,保证高校社团以及其后续开展的活动有所依据。
3.2着力引导服务型社团建设
强化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部分,便是加强规则意识、社会责任意识以及奉献意识。特别在文化消费品日益丰富的现阶段,源自西方的精致利已主义、个人英雄主义以及物质至上主义等不良思潮,正在挑战年轻人的精神、思维以及认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造成了各类阻碍,因此高等教育应当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弘扬时代新风行动、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的入侵。
结论:总而言之,高校社团作为课堂的“第二平台”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平台,是能够为学生供应更多选项、是学生在选择后能够进行自身发展的优秀载体,在高校中依旧体现出了重要的效果,所以关注大学生社团的建设以及发展,是我国培育人才的必由途径。
参考文献:
[1]吴霜.高校思政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社团建设浅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1,{4}(02):51-52.
[2]佟禹凝.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三全五育三结合”模式构建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4):43-47.
[3]楚学娟,李秀云.以“非遗”文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0):157-159.
作者简介:
夏晨(1990.10—),女,汉族,湖南益阳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学生社团
优秀的思政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强化高校学生的政治思想,指引学生建立良好观念,同样可以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品行,鼓励大学生尊老爱幼、积极向善、忠于人民、爱国奉献。所以高等院校在学生日常学习期间,强化思政教育尤为关键,而学生社团便是提高高校学生思政教育成效的重要途径。
1 大学生社团的历史发展
高校社团是大学生结合自身的爱好、兴趣所自发建设,依据社团规章自行进行活动的组织,是高校学生开展自我管理、教育以及服务的可靠途径。高校社团是国内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承载,国内高校“第二课堂”的先驱。各个社团都在每个年级凭借其所具备的艺术、思想、乐趣、知识以及多元化等社团特质,促使着大量的高校学生参加到社团活动中来。
1.1高校学生社团的运动启蒙时期
起初,高校社团的建立初期尤为艰难,此时社团成员所从事的多是部分宣传讲义、爱国以及起义等活动,起初建立社团的目标与学生自身的发展关联并不密切。1902年,上海南洋公学出现了前所未见的学生退学浪潮,该校学生出于学校侵犯学生言论自由,使得大量学生愤然离校。退学生得到了吴稚晖以及蔡元培等人的扶持,在1902年11月16日于南京创办了“爱国学社”,令退学生能够重返学业,完成攻读。学社成员们积极思考,踊跃地编写、印制并出版杂志以及报纸,并借此积极推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是彼时爱国主义活动的先驱与主要力量。
1.2高校学生社团的动荡发展时期
1919-1920年,我国正處于内忧外患之中,此时期的高校社团能够得到蓬勃的发展,离不开蔡元培先生对于高校社团的关注以及帮助,高校社团展现出积极发展的良好势头。不过在随即的军阀混战时期,北洋军阀对学生活动开始了压制,仅有大学生为作为主要力量的社团运动再难以延续[1]。
1.3高校学生社团的萎缩停滞时期
在新中国建立之后,社会核心矛盾变为了人民之间的内部矛盾。1949-1975年间,我国民间社团发展可以说处在萎缩以及停滞的情况下。在党成执政后,各个高校对大学生社团展开了再建立以及监察整合,高校社团的活动内容大体基于社会服务、恢复生产、恢复教育、学术探讨以及文娱体育等方向上进行发展。1966-1976年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我国高校社团活动出现了全方位的停滞。
1.4高校学生社团的恢复繁荣时期
1976年特别是在1978年之后,伴随我国改革开放落实,高校社团发展逐步回到正轨,社团数目也逐渐提升,高校社团再度繁荣起来,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社团的功能、种类以及活动方式伴随社会的进步、变革也产生了极大的改变。同时社团活动的质量也产生了肉眼可见的提高,科学技术含量以及理论知识水平同样获得提升,并且延展出了社会服务能力。
2 思政教育中社团的作用
2.1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品质和效率
高校社团作为高校学生自主创建的群众组织,学生在参加到社团活动中时,具备尤为明显的自主自愿、主观积极的特征。所以在社团活动过程中的高校学生,通常具备更为明显的行为趋同性,同时具备更为明确的服从性。这同样属于高校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期间,较为多发相应式群体行为的核心影响因素。在处于此种从众环境内的期间,高校学生对于周边大多人的态度以及思维等,通常会体现出更加明显认可以及接受,所以依靠高校社团进行思政教育相较课堂,具备更高的质量以及成效,可以说,社团能够相当程度上,为思政教育起到催化与放大的效果。
2.2实现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内化与固化
社团活动开展期间,高校学生所接受到的行为方面影响,在一般情况下会大过理论方面影响,体现在思政教育的角度上便是指小部分引领者可以通过实践带动作用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不再需要依赖口头教育的推广能力。不但如此,社团中引领者所体现出的行为方式以及思维观念等,更加容易被高校学生所模仿,同时经由日益增多的学生行为而产生叠加效应。可以帮助到思政教育延伸辐射能力、加强延展程度,所以高校社团内偏实践的思政教育更加容易完成学生群体以及个体的固化和内化。
2.3社团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载体
社团自身所具备的独特组织观念、学术氛围、寓教于乐等特征,令社团活动体现出多元化、富有乐趣以及更加具备吸引性等表现。高校学生参加到社团活动中,能够实现自主思考、参加以及教育的效果,同时社团活动在各个个体参与期间,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集体主义精神,强化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了学生思想品德教养,为面向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途径以及载体[2]。
2.4社团是学校开展素质教育重要途径
高校建立大学生社团,目标便是希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基于学生自身,辅以教师指引,全面地体现学生的自行管控水平。高校社团作为保护以及发掘学生创新创造需要以及水平的关键场合,同样属于高校为了加强学生自我意识、开发学生潜能、进行高校素质教育的关键手段以及措施。
2.5社团是学校推进课程改革的助推器
素质教育是现阶段国内课程改革中的绝对重点,在树立以德育人前提思维的同时,高校社团的建设以及发展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的核心阵地,也是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履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可或缺的助推器。在高校思政教育课改过程,能够应用社团的优点特征,再度强化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时能力,创建丰富、全方位、立体化的思政课程体系,使得高校社团成为思政课改的推动因素。
2.6社团是营造和谐校园氛围主要工具 高校社团作为高校发展的全新重要因素,在高校中的每个环节中都非常活跃,为构建和谐向上的高校学习氛围以及生活环境提供了尤为关键的效用。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高校社团同样集中了高校长时期积累、沉淀出的历史文化、办学宗旨以及各个高校自身的精气神,此类理念均能够经由高校社团,得到继承以及发展。学生在参加到社团活动的过程中,主观能动性得以积极调配,自发性得以体现,自己的优点以及特征也能够被体现。社团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得以发展、获得快乐,可以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
3 优化学生社团建设策略
3.1建立健全社团的体制机制
想要建设机构,势必要从制度开始。高校作为民间群众组织,在建设的过程中也无法缺乏制度的存在。所以,以学生社团完善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前提,便是構建与完善高校社团的体制机制[3]。
高校应当围绕社团建立包含《社团指导行为规范》《活动章程》《社团活动考核评价办法》以及《对外交流申请表》等明晰的规范章程,保证高校社团以及其后续开展的活动有所依据。
3.2着力引导服务型社团建设
强化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部分,便是加强规则意识、社会责任意识以及奉献意识。特别在文化消费品日益丰富的现阶段,源自西方的精致利已主义、个人英雄主义以及物质至上主义等不良思潮,正在挑战年轻人的精神、思维以及认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造成了各类阻碍,因此高等教育应当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弘扬时代新风行动、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的入侵。
结论:总而言之,高校社团作为课堂的“第二平台”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平台,是能够为学生供应更多选项、是学生在选择后能够进行自身发展的优秀载体,在高校中依旧体现出了重要的效果,所以关注大学生社团的建设以及发展,是我国培育人才的必由途径。
参考文献:
[1]吴霜.高校思政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社团建设浅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1,{4}(02):51-52.
[2]佟禹凝.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三全五育三结合”模式构建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4):43-47.
[3]楚学娟,李秀云.以“非遗”文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0):157-159.
作者简介:
夏晨(1990.10—),女,汉族,湖南益阳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