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杜甫作品赏析研究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okl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文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逐渐拥有了独立思想,并迈入世界先进文化行列,引领世界文学发展,其本身具有特定的形式与风格、独特的审美理想与文学特色、色彩鲜明的体系以及具有支配效果的思想文化。凭借丰富的作品、诱人的魅力,中国文学已成为当今世界文学宝库中最耀眼的瑰宝。
  一、杜甫作品《登高》全篇赏析
  (一)萧瑟荒凉的整体基调
  《登高》创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天,是杜甫在夔州生活时完成的,由于当时正处在安史之乱结束后的第四年,且作者的生活状态相对窘迫,地方军阀趁势而起,互相争抢地盘,因此杜甫本就凄凉萧瑟的心境更加雪上加霜。不久后严武因病去世,杜甫就此失去重要依靠,便离开成都草堂买舟南下,不想却因此疾病缠身,若不是夔州都督细心照料,他也不会在此住下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时间里,他的生活状况依然不佳,身体健康也每况愈下,一天他独自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远眺,一时间百感交集,过往的回忆涌上心头,面对萧瑟的秋景,激起脑海中的万千思绪,有感而发,想起自身飘零的身世与对老病孤愁的无限悲哀,这才为《登高》一诗奠定了荒凉萧瑟的基调。《登高》这首诗开门见山,首联描述眼前的场景,起到渲染悲凉气氛的作用。“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两句的描写手法是动静结合,采用的是寓静于动的写作手法,成功构造了一幅绝妙的水墨画,这幅水墨画以冷色调着墨,使整篇诗歌有了一个凄苦的底色。在“风急天高猿啸哀”这一句中,“急”和“哀”有很强的代入感,作者成功营造了令人忧伤的情境,也会使读者陷入这样忧伤的情境中难以自拔,作者心中满是愁苦,这种苦闷情绪得不到排遣,诗人把这些情绪与鸟的处境联系在一起,让这种苦闷的情绪有了寄托,诗中写到“渚清沙白鸟飞回”,所呈现的景象冷淡惨白,“渚”用“清”来形容,“沙”用“白”来描绘,“鸟”正处于“飞回”的状态,这里萧瑟肃杀、荒无人烟,鸟在“渚沙”中飞舞盘旋,让人感到十分孤独,这种凄凉感与“绕树三匝,何枝可依”非常相似,使人感到非常悲哀。
  (二)宏观景象宽阔震撼
  中国传统诗歌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人格意义、人性观照、人生命自身的认识以及道德判断,同时也表现出对文化理性的重视,这首诗从微观视角着手,到了颔联则大开大合,描写宏观景物,领略广阔的天地,呈现的景色也非常壮阔。颔联写道:“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萧萧”为拟声词,无论视觉上还是听觉上都非常壮阔,落木大面积落下,呈现漫无边际的景象,让人不禁產生秋风萧瑟之感,同时一种肃杀之感也油然而生。长江之水滔滔不绝、永不停息,这里从“滚滚”两个字就能感受到,滚滚而流的长江之水不知疲倦、永远向前,其营造的宏观景象有着宽阔的视野,给人的感觉是萧瑟、宏大、辽阔、无边无际的,同时也令人为之震撼。可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既呈现了宏大的景象,同时也能有效抒发诗人连绵不绝的愁苦情绪。诗中有萧萧的落木,也有滚滚东流的长江,诗人的愁苦情绪席卷而来,这种深切的情感描写令人动容。
  (三)强烈浓厚的悲伤之感
  杜甫的《登高》是对生命的理解,这首生命的哀歌与道德和人格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既尊重诗歌个体,也尊重生命本身。诗的颈联和尾联又将视角拉回到微观上,也就是诗人本身,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悲秋”就已经让人感到黯然神伤,再加上“万里”则更让人感到凄凉无比,“常”字则让人能够深刻体会到“我”时常与“万里悲秋”相伴,所形成的悲哀之感非常浓重而又十分强烈,让人心神寂寥,而这种情绪又无处排遣。如果单理解这句话的字面意思,“万里悲秋”时常来“作客”,那么诗人就不会感到孤独,诗人有人陪伴,而这句话又与“独登台”相互矛盾,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这可以从诗人的用字中看出,通常情况下,“作”用于连接一些比较抽象的事物,比较常用的有作难、作废、作别,而“做”通常是连接一些生活中具体的事物,就比如做衣服、做饭、做饮品。作者在连接“客”时,用的是作,“客”原本是一种具体事物,也就是人,作者用“作”来连接,而不是用“做”来连接是非常巧妙的。“万里悲秋”属于抽象事物,其中蕴含着诗人感伤的情绪,所呈现的景色让人感到十分孤独和悲伤。也就是说,客代表的是“万里悲秋”,并不是生活中具体的事物。所以作者用“作”来连接,而不是用“做”来连接,这样描写会让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秋天的悲凉,悲伤之感也更加强烈、浓厚。
  二、不同时期对杜甫诗歌《登高》的赏析
  (一)唐宋时期的诗歌赏析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杜甫是一名影响巨大的诗人,杜甫被人们尊为“诗圣”,后人将他的诗看作“诗史”,但杜甫生前的地位并不高。在《南征》中有这样一句话:“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当时杜甫所生活的年代,国家处于动荡不安的非常时期,百姓流离失所,人们四处奔波,世人根本无暇顾及诗歌欣赏和创作,因此杜甫的诗和他本人并没有受到大众的关注。杜甫生于盛唐,但不免落寞。到了宋代,这种情况就开始有所改观。两宋时期,杜甫的很多经典诗篇开始受到关注,也被很多人推崇。在罗大经的《鹤林玉露》中,是这样说的:“万里,地之辽远也;悲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虽然只有短短几句话,却蕴含着多重含义,其中蕴含的意象“万里”“悲秋”“作客”“多病”,这些不同的意象相互交错。诗篇的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是上下对仗工整,更表现了杜甫出神入化的文采,涵盖了丰富的内容,有诗人的半生漂泊,有诗人的羁旅历程,也有诗人流荡巴蜀之地的经历,最后是诗人的垂暮之年,身患多种疾病。此时诗人站立于高迥之处,眼前的景象是茫茫宇宙和辽阔大地,此刻悲伤之情油然而生。另外,宋代词人叶梦得,对《登高》赞不绝口,特别赞赏了诗歌中所运用的叠字。同时其在《石林诗话》中认为,使用双字有很大的难度,需要除掉诗歌中的三字、五字,仍然能表现出深刻的精神内涵。
  (二)元代时期的诗歌赏析
  元代时期,世人对《登高》的评价是“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具体来说,《登高》有着非常严谨的章法结构,同时也做到了声律对偶,表现出很高的炼字艺术水平,评论者对《登高》的推评层出不穷,范柠是元代的诗人,他在赏析《登高》时,这样说道:“善诗者,就景中写意。不善诗者,去意中寻景。”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为例,首联中有“风急”“天高”“猿啸”,让读者能够明确地感受到秋天的气息,同时也能感受到世间万物都对秋天的到来张皇失措。范柠赏析颔联时,说道:“落叶无意,流水也无情。很多事物都在不断消逝,这些远去的事物和人让人感到非常的迷惘。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而这短短的一生又要尝尽世间的疾苦。宇宙是永恒的,人在宇宙面前显得那样微不足道。”我们从中能够感受到诗歌中夹杂着诗人一声又一声沉重的叹息。从杜甫的诗歌中,赏析者发出了逝者如斯、时不我待的悲慨。
  (三)明代时期的诗歌赏析
  明代时期,李东阳对《登高》也是赞赏有加,甚至对前人的一些说法表示质疑,前人将《九日》看作律诗的绝唱,而李东阳则认为《登高》更胜一筹。《怀麓堂诗话》中这样说道:“景是何景,事是何等事?”明代时期,杜甫的诗歌具有很高的地位,也有很大的名气,同时人们也将杜甫奉为圭臬。人们用“立论宏阔”来评价杜甫的诗歌,认为《登高》的颈联包举宇内,更有磅礴的气势。“万里”会让人感受到敞阔的空间,“百年”则代表时间非常久远。《登高》这首诗歌秋气凌人。秋天时诗人登高望远,此时也已经数病缠身,拖着衰老不已的身体,无人关怀,这样孑然一身难免凄凉。这样凄苦的形影之相实在令人感到悲伤。寥寥可数的几个字,满是平生流浪于天涯的苦楚和羁旅之思。作者归家面临着种种困难,如今离家万里,如果自己还年轻,那也有希望能实现愿望,想到这里,作者不禁联想到自己的年龄,“百年”意指自己已经进入暮年,而且诗人此时已经身染多种疾病,患有糖尿病,“消渴今如此,提携愧老夫”;患有肺病,“肺病几时朝日边”;患有疟疾,“峡中一卧病,疟疠终冬春”。杜甫的诗歌有着十分多变的形式,同时兼备了多种体裁,真正称得上是卓然大家,后世之宗。
  全篇赏析杜甫作品《登高》,可以发现首联奠定了诗歌萧瑟、荒凉的整体基调,颔联呈现的宏观景象宽阔震撼,颈联和尾联则渲染了强烈、浓厚的悲伤之感。唐宋时期的诗歌解析认为《登高》中所运用的叠字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元代时期的诗歌赏析发出了逝者如斯、时不我待的悲慨,明代时期的诗歌赏析则重视诗歌的体裁,认为杜甫是真正意义上的卓然大家。
其他文献
睡醒了  我们就进去  吃饱了  我们在里面  困了  上面有床  饿了  里面觅食  寻自己倾心的喜  卸自己甘心的怒  還自己满足的哀  找自己痴迷的乐  让自己认了祖宗  给子孙立了墓碑  没有来路和归宿  结婚生子两不误  掉网如缺氧  断电如丢魂  丢了手机  如丧偶  风花雪月  随心所欲  缔造自己的专属王国  做自己的上帝  光着身子度日  敞着灵魂独居
期刊
在教学生涯中,我们通常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有的学生反应特别敏捷;有的学生反应好像总是比别人慢半拍,有时候老师说到前面去了,他还在想之前的问题;有的学生好像对错别字特别敏感,比如有的同学发音错误或者是写错了字,他不说出来那是非常的不舒服,一定要说了才高兴。  其实,同样的现象在生活中用心的观察也会发现。这是因为我们从外界接受到的信息经过自己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通常称为外感官),传入大脑
期刊
夜晚  是黑色的鸟  静静地驱散了  阳光与热  它的羽翼镶嵌宝石  挂满绸丝  它的喙齿啄下云彩  赠人以梦  它轻轻地  从每个跳动的心脏上  扯下回忆的薄膜  让爱随着星星流淌  直到黎明初生  风语者  我能听见  风在呼唤  它不问我的名字  只是亲昵地  用无形  却有触感的长袖  轻抚我的脸  怂恿着我  纵容着我  飞上天空  去某个想去的地方  于是  我想  我想  寿命将尽时
期刊
秋夜  绵绵幽幽夜,轻轻素素风。  邻舍稚子笑,窗下行人空。  河道氤氲起,浅浅老钓翁。  茫茫江河水,裹愁向江东。  今晨上班  朝日不出云,禾豆两岸平。  霞橫三千里,惊了沙鸥鸣。  路人匆匆起,江岸促促行。  几人肯登高,一抒山河情。  昨 夜  灯下花重影,江上梵音高。  春色沾满园,小月出树梢。  昨夜散步有感  枯亭影对半,月在风后高,  江曲三千里,一舟任波涛。  登峨眉山感怀·其一
期刊
我曾在十年前到过九溪,印象中的那个村落,石头的房子,石头的墙,石头的路面,石头的巷子……那是一片灰白图案的石头世界,透出六百年岁月的沧桑,厚重淳朴。  然而,十年后的2014年9月的这天,再度漫步在九溪的深巷、古街,我却发现,那些不知何时新建的贴着瓷砖的混凝土砖房、小洋楼混迹于石头房之间,一些新铺的水泥路也取代了原先的石头路,这种不协调让人对九溪历史遗存的未来深感担忧:经历了六百年风雨的屯堡,它们
期刊
疾风骤雨  那天的狂飙吹折了未放的花蕾,那日的暴雨打碎了心境的闲逸。  闪电雷鸣的怒吼,让你在惶恐中瑟瑟发抖、战战兢兢不知所以。  你裸露的双臀伤痕累累,撕心裂肺的惨叫如利剑穿破我的胸壁。  我听见窗外的冷风都在悲啼,却道鞭子是轻轻放下而高高举起。  餐桌上你从此不敢吭气、默默无语,房间里你蜷缩在黑暗里饮泣。  我再看不到你绽放灿烂的笑容,我再听不见你飘出清脆的笑语……  何处安居  你从异乡漂泊
期刊
从大漠到草原,从戈壁到高山,1500公里的旅途,跨越两个省份。一辆吉普车,三个人的自驾之旅。  相对于“旅游”,我更喜欢“旅行”这个词。“旅行”不似“旅游”,浮于表面,走馬观花,更多的是深入挖掘旅途中的美好,这也是我们选择自驾游的原因。旅行,往往由各种惊喜与意外组成。在旅程的前一天,台风利奇马登陆浙江北部,江浙沪的各大机场陆陆续续取消了航班。我们一行三人怀着忐忑的心情抵达了禄口国际机场,不时关注着
期刊
天色已晚,雨还在下,泡上一杯淡淡的清茶,我独自一个人慵懒地陷在柔软的沙发里,赏窗前的竹影摇曳,听窗外的雨声滴答,看杯中的水雾氤氲,忆曾经的往事如烟……  杯中的茶葉一片片绽放,浮动,坠落,轻盈如飘落凡尘的仙子;水雾袅袅地升起,飘逸似一个朦胧的轻梦。这时想起唐代大诗人元稹“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的诗句,顿觉趣味盎然,形象生动!我虽不是诗客僧家
期刊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喜欢在孩子睡觉前给孩子讲故事。但专家表示,讲睡前故事看似很简单,其实也是很有讲究的。  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孙怡表示,常听睡前故事的孩子会更活泼、开朗,更愿意和别人沟通、交流,增加彼此的信任,而且处事能力也会比较强,长大了常常能成为社交高手。  一说到讲故事,很多人的脑海里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妈妈(或爸爸)和孩子一起斜靠在枕头上,手里拿着一本书,
期刊
如今的中国,学习英语的热潮一波胜似一波,许多小学生张嘴Yes,闭嘴No,英语成绩提高了,英语氛围浓了。与此同时,学生娇气的多了,礼让的少了;熟悉Christmas的多了,知道端午节的少了;知道蜘蛛侠变形金刚的多了,懂得孔子孟子老子的少了……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徐莲时时问自己:小学英语教学除了教学生英语外,还应该教些什么?  “Teacher”与“天地君亲师位”  时间回溯到1998年的某个早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