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17世纪的法国宫廷画师夏尔·勒布伦提出了一套严密系统的表达理论,以指导学艺者科学地描绘人物情感.本文以勒布伦的《赫克里斯诛杀半人马》个案研究为基础,详细拆解其表达理论与绘画实践的复杂关系.首先厘清勒布伦面相学与情感表征学如何应用于绘画实践的问题,然后分析表达理论背后隐藏的笛卡尔哲学原则,并在理论与实践相悖之处探求其他方法的介入,比如模仿典范的方法与普桑的模式理论,最后界定勒布伦表现理论在历史画叙事中所扮演的角色.对勒布伦绘画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当时法国的人文主义时代潮流与学院古典主义美学体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7世纪的法国宫廷画师夏尔·勒布伦提出了一套严密系统的表达理论,以指导学艺者科学地描绘人物情感.本文以勒布伦的《赫克里斯诛杀半人马》个案研究为基础,详细拆解其表达理论与绘画实践的复杂关系.首先厘清勒布伦面相学与情感表征学如何应用于绘画实践的问题,然后分析表达理论背后隐藏的笛卡尔哲学原则,并在理论与实践相悖之处探求其他方法的介入,比如模仿典范的方法与普桑的模式理论,最后界定勒布伦表现理论在历史画叙事中所扮演的角色.对勒布伦绘画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当时法国的人文主义时代潮流与学院古典主义美学体系.
其他文献
宋代是个儒学复兴的时代,一方面,统治者继续扶持儒学;另一方面,士大夫文章之余,寄情书画,收藏群体较为庞大,同时又良莠不齐,可分为好事者和鉴藏家.品评好尚注重画家品格,对意趣的追求远远大于形似,表现出平淡天真的艺术特征.
本文以个案考察的方式探讨19世纪英国最具影响力的批评家罗斯金的艺术教育思想,分析其中蕴含的批评的历史观与教育观,希望可以补充、推进欧洲艺术思想史研究和罗斯金研究中对艺术和历史理解作为人性教育的特定关注.罗斯金以批评的方式,尤其通过视觉艺术中“看”作为人类理解系统中相对于语词知识的根本重要性的强调,关联其对教育问题的批判.艺术及其历史性,和艺术史作为一种思想史,综合成为罗斯金艺术教育观的重要展开.这是值得重视的思想资源,其根本旨向是一种国民性的和公众性的人性认知和完善.
美术馆的公共文化空间不仅包括了物质形态的艺术展览,也代表了公众在精神文化层面的文化共享.美术馆公共空间经历了典藏作品向当代艺术史叙事的转变.随着消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激活了公众的文化消费需求,也影响了美术馆的发展.在消费文化视域下,公众的艺术消费需求与媒介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改变,美术馆公共文化空间发生了转向,呈现为泛娱乐性与市场化的特征,由此如何平衡展览的商业性与学术性成为美术馆方应思考的方向.
范存刚花鸟画属于大写意一路.“大写意”一说,溯源上自吴道子、梁楷、牧溪,近世则称吴昌硕、齐白石为翘楚.范君堪称是出色的后继.“大写意”顾名思义,“大”是首义.“大”非指尺幅之大,而是醉眼向天,解衣磅礴,直抒胸中块垒,虽盈尺之画,具百寻气象.杜甫有句“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似可况之.
说来有缘,与范存刚先生相识有年,因同是山东老乡,又共同活动于京华艺坛,都有着山东人闯北京的经历,都尝过从艺的甜酸苦辣滋味,艺术追求上也有许多共同的话题,所以很谈得来.多年前初见范存刚的画,就觉得很有生气,感人肺腑,曾在我任主编的《美术观察》刊登其大作.
方法源于问题,特定的问题需要合适的方法,为方法而方法必然导致偏离研究对象而机械套用方法的后果.有多少问题就有多少方法,方法论研究的重要性就在于帮助我们如何去发现有意义的问题,如何去有效地寻求合适的解决方案.在艺术研究中,鲜活的感性问题与有效的方法论隐藏于艺术家的创作之中,而艺术史的研究必须紧扣视觉性才能揭示其承载的社会、历史、文化等广泛意义.
中国书法和中国绘画的当代性转型是时代给艺术界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但这种转型却一直处于“轮回式”的转型当中,始终无法完成.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我们谈论起中国书法和中国绘画时,总是热衷于以书体来解释书法,以画种来解释中国画.面对书画艺术的当代性转型也总是习惯性地将其停留在几大书体、几大画种这样一个逻辑层面来进行讨论,甚至在所有的创作系统、评价系统、认定系统中也将体裁放在首要位置.邱正伦最近创作的“自然哲学”系列书画作品或许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启发.他站在本土经验和东方美学的视域中去挖掘传统书画艺术蕴藏的文化内核
郭熙的艺术见解经由其子郭思整理成《林泉高致》,并于北宋末年成书.本文以郭熙的《林泉高致》为出发点,探讨其在金代的流传和影响,为进一步研究金代李郭派山水画的发展变化,以及廓清金代绘画的发展面貌提供一些信息和参考.
不同的地理环境促使每位画家在长期的绘画实践当中形成自己的绘画风貌,可谓山川入我肺腑,我不为山川所囿.由此,反映出一个绘画创作的奥秘,即每个划时代的山水画家都是在历史文化的滋养和生活环境的熏陶中,依据自然山川的风貌,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绘画的方法,如果舍弃山水的外在形象而空言笔墨,那么构成中国绘画史的这些艺术风格都将无从谈起.
成熟的绘画风格往往带有技术的标签,所以在画史上,相同题材会被画家以不同的个性技法加以演绎,进而以此闻名于画坛,比如文同善画墨竹,张逊则以善画双勾竹著称;恽南田以没骨法画荷花,徐渭则善画泼墨荷花等.[案边点滴]一直关注的就是这些技术因素在艺术中的建构作用,试图深入到艺术家个案的创作细节之中,将当代最具活力的创作活动展现给读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画家林若熹以色彩表现见长,通过构成形式与色墨技法的有机融合,创作出富有张力的当代花鸟画.让我们一起走进林若熹工作室,请他分享创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