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诚信”,在中国是个古老的话题,其价值、内涵,前人已“述备矣";“诚信”,在中国是个非常现实的话题,近来出现的诸多情况,不能不令人高度关注。
诚信既属于传统的道德范畴,又是人们在现代经济社会必须遵守的文化规则。"诚信"的基本含义就是诚实守信,它要求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不弄虚作假,言如所思, 行如所言, “言必行,行必果”。
我国企业本来有着诚信的传统美德,但在迈向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这种传统美德受到了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据中国零点调查公司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85.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诚信经营是企业应遵循的价值理念。但是在现实的经营活动中,为了自己眼前的利益而坑蒙拐骗的企业却不在少数。难怪世界银行前任行长克劳森先生向中国提出建议,要注意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同步性。他以一个银行家的身份,强调了诚信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
我国企业经营中的诚信缺失问题,由来已久,这些年可以说是愈演愈烈,以致达到了"诚信危机"的程度。所谓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则衰。笔者在此提出和探讨当前企业经营诚信缺失的关键内因及对策,旨在呼唤人们重视企业的道德建设,以期从内部因素上促进企业诚信经营,从而带动全社会形成崇尚诚信的良好风气。
企业失信的关键内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要求建立与之配套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可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诚信意识远远跟不上飞速发展的形势,没有形成"诚实为荣,失信为耻"的社会风气。
1. 认识模糊导致观念混乱,人们难得内心自省
其一,把企业仅仅看作一个经济实体,忽视了企业同时也是一个讲求伦理的单位。 我们承认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应该追求利润,但是,企业经营应以诚信为本,以利润为标,义利兼顾才是。历史上的晋商、徽商以诚信经营而"称雄天下",说明惟有诚信至上,企业才能赢得长期利润。企业的行为一旦脱离了道德的束缚,则可能变成一只纯粹的经济“动物”,甚至沦为"社会的公害"。近来在全国许多地方揭露出来的部分企业生产劣质奶粉以致残害婴儿的事件就是有力的佐证。厉以宁先生曾说过,调节人们的经济活动,除了市场调节、政府调节以外,还有道德调节,企业经营者应该有以"德"立身的觉悟。
其二,片面理解市场经济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忽视了市场经济同时也是由管理这只看得见的手来协调的。当企业仅仅把"看不见的手"当作自己经营的理念时,则意味着放弃管理道德对经济活动的引导与制约,必然导致企业经济本能的放任与放纵,单纯追求利益函数、效益函数的最大化。
其三,片面理解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忽视了市场经济同时也是道德经济和信用经济。当人们把法制当作市场经济的唯一保障时,便会在不同程度上消极等待完善的法制经济的到来,放弃了经营过程中的道德努力,忽视了道德对经济活动的促进作用。事实上,法律与道德,从不同的角度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两者缺一不可。法治要获得持久的生命力,需要寻求一种更高级的实现形式,而道德自律则成为法治秩序的最高实现形式。
2. 市场经济挑战传统道德,经营者难免义利失衡
在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中国,是不乏信用文化资源的。儒家讲"义",以诚为本,诚信待人,但这种内省和心灵上的默契对人的思想境界要求极高,带有东方理想主义色彩。而商品经营中的重"利"在中国历史上却是不入流的,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以说,传统的"信"是与"义"结合在一起,与"利"则是相对立的,形成所谓"重义轻利"的传统价值观。
改革开放,使人们长期受限制的求利心理渐渐被"正名",并被看作了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从此,传统道德开始受到来自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一些人僵化地用传统的义利观来理解市场经济的"利",以为市场经济就是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于是出现了种种与社会利益相背离的现象:生产者把满腹心思放在如何用劣质材料降低成本,谋取暴利上;销售者冥思苦想如何以次充好,抬高物价,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企业兼并、重组中的欺骗行为,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上市公司用虚假业绩营造股价的表面繁荣,使投资者面临着无法预计的损失,也损害了人们对股市的信心。报载,目前各地起诉的这类案件将近1000起,涉及投资者超过1万人。市场经济运作要严格按照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这种重利轻义的现实价值观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3、企业数量快速猛增,经营者素质参差不齐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行各类企业像雨后春笋,大量涌现。据对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结果分析:从1997年至2001年,我国新开企业(包括国有和集体企业转制、重组和各类新建企业)154.5万家;股份制企业从7.2万家发展到近30万家。从1996年至2001年我国私有企业从44.3万家增至132.3万家。
在这样大量的企业中,经营者或企业主龙蛇混杂,良莠不齐。特别是县、乡以下为数不少的小型企业,经营者和企业主素质差,文化水平低,只要能赚钱,就不择手段,哪管诚信?四川一些地区泡菜加工厂在加工泡菜的过程中不仅使用了国家严禁食用的工业盐,而且使用了浓度在99%以上的敌敌畏。由于这样加工的泡菜色泽鲜艳,不生虫,价格低廉,利润高,所以非常畅销,已销往全国各地。在调查劣质奶粉的过程中,也发现劣质奶粉大多是这类小企业生产的。有的按照产品标示产地追查,但在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核发的卫生许可证单位中却没有这些工厂。根据产品包装上印刷的生产地址追查,也找不到这些厂家。
俗话说,一只老鼠坏一锅汤。近年来,先后揭发出毒大米、黑心棉、毛发酱油、劣质农药等触目惊心的案件,虽然涉及的企业在数以百万计的企业中是极少数,但他们还要连带一批商业企业,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扰乱了整个市场秩序,而且败坏了企业的声誉,造成了消费者的怀疑心理,影响极为恶劣。
4.社会道德水准下滑,企业难守一片净土
企业作为国民经济最基本的"细胞"和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它的道德状况直接折射出整个社会的道德状况。如果整个社会道德水准下滑,企业的诚信经营也就成了问题。有人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不欺骗别人,别人也会欺骗我"。由于我国现在处于经济转轨的特殊历史阶段,一些人误认为市场经济就是“利”字当头,为了谋取私利,可以不择手段。有资料说,在阜阳一些劣质奶粉生产企业和销售窝点,可看到挂着工商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生产许可证、质量检验合格证,甚至还有信誉信得过企业、质量优秀产品称号等从有关部门花钱买来的牌匾。某些管理部门的诚信状况可想而知。据调查,许多假冒伪劣产品的背后,都有地方保护主义在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些企业经营者虽然也强调诚信是企业经营应该遵循的价值观念,但据说仍有近40%的经营者对违背诚信的行为,采取高度容忍的态度。不少中小企业存在着浓厚的投机心理,他们钻市场规则的空子,钻政府政策的空子,只注重一次性博弈,打一枪换一地,砸了一块牌子再注册一家新公司的现象,已屡见不鲜。
重视企业的道德建设
企业道德首先作为社会道德在企业中的体现,对保证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中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重视企业道德建设,尤其是诚信道德建设,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强化道德教育理念,增进全民诚信意识
道德建设对于引导和激励人们自动地诚实守信是有明显作用的。尽管产权的明确界定与市场参与者的诚实守信是正相关的,但人们的交易行为不可能全部由产权来界定,往往还需要伦理道德规范来支持。有了伦理道德的规范,市场的参与者就会选择与其自利本性相反的利他主义行为,从而使诚实守信成为大家的自觉追求。基于诚信在社会道德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我们应当以诚信教育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突破口。要开展相应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全社会的人们都认识到诚信是一切道德依赖的基础,讲信用、守契约是市场经济对企业和公民个人的最基本的要求,要使人们明白市场经济同时也是信用经济的道理 ,弄清诚信道德对完善市场经济的重大作用。要树立诚实守信的典型个人和企业,揭露、鞭笞和依法惩处那些严重失信的行为,形成诚信者受尊重,不诚信者遭鄙视,违法者挨打击的社会氛围,同时逐步建立起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人人讲诚信的良好社会风气。
2. 开展诚信经营教育,引导企业上下自律内省
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是企业诚信道德建设的关键因素。企业要实现诚信经营 ,必须在企业内部实施诚信教育 ,提高企业全员的道德素质,培养和塑造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新型人格,包括具有强烈自主意识、平等观念的独立性人格,诚实守信、责任感强的开放性人格,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创新性人格。因此,必须制定明确的诚信经营准则,制定企业全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对员工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与职业精神的培养,使企业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使职工树立起敬业爱岗、公平竞争、遵纪守法的良好道德风尚,抵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对道德建设产生消极影响的、破坏市场经济诚信原则的腐朽人格趋向。比如,以自身利益为价值标准的实用性人格、把交换原则扩展到一切社会关系的商品化人格、以贪欲性和掠夺性为基础特征的攫取性人格,等等。同时,诚信教育不只是对普通群众进行教育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企业领导者要率先垂范,做好表率。企业制定诚信经营准则是为了使组织诚信与个体诚信同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组织诚信与个体诚信协调统一 ,最重要的就是企业家、领导者的自律垂范,不能只说不做,或者说一套做一套。只有这样,才能在企业上下形成诚信之风。
3. 创造诚信道德环境,激发企业道德活力
企业诚信道德环境不仅是企业诚信秩序的确立,而且是包括文明的生产经营管理、健全的规章制度、良好的文化氛围、健康的生活方式、融洽的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综合道德生活空间。只有形成这样的一个道德环境,才能培养每一个企业成员的道德素质,激发整个企业的道德活力。创造良好的企业诚信道德环境,首先要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的战略方针,把诚信道德建设与创建文明企业、培养文明职工的活动结合起来,形成企业行为的道德调控机制。其次,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关系,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公平,给企业诚信道德环境以必要的利益基础,尽可能满足企业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并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再次,要同整个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创造道德建设的整体氛围,诸如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培育企业精神、开展各种企业科技文化活动等等,造就一个良好的企业人文环境和精神风貌,为企业诚信道德建设创造全方位的有利条件。
诚信既属于传统的道德范畴,又是人们在现代经济社会必须遵守的文化规则。"诚信"的基本含义就是诚实守信,它要求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不弄虚作假,言如所思, 行如所言, “言必行,行必果”。
我国企业本来有着诚信的传统美德,但在迈向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这种传统美德受到了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据中国零点调查公司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85.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诚信经营是企业应遵循的价值理念。但是在现实的经营活动中,为了自己眼前的利益而坑蒙拐骗的企业却不在少数。难怪世界银行前任行长克劳森先生向中国提出建议,要注意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同步性。他以一个银行家的身份,强调了诚信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
我国企业经营中的诚信缺失问题,由来已久,这些年可以说是愈演愈烈,以致达到了"诚信危机"的程度。所谓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则衰。笔者在此提出和探讨当前企业经营诚信缺失的关键内因及对策,旨在呼唤人们重视企业的道德建设,以期从内部因素上促进企业诚信经营,从而带动全社会形成崇尚诚信的良好风气。
企业失信的关键内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要求建立与之配套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可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诚信意识远远跟不上飞速发展的形势,没有形成"诚实为荣,失信为耻"的社会风气。
1. 认识模糊导致观念混乱,人们难得内心自省
其一,把企业仅仅看作一个经济实体,忽视了企业同时也是一个讲求伦理的单位。 我们承认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应该追求利润,但是,企业经营应以诚信为本,以利润为标,义利兼顾才是。历史上的晋商、徽商以诚信经营而"称雄天下",说明惟有诚信至上,企业才能赢得长期利润。企业的行为一旦脱离了道德的束缚,则可能变成一只纯粹的经济“动物”,甚至沦为"社会的公害"。近来在全国许多地方揭露出来的部分企业生产劣质奶粉以致残害婴儿的事件就是有力的佐证。厉以宁先生曾说过,调节人们的经济活动,除了市场调节、政府调节以外,还有道德调节,企业经营者应该有以"德"立身的觉悟。
其二,片面理解市场经济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忽视了市场经济同时也是由管理这只看得见的手来协调的。当企业仅仅把"看不见的手"当作自己经营的理念时,则意味着放弃管理道德对经济活动的引导与制约,必然导致企业经济本能的放任与放纵,单纯追求利益函数、效益函数的最大化。
其三,片面理解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忽视了市场经济同时也是道德经济和信用经济。当人们把法制当作市场经济的唯一保障时,便会在不同程度上消极等待完善的法制经济的到来,放弃了经营过程中的道德努力,忽视了道德对经济活动的促进作用。事实上,法律与道德,从不同的角度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两者缺一不可。法治要获得持久的生命力,需要寻求一种更高级的实现形式,而道德自律则成为法治秩序的最高实现形式。
2. 市场经济挑战传统道德,经营者难免义利失衡
在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中国,是不乏信用文化资源的。儒家讲"义",以诚为本,诚信待人,但这种内省和心灵上的默契对人的思想境界要求极高,带有东方理想主义色彩。而商品经营中的重"利"在中国历史上却是不入流的,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以说,传统的"信"是与"义"结合在一起,与"利"则是相对立的,形成所谓"重义轻利"的传统价值观。
改革开放,使人们长期受限制的求利心理渐渐被"正名",并被看作了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从此,传统道德开始受到来自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一些人僵化地用传统的义利观来理解市场经济的"利",以为市场经济就是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于是出现了种种与社会利益相背离的现象:生产者把满腹心思放在如何用劣质材料降低成本,谋取暴利上;销售者冥思苦想如何以次充好,抬高物价,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企业兼并、重组中的欺骗行为,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上市公司用虚假业绩营造股价的表面繁荣,使投资者面临着无法预计的损失,也损害了人们对股市的信心。报载,目前各地起诉的这类案件将近1000起,涉及投资者超过1万人。市场经济运作要严格按照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这种重利轻义的现实价值观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3、企业数量快速猛增,经营者素质参差不齐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行各类企业像雨后春笋,大量涌现。据对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结果分析:从1997年至2001年,我国新开企业(包括国有和集体企业转制、重组和各类新建企业)154.5万家;股份制企业从7.2万家发展到近30万家。从1996年至2001年我国私有企业从44.3万家增至132.3万家。
在这样大量的企业中,经营者或企业主龙蛇混杂,良莠不齐。特别是县、乡以下为数不少的小型企业,经营者和企业主素质差,文化水平低,只要能赚钱,就不择手段,哪管诚信?四川一些地区泡菜加工厂在加工泡菜的过程中不仅使用了国家严禁食用的工业盐,而且使用了浓度在99%以上的敌敌畏。由于这样加工的泡菜色泽鲜艳,不生虫,价格低廉,利润高,所以非常畅销,已销往全国各地。在调查劣质奶粉的过程中,也发现劣质奶粉大多是这类小企业生产的。有的按照产品标示产地追查,但在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核发的卫生许可证单位中却没有这些工厂。根据产品包装上印刷的生产地址追查,也找不到这些厂家。
俗话说,一只老鼠坏一锅汤。近年来,先后揭发出毒大米、黑心棉、毛发酱油、劣质农药等触目惊心的案件,虽然涉及的企业在数以百万计的企业中是极少数,但他们还要连带一批商业企业,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扰乱了整个市场秩序,而且败坏了企业的声誉,造成了消费者的怀疑心理,影响极为恶劣。
4.社会道德水准下滑,企业难守一片净土
企业作为国民经济最基本的"细胞"和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它的道德状况直接折射出整个社会的道德状况。如果整个社会道德水准下滑,企业的诚信经营也就成了问题。有人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不欺骗别人,别人也会欺骗我"。由于我国现在处于经济转轨的特殊历史阶段,一些人误认为市场经济就是“利”字当头,为了谋取私利,可以不择手段。有资料说,在阜阳一些劣质奶粉生产企业和销售窝点,可看到挂着工商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生产许可证、质量检验合格证,甚至还有信誉信得过企业、质量优秀产品称号等从有关部门花钱买来的牌匾。某些管理部门的诚信状况可想而知。据调查,许多假冒伪劣产品的背后,都有地方保护主义在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些企业经营者虽然也强调诚信是企业经营应该遵循的价值观念,但据说仍有近40%的经营者对违背诚信的行为,采取高度容忍的态度。不少中小企业存在着浓厚的投机心理,他们钻市场规则的空子,钻政府政策的空子,只注重一次性博弈,打一枪换一地,砸了一块牌子再注册一家新公司的现象,已屡见不鲜。
重视企业的道德建设
企业道德首先作为社会道德在企业中的体现,对保证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中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重视企业道德建设,尤其是诚信道德建设,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强化道德教育理念,增进全民诚信意识
道德建设对于引导和激励人们自动地诚实守信是有明显作用的。尽管产权的明确界定与市场参与者的诚实守信是正相关的,但人们的交易行为不可能全部由产权来界定,往往还需要伦理道德规范来支持。有了伦理道德的规范,市场的参与者就会选择与其自利本性相反的利他主义行为,从而使诚实守信成为大家的自觉追求。基于诚信在社会道德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我们应当以诚信教育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突破口。要开展相应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全社会的人们都认识到诚信是一切道德依赖的基础,讲信用、守契约是市场经济对企业和公民个人的最基本的要求,要使人们明白市场经济同时也是信用经济的道理 ,弄清诚信道德对完善市场经济的重大作用。要树立诚实守信的典型个人和企业,揭露、鞭笞和依法惩处那些严重失信的行为,形成诚信者受尊重,不诚信者遭鄙视,违法者挨打击的社会氛围,同时逐步建立起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人人讲诚信的良好社会风气。
2. 开展诚信经营教育,引导企业上下自律内省
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是企业诚信道德建设的关键因素。企业要实现诚信经营 ,必须在企业内部实施诚信教育 ,提高企业全员的道德素质,培养和塑造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新型人格,包括具有强烈自主意识、平等观念的独立性人格,诚实守信、责任感强的开放性人格,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创新性人格。因此,必须制定明确的诚信经营准则,制定企业全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对员工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与职业精神的培养,使企业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使职工树立起敬业爱岗、公平竞争、遵纪守法的良好道德风尚,抵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对道德建设产生消极影响的、破坏市场经济诚信原则的腐朽人格趋向。比如,以自身利益为价值标准的实用性人格、把交换原则扩展到一切社会关系的商品化人格、以贪欲性和掠夺性为基础特征的攫取性人格,等等。同时,诚信教育不只是对普通群众进行教育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企业领导者要率先垂范,做好表率。企业制定诚信经营准则是为了使组织诚信与个体诚信同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组织诚信与个体诚信协调统一 ,最重要的就是企业家、领导者的自律垂范,不能只说不做,或者说一套做一套。只有这样,才能在企业上下形成诚信之风。
3. 创造诚信道德环境,激发企业道德活力
企业诚信道德环境不仅是企业诚信秩序的确立,而且是包括文明的生产经营管理、健全的规章制度、良好的文化氛围、健康的生活方式、融洽的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综合道德生活空间。只有形成这样的一个道德环境,才能培养每一个企业成员的道德素质,激发整个企业的道德活力。创造良好的企业诚信道德环境,首先要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的战略方针,把诚信道德建设与创建文明企业、培养文明职工的活动结合起来,形成企业行为的道德调控机制。其次,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关系,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公平,给企业诚信道德环境以必要的利益基础,尽可能满足企业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并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再次,要同整个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创造道德建设的整体氛围,诸如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培育企业精神、开展各种企业科技文化活动等等,造就一个良好的企业人文环境和精神风貌,为企业诚信道德建设创造全方位的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