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精当、巧妙的课堂提问能使学生在充满愉快、信任的气氛中展示思维,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探讨本学科自身规律之外,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从不同角度入手,优化“问题”的设计。
关键词:语文教学;优化提问;提高效率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1-065-1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节灵动而又高效的课堂是离不开教师巧妙的问题设计的。巧妙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他们的思路,还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优化教学效果,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从不同角度入手,优化“问题”的设计就显得更为重要。
一、从课文的题目入手
课题即“文眼”,它是连结题和文的关键点,把它突显出来,就可以从大方向上判断课文的梗概、范围或主旨。以课题为着眼点设计提问,展开教学,能够纲举目张。如教《学会合作》一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找出题眼“合作”,然后循此思考提出问题,什么叫合作?为什么要学会合作?怎样才能与别人搞好合作?这样从题眼引出一系列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开通一条理清课文的路子,使教学指向清晰明快。学生循此思路,自主地了解课文内容,理清了课文思路,明确了课文中心,一举数得。这样紧扣文题引领全篇,不但重点突出,思路清晰,而且整体感强,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堂的效益。
二、从课文的中心句入手
课文的中心句,或揭示题旨,或点明中心,或概括内容,或凝聚情感,抓住这些关键句设计提问,往往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夹竹桃》一文有单独成段的总结句:“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地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抓住这一句,就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也揭示了文章的层次和思路。教学时,可分以下几步设计:1.自读全文,画出概括全文内容的一句话;2.从这句话中画出两个重点词语(韧性、幻想);3.找一找,课文哪些自然段写夹竹桃的“韧性”?哪些自然段写夹竹桃“引起我许多的幻想”?这样抓住一句串联全篇,犹如一条红线串起无数珍珠,让学生以纲带目轻松理解。又如教学《秦兵马俑》一文,学生阅读课文后,就让他们先找出文中能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的语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引导学生从“规模”“类型”“个性”入手,找找哪部分是写兵马俑规模宏大的?哪部分是写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进而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三、从内容的对比处入手
有的课文,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更有利于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如《鞋匠的儿子》一文中,参议员前后的态度变化就是一根隐线,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寻找这根线索,并作下记号。可以用图示表示:尴尬——羞辱——大笑——静默——赞叹。根据这些词语,让学生想象:当时在场的参议员们听着林肯的演讲,心里在想什么?他们的态度为什么前后变化会如此之大?着眼于此设计问题,就能一下子触及课文的根本——宽容是一种力量。由此,学生也就自然地领悟到:林肯虽然出身卑微,可两度成为美国总统,并深受人民爱戴,靠的不仅在于打赢了南北战争,维护了美国的统一,而且在于它独特的精神力量和伟大的人格魅力。这样,学生在更深入理解课文内涵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把握了课文的主旨。
再如教授《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时,如果仅仅停留在内容的逐段梳理上,学习将变得浮光掠影,学生对课文的感受稍纵即逝,得益甚微。反之,在设计全课时,围绕主旨和核心内容设立一个中心问题——“爱因斯坦到底是否伟大”,来启发学生通读全文,注重前后联系,积极思考,展开讨论,学生就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从文章中找出“理据”,尤其是通过爱因斯坦在科学上的成就与留给小女孩的邋遢外貌、穿戴进行对比、辩论后,学生才得以感受这位科学家专注思考问题,不拘生活小节的性格,辩证地理解了“伟大与平凡”的关系。这样设计,提问少而精,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关键内容各个击破,教学目标层层落实,逐一到位。
四、从文章的概要入手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概要,可以对课文先形成一个初步的了解,再由此展开学习,深入到课文的各个局部,沟通联结微末细节,以便进一步印证、丰富、完善这个初步的整体认识,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莫泊桑拜师》这篇课文通俗易懂,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读通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然后引导学生寻根究底:莫泊桑为什么要拜师?拜谁为师?几次向福楼拜请教?福楼拜每次都说了些什么?每次所说的话中哪句最关键?莫泊桑和福楼拜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使学生从概括了解到深入理解,准确掌握和理解课文内容。再如《小草和大树》一文,可以让学生根据预习时初读得到的印象,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夏洛蒂·勃朗特,再加以扩展,从而抓住课文概要,夏洛蒂·勃朗特遭遇了哪些逆境?她是怎样不屈抗争的?结果如何?从中你悟到了什么?由浅入深,激起学生心灵的震撼,从夏洛蒂·勃朗特身上收获顽强不屈、永不言弃的精神激励。
总之,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慎重地对待课堂提问应该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备课时多下功夫,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经验,使课堂提问真正起到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优化提问;提高效率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1-065-1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节灵动而又高效的课堂是离不开教师巧妙的问题设计的。巧妙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他们的思路,还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优化教学效果,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从不同角度入手,优化“问题”的设计就显得更为重要。
一、从课文的题目入手
课题即“文眼”,它是连结题和文的关键点,把它突显出来,就可以从大方向上判断课文的梗概、范围或主旨。以课题为着眼点设计提问,展开教学,能够纲举目张。如教《学会合作》一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找出题眼“合作”,然后循此思考提出问题,什么叫合作?为什么要学会合作?怎样才能与别人搞好合作?这样从题眼引出一系列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开通一条理清课文的路子,使教学指向清晰明快。学生循此思路,自主地了解课文内容,理清了课文思路,明确了课文中心,一举数得。这样紧扣文题引领全篇,不但重点突出,思路清晰,而且整体感强,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堂的效益。
二、从课文的中心句入手
课文的中心句,或揭示题旨,或点明中心,或概括内容,或凝聚情感,抓住这些关键句设计提问,往往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夹竹桃》一文有单独成段的总结句:“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地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抓住这一句,就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也揭示了文章的层次和思路。教学时,可分以下几步设计:1.自读全文,画出概括全文内容的一句话;2.从这句话中画出两个重点词语(韧性、幻想);3.找一找,课文哪些自然段写夹竹桃的“韧性”?哪些自然段写夹竹桃“引起我许多的幻想”?这样抓住一句串联全篇,犹如一条红线串起无数珍珠,让学生以纲带目轻松理解。又如教学《秦兵马俑》一文,学生阅读课文后,就让他们先找出文中能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的语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引导学生从“规模”“类型”“个性”入手,找找哪部分是写兵马俑规模宏大的?哪部分是写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进而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三、从内容的对比处入手
有的课文,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更有利于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如《鞋匠的儿子》一文中,参议员前后的态度变化就是一根隐线,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寻找这根线索,并作下记号。可以用图示表示:尴尬——羞辱——大笑——静默——赞叹。根据这些词语,让学生想象:当时在场的参议员们听着林肯的演讲,心里在想什么?他们的态度为什么前后变化会如此之大?着眼于此设计问题,就能一下子触及课文的根本——宽容是一种力量。由此,学生也就自然地领悟到:林肯虽然出身卑微,可两度成为美国总统,并深受人民爱戴,靠的不仅在于打赢了南北战争,维护了美国的统一,而且在于它独特的精神力量和伟大的人格魅力。这样,学生在更深入理解课文内涵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把握了课文的主旨。
再如教授《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时,如果仅仅停留在内容的逐段梳理上,学习将变得浮光掠影,学生对课文的感受稍纵即逝,得益甚微。反之,在设计全课时,围绕主旨和核心内容设立一个中心问题——“爱因斯坦到底是否伟大”,来启发学生通读全文,注重前后联系,积极思考,展开讨论,学生就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从文章中找出“理据”,尤其是通过爱因斯坦在科学上的成就与留给小女孩的邋遢外貌、穿戴进行对比、辩论后,学生才得以感受这位科学家专注思考问题,不拘生活小节的性格,辩证地理解了“伟大与平凡”的关系。这样设计,提问少而精,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关键内容各个击破,教学目标层层落实,逐一到位。
四、从文章的概要入手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概要,可以对课文先形成一个初步的了解,再由此展开学习,深入到课文的各个局部,沟通联结微末细节,以便进一步印证、丰富、完善这个初步的整体认识,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莫泊桑拜师》这篇课文通俗易懂,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读通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然后引导学生寻根究底:莫泊桑为什么要拜师?拜谁为师?几次向福楼拜请教?福楼拜每次都说了些什么?每次所说的话中哪句最关键?莫泊桑和福楼拜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使学生从概括了解到深入理解,准确掌握和理解课文内容。再如《小草和大树》一文,可以让学生根据预习时初读得到的印象,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夏洛蒂·勃朗特,再加以扩展,从而抓住课文概要,夏洛蒂·勃朗特遭遇了哪些逆境?她是怎样不屈抗争的?结果如何?从中你悟到了什么?由浅入深,激起学生心灵的震撼,从夏洛蒂·勃朗特身上收获顽强不屈、永不言弃的精神激励。
总之,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慎重地对待课堂提问应该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备课时多下功夫,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经验,使课堂提问真正起到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