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能力培养型大学生在线实践社区生命周期因为自身具有的持久性生命周期特点,很大程度上要求学生对创新能力发展给予高度重視,创新环境通过外部力量来营造,并且外部力量扶持社区发展,呈现出了逐年上升发展的趋势。文章分析了实践社区生命周期的具体内容以及生命周期发展趋势两个主要方面,目的是为了给高校培养创新人才提供理论参考与新的发展视角。
【关键词】创新能力 在线实践社区 培养型 大学生 生命周期
【基金项目】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改项目“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生在线实践社区管理研究与实践”(编号:17-XJG19008);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群联动式教学模式研究(编号:17-XJG19009);微信公众号对青年群体价值观导向作用的实证研究:构成、机理与管控路径(编号:1352MSYSZ00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7-0205-01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提出了“实践社区”概念的提出,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到现,实践社区的相关研究与具体发展趋势一直受到教育组织内部的高度关注与重视,但是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层面上的在线实践社区相关研究忘却没有得到展开与重视,我国仅在2007年由李艳梅等人对宁夏地区四所大学的大学生实践社区的具体情况、组织承诺以及发展现状等展开了研究与调查[1]。
一、实践社区生命周期的具体内容
实践社区的生命周期从萌芽期发展到生长期,再到成熟期,之后进入半衰期,最终进入衰退期,总共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从实践社区的特征与本质来看,社区成员共同关注与需求的热情程度与互动程度,直接决定了生命周期的具体长度,成员因为共同需求产生的热情与互动并发展而聚集,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就正式形成并且得到进一步发展,而当成员的关注发生了转向,之间的热情与互动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并且消失,这时实践社区便逐渐走向衰退且最终消失[2]。在线社区的现实情况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与这一规律相符合,共同关注下会产生热情并高涨,从而迅速形成实践社并得到一定的发展,社区主体的引导下内部各成员之间会对所掌握的技能与知识资源进行分享,而其中较为活跃积极的核心者若发生关注转向,会造成整个社区成员互动的冷淡态势,造成社区的最终消失,但是在互动过程中所积累中技能与知识便成为整个实践社区存在的纪念。
二、创新能力培养型大学生在线实践社区生命周期的发展
(一)生命周期理论推理转化的重要前提
从理论推理这一层面上来看,大学生实践社区若具备成员持续性更新的特质,整个社区就会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大学生群体是整个实践社区成员持续性更新的基础,并且因为人类社会在教育层面上的具体需求与实际发展而长期存在,社会发展也给大学生提出了创新能力提升的要求,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及社会各界、高校应当共同关注与重视的问题。所以基于此,创新能力培养型大学生在线实践社区可以实现持续性发展,可以具备较为持久的生命周期。但是生命周期理论推理实现向现实的转化必须要高度重视两个前提。第一,大学生必须对创新能力是社会进步、个人发展的客观需求这一特性给予全面而又正确的认识,并且要在整个学习生涯中将创新能力提升放置在核心位置。第二,需要来自教育组织或者高校,甚至是由外界多种力量为学生营造具有高度创新性的文化环境,并且为学生能力提升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引导,对学生在社区中保持高度的热情与互动给予推动,在成员不断更替的形势下,有效对实践社区发展的可持续性给予维持。
(二)生命周期的发展趋势
上文所说的两个前提是相互促进与紧密相连的,创新文化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学生充分认识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产生促进作用,这种认识会向需求关注转变,从而产生互动与热情。随着创新型环境的进一步优化与完善,大学生之间的互动及其热情在这种现实情况下会发生持续性的膨胀,因此新老成员之间会出现相互相互传递的情况,基于此实践社区会得到稳健而又持久的发展。虽然环境复杂因素会产生阶段性的改变,极有可能引起社区内出现动荡,但是社区组织技术的更新与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完善,会良好的适应环境变化而造成的波状动荡,呈现出持续性的上升发展趋势。在实践社区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的是为了深入研究在线实践社区的生命周期,从而加强高校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发展培育大批训练有素的综合型创新人才。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实践社区的具体形成、演进过程以及发展历程等研究,学术界一致认为,社区成员在共同需求、热情以及关注的基础上而实现集聚,并且通过虚拟网络或者面对面等多种形式进行沟通交流,实现技能与知识的相互共享,进一步促进自身能力的提升,成员的关注与热情逐渐消散时,整个社区也逐渐走向衰退。
参考文献:
[1]赵艳, 赵蔚, 姜强,等.学习分析视域下教师在线学习社区实时社会网络分析研究——以《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程为例[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6(1):37-43.
[2]沈光辉, 吴盛雄, 熊月林.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推进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福建终身学习在线”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 2014(1):74-78.
作者简介:
孙丽丽 (1985-),女,黑龙江牡丹江人,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小企业投融资、高新技术产业。
【关键词】创新能力 在线实践社区 培养型 大学生 生命周期
【基金项目】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改项目“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生在线实践社区管理研究与实践”(编号:17-XJG19008);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群联动式教学模式研究(编号:17-XJG19009);微信公众号对青年群体价值观导向作用的实证研究:构成、机理与管控路径(编号:1352MSYSZ00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7-0205-01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提出了“实践社区”概念的提出,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到现,实践社区的相关研究与具体发展趋势一直受到教育组织内部的高度关注与重视,但是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层面上的在线实践社区相关研究忘却没有得到展开与重视,我国仅在2007年由李艳梅等人对宁夏地区四所大学的大学生实践社区的具体情况、组织承诺以及发展现状等展开了研究与调查[1]。
一、实践社区生命周期的具体内容
实践社区的生命周期从萌芽期发展到生长期,再到成熟期,之后进入半衰期,最终进入衰退期,总共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从实践社区的特征与本质来看,社区成员共同关注与需求的热情程度与互动程度,直接决定了生命周期的具体长度,成员因为共同需求产生的热情与互动并发展而聚集,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就正式形成并且得到进一步发展,而当成员的关注发生了转向,之间的热情与互动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并且消失,这时实践社区便逐渐走向衰退且最终消失[2]。在线社区的现实情况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与这一规律相符合,共同关注下会产生热情并高涨,从而迅速形成实践社并得到一定的发展,社区主体的引导下内部各成员之间会对所掌握的技能与知识资源进行分享,而其中较为活跃积极的核心者若发生关注转向,会造成整个社区成员互动的冷淡态势,造成社区的最终消失,但是在互动过程中所积累中技能与知识便成为整个实践社区存在的纪念。
二、创新能力培养型大学生在线实践社区生命周期的发展
(一)生命周期理论推理转化的重要前提
从理论推理这一层面上来看,大学生实践社区若具备成员持续性更新的特质,整个社区就会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大学生群体是整个实践社区成员持续性更新的基础,并且因为人类社会在教育层面上的具体需求与实际发展而长期存在,社会发展也给大学生提出了创新能力提升的要求,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及社会各界、高校应当共同关注与重视的问题。所以基于此,创新能力培养型大学生在线实践社区可以实现持续性发展,可以具备较为持久的生命周期。但是生命周期理论推理实现向现实的转化必须要高度重视两个前提。第一,大学生必须对创新能力是社会进步、个人发展的客观需求这一特性给予全面而又正确的认识,并且要在整个学习生涯中将创新能力提升放置在核心位置。第二,需要来自教育组织或者高校,甚至是由外界多种力量为学生营造具有高度创新性的文化环境,并且为学生能力提升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引导,对学生在社区中保持高度的热情与互动给予推动,在成员不断更替的形势下,有效对实践社区发展的可持续性给予维持。
(二)生命周期的发展趋势
上文所说的两个前提是相互促进与紧密相连的,创新文化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学生充分认识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产生促进作用,这种认识会向需求关注转变,从而产生互动与热情。随着创新型环境的进一步优化与完善,大学生之间的互动及其热情在这种现实情况下会发生持续性的膨胀,因此新老成员之间会出现相互相互传递的情况,基于此实践社区会得到稳健而又持久的发展。虽然环境复杂因素会产生阶段性的改变,极有可能引起社区内出现动荡,但是社区组织技术的更新与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完善,会良好的适应环境变化而造成的波状动荡,呈现出持续性的上升发展趋势。在实践社区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的是为了深入研究在线实践社区的生命周期,从而加强高校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发展培育大批训练有素的综合型创新人才。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实践社区的具体形成、演进过程以及发展历程等研究,学术界一致认为,社区成员在共同需求、热情以及关注的基础上而实现集聚,并且通过虚拟网络或者面对面等多种形式进行沟通交流,实现技能与知识的相互共享,进一步促进自身能力的提升,成员的关注与热情逐渐消散时,整个社区也逐渐走向衰退。
参考文献:
[1]赵艳, 赵蔚, 姜强,等.学习分析视域下教师在线学习社区实时社会网络分析研究——以《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程为例[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6(1):37-43.
[2]沈光辉, 吴盛雄, 熊月林.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推进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福建终身学习在线”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 2014(1):74-78.
作者简介:
孙丽丽 (1985-),女,黑龙江牡丹江人,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小企业投融资、高新技术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