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棋局上落满闪亮的棋子

来源 :当代工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dbu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辑留言】
  在辽宁省总工会推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服务振兴发展服务职工群众工作的实施意见》中,“职工技能提升”被列为重点工作之一。
  在东北振兴的大背景下,提升职工技能的行动恰逢其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时代发展,企业、职工对技能提升的具体需求出现很多变化,工会的行动如何能与时俱进地满足企业与职工的新需求,是一个必须不断探索的课题,营口市总工会在职工培训方面的一系列创新,为我们做出优秀的范例。
  “三个月的技能培训,工会请来的老师直接到我们企业来上课,没占用任何工作时间,让我如愿拿到了天车工的操作证。我心里这份感谢,真是很难用言语表达。”31岁的技术工人周师傅感慨地说。
  周师傅是营口市总工会开展“送技术到企业”活动以来,5000多名受益职工中的一名。
  在营口,工会主动联系企业,以企业和职工的需求为导向,联络相关部门、培训机构以及高职院校,采用上门服务的培训方式,利用职工业余时间开展培训提升技能,并对培训合格的职工颁发相应的资质证明。这一创新的方式受到企业和职工的热切欢迎,通过该项活动,营口市总工会已总结并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创新职工培训机制。
  对工会而言,原有的职工培训模式较为常规,操作方式多数为,工会先联系大专院校或专业培训机构,针对车工、镗床、电工或焊工几个大工种开设课程。然后下发通知给直属企业、下级工会,由企业为职工报名。在过去,由于技术工人多数集中在大型国企,且早期技术工人起点较低,甚至一些技工缺乏最基础的专业理论,因此这种传授基础知识的模板化培训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更何况在当时,无论培训内容是否在生产中用得上,只要拿到相应的资格证,对职工在企业的待遇都有一定帮助。
  时过境迁,如今我国经济结构已是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齐头并进发展。私营企业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多数不愿让职工放下工作参加培训,职工考虑到学习影响个人收入,也不愿参与。而且由于制造业企业的设备、技术不断革新、细化,培训班提供的模板化课程内容多数无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这些现状同样在国有企业中存在。因此,近两年来,有些工会组织推出的“常规”职工培训班经常面临招不满人、课程刚一半学员大量辍学的现象。
  “我们一直在寻找解决这种困局的办法。”营口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营口市长期以来一直缺乏技术工人,重点企业中无论国企还是私企普遍存在技术工人招工难的问题。现有的职工技能水平普遍不高,对技能培训本是非常渴求的,但各家企业的需求非常多样化,有的急需数控机床类的高端技术工人,有的需要液压设备点检工人,有的急需能够维修数控流水线的电工……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方式根本无法满足企业和职工的需求,必须对原有的工作模式进行创新。
  从2016年开始,营口市总工会经济技术部开始率先尝试创新职工培训模式,首先是放弃传统的集中培训。经济技术部负责人臧一楠带领部门人员走访市内重点企业,通过广泛调研、下发培训需求统计表,深入接触,了解不同企业和职工的各种培训需求。
  根据企业的不同需求,经济技术部广泛联络有相应培训能力的部门和机构。这种联络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因为企业职工的培训需求与其工作密切相关,有的需要高职院校筹备专门的课程,有的需要社会培训机构量身定做,还有一些培训只有行业管理部门,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才具有相应的培训资质。
  “既然工会想为企业和职工提供真实有效的服务,就不能怕繁琐。”臧一楠介绍,在沟通协调过程中,营口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营口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营口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相关部门都给予了热情回应和大力支持。营口市内的高职院校、培训机构也都积极响应,根据企业不同的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训内容。
  另一个创新则是授课方式——上门授课办夜校。
  例如2016年,营口市重点企业忠旺铝业急需对企业原有的钳工进行技能提升培训,以适应新的生产要求。但企业生产紧张,无法将几十名钳工都送出去培训。营口市总工会了解这一情况后,立刻组织了高端师资力量,制订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走进企业。首期为忠旺铝业的50多名职工进行培训。关键是培训的时间是利用职工的下班时间,不影响企业生产,更不影响职工的绩效考核。这一措施不仅快速缓解了企业对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解决了企业的技术攻关难题,更让职工技能得到有针对性的提升,受到企业和职工的极大欢迎。
  这种订单式送技术进企业的方式,解决了企业和培训机构之间供需不對口、时间错位、师资力量不匹配等诸多问题,企业职工通过培训提升技能的渠道立刻通畅起来。
  在探索获得成果后,2016年12月底,营口市总工会联合营口市教育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多个部门,发起了送技术到企业活动。
  该活动为期一年,其中,营口市总工会选择10家市级重点企业或重点行业作为培训对象,深入了解企业职工需求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免费培训。同时,还通过举办职工培训座谈会和对接会等方式,推动100家中小企业与培训机构、高职院校的对接;另外,针对全市紧缺的技术工种,组织实施20场技能培训班,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帮助,缓解企业技术工人短缺,稳定企业技能人才队伍。
  初期的尝试转变为全市范围内的大规模活动,在工会的推动和协调下,行业管理部门下属的培训机构打破传统,主动走进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并视培训成果发放相应的资质证书。高职院校纷纷行动起来,对规模较大的培训需求开办委培班,对较为零散、特殊的需求则派出教师上门解决难题,现场培训职工。在职工培训座谈会与对接会上,企业提出目前的职工技能提升需求,列出企业目前需要攻克的技术难关,专家以及培训老师拿出解决方案,上门帮助培训或攻关……一年时间内,数千名企业职工利用业余时间接受培训,有的直接解决了工作中的具体难题,有的拿到了相应的培训资格证。   “这种培训方式真是贴心到家,让我们职工都不好意思不努力学。”一位数控车床技师对记者说,他在生产过程中曾遭遇很多编程方面的细节问题,自己也知道需要学习充电才能应对,但工作这么紧张,谁又能请假去上课?自从企业与职专院校对接后,他下班后赶紧洗澡,换完衣服跑着去单位的职工活动室,在那里,来自职专院校的老师已经拿着教案等大家。十几名数控车床的操作工认真听老师讲“如何将目前操作的这款机床功能开发到极致”,课程告一段落后,还可与老师互动交流,将一直困惑自己的问题和盘托出。
  营口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工会的协调下,多数培训都是免费进行,对于部分国家规定的收费课程,或少数需要聘请专家的课程,市总工会积极帮助争取政策扶持减免和优惠,减轻企业和职工的压力。辽宁省总工会在了解到营口市总工会送技术进企业活动相关内容后,划拨部分资金给予支持。营口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市总工会主席高梁多次主持召开“送技术进企业”推进会或交流会,为该项活动解决诸多具体问题。工会的积极作为,让企业和职工真切感受到工会服务的贴心与温暖。营口市委、市政府在给予大力支持的同时,对“送技术进企业”这一活动给予高度评价,将其视为工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切实举措。
  横跨整个2017年的“送技术进企业”活动结束后,通过总结经验,营口市总工会经济技术部将送技术进企业梳理成为一套操作性极强的运行模式,长期开展,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拓展职工培训的广度与深度。
  为解决一些中小企业缺乏培训场地和设备的问题,营口市总工会积极联络高职院校,并筹措资金。经过营口市总工会和市人社局长期不懈努力,“营口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于2018年3月15日在营口技师学院正式成立。营口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市总工会主席高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赵国栋出席仪式并为培训基地揭牌。
  为建设该基地,营口市总工会多方筹措资金70万元,购置了4台最新型号的数控机床,并为6台老旧数控机床升级系统,同时还为培训基地配套其他设施,参加培训的职工感慨,“工会为我们办了一个专门的进修学校”。
  随着送技术进企业工作的逐步展开,营口市总工会不仅仅局限于解决企业的具体技术攻关难题,也不仅仅是培训企业或营口市急需的技术型人才,而是更广泛关注全市在岗职工的技能提升。2018年3月,坐落于营口市总工会的“营口市工青妇服务中心”启动后,专门在中心设立一个窗口,职工都可以到该窗口填写培训申请,将自己的培训需求反馈给工会,工会将诸多培训需求进行整合梳理,联络师资力量,不定期开班授课。
  “实际上不止这一个窗口,营口市工青妇服务中心有专门的手机APP,职工还可以网上报名,也就是说线上线下同时接纳职工的培训需求信息。”臧一楠介绍。在APP上,营口市总工会还增加了多个工种的视频教学内容,对于一些较为基础的工种培训教学,职工直接用手机APP就可观看学习。
  截止2018年底,已经有超过5000名在岗职工通过培训得到技能提升,其中还有相当数量的职工通过培训获得了更高的技术资质认证。营口市总工会计划到2020年,让这个数字突破1万名。
  营口市总工会围绕“送技术进企业”还将继续创新,下一步,营口市总工会拟携同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总工会,筹措百万资金,在营口农业工程学院(位于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第二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让开发区的职工更加方便报名进修。
  除了建立固定培训基地,营口市总工会还发动全市劳模创新工作室、职工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参与进来,将这些分散在各个国企、私企的工作室变成小型培训基地,例如在鞍钢股份鲅鱼圈钢铁分公司的王维职工创新工作室,带头人王维是营口市金牌工匠、焊工大王。在营口市总工会的号召下,王维打破局限带徒授课,不仅是鞍钢职工,其他企业职工也可到工作室参加培训学习技术,让职工创新工作室成为营口市总“送技术进企业”这盘大棋局上一颗闪耀的棋子。
  从更深层面看,营口市总工会推出的“送技术进企业”,以及后续的一系列创新工作,不仅是形式和方法的创新,更是一种思维的变革——从过去的办班下通知等企业报名,到如今的主动上门了解企业需求,在企业现场培训避免影响职工工作,诸多做法,真切地站在企業、职工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这,也正是辽宁省总工会提出的“服务振兴发展服务职工群众”双服务精神的体现。展望后续,营口市推出的“线上线下结合”职工技能培训方式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值得我们继续关注。
  (感谢营口市总工会宣教部对采访的大力支持)
其他文献
我的父亲林海涵,1995年加入北京市政协,是第八、九届北京市政协委员,第十、十一届北京市政协常委,共履职18年.父亲在2012年末退任后,任北京市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高级顾问.rn
七十三团发展农业、畜牧和果林业非常有利.在实际工作中,要狠抓农业,优化和改良作物结构和品种,抓紧抓好畜牧业,大力发展林果业,实现七十三团强团富民的目标.
自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不断的发展,国民经济整体上呈现不断上升和高速增长的趋势,社会财富快速积累.高净值客户群体对私人银行业务的需求越来越大.但
摘 要 随着人类社会的向前推进,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纠纷日益增多,纠纷关系也更加复杂,利益与社会的多极化、价值观和文化传统的多元化必然导致纠纷解决手段的多样化,“诉讼爆炸(litigation explosion)”以及诉讼本身的权威性遭到质疑等司法现状让人将关注的目光转向了对诉讼机制局限性的探讨。  关键词 诉讼机制 局限性 纠纷解决  中图分类号:D925 文献标识码:A  诉讼机制作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今年以来,定西市安定区宁远镇党委按照省、市、区总体部署,坚持把党支部建设标
期刊
1872年,有一位美国传教士来到中国,对中国人的“吃货本性”感到震惊。他写道:“在中国人看来,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吃的,什么东西都可能成为腹中之物。”这位传教士大约是最早向国外宣传“中国人什么都吃”饮食形象的第一人。  对食材的极致运用,恐怕是外国人再花个几百年也难以理解的。除了蛇、甲鱼、兔头等冷僻食物,对食物边角料的热爱,譬如鸡爪、猪皮、鸭肠等,更让外国朋友匪夷所思。  对食材用至最尽,最初是因为
期刊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注册制逐渐的普及到了所有企业之中,但因我国当前社会的需求,注册制的实施逐步的缓慢下来,但其并非是停止改革的预兆,可以说,注册制依旧是我国当
摘 要 本文介绍了医疗纠纷以及古代的医疗纠纷的解决办法;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了构建多元化的医疗纠纷解决机制。一方面为医疗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的制度构建提供理论支撑,其次通过借鉴各国在解决医疗纠纷的非诉讼解决机制的实践工作,结合我国现行医疗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的特点,进一步探求适合我国医疗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的具体模式,最后提出了完善制度建构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医疗纠纷 非诉讼解决机制 调解机制  中
日期:2007年8月29日(星期二)下午5点参加者:李充阳,首尔孔子学院理事会主席,《当代韩国》韩方顾问金成童,首尔孔子学院副院长朴宰雨,韩国外国语大学教授,《当代韩国》韩方主
随着我国刑罚的发展,我们开始由过去注重刑罚的惩罚报复目的,转为更多地思考刑罚的教育改造和预防犯罪的目的,更加注重刑罚执行的实际效果.面对国家的法治发展需要,以及人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