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学科交叉性强,抽象概念多,术语及定义晦涩难懂、涉及的知识面广、综合应用性强、且标准不断更新,使少数民族学生不好理解和掌握。针对多年传统教育的不足,進行了有益的改革与探索,并成功应用于我校的少数民族公差教学。在此总结,编纂成文,以期能对同行有所启发。
关键词:互换性 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b)-0217-02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应用技术学科,它将互换性生产的标准化与计量学结合在一起的。授课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几何精度设计和检测,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公差与配合的标准与选用及有关互换性生产原则;理解重要机械零部件的几何精度设计原则与方法;具备技术测量的基本技能;具备看图、识图、绘图、设计图纸及检测机械产品的能力。对于机械类专业学生学好专业知识,该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该课程是架设在基础课、实训课和专业课之间的桥梁,也是联系设计系列和工艺系列课程的纽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1.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以往的教学状况
针对汉语言基础薄弱的民族学生,苦于记忆繁琐的标准项目和名词术语,但由于感性知识缺乏,普遍认为“互换性”课程难学,不容易理解很多概念,即使记住了概念,用起来有时又不知如何下手。此外,本科教学计划修订,课程总学时减少,但内容仍在增多。使得学生在适应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时普遍觉得很难,更不要说做到灵活地进行标注图样和设计产品。在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我们发现图样标注五花八门、漏洞百出,“照葫芦画瓢”现象较多,常见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这些充分说明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有待提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生源汉语言结构参差不齐、课程体系不完善、工程实践应用较少。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增强知识应用能力,该课程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学体系必须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从课堂教学到实验教学都需要做深刻的反思和革新。
2.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课程教学体系改革
本课程改革必须对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应用性给予充分的重视,遵循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生成规律;提高学生在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具体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工程图样的公差;标注工程图样的公差;设计零件的几何精度能力;检测零件几何精度的能力;设计计算功能量规的能力。
实现该目标的方法,应以生产实际为出发点,重视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专业技能的培养,那种“理论推导”的教学方式必须改变。具体改革内容分以下几个方面。
2.1充分理解学生的群体差异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首先就是语言差异。由于他们的母语不是汉语,所以他们对语言的理解相对要慢一些。作为汉语授课体系,对复杂抽象概念的教学方式必须进行仔细研究。其次就是要善于琢磨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习方法及习惯。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数形象思维都非常好,这和他们的艺术天赋分不开。这就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他们的感性认识,需要我们结合生产实际,很直接的告诉他们每个知识点在实践中的应用,使他们产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而不是纠结于繁琐的标准项目和名词术语。此外,我们还要充分相信民族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教学中,不能只限于简单的模仿实验,要给他们充分的思考和主动学习的空间。在此基础上,需要我们不断改革与调整教学方式与方法,以教学效果为评价目标,成功实施课程改革。
2.2注重课程绪论的讲解
从第一节课人手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节课一般讲绪论,在介绍互换性的概念时,可以举一些生活中例子,从感性上让学生接受这门课程并产生兴趣。然后由浅入深,介绍该门课程在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认识该课程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要求。通过讲解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案例,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本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以抛砖引玉的方式,构造学生知识体系。在绪论课中,使学生认识“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在在专业课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与作用,充分理解该课程在机械设计类和制造类课程中的桥梁作用,同时加深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使学生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学习和实践。
2.3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培养人才,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保证。我们可以把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大致分为三个方面,即基础公差标准、常用零件几何精度设计和零件几何精度检测技术。
基础公差标准,该部分是基础部分,是国家标准规定零件如何才具有互换性,是本门课程的根基。主要有“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和定义”、“公差与配合标准的主要内容”、“形位公差的基本概念及标准”、“表面粗糙度的评定标准”等内容。
典型零件几何精度设计是对零件如何才具有的互换性的讲解,是对前面基础知识的应用。通过典型零部件的几何精度设计的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零件几何精度设计的一般原则与方法,培养学生看图、识图、绘图、设计图纸的能力。
几何精度检测技术是属于实验环节的教学,是判断零件是否具有互换性的手段,主要培养学员的实践动手能力;对于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来说,实践环节在该课程的地位是很重要的。
2.4注重启发式教育,根据内容精选教学方式
针对少数民族的语言障碍,在授课中要注重启发式教育,启发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启发思维、培养能力。,比如说,不建议过多的用一个概念去解释另一个概念,提倡结合生产实践,以设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概念的实际意义。如讲授绪论互换性概念时,先举汽车组装,更换灯泡,设备螺母安装等例子,然后分析它们所具有的共同点,最后启发学生得出互换性定义。这样做不仅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获取知识的能力,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要善于指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特别是难点内容进行预习,加强普遍性的课前指导和课后辅导,得以突破教学难点。此外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最新材料,如,搜集网络加工装配等录像资料、自制幻灯片、动画等各种媒体信息。
2.5加强实验教学
我们在教改中,对实验指导书进行了重新编写,对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富于创新性思维培养的实验项目。目的是为了通过加强实验教学,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锻炼工程实践的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意识。此外,由于机械类技术基础课程内容多、知识抽象难懂,而且大型光学精密仪器操作复杂,学生很难掌握。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强的优势,我们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引入公差实验教学,结合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以Flash动画的方式去模拟实验过程,可有效地将那些内容抽象、不易理解以及操作复杂的测量过程形象地展示出来。克服了以往实验需要教师采用平面挂图说明的缺点,使实验教学更具直观性和真实感,明显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和实验能力。
2.6关注应用能力的培养,调整考核方式
教学效果是课程改革成败的评价目标。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应结合学科的特点灵活处理,而不是一律的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根据能力培养的要求,我们设置了不同的考核方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例如理论部分采用闭卷考试,设计类采用大作业的形式,通过给每个学生配不同的参数,让其自行搜集相关资料进行设计,测量类问题可以采用实操的形式考察。此外还设置了创新分值,根据创新程度给予不同的分值。通过这几种方式的结合能够较为全面的完成本课程的考核。
3.结语
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使我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更好地掌握了所学知识,并能较好的应用所学知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校主要体现在后期的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表现出了较好看图、识图、绘图、设计图纸及检测机械产品的能力。基本杜绝了“照葫芦画瓢”现象。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和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优秀人才,顺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满足国民经济的需要。
关键词:互换性 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b)-0217-02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应用技术学科,它将互换性生产的标准化与计量学结合在一起的。授课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几何精度设计和检测,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公差与配合的标准与选用及有关互换性生产原则;理解重要机械零部件的几何精度设计原则与方法;具备技术测量的基本技能;具备看图、识图、绘图、设计图纸及检测机械产品的能力。对于机械类专业学生学好专业知识,该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该课程是架设在基础课、实训课和专业课之间的桥梁,也是联系设计系列和工艺系列课程的纽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1.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以往的教学状况
针对汉语言基础薄弱的民族学生,苦于记忆繁琐的标准项目和名词术语,但由于感性知识缺乏,普遍认为“互换性”课程难学,不容易理解很多概念,即使记住了概念,用起来有时又不知如何下手。此外,本科教学计划修订,课程总学时减少,但内容仍在增多。使得学生在适应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时普遍觉得很难,更不要说做到灵活地进行标注图样和设计产品。在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我们发现图样标注五花八门、漏洞百出,“照葫芦画瓢”现象较多,常见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这些充分说明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有待提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生源汉语言结构参差不齐、课程体系不完善、工程实践应用较少。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增强知识应用能力,该课程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学体系必须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从课堂教学到实验教学都需要做深刻的反思和革新。
2.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课程教学体系改革
本课程改革必须对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应用性给予充分的重视,遵循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生成规律;提高学生在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具体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工程图样的公差;标注工程图样的公差;设计零件的几何精度能力;检测零件几何精度的能力;设计计算功能量规的能力。
实现该目标的方法,应以生产实际为出发点,重视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专业技能的培养,那种“理论推导”的教学方式必须改变。具体改革内容分以下几个方面。
2.1充分理解学生的群体差异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首先就是语言差异。由于他们的母语不是汉语,所以他们对语言的理解相对要慢一些。作为汉语授课体系,对复杂抽象概念的教学方式必须进行仔细研究。其次就是要善于琢磨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习方法及习惯。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数形象思维都非常好,这和他们的艺术天赋分不开。这就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他们的感性认识,需要我们结合生产实际,很直接的告诉他们每个知识点在实践中的应用,使他们产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而不是纠结于繁琐的标准项目和名词术语。此外,我们还要充分相信民族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教学中,不能只限于简单的模仿实验,要给他们充分的思考和主动学习的空间。在此基础上,需要我们不断改革与调整教学方式与方法,以教学效果为评价目标,成功实施课程改革。
2.2注重课程绪论的讲解
从第一节课人手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节课一般讲绪论,在介绍互换性的概念时,可以举一些生活中例子,从感性上让学生接受这门课程并产生兴趣。然后由浅入深,介绍该门课程在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认识该课程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要求。通过讲解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案例,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本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以抛砖引玉的方式,构造学生知识体系。在绪论课中,使学生认识“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在在专业课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与作用,充分理解该课程在机械设计类和制造类课程中的桥梁作用,同时加深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使学生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学习和实践。
2.3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培养人才,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保证。我们可以把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大致分为三个方面,即基础公差标准、常用零件几何精度设计和零件几何精度检测技术。
基础公差标准,该部分是基础部分,是国家标准规定零件如何才具有互换性,是本门课程的根基。主要有“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和定义”、“公差与配合标准的主要内容”、“形位公差的基本概念及标准”、“表面粗糙度的评定标准”等内容。
典型零件几何精度设计是对零件如何才具有的互换性的讲解,是对前面基础知识的应用。通过典型零部件的几何精度设计的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零件几何精度设计的一般原则与方法,培养学生看图、识图、绘图、设计图纸的能力。
几何精度检测技术是属于实验环节的教学,是判断零件是否具有互换性的手段,主要培养学员的实践动手能力;对于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来说,实践环节在该课程的地位是很重要的。
2.4注重启发式教育,根据内容精选教学方式
针对少数民族的语言障碍,在授课中要注重启发式教育,启发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启发思维、培养能力。,比如说,不建议过多的用一个概念去解释另一个概念,提倡结合生产实践,以设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概念的实际意义。如讲授绪论互换性概念时,先举汽车组装,更换灯泡,设备螺母安装等例子,然后分析它们所具有的共同点,最后启发学生得出互换性定义。这样做不仅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获取知识的能力,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要善于指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特别是难点内容进行预习,加强普遍性的课前指导和课后辅导,得以突破教学难点。此外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最新材料,如,搜集网络加工装配等录像资料、自制幻灯片、动画等各种媒体信息。
2.5加强实验教学
我们在教改中,对实验指导书进行了重新编写,对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富于创新性思维培养的实验项目。目的是为了通过加强实验教学,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锻炼工程实践的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意识。此外,由于机械类技术基础课程内容多、知识抽象难懂,而且大型光学精密仪器操作复杂,学生很难掌握。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强的优势,我们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引入公差实验教学,结合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以Flash动画的方式去模拟实验过程,可有效地将那些内容抽象、不易理解以及操作复杂的测量过程形象地展示出来。克服了以往实验需要教师采用平面挂图说明的缺点,使实验教学更具直观性和真实感,明显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和实验能力。
2.6关注应用能力的培养,调整考核方式
教学效果是课程改革成败的评价目标。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应结合学科的特点灵活处理,而不是一律的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根据能力培养的要求,我们设置了不同的考核方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例如理论部分采用闭卷考试,设计类采用大作业的形式,通过给每个学生配不同的参数,让其自行搜集相关资料进行设计,测量类问题可以采用实操的形式考察。此外还设置了创新分值,根据创新程度给予不同的分值。通过这几种方式的结合能够较为全面的完成本课程的考核。
3.结语
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使我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更好地掌握了所学知识,并能较好的应用所学知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校主要体现在后期的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表现出了较好看图、识图、绘图、设计图纸及检测机械产品的能力。基本杜绝了“照葫芦画瓢”现象。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和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优秀人才,顺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满足国民经济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