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卫生工作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点, “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培养卫生人才的医学高专,可以通过对农村地区实行定向招生、结合本地区对医疗卫生工作要求的特点进行人才培养以及建立农村实习基地的策略,使广大农村卫生人才和技术资源严重缺乏的现状得到改观。
关键词:医学高专 面向农村 卫生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5-040-01
农村卫生工作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点。医学高等教育培养了大批卫生技术人才,为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我国的卫生资源约80%仍然集中在城市,占绝大多数人口的广大农村地区相对来说严重不足,广大农村卫生人才和技术资源严重缺乏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
高等医学教育一直在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方式等方面研究探索为农村培养医药卫生人才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随着医学院校的发展和招生人数的扩大,为农村医药卫生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较为丰富的人才资源。做为“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培养卫生人才的医学高专,如何使培养的人才能走向农村?笔者认为,可采用如下策略:
一、对农村地区实行定向招生制度
在制定国家招生计划时,对农村地区实行定向招生制度,保证广大生源来自农村和基层;同时对到农村就业的毕业生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给他们创造一定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是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卫生人才的有力保障。原则上本科定向到县、专科定向到乡。定向招生的办法能为农村卫生队伍的建设输送一批专门人才,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同时,建议国家要尽快采取措施,制定鼓励学生接受专科教育、愿意到农村和基层去工作的倾斜政策。对愿意到农村和基层去工作的学生,在校期间给予必要的助学金和奖学金;毕业时授予相应的学位;毕业后到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给予比较优厚的工资及生活福利待遇,优先提供继续教育机会,制定通科医师晋级条例,评聘相应职称等。通过这种办法,可以建立面向农村贫困地区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有效途径,从而使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成为有源之水。
甚至可以参照师范生国家免费教育的办法。对此,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民委委员田玉科也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会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的培养、输送和吸收,还可以参考免费培养定向师范生的模式,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定向免费培养适宜农村的卫生人才。这样不仅可以解决许多医学院校中农村学生的学费问题,调动他们回家乡工作的积极性,也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做到人尽其才,使医务人才的配置更合理。”[1]因为从医学教育的属性看,认为医护人员承担着为国家保护公民身心健康的责任,理应得到最好的政策扶助、财政支持,由国家免费培养。医学教育免费政策能够提高医学专业的吸引力,减轻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吸引优秀青年选择读医学,有助于医生素质的整体提高。从现实来看,培养造就一大批优秀医护人员是当前医卫事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当前我国的医疗卫生队伍还远不能满足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广大贫困、边远、条件艰苦的农村亟须补充合格的医生,实行农村医卫人员培养免费教育是适应这一需求的重要举措。
二、结合本地区对医疗卫生工作要求的特点进行人才培养
在培养方面,制定专门的教学计划,在国家医学专业统一标准下增加灵活性,结合本地区对医疗卫生工作要求的特点,在课程设置、进修方向、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等方面灵活安排。
要重视医学高专培养模式的改革,不仅使未来的医护人员掌握某一门学科或专业,而且要加强医学生作为医护人员的职业性训练,尤其要重视医德教育与职业知识技能的训练,使他们具有热爱医护事业、热爱医护工作的品质。就业方面的建议有:建立合同制度、政策宽严有度、提供发展远景、发送基层条件。根据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建立合同制度。比较多的人认同服务期制度有助于调动医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形成开放竞争的人事制度。
在课程设置上,要求医学生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农村常见病、多发病诊断处理的基本临床技能,并具备对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能力,尤其是在缺少现代化仪器设备情况下对疾病的处理能力。增加农村医疗工作实用性强的课程,如“急救医学”、“全科医学概论”等。减少课程门数,将“分子生物学”并入“生物化学”;将“精神解剖学”并入“人体解剖学”。开设“试验生理学”课程,把生理学中的生理学、病理生理学与药理学三门课程教学试验内容有机地重组成一门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动手操作能力及
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健康及预防疾病的知识和技能,具有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的能力。初步具有从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角度认识和处理健康问题与疾病的能力[2]。
三、建立农村实习基地
为保证教学质量,加强医学生理论与实际的能力,就要面向农村,建立农村实习基地。农村实习基地的建立,可采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相结合”[3]的方式,以二级医院教学为主,加强与县、县以下中心卫生院的联系,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不忘自己的使命,适应农村和基层卫生工作的需要。
1、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是模拟临床的仿真环境,因此在建设时应注意“逼真性、适应性、先进性、实用性”的原则。即实训基地要创造临床医疗机构的逼真情景,让学生与临床实际工作有“零距离”的感觉;要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先要代表专业发展的方向,而不是罗列一些早已被临床所淘汰的过时设备;实用性是指实训基地对于实践性教学要有很强的针对性的实用性。
2、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是毕业实习的场所,同时也承担一定的实践性教学任务。医学高职高专教育采用的是“三一制”教学模式,即一年基础课教学,一年临床课教学,一年毕业实习,所以校外实训基地在人才培养方面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应注意以下原则:
2.1严格评估教学实习医院的基本条件:教学医院一定是要具备城市二级以上医院资格或相当规模的专科医院,有完成教学实习大纲的基本设施条件和病例来源,有业务技术过硬、带教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队伍,有完善的临床教学管理制度和管理经验。
2.2长期合作协议:本着“互惠互利、资源共享、长期合作”的精神,与教学实习医院长期合作协议。长期合作有利于双方共同加大对实训基地的投入,加强对实训基地的管理,探索临床实践性教学的新途径、新手段。
2.3加强对校外实训基地的检查、指导与协调:设立专门机构管理校外实训基地工作,严格按照教学要求规范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加强与校外实训基地的沟通与协调,并派出专职教师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带教与管理工作。
正如城乡差距难以在短期内消除一样,改变农村卫生事业落后的面貌也是任重而道远。加强医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为农村基层培养高素质适用型卫生人才,是解决农村卫生发展滞后的最根本、最直接的方式,也是医学高专在人才培养方面不可推辞的责任。通过建立“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发展”的“三定”人才培养模式,解决农村医疗人才缺乏问题不失为一种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种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田玉科.委员论坛.中国人大.2008.1.10
[2]王桂蓉,张莹.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为农村培养合格的临床适用型人才[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
[3]张松峰.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J].医学教育,2009.15
关键词:医学高专 面向农村 卫生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5-040-01
农村卫生工作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点。医学高等教育培养了大批卫生技术人才,为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我国的卫生资源约80%仍然集中在城市,占绝大多数人口的广大农村地区相对来说严重不足,广大农村卫生人才和技术资源严重缺乏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
高等医学教育一直在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方式等方面研究探索为农村培养医药卫生人才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随着医学院校的发展和招生人数的扩大,为农村医药卫生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较为丰富的人才资源。做为“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培养卫生人才的医学高专,如何使培养的人才能走向农村?笔者认为,可采用如下策略:
一、对农村地区实行定向招生制度
在制定国家招生计划时,对农村地区实行定向招生制度,保证广大生源来自农村和基层;同时对到农村就业的毕业生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给他们创造一定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是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卫生人才的有力保障。原则上本科定向到县、专科定向到乡。定向招生的办法能为农村卫生队伍的建设输送一批专门人才,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同时,建议国家要尽快采取措施,制定鼓励学生接受专科教育、愿意到农村和基层去工作的倾斜政策。对愿意到农村和基层去工作的学生,在校期间给予必要的助学金和奖学金;毕业时授予相应的学位;毕业后到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给予比较优厚的工资及生活福利待遇,优先提供继续教育机会,制定通科医师晋级条例,评聘相应职称等。通过这种办法,可以建立面向农村贫困地区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有效途径,从而使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成为有源之水。
甚至可以参照师范生国家免费教育的办法。对此,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民委委员田玉科也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会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的培养、输送和吸收,还可以参考免费培养定向师范生的模式,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定向免费培养适宜农村的卫生人才。这样不仅可以解决许多医学院校中农村学生的学费问题,调动他们回家乡工作的积极性,也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做到人尽其才,使医务人才的配置更合理。”[1]因为从医学教育的属性看,认为医护人员承担着为国家保护公民身心健康的责任,理应得到最好的政策扶助、财政支持,由国家免费培养。医学教育免费政策能够提高医学专业的吸引力,减轻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吸引优秀青年选择读医学,有助于医生素质的整体提高。从现实来看,培养造就一大批优秀医护人员是当前医卫事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当前我国的医疗卫生队伍还远不能满足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广大贫困、边远、条件艰苦的农村亟须补充合格的医生,实行农村医卫人员培养免费教育是适应这一需求的重要举措。
二、结合本地区对医疗卫生工作要求的特点进行人才培养
在培养方面,制定专门的教学计划,在国家医学专业统一标准下增加灵活性,结合本地区对医疗卫生工作要求的特点,在课程设置、进修方向、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等方面灵活安排。
要重视医学高专培养模式的改革,不仅使未来的医护人员掌握某一门学科或专业,而且要加强医学生作为医护人员的职业性训练,尤其要重视医德教育与职业知识技能的训练,使他们具有热爱医护事业、热爱医护工作的品质。就业方面的建议有:建立合同制度、政策宽严有度、提供发展远景、发送基层条件。根据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建立合同制度。比较多的人认同服务期制度有助于调动医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形成开放竞争的人事制度。
在课程设置上,要求医学生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农村常见病、多发病诊断处理的基本临床技能,并具备对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能力,尤其是在缺少现代化仪器设备情况下对疾病的处理能力。增加农村医疗工作实用性强的课程,如“急救医学”、“全科医学概论”等。减少课程门数,将“分子生物学”并入“生物化学”;将“精神解剖学”并入“人体解剖学”。开设“试验生理学”课程,把生理学中的生理学、病理生理学与药理学三门课程教学试验内容有机地重组成一门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动手操作能力及
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健康及预防疾病的知识和技能,具有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的能力。初步具有从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角度认识和处理健康问题与疾病的能力[2]。
三、建立农村实习基地
为保证教学质量,加强医学生理论与实际的能力,就要面向农村,建立农村实习基地。农村实习基地的建立,可采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相结合”[3]的方式,以二级医院教学为主,加强与县、县以下中心卫生院的联系,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不忘自己的使命,适应农村和基层卫生工作的需要。
1、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是模拟临床的仿真环境,因此在建设时应注意“逼真性、适应性、先进性、实用性”的原则。即实训基地要创造临床医疗机构的逼真情景,让学生与临床实际工作有“零距离”的感觉;要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先要代表专业发展的方向,而不是罗列一些早已被临床所淘汰的过时设备;实用性是指实训基地对于实践性教学要有很强的针对性的实用性。
2、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是毕业实习的场所,同时也承担一定的实践性教学任务。医学高职高专教育采用的是“三一制”教学模式,即一年基础课教学,一年临床课教学,一年毕业实习,所以校外实训基地在人才培养方面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应注意以下原则:
2.1严格评估教学实习医院的基本条件:教学医院一定是要具备城市二级以上医院资格或相当规模的专科医院,有完成教学实习大纲的基本设施条件和病例来源,有业务技术过硬、带教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队伍,有完善的临床教学管理制度和管理经验。
2.2长期合作协议:本着“互惠互利、资源共享、长期合作”的精神,与教学实习医院长期合作协议。长期合作有利于双方共同加大对实训基地的投入,加强对实训基地的管理,探索临床实践性教学的新途径、新手段。
2.3加强对校外实训基地的检查、指导与协调:设立专门机构管理校外实训基地工作,严格按照教学要求规范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加强与校外实训基地的沟通与协调,并派出专职教师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带教与管理工作。
正如城乡差距难以在短期内消除一样,改变农村卫生事业落后的面貌也是任重而道远。加强医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为农村基层培养高素质适用型卫生人才,是解决农村卫生发展滞后的最根本、最直接的方式,也是医学高专在人才培养方面不可推辞的责任。通过建立“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发展”的“三定”人才培养模式,解决农村医疗人才缺乏问题不失为一种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种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田玉科.委员论坛.中国人大.2008.1.10
[2]王桂蓉,张莹.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为农村培养合格的临床适用型人才[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
[3]张松峰.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J].医学教育,2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