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一壶文化茶,与岁月共老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zhong9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中,徐南眉“一日不可无茶”。每天清晨,一把壶,一撮绿茶,再放一点陈皮或菊花。当茶香从杯中升起,她的一天才算真正开始。
  85岁的徐南眉是南宋点茶非遗传承人、国家级茶艺师大赛裁判员。2000年至今她任多家茶艺培训学校的教师,2014年获中华茶文化传播优秀工作者称号,2019年获茶人奉献奖,还曾出版书籍《休闲茶艺》《趣味少儿茶艺》。
  事茶60载,徐南眉把自己也活成了一片“茶”,朴素无华,老而弥香。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退休后,她积极投身于茶文化的民间传播,如今年过八旬,依然活跃在一线,期待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这种“东方树叶”。
  “绿茶是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健康饮料中位列榜首的饮品,茶多酚含量比任何品类的茶都要高,能有效降低‘三高’。”20世纪90年代初,徐南眉开始专门研究茶文化,并参与设计6大茶类的沏泡方法。在她看来,茶是最具健康价值和推广价值的传统文化载体之一。
  让少儿茶艺“玩起来”
  1996年,退休后的徐南眉接受杭州市少年宫的邀请,干起了少儿茶艺教学和培养工作。她不仅自编教材,而且讲课演示。3年时间,她向杭州二十几所学校的学生普及了茶文化,并组建了杭州市少儿茶艺队。
  在杭州市九莲小学,学生们扮成森林里的各种小动物,往茶里“加料”:嗡嗡嗡,“小蜜蜂”飞过来,往茶里加入蜂蜜;一蹦一跳的“小兔子”过来了,在茶里放了枸杞……各种“小动物”按照自己的口味调制茶饮料。这场创意少儿茶艺表演拿了奖,这也是对徐南眉少儿茶艺培训工作的一个肯定。2020年6月,徐南眉汇集整理自己多年的教學经验和思考,出版了新书《趣味少儿茶艺》,书中不仅包含茶文化历史和基础知识,还加入了少儿茶故事、茶谜语、少儿茶艺节目创意等内容。
  无价的公益广告
  2003年,一支老年时装队找到徐南眉,请她在时装表演中设计加入泡茶动作,结果大获好评。演出结束后,几名队员又主动找到徐南眉,提出组建老年茶道队的想法。徐南眉觉得这个想法很有新意,于是开始着手准备。当时浙江省茶叶学会“老茶缘”成立,老年茶道队正式命名为“老茶缘”茶道队,寓意“老人和茶之间有深厚缘分”。
  多年来,茶道队坚持“公益普及,传播茶文化”原则,在社区、学校和各类赛事中传播茶文化。茶道队中年纪最大的队员已有80多岁,每次一亮相,观众们都会发出惊叹声。
  2010年,茶道队承担了杭州茶楼业协会南宋御街名茶免费品饮点的值班任务。队员们从年初到年末,风雨无阻地为游客发放免费茶水,传授茶艺。“社区茶艺,免费茶饮,古风浑扦,印象至深”,著名建筑专家王澍为他们留下赞美的文字。徐南眉说:“这杯免费茶饮意义特殊。喝茶虽然是免费的,但公益传播是无价的。”
  唤醒沉睡的南宋点茶
  南宋曾在杭州建都,点茶文化在当地兴盛一时。2013年起,杭州市上城区茶文化研究会与民间组织合作举办“武林斗茶会”,每年举行南宋点茶赛。当时担任赛事裁判的徐南眉被研究会邀请加入南宋点茶研究班子,参与点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陆游笔下“晴窗细乳戏分茶”的场景在徐南眉手中生动再现:将茶研碾细腻,放在茶碗里,点汤、击拂,茶末上浮形成粥面,用于写字作画。斗茶会分少儿组、留学生组、成人组。这些年,通过赛事的举办,迅速普及了这项活动,茶百戏的创作水平日渐提高。2015年,点茶成功申报上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这些年,凡是杭州举办的大型茶业赛事上,几乎都能看到徐南眉的身影。以茶会友,以茶悟道,以茶相伴,这是徐南眉与一壶清茶的隽永人生。她说:“茶给了我健康快乐,我乐当施茶人,把这片‘叶子’带给更多人。”
  (摘自《浙江老年报》2021年2月23日,水云间荐)
其他文献
我的微信头像是法国画家雷诺阿的一幅画—《读书的女孩》。这幅画是我在东京富士美术馆藏品展上看到的。画中的白衣女孩盘腿坐在沙发上,静静地读着一本书。那种宁静的氛围吸引了我。我越来越觉得,能投入地做某件事,独自享受其中的乐趣,是一种幸福。  多年前,我读过一本《阅读的女人》,里面有很多张与阅读有关的画。这次从美术馆回来后,我又重温了一遍那本书,觉得蛮有意思的。  阅读不分年龄。荷兰画家伦勃朗画过一张《阅
期刊
三年前我退了休,一下子整天都是空闲时间,真不知如何是好。所幸我家附近有一个小型的社区图书馆,里面的报纸杂志种类繁多,应有尽有。于是我制订了一个到图书馆读书的计划:星期一图书馆休馆;星期二,我会挑一些和自己的专业有关的书籍来读,并且详细做笔记;星期三,翻阅一些图文并茂的时尚生活或美食旅游类杂志,有用的我也记下来,以供日后参考;星期四以读小说为主,尤其是读我的最爱—推理小说;星期五读读诗集或富有人生哲
期刊
现年54岁的余太湖出生在贵州山区,因家庭贫困,少年时便辍学了。后来,余太湖到贵阳学习修车技术。一次,师父让他去买汽车配件,他骑着自行车绕了两小时也没买到。“怎么可能没有呢?”师父见他空手而归,不禁质疑。原来,余太湖把英文字母“Y”读成了汉字“丫”。师父听了既好气又好笑,余太湖则羞红了脸。  2010年,余太湖应聘成为贵阳汽车客运有限公司的出租车驾驶员。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回到母校龙坝乡光明小学,看到
期刊
退休了,有人打麻将,有人跳广场舞,有人含饴弄孙,有人满世界跑,天天在微信朋友圈晒“夕阳无限好”……朱先生独辟蹊径:码字。10年间,他“码”了几百万字,而且出版了。  不久前我结识了朱先生,他赠了我他10年间“码”的6本书,惊得我嘴张得久久不能合上。朱先生说,他年轻时在部队与“码字”结缘。  20世纪60年代,朱先生应征入伍。当时穿上军装,比今天考上“985”“211”院校还令人羡慕。因此他到部队后
期刊
相对于读书,选书更是一门学问。如今,书市浩如烟海,纵然爱书如痴,也难以保证选到中意的书。  书名给人第一印象,却常常只是赚人眼球的“标题党”;作者是谁很重要,但也难免有鱼目混珠之作;腰封看点十足,可往往有些夸大或含糊其辞。  一本書表面做得再精美,仍要以内容为王,故选书前最好先认真读上十来页,观文字是否用心、看情感是否真诚,至于错字别字、纸张优劣,亦要留心留意。如果十来页读罢仍觉味同嚼蜡,即便名头
期刊
北京市石景山区八宝山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内,传来阵阵朗读声,语速时快时慢,情感时起时伏,激昂时浓墨重彩,感伤时婉转低回,让人不自觉地沉浸其中。  “最好的文字,是写给心灵的。朗读者,就是要把文字转换成力量传递给大家。”62岁的黄家龙穿着白色的衬衫,打着领带,精神饱满地朗诵了一首《父母之河》,“这首诗歌,我练了两个月了。”  这是八宝山街道朗读艺术团举办的第四届朗诵者大赛上的一幕,参加比赛的多是银发
期刊
湖南浏阳河畔的大围山脚下,有一个被千年香樟环绕的书香村。村里已经94岁高龄的李学树家五世同堂,在李家的60多口人中,一共有5个博士、14个硕士和24个大学本科生。  李尤专是李学树和周康湍两位老人的长子,已经71岁了。他介绍说:“‘书香村’这个村名是我父亲起的。十几年前当地三个村庄合并,要起个名字,父亲说‘我们村里读书人多,有书香气,就叫书香村吧’,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赞同。”  李家是诗书传家。
期刊
现代人用皮带,有皮带扣;古代人用腰带,腰带也有扣,名曰带钩。  带钩是我国古代用来束腰或佩挂物品的挂钩。它曾经是古人,尤其是男性贵族、文人与士兵的日常用品,非常流行,历史也很久遠,目前已知最早的玉带钩出土于已有4000多年历史的良渚遗址。由于带钩属于服装外饰,所以也逐渐演变出了一些礼仪和身份区别的意味。《淮南子》有云:“满堂之坐,视钩而异。”一语道出了带钩在古代社会中身份标识的作用。  古代的带钩
期刊
平地一声雷,震动锁井镇一带四十八村:“狠心的恶霸冯兰池,他要砸掉古钟了!”  那时小虎子才十几岁,听说镇上人为这座古钟议论纷纷,从家里走出来。宅院后头,不远,有一条弯弯曲曲的长堤,是千里堤。堤上有座河神庙,庙台上有两棵古柏树。这座铜钟就在柏树底下,矗立在地上,有两人高。伸拳一敲,嗡嗡地响;伸直臂膀一撞,纹丝不动。  老人们传说:这座钟是一个有名的工匠铸造的。钟上铸满了细致的花纹:有狮子滚绣球,有二
期刊
外婆的樟木箱子里有一个褪色的红布包,有一本书那么大,外面用红色的丝线缠着,系成好看的蝴蝶结形状。童年时我住在外婆家,曾经不止一次看到外婆在收拾换季的衣物时把这个红布包拿出来,凝神看一会儿,再用布满皱纹的手轻轻摩挲几下,但并不打开,就把它重新放回箱子的底层。  有一次我忍不住好奇,从外婆手中抢过红布包,想要打开看看,没想到平时很少大声说话的外婆一声惊呼:“不许动!”没等我回过神来,红布包已经回到了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