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市石景山区八宝山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内,传来阵阵朗读声,语速时快时慢,情感时起时伏,激昂时浓墨重彩,感伤时婉转低回,让人不自觉地沉浸其中。
“最好的文字,是写给心灵的。朗读者,就是要把文字转换成力量传递给大家。”62岁的黄家龙穿着白色的衬衫,打着领带,精神饱满地朗诵了一首《父母之河》,“这首诗歌,我练了两个月了。”
这是八宝山街道朗读艺术团举办的第四届朗诵者大赛上的一幕,参加比赛的多是银发一族。72岁的郑女士是此次参赛选手中年龄最大的,朗读的是《第十一位教师》。上台前,老人认认真真地化了妆。
据了解,八宝山街道朗读艺术团成立于2017年,成立之初有五六十人,现已扩充到近百人。除了退休人员,还吸引了不少在职人员参加。
说到朗读,黄家龙两眼泛光,言语间都是满满的兴奋:“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走进另一个天地。”2019年7月,黄家龙到远洋沁山水南社区居委会办事,恰巧紧挨着居委会的八宝山街道图书馆在上朗读培训课。他经工作人员推荐,也进去听了听。“老师讲的是‘啊’的变音—原来朗读有这么多学问。于是我主动向‘组织’靠拢,加入了朗读艺术团,从此一发不可收。”黄家龙说。
加入朗读艺术团后,每天不朗读一两篇文章,黄家龙就觉得难受。老人说,从默读,到研读,再到朗读,每次得花三个小时。因为读不好、读不完,他经常读到凌晨,老伴儿说他太痴迷了。但在他看来,朗读实在是太棒了,每每读到好的文字,都让人感到一种安定的力量。
朗读艺术团每周活动一次,团员们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玩得不亦乐乎。为了更好地交流学习,黄家龙和同住在远洋沁山水南社区的陈曦玉等人还专门成立了沁南胡杨小组,小组成员经常在一起切磋、排练,还经常在“荔枝”“全民K歌”等App(应用程序)上发表作品。
“我们成不了艺术家,但也能品尝到艺术的美好滋味。从朗读到朗诵,再到演诵,每一位团员都努力向艺术靠拢。”69岁的张少贤是八宝山街道朗读艺术团的团长,他说,团员们爱朗读,更爱读书,很多人都能静下心来阅读。有了朗读艺术团,到图书馆阅读的人也比以前多了,查阅电子图书时往往还得排队。
朗读不仅让人欢喜,有成就感,还能改变生活。对郑女士来说,朗读给她和女儿带来了积极、向上、阳光的生活。
郑女士说,她的老伴儿很早就去世了,她和女儿一起生活。女儿因为身体不好,情绪经常很低落,郑女士的精神面貌也不好。但自从母女俩接触了朗读,女儿就跟变了一个人似的,性格开朗了,情绪也变好了。现在,朗读已完全融入母女俩的生活,无论买菜、做饭、吃饭,两人随时随地就对词、排练上了。为了方便练习,两人还把每个朗读文本都抄上三四份,包里放一份,随时拿出来看看,厨房、卫生间、卧室也贴满了。“家里的笑声多了。朗读改变了我们,我现在感觉非常幸福!”郑女士笑着说。
“朗读的美妙及其带来的力量,让每个朗读者都受益无穷。”在张少贤看来,朗读时声情并茂,是全身心的阅读,是用心灵去体会文字的美,能使人感悟人生。张少贤是一名老党员,曾经从事文艺宣传工作。他说:“不发挥点儿作用,感觉對不起大家。”所以,这两年他和团里的其他负责人都想办法为大家创造学习提升的机会。他一方面以身作则带好头,另一方面积极协调,在街道的帮助支持下,请名家过来指点。让他觉得自豪的是,艺术团还常常“走出去”,到东城、西城的社区演出,参加区里、市里的活动,有些团员还在各种大赛中取得了好成绩。“其实,大家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用声音传递美好,传递正能量!”张少贤说。
(摘自《北京青年报》2021年2月9日,若子荐)
“最好的文字,是写给心灵的。朗读者,就是要把文字转换成力量传递给大家。”62岁的黄家龙穿着白色的衬衫,打着领带,精神饱满地朗诵了一首《父母之河》,“这首诗歌,我练了两个月了。”
这是八宝山街道朗读艺术团举办的第四届朗诵者大赛上的一幕,参加比赛的多是银发一族。72岁的郑女士是此次参赛选手中年龄最大的,朗读的是《第十一位教师》。上台前,老人认认真真地化了妆。
据了解,八宝山街道朗读艺术团成立于2017年,成立之初有五六十人,现已扩充到近百人。除了退休人员,还吸引了不少在职人员参加。
说到朗读,黄家龙两眼泛光,言语间都是满满的兴奋:“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走进另一个天地。”2019年7月,黄家龙到远洋沁山水南社区居委会办事,恰巧紧挨着居委会的八宝山街道图书馆在上朗读培训课。他经工作人员推荐,也进去听了听。“老师讲的是‘啊’的变音—原来朗读有这么多学问。于是我主动向‘组织’靠拢,加入了朗读艺术团,从此一发不可收。”黄家龙说。
加入朗读艺术团后,每天不朗读一两篇文章,黄家龙就觉得难受。老人说,从默读,到研读,再到朗读,每次得花三个小时。因为读不好、读不完,他经常读到凌晨,老伴儿说他太痴迷了。但在他看来,朗读实在是太棒了,每每读到好的文字,都让人感到一种安定的力量。
朗读艺术团每周活动一次,团员们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玩得不亦乐乎。为了更好地交流学习,黄家龙和同住在远洋沁山水南社区的陈曦玉等人还专门成立了沁南胡杨小组,小组成员经常在一起切磋、排练,还经常在“荔枝”“全民K歌”等App(应用程序)上发表作品。
“我们成不了艺术家,但也能品尝到艺术的美好滋味。从朗读到朗诵,再到演诵,每一位团员都努力向艺术靠拢。”69岁的张少贤是八宝山街道朗读艺术团的团长,他说,团员们爱朗读,更爱读书,很多人都能静下心来阅读。有了朗读艺术团,到图书馆阅读的人也比以前多了,查阅电子图书时往往还得排队。
朗读不仅让人欢喜,有成就感,还能改变生活。对郑女士来说,朗读给她和女儿带来了积极、向上、阳光的生活。
郑女士说,她的老伴儿很早就去世了,她和女儿一起生活。女儿因为身体不好,情绪经常很低落,郑女士的精神面貌也不好。但自从母女俩接触了朗读,女儿就跟变了一个人似的,性格开朗了,情绪也变好了。现在,朗读已完全融入母女俩的生活,无论买菜、做饭、吃饭,两人随时随地就对词、排练上了。为了方便练习,两人还把每个朗读文本都抄上三四份,包里放一份,随时拿出来看看,厨房、卫生间、卧室也贴满了。“家里的笑声多了。朗读改变了我们,我现在感觉非常幸福!”郑女士笑着说。
“朗读的美妙及其带来的力量,让每个朗读者都受益无穷。”在张少贤看来,朗读时声情并茂,是全身心的阅读,是用心灵去体会文字的美,能使人感悟人生。张少贤是一名老党员,曾经从事文艺宣传工作。他说:“不发挥点儿作用,感觉對不起大家。”所以,这两年他和团里的其他负责人都想办法为大家创造学习提升的机会。他一方面以身作则带好头,另一方面积极协调,在街道的帮助支持下,请名家过来指点。让他觉得自豪的是,艺术团还常常“走出去”,到东城、西城的社区演出,参加区里、市里的活动,有些团员还在各种大赛中取得了好成绩。“其实,大家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用声音传递美好,传递正能量!”张少贤说。
(摘自《北京青年报》2021年2月9日,若子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