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本性,逃不开党同伐异

来源 :读写月报(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16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有一句话叫做: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斗争史。
  这句话当然太过绝对,却不无道理。
  从3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到5万年前智人打败尼安德特人,再到公元2020年,整个人类的进化史,一直都有一个主题:如何在强敌环伺的环境里更好地生存下去,繁衍壮大。所以,一切基因的进化和演变,都会不由自主地沿着一个方向:如何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而那些不利于生存的特征,都会慢慢地被淘汰掉。
  请记住这一点,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大脑。
  众所周知,大脑里有两个非常重要的部位,一个叫做杏仁核,一个叫做新皮层。杏仁核负责对情绪的识别和记忆,新皮层负责复杂的理性思考。
  当我们面临危机或威胁时,我们会感到热血上涌、心跳加速、全身发冷,整个人立即进入高度的紧张和兴奋状态,这就是杏仁核在起作用。它通过对外界环境的识别,匹配到了相对应的“情绪记忆”,并绕过新皮层,让我们的机体进入“迎战”或“逃避”的状态。
  像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些令自己不快的言论,或听到一些刺耳的话,让自己觉得“很不爽”——大约就是这么一种状态。
  这是确保我们能生存下来的本能。原因很简单:如果当你遇到危险,还要大脑慢吞吞地理解环境、下达指令的话,这样的个体早就死掉了,没法把基因遗传下来。
  但这一功能到了现代社会,却给我们造成了种种不便:在生活极其丰富、复杂的环境刺激下,我们的杏仁核过于敏感,很容易产生应激反应,从而让我们受到情绪的驱动,做出种种冲动、不理性的行为。
  2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答案就是:靠我们的新皮层。
  新皮层和杏仁核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原因很简单:因为大脑同一时间只能处理一件事情。所以,一旦我们用新皮层去思考,来自杏仁核的信号就会被抑制,从而使得我们变得冷静。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新皮层中最重要的前额叶皮层,也就是负责调控注意力、作出计划、理性思考的部位,一直要等到25岁左右才会发育完全。
  这意味着什么呢?对于不到25岁的青少年而言,他们的大脑其實是不够完整的,天生就缺乏“控制能力”。所以,他们会更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更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因此,为什么青少年会更“热血”,更冲动,更容易冒险?很大一部分原因正在于此。(另一个原因是:他们的大脑中多巴胺的分泌量更旺盛,这使得他们更喜欢新鲜刺激。)
  你可能会问: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前额叶的发育水平呢?答案是:经历和锻炼。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你经历的事情越多,需要面对的复杂问题越多,需要绞尽脑汁去思考和应对的情境越多,前额叶皮层就会越发达。这种经历和锻炼,可以从两个渠道获得:一个是大量的阅读,另一个是大量的处事和人际交往。
  为什么呢?因为这两者都需要集中注意力去思考,而大脑是严格恪守“用进废退”原则的。你用得越多的部分,神经元的链接就会越密集、越丰富,从而整体上变得越发达。
  所以,下一次,如果你遇到蛮不讲理、只凭情绪行事而不动脑子的人,你也许就会知道:对方的前额叶皮层也许不够发达,要么年纪很小,要么没读过太多书,没经历过太多事情,面对这个复杂的社会,很可能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因此只能凭借杏仁核去行动……
  这么一想,有没有觉得对方也挺可怜的,你应该同情他?
  好啦,这段话是开玩笑的。
  不过道理的确如此。我们在现代社会里的成长,每一天,都是在让我们摆脱原始动物的本能,活得更像一个“人”。
  3
  这是生理层面。下面我们来看看文化层面。
  基于杏仁核的情绪应答机制,会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呢?
  一个简单的结论是:这些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点——对“自我”的维护。这里的“自我”,有两个层面:小我和大我。
  小我,是指对个体尊严、价值观、存在感的维护。用大白话来说,就是:我要证明我是对的,你是错的。而大我,是指对“我”所融入和归属的群体进行维护,也就是:我要证明“我们”是对的,“你们”是错的。
  先讲小我。
  经常有人问:为什么许多人,总是坚信自己的观点,哪怕把相反的证据摆在他面前,他也不接受?
  原因很简单:因为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有一个最基本的需求,就是“稳定”的需求。
  什么叫“稳定”呢?就是:我相信一件事情,它过去是这样,未来也仍旧是这样。我相信太阳每天会升起,傍晚落下,那么我会希望它明天、后天,每一天,都是这样。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大脑就乱套了:它不知道该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昨天的信条,明天可能就不适用。那么,也就意味着每一天都要花费巨大的精力,去重新认识和探索世界。这是大脑所无法接受的。所以,大脑为了“拨乱反正”,会创造出种种“扭曲现实”的方式,来最大化地维持自己的稳定。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认知失调”。当一种新认知和旧认知产生冲突的时候,大脑就会陷入混乱。为了解决这种混乱,就必须消解这两种认知之间的冲突。那么,无非就是两条路——要么改变旧认知,要么改变新认知。
  但问题在于:大脑会给予旧认知更高的权重。原因很简单:大脑会把旧认知当作“自己人”。对大脑来说,它就是“我”的一部分,我为什么要否定自己呢?
  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大脑会选择对新认知进行扭曲。那么,也就是两种方式:要么,选择性地吸收对自己有利的新认知,无视不利的新认知,这就叫做“证实偏见”;要么,把新认知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理解,无论它是不是曲解。这就叫做“动机推理”。
  因此,最困难的是什么?就是对自我的颠覆。那意味着,你要否定你自己的一部分。
  4
  在一个群体里面,当若干个个体聚合起来时,这种“小我”,就会上升成“大我”。   世界上,任何一个文明,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种意识形态,无论是倾向于集体主义,还是倾向于个人主义,背后都会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特征:维护“同类”,排斥“异类”。
  为什么呢?这一点,仍然可以从漫长的进化史得到解释。
  在原始时代,任何一个个体都是难以生存的。要存活下来,并保证基因的繁衍,唯一的方式就是抱团,结成部落。而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部落之间的冲突,就会成为一个常态。因此,党同伐异的特性,就会印刻在我们的基因里面,一直保留到今天。那些不这样做的个体,都死掉了。
  这种现象,就是社会心理学家Henri Tajfel所提出的“圈子效应”。他认为:人们天生会把其他人划分成”同类”(in - group)和“异类”(outgroup),这种划分一旦完成,就必然会更加维护同类,更加排斥异类。
  这种划分是怎么形成的呢?答案是,完全随意。
  比如,我们可能凭兴趣去划分,凭地域去划分,凭观点和立场去划分,凭是否同一个部门去划分,诸如此类。它是广泛存在的。甚至,这种划分可能是不固定的,会随着不同的场景而变化。
  举个例子:公司里有一个跟你性格相似的人,你就很可能把他划分成“同类”。但过了几天,他发表了一些跟你相悖的观点,那么可能在你心目中,他又会被划成“异类”。
  Tajfel做的一个实验给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他把一群儿童随机分成几组来做游戏,结果发现:哪怕这种分组完全是随机的,甚至并不涉及竞争,只是简单分了一下,在这群不谙世事的儿童里,也会出现一种现象:他们对同组的人更友好、更宽容,对待别组的人更苛刻。(比较欣慰的地方是:年幼的儿童只“党同”,不“伐异”,只有年龄比较大的孩子才“伐异”。这也许说明我们的基因深处还是倾向于合作互利的。)
  这或许可以说明:很多时候,当我们去评判一件事、一个人时,要完全跳出立场,做到客观理性,究竟有多难了。
  5
  你会发现,上面讲的,其实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
  写在我们基因里面的需求,是更好地生存下来。为此,我们的感性被锻炼得非常敏感,经常绕过理性来自主行事。基于这一点,为了维护“自我”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我们会无视客观现实,费尽心思证明“我是对的”。而当这种“小我”聚合成“大我”,“我是对的”,就变成了一种群体叙事:把一切话题,简单粗暴地划分成“我们”和“你们”,区分出“友军”和“敌人”。对敌人,不管他说什么,都要打倒。
  在这种“斗争叙事”的语境下,许多人会有这么一种思想:你说的话我不爱听,你就是敌人,那我就要搞垮你。
  怎么搞垮?无非就是给你扣一个帽子,把你推到“大众”的对立面去,让你变成大众的“异己”,用唾沫淹死你。
  比如前段时间,张文宏被媒体塑造成了一个英雄。后来他发表了一些言论,说病人不要吃粥,要吃蛋和三明治,许多人又是如何攻击他呢?崇洋媚外,全盘西化,背弃老祖宗。
  不管你说了什么,也不管你说的对不对,只要我不爱听,帽子一扣,你就凭空矮了三分。
  所以,一个很遗憾的事情是:如今网络上,似乎已经很少有能够理性交流的土壤了。任何一个稍稍有点争议的话题,都会有人扣帽子:杠精,女拳,恨国党,小粉红……
  就事论事,成了一个非常奢侈的东西。尤其是近几年,这种现象愈演愈烈。
  一方面,网络的普及,使得许多人有机会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信息。那么,也就更容易构建出一种“想象的共同体”。
  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一个人反对疫苗,他本来也许只能跟身边的朋友交流,维护这个观点。但现在他能上网。他上网一看,原来有这么多人反对疫苗,原来我的同路人如此壮大,他就会油然而生一种“我们的伙伴遍天下”的集体归属感。
  至于那些支持疫苗的信息,不好意思,强大的“证实偏见”阀门,已经把它们全部屏蔽了。在这种情况下,他就会更加坚定信仰“反对疫苗”主义。外界越强调“要打疫苗”,就反而会激起他们越强的反抗心,强化这个小群体内部的凝聚力。
  什么,比尔·盖茨支持疫苗?他一定是魔鬼。打倒他!
  另一方面,近几年全球经济的形势,使得许多人都积攒了不少情绪。这些情绪需要宣泄,那自然不能对“自我”宣泄,就只能幻想“存在一个假想敌”了。然后,把情绪附加到炮火上面,向着假想敌开炮。通过这种方式,来让自己更加确信:我没错,一切都是别人的错。
  所以,拿美国来说,总统大选的时候,美国人最喜欢玩什么呢?把锅甩到对立面的头上。比如:在共和党的语境里,为什么我们的社会一团糟,失业率攀升,治安下降,大家没钱?都是民主党那帮废物搞的!同样,为什么特朗普要甩锅中国?因为,在难以应对国内的动荡和混乱的局面下,怎样才能提升大家的凝聚力,转移大家的怒火?当然就是把目标转向外部了。
  6
  在这种潮流下,我想跟大家说的是:不要放弃对理性的追求。
  如果说感性是使我们更接近“自然”的原初动力,那理性就是這种动力的缰绳。
  追求理性,不是说凡事都要客观中立,不是说要让自己变成机器人,不是说要把一切冷冰冰地量化来权衡利益得失,而是让我们的心智,成长得更完善、更全面,能够抵抗我们本能里面对现实的扭曲。
  我们的祖先用了这么多年去进化,去创造文明,不是为了让我们活得跟他们一样。
  多阅读,多主动探索,多深度思考,不要满足于外界推送给我们的挑拨情绪的浅薄内容和浮夸资讯。多思考事物的多面性,而不是满足于给事物贴标签,二元对立地、非黑即白地看待问题。常常审视和思考自己的局限性,永远抱持“我不可能一直都是对的”,让自己有一个警醒。不要诛心,不要用既定的立场去看问题、看别人,尽量抽离自己的观点和情绪。在追求知识的基础上,更要追求“智识”,亦即拓展思维和视野,增强驾驭、运用知识的能力。
  这个世界还会好吗?会继续走向全球化,互相融合吗?没人知道。但我们可以在潮流里逆浪而行,完善自身,进而影响身边的人,再影响更多的人。正是因为我们相信理性的力量,我们才能坚信,人类这个文明,能够进一步发展下去。万物之中,希望最美。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杏仁核经常带给我们不便,那能不能把它切掉呢?当然是不行的。有一个实例:有位病人因为意外导致杏仁核受损,手术后发现,她失去了“恐惧”的情绪。无论遇到多么危险的情况(比如站在车水马龙的大路上),她都感觉不到恐惧。
  可想而知,这在现代社会里会有多危险。我们还是要好好引导大脑,不要这么简单粗暴。最困难的就是对自我的颠覆。那意味着,你要否定你自己的一部分。但是,没有人是能够永远正确的。
  如何能够尽量不被外界颠覆?答案就是,多去自己颠覆自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来源】微信公众号“L先生说”。
  【阅读导引】近几年以来,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受到网络上越来越重的戾气。无论哪个网站,只要打开评论区,充斥在眼前的总是一片乌烟瘴气。动不动一顶帽子扣过去,说话前先“站队”“找友军”,“出口成脏”。有时候你都会感到困惑:为什么这些人那么大火气?好像看什么都不顺眼。为什么他们那么闲,整天泡在网上,不用上班,不用做作业吗?很多人会把原因归结为我国网民文化程度偏低。比如,最近的CNNIC第45次报告:我国网民数量超9亿,七成月收入不足5000元,八成学历在专科以下。这或许有一定的道理。但其实,整个互联网世界,不论中外,似乎都从整体上呈现出这种排外、盲目的戾气和冲动。比如:热心于公益和卫生事业的比尔·盖茨,在一些网站上,已经被人骂成了筛子。这些现象,或许不能单单用“蠢”或“坏”来解释,本文所探讨的就是这背后可能存在的一些原因。
其他文献
总有人说我是个“佛系青年”,将万事看淡;然而,再“佛系”的人,也有视若珍宝之物,也在心里藏着深爱。我爱有三:茶香、墨香、书香。  我自小便对茶香情有独钟。茶香虽淡,却回味无穷。看着杯中的茶叶一片片轻缓地舒展着身子,心中郁结的愁思随之稀释,终至消散无痕。在开水的浸泡下,缕缕茶香四散开来,让人无比受用。闭上眼睛轻抿一口,不管是起初的涩,随后的清,还是最终的淡,都别有一番香气,尤其是起初的涩。第一口茶入
期刊
时而柔情似水,时而慷慨激昂;可抒英雄意气,可话儿女情长。音乐如一条奔腾的河,一片幽静的海,传情达意,抚慰人心,振奋精神。  美哉音乐,抚慰人心,助力美好人生。叶文玲说:“音乐永远是我灵魂的伊甸园。”躁动不安时,听一曲柔和的音乐,会把你带到极静之境,使你心平气和;烦恼忧伤时,听一曲悠扬的曲调,会把你带到极乐之地,使你心旷神怡;空虚无聊时,听一曲激昂的旋律,会把你带到极美之境,使你热血沸腾!儿童听歌有
期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文观止》是一个文章选本,“观止”本于《左传》记载季札在鲁国看乐舞时赞美的话:“观止矣!”这个选本是清朝吴楚材、吴调侯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它备受读者喜欢是有原因的。  第一,一般说来,它体现了比较进步的文学主张。古代的选本,梁朝萧统的《文选》也很著名。那时的文学主张,认为哲理
期刊
2020年的高考复习备考,对身处其中的人们而言,是一次非常态的学习经历,也是一场面对学业和心理的巨大挑战。一方面,疫情带来的居家学习和高考延时,打乱了原有的学习方式、学习氛围和学习节奏;另一方面,高考考试大纲的取消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正式出台,意味着高考的评价功能、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和评价载体均已发生巨大变化,成为我国高考改革的重要里程碑。而语文学科,由于高考命题对核心价值和情境性、综合性、开
期刊
我常常一个人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小路无人管理,杂草丛生。漫步小径,泥土松软,空气清新,曲径通幽。小路上的花草种类繁多,它们在路边肆意生长、蔓延,相互簇拥,挨挨挤挤,好不热闹!昆虫在这里忙碌,蜂蝶在这里起舞,鸟雀在这里长鸣,青蛙四处蹦跳。走在路上,我的目光时不时被草間的事物所吸引。走在路上无聊时,可以摘棵草,掐朵花,草叶可以做成哨子尽情吹,花朵可以停在鼻尖尽情闻。走在路上想宣泄情感时,可以大吼长啸,原
期刊
[真题呈现及简析]  (本大题共6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6题。  材料一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在创造文明的同时也缔造了一个深受人类影响的全球生态系统。长期以来对生物资源及土地的过度利用,导致了动植物栖息地丧失、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生态环境及生物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据专家估计,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目前正在以相当于正常水平
期刊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读本《现代散文选读》选入了张爱玲的《更衣记》。许多学生读后,对于这位从来没有在教科书中出现过的名家卓越的修辞能力、细节的精致描述及古典与现代完美融合的语言风格感到惊叹,阅读兴趣骤增。更有不少女生模仿其语言风格在随笔中记录生活琐事,张氏语言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相对于张爱玲的散文作品,她的小说作品在人物塑造及细节把握上更表现得不遗余力,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张爱玲这个中国现代史上的
期刊
我们过去很长一个时期,以为中学、西学始终是先天的品质,那个东西就是西方人的,这个东西就是中国人的,好像先天就注定了,中国就是这样,西方就是那样。我觉得这是一个概念上的混淆,把后天偶然在某种条件下所出现的某种东西,认为是它先天本质所规定的东西。事实并非这样。中国历史上没有几何学,这完全不意味着上帝在创造中国人时就从中国人的遗传基因里面把这个几何学的因子给抽掉了,所以中国人不懂几何学。完全不发生这个问
期刊
典故的理解、赏析是高考古诗词阅读中绕不开的难点。这个难点如何解码?简单地说,有八字要诀:两种分类,三个要点。  一、两种分类  (一)从用典时立意的角度思考,可分为正用、反用和翻新  “正用”,就是直用其事,作者表达的立意与典故的思想内容是融为一体的。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中的“燕然未勒”,典出《后汉书·和帝记》:汉和帝永元元年,窦宪大破匈奴,穷追北单于到燕然山
期刊
编者引言:丰城中学郑彤同学的《丰城谣》,堪称一篇奇文。不仅有生动的故事,表现了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而且将高中应掌握的110个文言实词都嵌入文中,且用得准确贴切、恰到好处,体现了作者良好的文言素养。今特刊载于此,以飨读者,亦示对郑彤同学热爱语文的褒奖之意。  题记:  此文源于课堂习作,限于篇幅,虽有志于涵括高中文言120个实词,但实止一词一义,褚小怀大,挂一漏万,冀以管锥文言之义。故事当然是野狐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