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普通高考全国III卷语文试题

来源 :读写月报(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icker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文观止》是一个文章选本,“观止”本于《左传》记载季札在鲁国看乐舞时赞美的话:“观止矣!”这个选本是清朝吴楚材、吴调侯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它备受读者喜欢是有原因的。
  第一,一般说来,它体现了比较进步的文学主张。古代的选本,梁朝萧统的《文选》也很著名。那时的文学主张,认为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都不能入选。《文选》除诗歌外,选的主要是骈文,是一种讲究辞藻、对偶、声律的文章。唐朝韩愈起来提倡古代的散文,称为古文,用来反对骈文。这种主张是进步的。《古文观止》正是贯彻了韩愈以来的古文家的主张。
  第二,一般说来,入选这个选本的文章丰富多彩,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比较高的。自从韩愈提倡古文以后,古文的选本在《古文观止》前早已有了,像宋朝真德秀的《文章正宗》选录《左传》《国语》到唐朝末年的作品,《古文观止》的选文从《左传》开始,就是本于《文章正宗》。不过真德秀是道学家,他用封建伦理的眼光来选文章,忽略了文章的艺术性,所以他的选本不受欢迎。《古文观止》所选,像先秦的历史散文《曹刿论战》《鲁仲连义不帝秦》,表现当时人的智慧和品德;两汉文《治安策》和《出师表》,反映出当时政治上的重大矛盾,表现出作家的远见和忠诚;唐文《捕蛇者说》,深刻暴露封建统治者“苛政猛于虎”的罪恶;宋文《岳阳楼记》,通过不同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这些名篇,都是古今传诵。
  这个选本所选文章的丰富多彩,也表现在文章的体制上。选本也选了几篇韵文、骈文。严格讲起来,古文跟骈文是对立的。但就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讲,古文由散体趋向骈体,再由骈体回复到散体,完全不选骈体,就看不出这种变化来。
  第三,这个选本的编选体例也有它的好处。萧统的《文选》分很多门类,烦琐不堪;真德秀的《文章正宗》古文部分分辞令、议论、叙事三类。《古文观止》不分类,按时代先后排列。从中可看出古代文章演变的迹象。这个选本得以广泛流传,跟它的篇幅也有关。康熙二十四年(1685),康熙命令编选《古文渊鉴》,称为御选。用皇帝的名义来刊行,却不能广为流布,这跟它用真德秀的体例有关,也跟篇幅有关,它有六十四卷,篇幅太多了自然不易推行。
  以上三点,当是此书能广泛流布的原因。不过此书也有缺点,约略说来如下:一、编者识力不高。像李陵《答苏武书》,历来都疑为后人伪托,此书也加选录。还有宋朝人论历史人物的文章,往往抓住一点发议论,并不能够真正考虑当时历史的全面情况。这类文章也选多了。二、不免受到八股文的影响。选文所选《史记》,像《伯夷》《管晏》,这些传记议论多而不致力于刻画人物。编者选这些是看中它们的唱叹和转折,反而把最好的文章漏掉了。
  (摘编自振甫《谈谈<古文观止>》)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古文观止》相比,萧统编选的《文选》体现的是一种相对落后的文学主张,选文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一定差距。
  B.与《古文观止》相比,真德秀编选的《文章正宗》的弊病在于:选文的时代范围窄、道学气息重、分类复杂。
  C.《古文观止》在体例和篇幅上的特点,一是选文按照时代先后排列,不另分类;二是篇幅较为适当,并不浩繁。
  D.《古文观止》编者识力不高主要表现在历史见识方面,如认为《答苏武书》并非伪作,所选宋人作品持论偏颇且占比失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陈说观点时使用“一般说来”“严格讲起来”等说法,体现了作者的分寸感。B.文章第三段列举多篇《古文观止》的选文,证明选本的经典性经得起历史检验。C.文章讨论《古文观止》的优缺点时,均与其他选本进行比较,学术视野较为开阔。D.文章的论述脉络清晰,主要观点分不同角度展开,各角度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文观止》借用季札“观止”的说法命名,显现了编选者的自信,以及对所选古文思想内涵与艺术境界的赞誉。
  B.《古文观止》的编者对“古文”的理解基本贯彻了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以来古文家的主张,但也有一定的变通。
  C.有人评价《古文观止》存在“论策为多,又取便于科举”的倾向,这种看法与文章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D.阅读《古文观止》,可以大致了解我国散文从先秦开始的历史轨迹,也可以了解古人选文体例、标准的变迁史。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一个与现实零距离的題材,要让文学性不被坚硬的现实埋没,让艺术在接近纷纭社会时不至于窒息,就必须有飞扬的灵魂。钟南山是个公众人物,几乎没有虚构的空间;而真实的东西往往会有种种限制。但作家创作并非无所作为。熊育群的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把笔触深入到钟南山的内心世界,对他的精神和情感进行大胆挖掘,并且打破时空限制,将人物置于复杂的背景与宏大的视野中,以文学的力量复原某些重大时刻,记录历史,留下现场,并对此进行深刻反思。
  本报特邀《收获》杂志副主编、《钟南山:苍生在上》责编钟红明和作家熊育群做了一次对谈。
  钟红明: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波及众多国家与人群的、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在《燃起黑色的春天》一文中你曾写道,你“突然理解了战争年代弃文从戎的文人”,是什么让你决定写一部关于钟南山的长篇非虚构作品?
  熊育群: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是人类的一场大灾难。特别让人不安的是,已经84岁的钟南山深夜赶往疫区武汉,他那张高铁上仰头小憩的照片让我非常感动。12年前我采访过他,写过他的报告文学,这些年也特别关注他。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有关部门希望我来写钟南山,我自己也有写作的冲动。于是,通过钟南山的助理得到支持,我便一头扎下去,开始了创作。   钟红明:这部作品有六个章节,你写了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他的父亲母亲,他的婚姻爱情,他在英国留学,他在“非典”中的经历……都是出于什么考量?是要写出一个人的脉络和土壤吗?
  熊育群:事实上这有些传记写作的特点,我想把他的一生呈现出来,当然是有重点有选择的。只有把他的人生写透了,才能写出钟南山为何敢医敢言,才能理解他的性情、胸怀和作为。
  我不想神化任何人,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自己的缺陷,我只把他当普通人来写。但人比人确实有高低,有的人令人高山仰止,有的人唯利是图,正因为如此,钟南山的出现才显得珍贵无比。
  钟红明:如果从《钟南山:苍生在上》概括出几个关键词,就是——“时间与空间”“泪水”“挫折”“敢医敢言”“记忆”。你在后记里说:“他也将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为什么你会用“时代的记忆”来概括钟南山?
  熊育群:因为新冠疫情如此大的灾难,是个历史事件,将来一定会被后人说起。显然,重要的人物缺少不了钟南山,钟南山是值得书写的。
  钟红明:现在有些人避用“报告文学”而用“非虚构”,我个人觉得,背后是一种文学观的差异。我注意到你以往的作品,无论是人文地理类的,还是虚构类的长篇小说,你都进行了大量的实地采访,甚至到国外进行追踪采访……为何会经常采用这样“费力”的写作方式?
  熊育群:我认为这是写作的常态。我这样做并不代表我不重视虚构,不重视想象,恰恰相反,我要让自己的作品充满想象,甚至是魔幻。但这想象不是胡思乱想,只有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还有就是文章的细节是来自生活的,它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有着现实的力量。
  (摘编自《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文汇报》2020年5月13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于为何在疫情背景下写钟南山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自己熟悉钟南山,对他赴武汉抗疫之事很感动,有写作的冲动,有关部门也希望写他。
  B.被问到为何写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时,熊育群认为传记式的写法可以写透钟南山的人生,而只有写透他的人生,才能写出他为何敢医敢言。
  C.面对为何将钟南山视为“时代的记忆”的提问,熊育群表示新冠疫情是个历史事件,而钟南山凝聚着时代的记忆,是值得书写的。
  D.关于经常采用“费力”的写作方式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费力”写作是常态,自己也重视想象,重视背离现实逻辑的想象带来的震撼效果。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汇报》作为组织方,聚焦文學与现实的关系,期望文学可以复原和记录新冠疫情这样的重大时刻,从而展现文学的力量和飞扬的灵魂。
  读写月报·高中版2020年10期·赠卷
  B.钟红明作为对谈的一方和责编,关心作家的写作动机和写作方式,并举出对方经常进行大量实地采访的实例,从而引发一些相关问题的讨论。
  C.熊育群作为对谈的另一方和作者,关心文学表达的力量,故而重视主题的时代性、文学的现实性和文章细节的生活气息,也留心魔幻的文学想象。
  D.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和现实的问题,既是组织方和对谈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新冠疫情这一特殊历史时刻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
  6.钟红明是如何做到在对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记忆里的光蒋子龙
  我八岁才第一次见到火车。1949年初冬,我正式走进学校,在班上算年龄小的。一位见多识广的大同学,炫耀他见过火车的经历,说火车是世界上最神奇、最巨大的怪物,特别是在夜晚,头顶放射着万丈光芒,喘气像打雷,如天神下界,轰轰隆隆,地动山摇,令人胆战心惊,许多同学都萌生了夜晚去看火车的念头。
  一天晚上,真要付诸行动了,却只集合起我和三个大一点的同学。离我们村最近的火车站叫姚官屯,十来里地,当时对我来说,就像天边儿一样远。最恐怖的是要穿过村西一大片浓密的森林,里面长满奇形怪状的参天大树,森林中间还有一片凶恶的坟场,曾经听过的所有鬼故事,几乎都发生在那里面,即便大白天我一个人也不敢从里面穿过。进了林子以后我们都不敢出声了,我怕被落下,不得不一路小跑,我跑他们也跑,越跑就越瘆得慌,只觉得每根头发梢都竖了起来。当时天气已经很凉,跑出林子后却浑身都湿透了。
  好不容易奔到铁道边上,强烈的兴奋和好奇立刻赶跑了心里的恐惧,我们迫不及待地将耳朵贴在道轨上。大同学说有火车过来会先从道轨上听到。我屏住气听了好半天,却什么动静也听不到,甚至连虫子的叫声都没有。四野漆黑而安静。一只耳朵被铁轨冰得太疼了,就换另一只耳朵贴上去,生怕错过火车开过来的讯息。铁轨上终于有了动静,嘎登嘎登……由轻到重,由弱到强。响声越来越大,直到半个脸都感觉到了它的震动,领头的同学一声吆喝,我们都跑到路基下面去等着。
  渐渐看到从远处投射过来一股强大的光束,穿越了无边无际的黑暗,向我们扫过来。光束越来越刺眼,轰隆声也越来越震耳,从黑暗中冲出一个通亮的庞然大物,喷吐着白汽,呼啸着逼过来。我赶紧捂紧耳朵睁大双眼,猛然间看到在火车头的上端,就像脑门的部位,挂着一个光芒闪烁的图标:一把镰刀和一个大锤头。
  领头的同学却大声说是镰刀斧头。
  且不管它是锤是斧,那把镰刀让我感到亲近,特别地高兴。农村的孩子从会走路就得学着使用镰刀。一把磨得飞快、使着顺手的好镰,那可是宝贝。火车头上还顶着镰刀锤头的图标,让我感到很特别,仿佛这火车跟家乡、跟我有了点关联,或者预示着还有别的我不懂的事情将要发生……
  十年后,我以第一名的成绩入伍,进入海军制图学校,毕业后成为海军制图员,接受的第一批任务就是绘制中国领海图,并由此结识了负责海洋测量的贾队长。贾队长有个破旧的土灰色挎包,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唯一醒目的是用红线绣的镰刀锤头图案。   既然已经站在了军旗下,自然也希望有一天能站在镰刀锤头下。我对这个图案有一种特殊的亲近和敬意,于是就想用自己的新挎包跟他换。不料贾队长断然拒绝,他说这个挎包对他有特殊的纪念意义,目前还有很重要的用途,绝不能送人。有一次他在测量一个荒岛时遇上了大风暴,在没有淡水没有干粮的情况下硬是坚持了十三天,另外的两个测绘兵却都牺牲了。他用绳子把自己连同图纸资料和测量仪器牢牢地捆在礁石上,接雨水喝,抓住一切被海浪打到身边的活物充饥……后来一位老首长把这个挎包奖给了他。
  贾队长答应在我回家探亲的时候可以把挎包借给我,但回队时必须带来一挎包当地的土和菜籽、瓜子或粮食种子。原来他每次出海测量都要带一挎包土和各样的种子,有些岛礁最缺的就是泥土。黄海最外边有个黑熊礁,礁上只驻扎着一个雷达兵、一个气象兵、一个潮汐兵,他们就是用贾队长带去的土和种子养活了一棵西瓜苗,心肝宝贝般地呵护到秋后,果真还结了个小西瓜,三个人却说什么也舍不得吃……
  又过了几年,我复员回到工厂干锻工。锻工就是打铁,过去叫“铁匠”。虽然大锤换成了水压机和蒸汽锤,但往产品上打钢号、印序号,还都要靠人来抡大锤。我很快就喜欢上了打铁,越干越有味道,一干就是十年。在锻钢打铁的同时,也锻造了自己,改变了人生,甚至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我成了民间所说的“全科人”:少年时代拿镰刀,青年当兵,中年以后握大锤,对镰刀锤头有了一种说不出的特殊感情。(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队长不肯把旧挎包送人,是因为这个挎包关联着他人生中难以忘怀的一段经历,不仅具有特殊的意义,也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
  B.尽管“我”的情感体验在各段落中的表现不同,但连缀在一起,就将“我”对镰刀锤头图案“说不出的特殊感情”巧妙地“说”了出来。
  C.本文借对火车、挎包、铁锤等寻常事物的记述,有意形成一种朴实无华的文体风格,暗示正是这些寻常事物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
  D.文章寓象征于写实,喷吐着白汽、冲破黑暗呼啸而来的火车,既是写实的,也是象征的,它象征着伟大的力量、崭新的时代。
  8.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6分)
  答:
  9.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里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題,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B.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C.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D.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
  B.立嗣可指无子而以同宗之子承继,又可指确立王位继承人,文中则指后者。
  C.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最终夺取天下。
  D.居摄是指古代帝王因年幼不能亲政,大臣代居其位来处理政务的一种制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彪之出仕之始,不愿超迁任职。他的堂伯父王导对他说,选官要任他为尚书郎,他却认为地位高低不值得计较,越级提拔是自己不愿意的事。
  B.彪之坚持己见,不肯接受人犯。殷浩将谢毅交付廷尉候审,他以此非廷尉职责为由,虽有皇上命令,依然据理拒收,时人将他比作张释之。
  C.彪之讲究实效,维护朝廷秩序。永和末年流行传染病,他见各类官员借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到任办公,指出这样做的危害,朝政因此恢复。
  D.彪之言辞机敏,反对权臣听政。简文帝去世,讨论身后事时有人提出等候大司马处置,他抢先表示由太子代立,若先面咨大司马将被他斥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
  译文:
  (2)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苦笋陆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15.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论语·述而》中孔子指出,即使吃粗劣的食物,枕着胳膊睡觉,也可以乐在其中,而“,”。
  (2)白居易《观刈麦)中“,”两句,写劳动者珍惜夏日时光,不顾劳累,也忘记了炎热。
  (3)《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写架起房梁的椽子“_________”,嘈杂的音乐声“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体现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已成为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标识。而其基本价值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特性,不是生理的,而且是文化的、精神的因素;没有中华文化,中国人就不成其为中国人,中华民族就不成其为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支撑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今天仍然是而且未来必将还是我们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就是我们今天要大力弘扬的“中国精神”,而弘扬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走稳中国道路的关键。没有中华文化的,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放到世界文明史中看,中华民族创造的的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价值体系,独特的民族色彩,独特的历史进程。其长期的演化过程造就了我们的文化认同,赋予我们生命力和创造力,也决定了我们独特的发展路径。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传承中华文化就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B.传承中华文化必须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C.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就是传承中华文化
  D.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就能传承中华文化


  19.文中畫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是生理的因素,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B.不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C.不仅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D.不仅是生理的因素,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
  食物的基本功能之一是给人体提供日常所需的能量。我们的一举一动,大到跑步,小到眨眼,①。食物中提供能量的三大营养素,即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人体不能②,因为它们均以大分子形式存在,必须消化分解成小分子才能吸收利用。这一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就是③,又称为膳食生热作用。我们吃完饭后会有发热的感觉,这就是食物热效应的外在表现。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5分)
  2020年6月3日,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助力湖北疫后重振发展视频会议。在视频会议上,国资委表示,支持将武汉纳入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区,打造改革高地,要继续加大力度,推动各项政策措施在湖北早落地、早见效、早受益,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更好地助力湖北疫后重振。在视频会议现场,央企和湖北省签署72个项目,在原定今年对湖北计划总投资3900亿元基础上,将新增投资超过3200亿元。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问题。
  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本期赠卷参考答案及解说
  一、(36分)
  (一)(9分)
  1.(3分)C(A项,无中生有,“相对落后的文学主张”“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一定差距”错。一则原文没有将萧统《文选》与《古文观止》进行比较,二则原文说“萧统的《文选》也很著名”。B项,张冠李戴,“分类复杂”错,《文章正宗》只分了辞令、议论、叙事三类,倒是“《文选》分很多门类,烦琐不堪”;另外,《文章正宗》“选录《左传》《国语》到唐朝末年的作品”,选文的时代范围并不窄。D项,以偏概全,“所选宋人作品持论偏颇且占比失当”错,原文只是说宋人论历史人物的文章有持论偏颇的现象,并非认为所有宋人作品皆持论偏颇。且“认为《答苏武书》并非伪作”曲解文意。原文是以《古文观止》选入疑为伪作的李陵《答苏武书》为例,来证明选家识力不高;但文中并未出现关于选家“认为《答苏武书》并非伪作”的表述。)
  2.(3分)C(以偏概全,“讨论……优缺点时,均与其他选本进行比较”错,谈到《古文观止》的缺点时并未与其他选本比较。)   3.(3分)D(主观臆断,“也可以了解古人选文体例、标准的变迁史”错,仅从《古文观止》看,是看不出“古人选文体例、标准的变迁史”的。)
  (二)(12分)
  4.(3分)D(混淆是非,“重视背离现实逻辑的想象带来的震撼效果”错,原文说的是“想象不是胡思乱想,只有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
  5.(3分)D(“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和现实的问题……也是新冠疫情这一特殊历史时刻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错,此判断于文无据。从现实逻辑上说,当今“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是如何遏制新冠疫情,“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和现实的问题”则主要应该由文学界及相关人士来考虑。)
  6.(6分)①有比较充分的准备:熟悉对方的写作,作为责编,尤其熟悉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②重视对方的观点:提问时采用对方文章中的说法来引出话题,营造对话氛围;③逐步深入地提问:从写作动机问起,问到写作方式和具体内容,最后问到对方的文学观。
  (三)(15分)
  7.(3分)C(“有意形成一种朴实无华的文体风格”错,没有哪位作家写作之初会“有意”确定某种文风,文风是在作家多年写作中渐渐形成的,不是刻意求得的;另外,“借对火车、挎包、铁锤等寻常事物的记述……暗示正是这些寻常事物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也不对,作者在文末明确地说“锻钢打铁”的经历“甚至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并非“暗示”。)
  8.(6分)①萌生念头:大同学对火车形象的描绘,让“我”萌生看火车的念头;②付诸行动:夜间穿过坟场,耳朵贴在铁轨上,写出“我”看火车时的兴奋与好奇;③抒发感受:火车头上挂着光芒闪烁的镰刀锤头图案,让“我”感到特别,也感到亲切。
  9.(6分)①“记忆里的光”,指火车头上“光芒闪烁的图标”,即镰刀锤头,是本文的核心意象;②围绕这一核心意象,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了“我”少年、青年、中年的人生片段,每一片段都同“镰刀锤头”相关;③最后,以“全科人”的身份表达出“我”对“镰刀锤头”的深厚感情,呼应题目,升华主题。
  二、(34分)
  (一)(19分)
  10.(3分)B(本题待断句的文段中,“何者”是个独立的设问句,应与上文“愚意尝谓非宜”断开。又:“黎庶不达其意”是一个主谓宾完整的否定句,中间不应断开。D项有前一处当断未断的错误,A项有后一处不应断而断的错误,C项兼有上述两处错误。B项断句全都正确,故答案为B。)
  11.(3分)A(太守是行政长官,并不掌管军事、科举事务。)
  12.(3分)C(“各类官员借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到任办公”曲解文意。是当时朝廷有规定,凡朝臣家中有三人以上染上流行病的,即使官员本人没有患病,一百天内也不得入宫;而不是官员找“借口”“不愿到任办公”。)
  13.(10分)⑴见译文(关键词句:时疾、染易;定语后置句式)
  ⑵见译文(关键词:笃、苦、营)
  (二)(9分)
  14.(3分)C(“苦笋……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的理解肤浅。诗人劝说儿童在苦笋成竹之前不要过多拔来食用,不是因为苦笋口感苦涩,而是要给它们留下自然生长的机会和空间。)
  15.(6分)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16.(6分)⑴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⑵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⑶多于机上之工女多于市人之言语
  三、(20分)
  17.(3分)A(本段的中心话题是“中华文化”,从语言连贯角度看,补写的语句应该让“中华文化”打头,而非“中华民族”领先。又,根据第18题可知,“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是“互为一体”的依存关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不是外在于“中华文化”,而是融会在文化之中。据此,可排除B项,确定A项为正确答案。)
  18.(3分)C(近义词语辨析,关键看其侧重点的不同。“一脉相承”侧重于文化、学术、技艺的传承和延续,“互为一体”强调的是彼此融合为一个整体,句中陈述的对象是文化和民族,二者不可能“一脉相承”,只能用“互为一体”;“前赴后继”侧重于人的行动的前后接续,“薪火相传”侧重讲学问、技艺、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文中讲中华文化,应用“薪火相传”。另外,从逻辑上看,文化讲“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国家讲“繁荣昌盛”,人才讲“卓尔不群”,据此也可选出正确答案。)
  19.(3分)B(画线的原句有两处语病:其一,关联词搭配不当。“不是”不能与“而且”搭配,应该用“不是……而是”构成正反对举的并列关系。其二,“因素”一词赘余。全部改正了这两处语病的只有B项。)
  20.(6分)①都要消耗能量②直接吸收利用③食物热效应
  21.(5分)示例:①2020年6月3日,②國资委召开中央企业助力湖北疫后重振发展视频会议,③支持将武汉纳入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区,④央企和湖北省签署72个项目,⑤将新增投资超过3200亿元。
  四、(60分)
  22.(60分)(略)
  【附录】
  一、《王彪之传》参考译文
  王彪之字叔武。二十岁时,胡须和鬓发雪白,当时的人们称他为王白须。最初担任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堂伯父王导对他说:“选官打算让你担任尚书郎,你有幸可以做诸王的佐吏呀!”王彪之说:“职位的高低已经不值得计较,自然应当在合适的时候任职。至于越级提拔,这是我不愿意的。”于是王彪之就做了尚书郎。多次升迁后担任御史中丞、侍中、廷尉。当时永嘉太守谢毅,在(皇帝)大赦后杀了郡内居民周矫,周矫的堂兄周球到州府诉说冤屈。扬州刺史殷浩派随属官员拘捕了谢毅,(将他)交付给廷尉(候审)。王彪之认为周球是本案的当事人,身无爵位,不归廷尉处理,不肯受理(此案),与州府来回反复推辞。穆帝下诏责令王彪之受理此案。王彪之又上书据理争论,当时的人们把他比作张释之(汉代著名法官)。当时朝廷要在南郊祭天,简文帝任抚军,执掌朝政,询问王彪之是否应当大赦(天下)。王彪之回答说:“中兴以来,郊外祭祀往往有大赦,愚臣曾猜想(这)是不合适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百姓不明白朝廷(大赦)的用意,又以为郊外祭祀必有大赦,到这个时候,凶恶顽固愚昧的人又要产生侥幸的心理了。”于是简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永和末年,(各地)多发生疫病。按照旧例,朝臣家中有人得流行病,如果三人以上染病,即使本人没有患病,百日之内也不准入宫。到此时,百官大多家中都有人染上流行病,于是官员们都不入朝理事。王彪之又进言:“疫病之年,没有哪一家不被传染的。如果因此不再入宫,那么近侍也会立刻空缺,宫中官署也将空无一人。”皇上听从了他的话。到简文帝驾崩时,朝廷百官疑虑不安,不敢立刻确定继承人。有人说,应当等大司马(桓温)来处置。王彪之严肃地说:“天子驾崩,太子继位,岂容大司马变更!若先去当面询问他,必定反而会被大司马责怪。”于是朝议才确定下来。到孝武帝即位时,太皇太后因孝武帝年幼,便命令(大司马)桓温依照周公旧例代理朝政。事情已经施行,王彪之说:“这是非同寻常的大事,大司马必定会再三辞让,使国事停顿,荒废先皇遗业,我不敢奉行命令。谨具封文呈还宫内,请求停止此事。”这事就没有施行。朝廷加封王彪之为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没有正式任命。(王彪之)病重,皇帝派黄门侍郎探问病痛,赐钱三十万给他治病买药。太元二年,王彪之去世,享年七十三岁,朝廷便以光禄大夫追赠他,谥号简。
  二、陆游《苦笋》赏析
  《苦笋》是陆游的一首咏物诗,借“苦笋”表达诗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首联从日常饮食写起,以“藜藿”二字极言诗人生活之困窘,而“忽眼明”三字又写出诗人以苦为乐的乐观情怀。诗人把苦笋比作婴儿,足见其喜爱之情。颔联一语双关,既写出了苦笋的苦涩难咽,又突出了苦笋的正直和多节,联想到像苦笋一样天性高洁耿介的人士,为下文抒发感悟作铺垫。颈联由对苦笋的赞美自然过渡到对魏征这样的耿介人士的赞美,诗人借唐太宗对魏征的评价之典故,告诫孩子们不要拔出太多苦笋,而要给它们自由生长的机会、茁壮成长的空间。尾联则借议论表达诗人的人生感悟:应该保护如苦笋一般的人才,让他们自由生长,搏击风雨。
其他文献
不久前,网上出现了一套冠以“衡水中学高三调研卷”等名称的试卷。之后,该试卷的网页逐渐增多,显示其影响力在不断扩大。为此,笔者觉得有对该卷的作文题作一番分析探讨的必要,以免让这道笔者认为有失规范的题目对学生的备考产生负面影响。先把该试卷的作文题抄录于后。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李文亮医生逝世后,网上出现了几种声音。主要分歧在于对他“吹哨人”角色的定位。  一种是,认为他是“英雄”
期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
期刊
《论语·先进第十一》记录了孔子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的一段对话,谈的是如何治理国家。对这四个弟子的回答,孔子分别持有四种态度:对子路,孔子“哂之”,因为孔子认为“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对冉有的理想,文中用“叹之”来表现,孔子认为冉有说的也是治理国家,既然是治理国家,那么礼乐教化之事,为什么一定要等到君子来做,自己不做呢?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因为孔子认为,公西华通晓
期刊
教师常常告诫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时,要投入到作品中,沉浸到人物角色中。可是事实上,教师往往囿于“主观的见解”或者“预设的想法”,一味“强推”己见。这样不仅无法让学生沉浸到作品中去,反而压制了学生自然纯朴、真实鲜活的思想。  比如茹志鹃的《百合花》,教师的预设一般是让学生理解军民之间美好、真挚的感情;但学生关注的却是小通讯员与两位年轻女性之间那种似爱非爱的关系;又如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教师期待学生
期刊
校门口,昏黄的路灯下,一辆架着烤炉的小推车静静地等候着下课的同学。  小推车的主人是一位卖烤红薯的阿姨,她年龄五十上下,个子不高,身材微胖,穿着褐色带白花棉袄,围着一条红色针织毛线围巾。没顾客的时候,阿姨常常两手插在棉袄兜里,身子斜靠着小推車,望着从校门走出来的学生。  阿姨吃得苦,每天晚上都出摊。我们晚上十点下晚自习,每次走出校门,都看到她在老地方等着我们。“酒香不怕巷子深”,阿姨卖烤红薯从不吆
期刊
很喜欢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每每读之,心中都会升起一股暖意。炊烟带来的乡土气息,轻易便勾起我隐藏于心中的情愫。  在以前的村子里,炊烟不可或缺。它是一个标志,放学的儿童见之,必流口水——家中饭菜快要做好,马上就可大快朵颐。归来的游子见之,必流泪水——朝思暮想的家就要到了,马上就可见到亲爱的爹娘了。  小时候,无论我和小伙伴玩得多疯,只要看到村庄里升起青色的飘渺的炊烟,我们就会往家里跑
期刊
余暉将半片天空染成橙黄,在接近地平线的地方,渐渐镀上血红。不久,夕阳的身影渐渐下沉,直至湮没在地平线下,换上黑暗织上夜的帷幕。  黑沉沉的夜失去了色彩,没有生机,让人害怕,所幸我们还有月光。  月亮出来了,如练的皎白月光,温柔地撕开了黑夜的幕布,让夜晚显得不那么寡淡冷清。世人皆爱月,爱的既是它姣好的面容,更是它脉脉柔情的注视和茫茫黑夜里温柔的慰藉。  我寻了一片空地去赏月,“清辉了如雪”,我好似披
期刊
诗词,与心相契,与情相通。诗词,言简意丰,文质俱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散发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漫游诗词王国,吟诵涵泳,别有意趣。  读诗品词,为我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读李白,犹如观赏大江大河,汪洋恣肆,气象万千;读李商隐,犹如欣赏斑驳树影下的月色,朦胧梦幻,惝恍迷离;读李煜,犹如谛听林间子规的悲啼,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李白的洒脱不羁,李商隐的深婉缠绵,李煜的情真意切……每一位诗人都
期刊
总有人说我是个“佛系青年”,将万事看淡;然而,再“佛系”的人,也有视若珍宝之物,也在心里藏着深爱。我爱有三:茶香、墨香、书香。  我自小便对茶香情有独钟。茶香虽淡,却回味无穷。看着杯中的茶叶一片片轻缓地舒展着身子,心中郁结的愁思随之稀释,终至消散无痕。在开水的浸泡下,缕缕茶香四散开来,让人无比受用。闭上眼睛轻抿一口,不管是起初的涩,随后的清,还是最终的淡,都别有一番香气,尤其是起初的涩。第一口茶入
期刊
时而柔情似水,时而慷慨激昂;可抒英雄意气,可话儿女情长。音乐如一条奔腾的河,一片幽静的海,传情达意,抚慰人心,振奋精神。  美哉音乐,抚慰人心,助力美好人生。叶文玲说:“音乐永远是我灵魂的伊甸园。”躁动不安时,听一曲柔和的音乐,会把你带到极静之境,使你心平气和;烦恼忧伤时,听一曲悠扬的曲调,会把你带到极乐之地,使你心旷神怡;空虚无聊时,听一曲激昂的旋律,会把你带到极美之境,使你热血沸腾!儿童听歌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