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音 不能不DV的摄影名家

来源 :大众DV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hysko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获得中国第22届全国摄影艺术展金奖、2008年《游牧》系列在联合国总部展览、2008年至2009年《中国游牧蒙古人》专题个展在美国纽约鲁宾博物馆展览……蒙古族摄影师阿音以执著的努力,在摄影领域不断取得辉煌的成绩。从草原到都市,从内蒙古到全国,从国内到国际。2010年,阿音的《中国游牧蒙古人•学校》摄影专著出版,并在2010年平遥国际摄影节上隆重展出其系列作品,我们惊奇地发现展场中也同时播放着摄影家拍摄的DV视频影像,在原汁原味的蒙语读书声中,伴着蒙古族儿童和家长的视频画面,参展者立体地欣赏着阿音的《中国游牧蒙古人•学校》精彩作品,可谓身临其境,印象深刻。我们不禁好奇,优秀摄影家阿音为什么也拍起DV呢?什么原因促使他将动态视频和静态图片兼顾呢?在《大众DV》杂志编辑部中,阿音接受了我们的独家访问。
  
  来自美国的启示
  
  最初启示阿音在图片中增加动态影像的,是2007年参观美国《国家地理》展览时,见到《国家地理》的著名摄影师在现场使用DV。但真正触动他开始拍DV的,还是2008年在美国举办《中国游牧蒙古人》个展时,看到了同展厅一位战地摄影师的DV影像。阿音被DV记录下来的真实震动了,从这时起,他决定在今后的拍摄中,用上DV这种拍摄形式,更要让动态的视频,更多出现在自己的展览中。
  
  厚积薄发
  
  即使阿音一再强调,当年拍摄牧民的初衷,并非有远大的理想和宏伟的构思,但时间却在不知不觉中,为阿音积攒了一笔不小的财富,而他也在二十年的影像记录中,给未来留下了中国蒙古族教育变迁的历史。
  种过地,放过牧,当过铁路临时工,甚至做过小买卖,在村里卖过衣服的阿音有着丰富的经历。因为文字写得好,阿音曾经给当地报纸写通讯报道。在这期间,阿音看到爱照相的牧民,苦于难寻摄影师的现状,就在1989年末,自己买了一台相机,给牧民拍生活照,同时也为报纸提供新闻图片。在自学中,阿音成了一名乡村摄影师和“土记者”。
  摄影师的工作让阿音接触更多牧民。1990年,阿音开始拍摄学校题材。和全国大部分农村学校一样,内蒙古草原上的乡村小学同样困难重重。感动于那些虽没有正式身份却依旧认真授课的民办教师,1996年起,阿音开始拍摄“民办教师”系列。2000年后,随着“希望工程”的到来,国家对这些小学教育实行“两免一补”——在免学费、书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外,还给学生发补贴。在这个过程中,阿音见证了家乡教育的变化和发展,更经历了从“抱怨”到“感恩”的心态变化。
  如果说,阿音最初的拍摄是出于对和草原孩子上学,乡村教师待遇等问题的关注,“城市学校”系列则是他作为职业摄影师,对传统与文化之间矛盾社会性的深刻思考。
  
  阿音的摄影理念
  
  2005年,阿音开始了“城市学校”系列的创作。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乡村教育的改善,在人少地广的内蒙古地区,草原上的乡村学校逐渐合并,最后人少的乡镇学校也渐渐合并到城市学校里。学校从村里——乡里——城市里的变化是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阿音看到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但也看到,和北京等其他城市一样竖立起的高楼大厦,让故乡也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味道。
  阿音坚持“内容大于影像”的摄影理念,“如何在画面外更丰富地表现主题”是他最关心的问题。“我的影像必须走进社会,所展示的社会问题必须大于图片所承载的。”一张空旷校园的画面,阿音让观者感受更多的是中国农村教育走过来的路,也正是传统与现代的冲击、变化带来了越来越丰富的内容,要求阿音不得不更多地使用DV拍摄。
  
  “城市学校”的表现
  
  如何在摄影中体现时间变化?阿音想到采用对比的手法,二十年的拍摄经历让他有足够的素材。
  阿音用早期在牧区拍摄的黑白照片和近些年在城市中为牧民拍摄的彩色图片做对比。时光的变化在对比中展现出来。尽管有了变化,但停留在图片上的内容仍然无法完全表现孩子们的生活。2008年开始,阿音在“城市学校”系列的回访拍摄中,开始使用DV。“用DV记录传统逐渐消失的过程,可以更深入理解这件事情。”2010年,阿音最新画册《中国游牧蒙古人•学校》中,“城市学校”系列照片全部采用对比手法,将同一个孩子不同时期下的肖像进行对比。
  “我拍‘城市学校’时看到社会、学校发展了,但现在要表现这些学校、学生和家长的生活。”和浓缩的摄影作品不同, DV将生活中更多内容如实记录下来。
  学校合并后,到城里上学的孩子离家几百里远,除了住在亲戚家里,就只有选择让父母陪读。这些前来陪读的父母只能选择住在城市边缘平房中。生活艰苦而简陋,但这些“进城”的牧民却不愿回到草原。这些同时被DV记录下来的故事,更丰富了图片的含义。历史前进的车轮无人能改变,摄影师唯一能做到的,就是记录更多信息,拍摄更多图片,因为,这是一个民族的记忆。
  
  时间在DV中流淌
  
  黑白照片中,那个曾经穿着蒙古族服装,头顶着祖先画像的婴儿,进了城……时间在对比的变化之中流走了。
  二十年来,阿音图片反映中国基础教育发展,记录了中国蒙古族发生的变化,牧民进城等社会发展进程。静态和动态的影像结合在一起,生活在图片与DV的记录中形成对比,阿音认为,动态影像传递出来的氛围让不认识蒙古族语言的观众也可以理解他们和家人间发生的故事。
  
  立体的展场
  
  每一次展览,阿音都力图通过种种方法,让观众达到身临其境的感受。
  2006年去过平遥国际影像大展的人可能还记得,那个观众可以在悠扬的马头琴声中喝奶茶,看记录蒙古族文化照片的展览。人们在这个安置了全部牧民家当的“蒙古包”里,直接感受到草原人的热情。“奶茶、马头琴、蒙古包都是为了让观众切身体验到草原牧民的生活,使大家得到全方位、立体的感受,这些都是为图片服务。”
  时隔四年,在今年的平遥影展上,阿音更是用DV打造了一个全新的“立体教室”展厅:在一间打造成教室的展厅外,正在播放着阿音拍摄“城市学校”内容的DV视频,现场观看图片的观众可以通过画面传递的信息,更深入地了解图片中所表达的生活变化。
  
  不能不DV
  
  “我以后作品的展示可能都会使用DV。”阿音这样说,“今后DV肯定更有发展,是未来的主流。”对影像的追求让阿音在图片拍摄质量上绝无放松可言,而在展览上使用DV,则更是阿音对影像内容丰富性的追求。阿音强调,二者相比之下,DV能展现更多画面之外的内容。
  
  摄影为主 DV为辅
  
  “说到底,我还是个摄影人,不是摄像师”虽然推崇“DV”增加影像内容,但阿音仍然强调要“分清主次”。“我说DV重要,也绝不是说现在的摄影师只要把拍摄对象的一切都录下来就好,不用拍照片了。”常年坚持拍摄胶片的阿音,仍然认为摄影和摄像有很大区别。“总之传统也罢,数码也罢,DV也罢,不用‘脑子’就麻烦了。”
  
  综述
  
  国际化的交流活动开阔了阿音的眼界,DV的表现力大大丰富阿音创作手法的同时,也给摄影家们带来了全新创作突破。在网络时代,在动静兼备的“流媒体”时代,摄影人也许真的要全副武装了。在这个方面,《大众DV》杂志今年第4期介绍过的英国卫报著名摄影师张丹是一个杰出的榜样,本期我们采访的阿音同样也是杰出的楷模,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不能不DV”将不再是个感叹,而是绝大多数摄影人的必由之路了。
  [责任编辑:石文燕]
其他文献
【编者的话】一个DV爱好者如何能迅速步入专业的行列,其中一个窍门就是要掌握把画面拍稳定的方法和技巧。这是营造视觉美感的重要因素,也是对专业摄像师的基本要求。观看电影电视片中沉稳的固定镜头、平滑的运动镜头,那是一种美的享受。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学习,掌握一些很实用的技术要领,学会巧妙应用辅助器材和身边一切有利条件,让画面达到这种专业水准,在稳定中制胜而出,超越一般DV爱好者的技术水平。    手持摄像机
期刊
在一些特定的视频中,没有华丽的效果作为陪衬的话,那么视频将变得索然无味。在特效制作方面,与Affect Effects相比,Premiere要远远逊色于前者,但是有时候充分利用插件,同样能方便迅速地制作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特效。这里就为大家介绍用Premiere制作华丽魔球的效果,相信会为大家的视频增色不少。    魔球诞生之插件准备    首先,我们需要为Premiere安装Trapcode公司
期刊
2010年对于中国婚庆视频业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转折年,经过多年的积累,整个行业对于器材数字化、系统高清化、制作专业化、服务正规化、技巧时尚化的发展趋势取得了认同。索尼中国专业系统集团长期关注中国婚庆视频行业的发展,致力于推动行业视频影像制作水平的不断进步,向中国婚庆行业介绍世界最先进的视频拍摄技术,为婚庆摄像师们搭建一个展示自我作品和相互交流的平台,并于2010年7月下旬隆重推出“成就永恒经典”——
期刊
说到视频制作工具,Pinnacle Studio 应该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品牌了,它多年致力于视频的硬件和软件开发,相信在使用过程中它的支持者也会非常多。   Pinnacle的最新产品Pinnacle Studio 14提供了一个专业家庭视频工作室所需要的一切功能,针对台式电脑和笔记本各有一套完整的视频编辑方案。通过视频制作流程的要求,只要将视频素材采集到电脑里,通过编辑和输出部分的制作,就可以得到
期刊
DV器材小型化已经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经过多年的发展,DV的技术提升和使用者操控习惯的选择权,已经如同《进化论》中“优胜劣汰”的内核一般,通过时间和实践的磨练选择了“小型化”为器材的发展方向。   通过不断的实际检验,我们现在再来说小型化的话题,谈为什么小型化已经为时过晚,因为这已经成为现实。针对如何来理解和使用小型化的优势,这次特别请到了业内导演和摄像师,以及媒体的资深专家,特意围绕佳能XF系
期刊
近年来,到全国各地,与很多摄影人聊天时,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苦恼就是摄影如何有新的突破。风光、人像、纪实,该拍的好像都拍了,该投入的设备也全力以赴了,但是很多人拍拍就茫然了,总有跟着名家屁股后面跑,一辈子也追不上的感觉。    摄影如何实现新突破?如何在短时间内成就自己的摄影艺术成就,这个问题同样困扰着我们,促使我们认真思考。    今年年初,我们突然看到英国《卫报》记者张丹拍摄的天安门广场大阅兵的“
期刊
当我们看到优秀纪录片中,海底那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鱼类世界时,无不为生命的奇妙而折服、为画面的绚烂而激动,尽管我们自己少有机会象专业水下摄像师那样深入到海底进行拍摄。可是在身边,喜欢水下鱼类的人有很多,他们在家里布置精巧的水族箱美化生活,营造出一个小型的水下世界,这时用摄像机把水下漂亮的鱼儿拍下来,那会比静态照片更加生动有趣。  如果隔着水族箱的玻璃拍摄,有种“雾里看花”的感觉,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
期刊
随着IT界的传奇人物乔布斯的离世,电子产品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PC,转投到了苹果门下,开始使用MAC的电脑(苹果的笔记本和台式机都变得流行了)。而去年发布的基于苹果操作系统的视频剪辑软件Final Cut Pro X(以下简称FCPX)也自然成为苹果爱好者的宠儿,但很多人苦于初次接触苹果操作系统,或初次接触视频剪辑软件,都觉得软件打开,顿时一头雾水,无从下手。那么现在这个专
期刊
近几年春节前夕,珠三角地区有超过10万农民工选择骑摩托车回家过年,形成蔚为壮观的摩托大军,引发了多方媒体的关注。2011年1月24日,上海《东方早报》副总编常河率领两名摄像师、一名摄影记者、一名文字记者的五人组,追随了汪正年等五人三辆摩托车,从打工地广东肇庆到老家贵州石阡的五天四夜之旅。2011年1月29日,《东方早报》用了八个版面详细报道了他们的千里回家路。而更为震撼的影像叙述,都记录在了纪录片
期刊
[编者按] 说到“短片”,上可追溯到卢米埃尔兄弟的《工厂大门》、《火车到站》。那时候的“电影”,如果称之为“镜头的组合片断”一点都不过分。随着电影的发展,习惯在电影院“闷”上几个小时的人们,几乎忘记这个影像最初形态。   网络DV视频的出现,大量短片充斥在网络上。精妙的创意,多元的手法,动辄千万的点击量,让传统媒体不得不正视新媒体带来的冲击。无论是纸媒提出的“流媒体”概念,还是电视台邀请“拍客”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