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笔者在指导高三学生修改病句、概括语句的关键词或文段的主要信息时,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情况:有同学说不知道什么叫主谓宾定状补;有同学说即使知道点儿也是在英语课上学到的。学生都上高三了,居然连这点起码的语法知识都不知道,笔者心里真有股说不出的滋味。一问同事才知道,小学和初中都不学语法了。再翻翻最新版本的教材,竟是真的!常听到新课改主张淡化语法教学的提法,没曾想竟淡化到了虚无的程度。为了了解学情,某日笔者随意在黑板上写了这么几个句子:
(1)张老师在吃饭。
(2)这两碗饭,张老师都吃了。
(3)这两碗饭,张老师说一元钱一碗。
(4)今天早上,我看见张老师在博士园饭馆吃了两碗饭。
第一个句子,同学们很快找到了主谓宾。令人不解的是,从第二个句子开始,学生就或缄默不语或胡言乱语了,硬是找不出谓语、宾语。其实,谓语的定义讲得很清楚,即说明主语是什么、怎么样的成分。宾语的定义更利索,即谓语的支配对象。如果当初学生能接受一点比较到位的语法教学,笔者敢断言,绝不会发生这样的尴尬的。事实上也真的如此,当笔者把定义讲给学生时,学生很快就反应过来了:例句(2)的谓语是“张老师都吃了”;例句(3)的谓语是“张老师说一元钱一碗”;例句(4)的宾语是“张老师在博士园饭馆吃了两碗饭”。因为,例句(2)是从事物存现的角度说明“饭”怎么样了;例句(3)是从交代价格的角度来说明“饭”怎么样的;例句(4)中“张老师在博士园饭馆吃了两碗饭”是“看见”的支配对象,“张老师”、“博士园饭店”、“吃两碗饭”等都被“看见”了,都该受“看见”的支配。
话说到这儿,有人可能要讲,取消语法教学也许真的有些欠妥,那么让学生学习语法究竟会有什么好处呢?说实在的,笔者也很讨厌把语法、修辞等语文知识单拉出来、脱离教学和生活地死板教学。那样的做法表面上好像很系统、很突出,实则往往作茧自缚,枯燥乏味,效果极差。但是,笔者一直认为,语法教学是必须要进行的,但是要结合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实际,在语文学习的具体实践中有序地进行。这样做既不会影响教学进度,又联系了学生鲜活的语文学习实际,也避免了单一、枯燥和乏味。笔者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学好语法,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益处。
1.学生学习语法有益于他们生动、灵活地牢牢掌握语法规律和学好语文。
比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出自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这几句话,学生是不大容易深刻体味出其节奏和旋律美的,更不容易品味出这样的语句所蕴含的情味。但如果教师非常重视语法教学,在语句形式上做些变动,把句子改成这样: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袅娜地开着、羞涩的打着朵儿、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的白花。可以说,信息上虽无任何变化,但由于句子的定语拖沓冗长,原语句那种轻盈舒缓的节奏和表意效果就荡然无存了,也就不宜表达作者暂时的“淡淡喜悦”了。古文中也有类似的例子,如杜牧《阿房宫赋》中的一段: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这组句子,每句都是主谓倒装的比喻句。比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的正常语序本该是“开妆镜也,明星荧荧”。即宫女们打开的梳妆镜,就像夜空中荧荧闪亮的明星啊。可见,这组句子完全可以整体改为“开妆镜也,明星荧荧。梳晓鬟也,绿云扰扰。弃脂水也,渭流涨腻。焚椒兰也,烟斜雾横。宫车过也,雷霆乍惊。”这样一改,意思上虽没什么变化,但作者所追求的那种意境美和悬疑美就大打折扣了。不妨一品,改后每句的语序是 很规范了,但却不能像原句那样突出梳妆镜之多、宫女之众、生活之奢靡,也没有了悬疑美。试想,“像夜空里的明星一样荧荧闪亮,那是什么?那是宫女们一块块梳妆镜啊!”、“绿云纷纷、乌黑闪亮,那是什么?那是宫女在清早在梳妆啊!”这类句子,把谓语提前,无疑使语言更具悬疑美,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更能促进读者美美地去品味。可见,灵活地运用语法,对我们鉴赏文学作品的美是很有益的。
不仅如此,就是分析议论文有时也离不开语法的运用。再如,“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个句子是个单句,主谓宾是“逝世是损失”。其余,要么是定语,如“这个人的”和“不可估量的”,分别从对象和影响的角度加以限制和评价;要么是状语,如“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分别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和“ 历史科学”两个角度突出马克思逝世后在这两方面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如果教师很重视学生的语法学习,在教读课文的过程中能灵活地点拨学生思考这定语和状语的作用,学生对这种语言的严谨性和表现力肯定会有很深刻的体验和感受的。不仅如此,这句话还是个行文总纲,两个状语也恰恰是后文要详加评述的两大方面。如果我们语文教师都能长期重视语法,都能生动灵活地利用语法来教学生理解、分析课文,学生在语言学习上肯定会很受益的。由此可见,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中学语法、用语法,不仅有益于学生打实语法基本功,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更有益于他们读懂文章,准确分析、理解甚至鉴赏文章。
2.学生有一定的语法基本功,有益于他们语言规范,表意畅达。
现在,很多语文教师都抱怨学生连句话都写不成个儿,不是丢头落尾巴、缺胳臂断腿,就是疙疙瘩瘩、文不通字不顺。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与没有学习语法有关。随便展开几篇学生的作文,随处都可以看到这样一些语句:如“当时我意志消沉,心底凉意袭击我的全身禁不住直打哆嗦,还有牙齿咬得嘎嘎响地痛恨自己当初这么幼稚”、“后来,数学竞赛考完了,我们等待着结果快发布出来真折磨人”、“因为失败,彻底的失败,使你完全毁灭的摧击,破碎的心彻底绝望”、“诚然,生命从起点走向终点,是一段不平凡的旅程,风雨与之相伴,可那伤中新点燃的希望像座灯塔,指引着我的明亮的航道,那盏心灯永远启迪着我的人生历程向前再向前”等。这些句子,要么成分残缺,要么句意杂糅、纠缠不清,要么前言不搭后语,让人看着费劲。对此,也无需再细加分析,笔者要强调的是,这种不伦不类、讲不通道不明的语句,不可能不影响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需强调的是,这已经不是什么个别现象了,有的学生作文竟然通篇都不见几个利落通畅的句子。为了更有力地说明问题,不妨再看一段真实的作文(为了说明问题,保持原貌,但须略去学生姓名,请理解):
富有想象力的人更可能取得成功。如果一切都按部就班所有全部格式化,那我们只是在重复前人已有的,何谈创造自己的辉煌。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一直没能培养出诺贝尔奖的原因所在了。国外注重想象力的培养而不是现有知识的灌输和培养,而国内却恰好相反。外国人的想象力之丰富是国人远不及的和无法比拟的。也许在国人看起来天马行空般的奇怪想法明天就会成功又一项重大发明。纵观历年获奖者的研究莫不是建立在丰富想象力的基础上的,而中国科学家依旧抱着原有理论不去创新。在这一点中国科学家就落后了更不要提创造出不可思议的研究成果了。由于某种原因,可见丰富的想象力才是一切成功的第一步,第一步都已经偏离方向,即使付出再多也只会有南辕北辙。只有走对这第一步的人才能有个好的开始成功的结果。
记得2000年10月,在上海师大接受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时,笔者就曾听钱梦龙先生讲,现在学生的作文是不能细看的,越看语句越成问题,不知所云。遗憾的是,这种现象竟会愈演愈烈,今天更是触目惊心,简直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这一点,只要不是有意掩盖现实,一线语文教师都心知肚明。可话再说回来,如果我们能比较重视语法教学,且在教材上有所要求,并能够结合读写教学灵活、自然地进行,也许局面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3.学生学点语法,对文言文的学习也是很有益处的。
我们都知道,古今汉语语法不尽相同,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古汉语的定语和状语大都置后,与英语的定语和状语从句很相似。学生学习文言文,教学大纲和高考考纲都是要求会翻译的,而且高考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这样一来,学生翻译文言文时势必要接触定语和状语后置之类的问题(还包括宾语前置等)。然而,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学生对定语、状语(还有宾语)等的概念都很陌生,加之文言文本身就很不好读懂,因此很难处理好古今汉语语序不同之类问题,也就很难把带有后置定状语(包括前置宾语)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符合现代人语言习惯的现代语句。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摘自《劝学》)这样的文言语句(应该不算难的),若学生从来就不知道“定语”这个概念,更不晓得“定语后置”之说,那就很可能会翻译成“蚯蚓没有爪牙的锐利,筋骨的强健”,导致语意偏离原文,也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谁都知道,文章意在强调,蚯蚓虽然没有锋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但却照样“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再进一步讲,连基本的翻译都语序紊乱,语意不通,又怎么能很准确地理解文言文的思想内容呢?由此看来,学生不学现代汉语语法,恐怕也会殃及古代汉语的学习。在目前的新课改背景下,大家都很重视优秀古代文化的传承,教材也都编选了近一半的文言篇目,那么我们是否也该关注到古今语法的异同,学生需要一定的现代语法素养等问题呢?
再补充一点,不学语法,对学生在高考考场上高效解决病句辨析与修改、提取关键词、提炼文段主要内容等问题也是很不利的。这样的话,在“素质教育”满天飞的当下似乎有点儿不时髦了。但高考毕竟还在照样进行,类似的试题毕竟还在命制,也必须并将长久地命制下去,我们总不能拿学生切身利益开玩笑吧。
写到这儿,似乎该打住了。但笔者却还想多说几句。语法固然不能再闭门孤立地死教死学了,固然必须要淡化,但绝不等于中小学语文教学就可以不要语法,就可以以强化阅读、对话、合作、探究的名义彻底取缔之。语法规则固然是从典范的语言现象中提炼出来的,但反过来也有制约、规范语言现象的作用,是有益于促进母语的规范和健康发展的。为此,我们必须从语言学习的实际出发,加强语法教学与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实际相融合的研究,必须坚持在读写教学实践中灵活、有序、生动地进行语法教学,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为促进母语的规范和健康发展而尽心尽责。实践证明,盲目地抛弃语法教学,对学生、对语文教学、对母语建设等都是无益的,也恳切地吁请课标制定者、教材编写者们能对此问题给予高度关注。
[作者通联:江苏泰州中学]
(1)张老师在吃饭。
(2)这两碗饭,张老师都吃了。
(3)这两碗饭,张老师说一元钱一碗。
(4)今天早上,我看见张老师在博士园饭馆吃了两碗饭。
第一个句子,同学们很快找到了主谓宾。令人不解的是,从第二个句子开始,学生就或缄默不语或胡言乱语了,硬是找不出谓语、宾语。其实,谓语的定义讲得很清楚,即说明主语是什么、怎么样的成分。宾语的定义更利索,即谓语的支配对象。如果当初学生能接受一点比较到位的语法教学,笔者敢断言,绝不会发生这样的尴尬的。事实上也真的如此,当笔者把定义讲给学生时,学生很快就反应过来了:例句(2)的谓语是“张老师都吃了”;例句(3)的谓语是“张老师说一元钱一碗”;例句(4)的宾语是“张老师在博士园饭馆吃了两碗饭”。因为,例句(2)是从事物存现的角度说明“饭”怎么样了;例句(3)是从交代价格的角度来说明“饭”怎么样的;例句(4)中“张老师在博士园饭馆吃了两碗饭”是“看见”的支配对象,“张老师”、“博士园饭店”、“吃两碗饭”等都被“看见”了,都该受“看见”的支配。
话说到这儿,有人可能要讲,取消语法教学也许真的有些欠妥,那么让学生学习语法究竟会有什么好处呢?说实在的,笔者也很讨厌把语法、修辞等语文知识单拉出来、脱离教学和生活地死板教学。那样的做法表面上好像很系统、很突出,实则往往作茧自缚,枯燥乏味,效果极差。但是,笔者一直认为,语法教学是必须要进行的,但是要结合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实际,在语文学习的具体实践中有序地进行。这样做既不会影响教学进度,又联系了学生鲜活的语文学习实际,也避免了单一、枯燥和乏味。笔者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学好语法,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益处。
1.学生学习语法有益于他们生动、灵活地牢牢掌握语法规律和学好语文。
比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出自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这几句话,学生是不大容易深刻体味出其节奏和旋律美的,更不容易品味出这样的语句所蕴含的情味。但如果教师非常重视语法教学,在语句形式上做些变动,把句子改成这样: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袅娜地开着、羞涩的打着朵儿、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的白花。可以说,信息上虽无任何变化,但由于句子的定语拖沓冗长,原语句那种轻盈舒缓的节奏和表意效果就荡然无存了,也就不宜表达作者暂时的“淡淡喜悦”了。古文中也有类似的例子,如杜牧《阿房宫赋》中的一段: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这组句子,每句都是主谓倒装的比喻句。比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的正常语序本该是“开妆镜也,明星荧荧”。即宫女们打开的梳妆镜,就像夜空中荧荧闪亮的明星啊。可见,这组句子完全可以整体改为“开妆镜也,明星荧荧。梳晓鬟也,绿云扰扰。弃脂水也,渭流涨腻。焚椒兰也,烟斜雾横。宫车过也,雷霆乍惊。”这样一改,意思上虽没什么变化,但作者所追求的那种意境美和悬疑美就大打折扣了。不妨一品,改后每句的语序是 很规范了,但却不能像原句那样突出梳妆镜之多、宫女之众、生活之奢靡,也没有了悬疑美。试想,“像夜空里的明星一样荧荧闪亮,那是什么?那是宫女们一块块梳妆镜啊!”、“绿云纷纷、乌黑闪亮,那是什么?那是宫女在清早在梳妆啊!”这类句子,把谓语提前,无疑使语言更具悬疑美,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更能促进读者美美地去品味。可见,灵活地运用语法,对我们鉴赏文学作品的美是很有益的。
不仅如此,就是分析议论文有时也离不开语法的运用。再如,“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个句子是个单句,主谓宾是“逝世是损失”。其余,要么是定语,如“这个人的”和“不可估量的”,分别从对象和影响的角度加以限制和评价;要么是状语,如“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分别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和“ 历史科学”两个角度突出马克思逝世后在这两方面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如果教师很重视学生的语法学习,在教读课文的过程中能灵活地点拨学生思考这定语和状语的作用,学生对这种语言的严谨性和表现力肯定会有很深刻的体验和感受的。不仅如此,这句话还是个行文总纲,两个状语也恰恰是后文要详加评述的两大方面。如果我们语文教师都能长期重视语法,都能生动灵活地利用语法来教学生理解、分析课文,学生在语言学习上肯定会很受益的。由此可见,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中学语法、用语法,不仅有益于学生打实语法基本功,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更有益于他们读懂文章,准确分析、理解甚至鉴赏文章。
2.学生有一定的语法基本功,有益于他们语言规范,表意畅达。
现在,很多语文教师都抱怨学生连句话都写不成个儿,不是丢头落尾巴、缺胳臂断腿,就是疙疙瘩瘩、文不通字不顺。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与没有学习语法有关。随便展开几篇学生的作文,随处都可以看到这样一些语句:如“当时我意志消沉,心底凉意袭击我的全身禁不住直打哆嗦,还有牙齿咬得嘎嘎响地痛恨自己当初这么幼稚”、“后来,数学竞赛考完了,我们等待着结果快发布出来真折磨人”、“因为失败,彻底的失败,使你完全毁灭的摧击,破碎的心彻底绝望”、“诚然,生命从起点走向终点,是一段不平凡的旅程,风雨与之相伴,可那伤中新点燃的希望像座灯塔,指引着我的明亮的航道,那盏心灯永远启迪着我的人生历程向前再向前”等。这些句子,要么成分残缺,要么句意杂糅、纠缠不清,要么前言不搭后语,让人看着费劲。对此,也无需再细加分析,笔者要强调的是,这种不伦不类、讲不通道不明的语句,不可能不影响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需强调的是,这已经不是什么个别现象了,有的学生作文竟然通篇都不见几个利落通畅的句子。为了更有力地说明问题,不妨再看一段真实的作文(为了说明问题,保持原貌,但须略去学生姓名,请理解):
富有想象力的人更可能取得成功。如果一切都按部就班所有全部格式化,那我们只是在重复前人已有的,何谈创造自己的辉煌。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一直没能培养出诺贝尔奖的原因所在了。国外注重想象力的培养而不是现有知识的灌输和培养,而国内却恰好相反。外国人的想象力之丰富是国人远不及的和无法比拟的。也许在国人看起来天马行空般的奇怪想法明天就会成功又一项重大发明。纵观历年获奖者的研究莫不是建立在丰富想象力的基础上的,而中国科学家依旧抱着原有理论不去创新。在这一点中国科学家就落后了更不要提创造出不可思议的研究成果了。由于某种原因,可见丰富的想象力才是一切成功的第一步,第一步都已经偏离方向,即使付出再多也只会有南辕北辙。只有走对这第一步的人才能有个好的开始成功的结果。
记得2000年10月,在上海师大接受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时,笔者就曾听钱梦龙先生讲,现在学生的作文是不能细看的,越看语句越成问题,不知所云。遗憾的是,这种现象竟会愈演愈烈,今天更是触目惊心,简直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这一点,只要不是有意掩盖现实,一线语文教师都心知肚明。可话再说回来,如果我们能比较重视语法教学,且在教材上有所要求,并能够结合读写教学灵活、自然地进行,也许局面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3.学生学点语法,对文言文的学习也是很有益处的。
我们都知道,古今汉语语法不尽相同,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古汉语的定语和状语大都置后,与英语的定语和状语从句很相似。学生学习文言文,教学大纲和高考考纲都是要求会翻译的,而且高考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这样一来,学生翻译文言文时势必要接触定语和状语后置之类的问题(还包括宾语前置等)。然而,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学生对定语、状语(还有宾语)等的概念都很陌生,加之文言文本身就很不好读懂,因此很难处理好古今汉语语序不同之类问题,也就很难把带有后置定状语(包括前置宾语)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符合现代人语言习惯的现代语句。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摘自《劝学》)这样的文言语句(应该不算难的),若学生从来就不知道“定语”这个概念,更不晓得“定语后置”之说,那就很可能会翻译成“蚯蚓没有爪牙的锐利,筋骨的强健”,导致语意偏离原文,也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谁都知道,文章意在强调,蚯蚓虽然没有锋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但却照样“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再进一步讲,连基本的翻译都语序紊乱,语意不通,又怎么能很准确地理解文言文的思想内容呢?由此看来,学生不学现代汉语语法,恐怕也会殃及古代汉语的学习。在目前的新课改背景下,大家都很重视优秀古代文化的传承,教材也都编选了近一半的文言篇目,那么我们是否也该关注到古今语法的异同,学生需要一定的现代语法素养等问题呢?
再补充一点,不学语法,对学生在高考考场上高效解决病句辨析与修改、提取关键词、提炼文段主要内容等问题也是很不利的。这样的话,在“素质教育”满天飞的当下似乎有点儿不时髦了。但高考毕竟还在照样进行,类似的试题毕竟还在命制,也必须并将长久地命制下去,我们总不能拿学生切身利益开玩笑吧。
写到这儿,似乎该打住了。但笔者却还想多说几句。语法固然不能再闭门孤立地死教死学了,固然必须要淡化,但绝不等于中小学语文教学就可以不要语法,就可以以强化阅读、对话、合作、探究的名义彻底取缔之。语法规则固然是从典范的语言现象中提炼出来的,但反过来也有制约、规范语言现象的作用,是有益于促进母语的规范和健康发展的。为此,我们必须从语言学习的实际出发,加强语法教学与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实际相融合的研究,必须坚持在读写教学实践中灵活、有序、生动地进行语法教学,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为促进母语的规范和健康发展而尽心尽责。实践证明,盲目地抛弃语法教学,对学生、对语文教学、对母语建设等都是无益的,也恳切地吁请课标制定者、教材编写者们能对此问题给予高度关注。
[作者通联:江苏泰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