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到大学这段时期,是学生道德、价值观加速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中学作为向大学输送人才的主阵地,担负着重要的育人使命,大学更是承担着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神圣使命,这种紧密的教育体系理应实现中学、大学在育人和思想政治教育上的衔接。
一、当前中学、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诸多衔接不当情形并引发教育难题
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设计和实施上,教育的序列性未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大学与中学虽都制定了明确的目标,但均是从自身定位出发,没能从学生教育发展的系统性上看问题,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续推进力量不足。在中学,强调政治观点的灌输和生硬接收,强调社会价值与国家需求,目标过高、偏大,脱离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而本该关注的如文明习惯、礼节礼仪、生活常识等与学生精神思想实际直接相关的问题介入得少。在高考指挥棒的导引下,高中较早实行文理分科,使得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偏离了预定要求,文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变成了应对高考的工具,理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渠道基本终止,这为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造成诸多困难。而大学阶段,又重点进行宏大叙事、重大题材、深刻内容的讲述,注重从学理,包括政治学、哲学、经济学等原理上讲述,却没有兼顾到学生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和水平。这种种的直接后果就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自己的合理地位和真正方向;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性不强,学生兴趣不浓,使得国家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
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安排上,未能做到连贯和对接。一是重复严重。中学的《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哲学常识》等课程几乎与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内容重叠。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中学阶段已经烂熟于心,大学阶段仍要重述,特别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的内容。诚然,马克思主义重大理论观点的表达确实应该一致,但是各个阶段学生接受的目的要求不一样,理解分析水平不一样,理论观点选取就应该有所侧重。特别是在分析论述重大原理、观点时,应该有不同角度,比如中学可以通过浅易的说理和事实论证,大学应该从理论形成本身、理论的前瞻性等学理层面展开,中学和大学教育内容雷同,内容既没有量的增加也没有质的跃升,使得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大为削弱。二是存在断裂。比如关于法律的基本常识,中学基本不涉猎,这很不利于大学期间的法律知识学习,也不利于学生确立牢固的法律观念。
思想政治教育一些好的方法策略缺少相互借鉴。中学整体上强调的是知识教育,强调对知识的分析、整理和吸取,强调学生对某些知识原生态和文本化的掌握,学生的分析能力、多样化的思维方式未能得到很好的引导;大学强调学生的分析、判断和自我理解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化观点和学养,但是忽略了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接受。比如,有些大学生连“党与国家”的基本关系都理解不清楚,缺乏共和制、总统制等政体形式知识,这显然不是当今大学生应有的知识视野和素质要求。上述种种情形表明,大学和中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应主动借鉴相互优势,中学在强调知识接受和掌握的同时培养思维方式,大学在训练思维的同时也将基本知识的掌握作为重要内容。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要求做好中学、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
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原理要求大学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地衔接。思想政治教育是把一定社会意识形态转变为个人价值观的过程。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坚持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完整性和超越性。完整性要求教育目标、内容体系的整合,超越性要求教育的前瞻性,促进教育工作的持续发展。在我国,中学和大学虽然有不同的教育重点,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着一脉相承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坚定树立并实践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观念,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有序推进,保证教育能更好抓住各种有利时机,整合资源,实现教育的连续性、稳定性,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能逐步、扎实、顺利地完成。
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和学生思想心理发展的特点也要求中学和大学做好教育的衔接。思想政治教育伴随人的社会化全过程。高中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效果和水平。大学是学生价值观基本成型和确立的重要时期,是高中阶段学生社会化的继续,要把学生引导好、教育好、发展好,离不开学生中学时的思想、心理基础和早期的社会化水平。特别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和持续发展,每年大约70%的高中生,进入不同层次的大学就读,在数量提高的同时,要保证国家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质量,不能不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将中学和大学学生的经历和表现综合起来对待,采取合理教育方式。
三、实现中学、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的途径和方法
建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统合机制。建立国家部门的统一领导机制,统揽中学和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统一工作部署和实施,实现不同层次如中小学和大学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的交流和工作部署对接,切实做到通盘考虑、循序渐进、分步推进,改变各部门和单位协同性不够的现状。建立统合机制能从序列性、整体性、系统性上梳理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既突出重点,集中内容,又分层推进,做到基础性和超越性相结合;既保证各阶段目标的实施,又为后续的教育和发展预留空间,做到到位不越位,保障思想政治工作的持续发展。
建立中学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沟通机制。一是协同开展研究工作,提高教育的理论视野。高校和思想政治教育领导部门可以把一些科研项目下放到中学,与中学共同承担,共同发现和解决问题。对大学来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低年级,而一年级又是重点。要做好大一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溯及其中学时期。通过这种研究的合作,也有利于中学、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接。二是大学发挥智力资源优势主动帮助中学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实际问题。对于中学面临的一些棘手的教育问题,高校可以发挥智力密集优势,帮助中学解决实际问题,拓展其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同时高校还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提升中学不同层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从而更好地实现高中生与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对接。沟通交流中,中学也获得了对高校人才培养和育人的亲身实践,有利于他们厘清学生思想教育目标,把握方向。真正改变中学教育对大学教育茫然、大学教育对中学教育漠然的畸形状态,实现高中教育到大学教育良好过渡。
真正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江泽民同志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如果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和人格培养,那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一生的轨迹。”从认识到实践、从教学到管理、从校内到校外,都要宣扬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形成强大合力。要通过课堂的主渠道和各种丰富的载体,切实加强学生 “成才”教育与“成人”教育。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品德课和文化课的结合体,作为理论课和技能课的统一体,既达到国家的客观要求,又满足高中生、大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需要。既能获得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思维品质,又掌握科学的方法,提高学习、工作、生活能力;既有利于个人的长远发展、终身受益,又能满足当前的迫切需要,培养学生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
实现大学和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的衔接。课程的价值取向制约教学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制约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行,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要整合高中、大学教材内容,果断剔除中学教材中的“空洞”、“陈旧”、“繁”、“难”部分,调整内容布局和充实阶段性教育的内容,努力做到“求实”、“求新”,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在编订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对高中教材和教育中已教学、已强调过的内容,要尽量避免,如需再强化,可以突出学理性表述,力求提供多维视野,解决大学教材对高中教材有关内容重复和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本身内容重复的问题,实现教材建设上的衔接。
责任编辑:徐建秋
一、当前中学、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诸多衔接不当情形并引发教育难题
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设计和实施上,教育的序列性未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大学与中学虽都制定了明确的目标,但均是从自身定位出发,没能从学生教育发展的系统性上看问题,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续推进力量不足。在中学,强调政治观点的灌输和生硬接收,强调社会价值与国家需求,目标过高、偏大,脱离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而本该关注的如文明习惯、礼节礼仪、生活常识等与学生精神思想实际直接相关的问题介入得少。在高考指挥棒的导引下,高中较早实行文理分科,使得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偏离了预定要求,文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变成了应对高考的工具,理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渠道基本终止,这为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造成诸多困难。而大学阶段,又重点进行宏大叙事、重大题材、深刻内容的讲述,注重从学理,包括政治学、哲学、经济学等原理上讲述,却没有兼顾到学生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和水平。这种种的直接后果就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自己的合理地位和真正方向;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性不强,学生兴趣不浓,使得国家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
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安排上,未能做到连贯和对接。一是重复严重。中学的《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哲学常识》等课程几乎与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内容重叠。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中学阶段已经烂熟于心,大学阶段仍要重述,特别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的内容。诚然,马克思主义重大理论观点的表达确实应该一致,但是各个阶段学生接受的目的要求不一样,理解分析水平不一样,理论观点选取就应该有所侧重。特别是在分析论述重大原理、观点时,应该有不同角度,比如中学可以通过浅易的说理和事实论证,大学应该从理论形成本身、理论的前瞻性等学理层面展开,中学和大学教育内容雷同,内容既没有量的增加也没有质的跃升,使得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大为削弱。二是存在断裂。比如关于法律的基本常识,中学基本不涉猎,这很不利于大学期间的法律知识学习,也不利于学生确立牢固的法律观念。
思想政治教育一些好的方法策略缺少相互借鉴。中学整体上强调的是知识教育,强调对知识的分析、整理和吸取,强调学生对某些知识原生态和文本化的掌握,学生的分析能力、多样化的思维方式未能得到很好的引导;大学强调学生的分析、判断和自我理解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化观点和学养,但是忽略了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接受。比如,有些大学生连“党与国家”的基本关系都理解不清楚,缺乏共和制、总统制等政体形式知识,这显然不是当今大学生应有的知识视野和素质要求。上述种种情形表明,大学和中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应主动借鉴相互优势,中学在强调知识接受和掌握的同时培养思维方式,大学在训练思维的同时也将基本知识的掌握作为重要内容。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要求做好中学、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
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原理要求大学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地衔接。思想政治教育是把一定社会意识形态转变为个人价值观的过程。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坚持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完整性和超越性。完整性要求教育目标、内容体系的整合,超越性要求教育的前瞻性,促进教育工作的持续发展。在我国,中学和大学虽然有不同的教育重点,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着一脉相承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坚定树立并实践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观念,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有序推进,保证教育能更好抓住各种有利时机,整合资源,实现教育的连续性、稳定性,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能逐步、扎实、顺利地完成。
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和学生思想心理发展的特点也要求中学和大学做好教育的衔接。思想政治教育伴随人的社会化全过程。高中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效果和水平。大学是学生价值观基本成型和确立的重要时期,是高中阶段学生社会化的继续,要把学生引导好、教育好、发展好,离不开学生中学时的思想、心理基础和早期的社会化水平。特别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和持续发展,每年大约70%的高中生,进入不同层次的大学就读,在数量提高的同时,要保证国家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质量,不能不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将中学和大学学生的经历和表现综合起来对待,采取合理教育方式。
三、实现中学、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的途径和方法
建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统合机制。建立国家部门的统一领导机制,统揽中学和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统一工作部署和实施,实现不同层次如中小学和大学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的交流和工作部署对接,切实做到通盘考虑、循序渐进、分步推进,改变各部门和单位协同性不够的现状。建立统合机制能从序列性、整体性、系统性上梳理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既突出重点,集中内容,又分层推进,做到基础性和超越性相结合;既保证各阶段目标的实施,又为后续的教育和发展预留空间,做到到位不越位,保障思想政治工作的持续发展。
建立中学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沟通机制。一是协同开展研究工作,提高教育的理论视野。高校和思想政治教育领导部门可以把一些科研项目下放到中学,与中学共同承担,共同发现和解决问题。对大学来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低年级,而一年级又是重点。要做好大一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溯及其中学时期。通过这种研究的合作,也有利于中学、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接。二是大学发挥智力资源优势主动帮助中学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实际问题。对于中学面临的一些棘手的教育问题,高校可以发挥智力密集优势,帮助中学解决实际问题,拓展其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同时高校还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提升中学不同层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从而更好地实现高中生与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对接。沟通交流中,中学也获得了对高校人才培养和育人的亲身实践,有利于他们厘清学生思想教育目标,把握方向。真正改变中学教育对大学教育茫然、大学教育对中学教育漠然的畸形状态,实现高中教育到大学教育良好过渡。
真正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江泽民同志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如果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和人格培养,那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一生的轨迹。”从认识到实践、从教学到管理、从校内到校外,都要宣扬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形成强大合力。要通过课堂的主渠道和各种丰富的载体,切实加强学生 “成才”教育与“成人”教育。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品德课和文化课的结合体,作为理论课和技能课的统一体,既达到国家的客观要求,又满足高中生、大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需要。既能获得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思维品质,又掌握科学的方法,提高学习、工作、生活能力;既有利于个人的长远发展、终身受益,又能满足当前的迫切需要,培养学生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
实现大学和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的衔接。课程的价值取向制约教学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制约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行,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要整合高中、大学教材内容,果断剔除中学教材中的“空洞”、“陈旧”、“繁”、“难”部分,调整内容布局和充实阶段性教育的内容,努力做到“求实”、“求新”,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在编订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对高中教材和教育中已教学、已强调过的内容,要尽量避免,如需再强化,可以突出学理性表述,力求提供多维视野,解决大学教材对高中教材有关内容重复和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本身内容重复的问题,实现教材建设上的衔接。
责任编辑:徐建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