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介绍:张謇(1853年—1926年),字季直,号啬庵。生于今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常乐镇,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状元,1895年创办大生纱厂,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张謇主张 “实业救国”,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初冬的苏北,草木依旧葱翠,《环球人物》记者来到位于濠河之滨的南通博物苑。这是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由张謇于1905年创办,他的塑像正立于博物苑内,神情刚毅,目视远方,似在回首自己风云变幻的一生。张謇是晚清状元,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创办实业20多家,涉及工业、农业、商业、林业、交通运输、金融等;在教育领域,他支持创办各级各类学校数百所,构建了近代中国新型教育体系……他的行动和思想,留给后人无限的思考和启发。
“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主席在谈到中国工业发展时曾说: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2011年,“张謇纪念馆”在张謇故里江苏海门常乐镇揭牌,江泽民同志为纪念馆题名。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谈及张謇,说:“从清末民初的张謇,到抗战时期的卢作孚、陈嘉庚,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荣毅仁、王光英,等等,都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11月12日,习近平来到南通博物苑,走进张謇故居陈列室,考察参观,听取当地培育企业家爱国情怀、社会责任、奋斗精神等情况介绍。习近平强调,我这次专门来南通博物苑,了解张謇兴办实业、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的情况。在当时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作为中华文化熏陶出来的知识分子,张謇意识到落后必然挨打、实业才能救国,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经营理念,提倡实干兴邦,起而行之,兴办了一系列实业、教育、医疗、社会公益事业,帮助群众,造福乡梓,是我国民族企业家的楷模。
张謇嫡孙、全国工商联原常务副主席张绪武说:“除了爱国实业家的身份之外,祖父的一生还有许许多多的角色,见证、参与了中国近代史上几乎所有重大转折。百年后的今日,他所倡导的‘实业兴国’理想、兴办教育和公益的实践,还为大家所重视、宣扬,这令我既感激不已,又感慨万千。”
张謇嫡孙女张柔武表示:“祖父的作为能够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如此高的赞赏,作为其后人,我们深感自豪和欣慰。”“在祖父心中,南通城的意义不止于桑梓一隅,而是寄寓了救国兴邦的政治理想。”
南通博物苑内,一张“大生机器纺纱厂股票”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南通海门张謇研究会会长张裕伟告诉《环球人物》记者:“这是中国最早的股票之一,张謇以招股集资的方式开启了实业报国之路。南通是张謇的出生地、成长地和事业的发祥地、主战场,张謇百年前以一己之力打造出了一个‘新世界的雏形’。”
状元办厂是惊世骇俗之举
位于南通海门区常乐镇上的张謇纪念馆,游客络绎不绝。
张謇出生在常乐镇上一个富裕农民兼小商贩家庭,父亲张彭年对儿子的教育非常重视。4岁时,张謇就在父亲的教导下熟读《千字文》,5岁即被送入了私塾。16岁时,张謇考中了秀才,此后担任过幕僚等职以谋生。1894年,41岁的张謇参加殿试并高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这一时期,正是西方列强目视清政府腐朽,意图瓜分蚕食中国之时。在内忧外患之下,张謇产生了实业救国的想法,他曾在日记中写道:“自丙戌(1886年)会试报罢,即谓中国须振兴实业,其责任须在士大夫,因先事农桑,竭八年辩论抵持争进之力,仅成一海门蚕业。甲午后,乃有以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之思。”1895年,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之后,张謇代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起草《条陈立国自强疏》,把“广开学堂”“速讲商务”“讲求工政”等八项作为救亡图存的基本方针,明确把发展近代工业作为富民强国的重要内容。张之洞向朝廷请示,委派张謇在江苏通州兴办纱厂,张謇经过思考后答应。
第二年春天,张謇选定水陆交通方便的南通唐家闸为厂址筹建大生纱厂。南通海门张謇研究会副会长徐俊杰对记者说:“当时,状元办厂是惊世骇俗之举,对于视‘工商’为‘末业’的中国传统来说,张謇的举动无异于是对传统的挑战,必然遭到各保守势力的反对和攻击。而且,筹办纱厂的资金、设备、技术、人才、社会舆论等方方面面都不具备,张謇创业的起步,不仅从零开始,也面对着巨大的压力。”
但张謇并未被困难吓退。一开始,张謇试图通过官招商办、官商合办的方式来集股筹款,拟招商股白银60万两。为了筹款,他奔走于南京、上海各地,但收效甚微,一年只招到三四万两,甚至连回南通的路费都没有了。张謇只得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卖字三天来赚取路费。万般无奈下,张謇转向官府寻求援助。最终,由新任两江总督刘坤一做主,将之前张之洞用官款购买、搁置在上海码头三年的美国纱机作价50万两入股。由此,大生纱厂改为绅领商办。
向日本和荷兰取经
几经奔走后,1899年,拥有2.04万纱锭的大生纱厂建成投产。大生纱厂早期的棉纱产品使用“魁星”商标,下设有“红魁”“蓝魁”“绿魁”“金魁”等不同产品线。投产后的第二年,纱厂纯利润为5万两,到1908年累计纯利润达到190多万两。1904年,张謇创办大生二厂,并派人去英国进购新产纺纱机,新机器生产出来的纱色白调匀,很受织户欢迎。1915年,张謇增设布厂,并筹设第三纱厂。
“大生纱厂的创办成功,促进了一批企业的兴起,使原本荒芜的地区变成了兴旺发达的工业区。在此基础上,张謇逐步扩大规模,将事业触角延伸到盐垦、冶铁、机械制造、金融、面粉等多个领域,兴办了一批工厂,构建起了一个以纺织为核心的庞大实业体系。”张裕伟说。
随着纱厂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保证原棉供應,张謇又在通州、海门交界处围垦沿海荒滩,建成了纱厂的原棉基地——拥有10 多万亩耕地的通海垦牧公司。“通海垦牧公司是按照股集资方式组建的我国第一个农业公司,它的创建标志着张謇的实业活动从工业扩展到农业,而使工农业协调发展的新阶段。”张裕伟说。为了确保棉花的收成,垦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兴修水利、改良土壤工程,使得原本荒芜不堪的南黄海之滨逐渐成了一块肥水宝地。 公司势头正盛,张謇又一鼓作气在唐闸创办了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冶厂等;为了便于机器和货物的运输,张謇在唐闸西面沿江兴建了天生港,还修建了一座发电厂。
张謇一直非常重视引进国外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他曾说:“一个人办一个县的事情,就要有一个省的眼光,办一个省的事情,就要有全国的眼光,办一个国家的事情,要有世界的眼光。”张裕伟告诉记者:“张謇始终关注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宏观趋势,从世界大势中寻找可能的发展机遇和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1903年,张謇受日本驻江宁领事天野恭太郎的邀请,前去大阪参加日本第五次国内劝业博览会,并对日本的政治、经济、教育等进行了为期70天的考察,亲身感受到明治维新给日本带来的影响和变化。他详细地记录下所见所闻,汇集成《癸卯东游日记》。
张謇还聘请了荷兰水利工程师亨利克·特来克从事江岸保坍以及桥梁测量设计等工作。1919年,年仅29岁的特来克在勘测垦区遥望港工程中因病去世,张謇哀痛不已,将他葬在了剑山之麓。
随着南通的日益繁荣,金融业也随之得到发展。1920年,南通淮海实业银行宣告成立,并在扬州、南京、上海、镇江、苏州等地设立了分行。在张謇的建设下,南通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小城发展成一个积极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技术的模范城市。
“家可毁,不可败师范”
兴办企业的同时,张謇也非常重视教育事业,他说:“欲雪其耻而不讲求学问则无资……欲教育普及国民而不求师则无导。故立学校须从小学始,尤须先从师范始。”为实现“民智国牢兮”的救国主张,张謇在南通大力兴办新式教育机构,建立起一个个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的完整示范性学校,促进了近代南通教育体制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1902年,张謇在南通城东南创办了通州师范学校,这是我国最早的一所师范学校。张謇亲任校长一职,亲自过问学校发展事宜。他曾说:“师范乃鄙人血汗经营之地。”“家可毁,不可败师范。”刚开始,学校招生仅限于附近各县,后来扩展到江苏各地和陕西、江西、安徽等省份,学生也由几十人增加至四五百人。1906年,学校增设了农、工、蚕、桑等学科。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评价南通师范为“开全国之先河”。
为培养纺织方面的专门人才,1912年,张謇创办了纺织传习所,参照美国费城纺织专门学校的课程设置,并筹建了实习基地。这一年,张謇还创设了南通医学专门学校,设有中医、西医两科,后并入南通大学医科。几十年间,张謇创造了数个“第一”——中国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第一所盲哑师范教育机构、第一所新型戏剧学校、第一所水产高等学校等。其办学数多量广,是前所未有的。
当时的南通共有高等学校和职业专科学校300多所,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张謇继承了儒家知识分子以民为本、经国济世的优秀传统,作为一位‘起自田舍’的伟大实业家,他通过兴办实业、致力教育、广营慈善等途径,从生活资源到文体设施,从普通百姓到弱势群体,从城区市镇到滨海荒滩,多层次、全方位地提升了民众的生活水平。”张裕伟说。
“如果是祖父会怎么做”
张氏家族对后辈的教育非常重视。张謇69岁时,曾将刘向、诸葛亮、王修、颜之推、胡安国、朱熹等古人的训诫之语整编成为《家诫》,以此来告诫子孙应该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张绪武说:“祖父一生经过种种波折,但始终未改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和尽己所能改变中国的抱负。他也以极高要求教导晚辈。祖父对父亲的培养既慈爱又严格,以仁义道德为家风,以知书达理为家教。”
张柔武回忆:“祖父秉性简朴,一贯如此,并常以此告诫子、侄。”她印象最深的是张謇日记手稿上写的那些话:“徐氏祖母嫁来我家时,衣着朴素为善。”“新妇(指张柔武的母亲陈石云)衣着朴素,甚佳。”
张謇老来得子,但对独子张孝若要求很严格。他常向家人嘱咐:“溺爱小孩子就是害他。你们望他成立,就得严正的管教他。”张謇决定送儿子去美国深造。张孝若留美期间,张謇时常以书信教诫:“吾衰犹未甚,汝学尚须求。先业农为分,虚名士所羞。毋忘经训熟,要共国人忧。孤矢宁论远,游乎念美洲。”
张謇对张孝若的心血没有白费。1918年,张孝若自美国游学回国后,倡议并帮助父亲成立南通县自治会。梁启超曾致信张謇说:“昨得睹南通自治会报告书,颇有生子当如孙仲谋之感。”张謇为国为民的心愿也传给了张孝若。张謇去世后,张孝若一力承担起父亲留下的事业,并拿出自家的分红和积蓄,来填补父亲的积欠,保障了各项事业的有序经营和发展。
据张柔武回忆,1933年,张孝若从上海回南通探望母亲和妻子。一天早晨,张柔武去祖母房中请安,听见父亲说:“汪精卫叫褚民谊来找我去行政院工作,我回却了,我不愿和他们搞什么政治,我要继承父亲留下来的这些事业。”当时汪精卫伪政府为扩大势力,广罗人士,想要张孝若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为其所用,最终被张孝若拒绝。
从祖父和父亲身上,张柔武学到了很多。她说:“自己总是思考,怎样按祖父的教导做人做事,涉及家庭和个人利益,我也总会想,如果是祖父会怎么做。”抗日战争爆发时,张柔武正在上海读书,她常常演唱抗日歌曲来控诉日军侵略行径。新中国成立后,张柔武主动交出田契,拥护党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将家传的多幅珍贵字画和文物捐赠给南通博物苑以及上海博物馆。此后,她一直生活在南通。如今,已经102岁的张柔武将家族理念一脉相承的新“三字经”传给了自己的孩子:“国是家,善作魂,俭养德,诚立身。”
除了在世的张绪武、张柔武外,张謇还有3位值得一提的孙辈。长孙张融武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受聘于香港电台,并被聘为香港大学国文和国语教授。长孙女张非武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移居台湾,在台湾开办公司,经营电器产品。小孙女张聪武曾参加苏北抗日宣传队,1938年不幸牺牲。
张謇曾孙辈张慎欣,现担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张謇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南通张謇文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爱国工程学会张謇基金会负责人等职。张慎欣常带着友人参观张謇纪念馆,回顾曾祖父实业兴国、教育救国的一生。
在张謇的影响下,张氏家族后人无论身居何处都心系祖国。2018年6月,张謇的侄孙女张启武以及后人张乃玲从美国回南通寻根问祖。张启武在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工作。张乃玲的祖父张通武系张謇侄孙,曾任通明电气公司经理,并创办通成纸厂,是张謇的得力助手。张乃玲的父亲张慎四曾創立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电机工程系,在世界光纤传导模拟信号领域享有权威地位,曾多次到中国讲学。张乃玲此次向南通市档案馆捐赠了父亲的科学著作。
“张謇的爱国和创新精神以及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去弘扬、传承、学习。”徐俊杰说,“习总书记说,当下中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而我们的民族企业在整个社会经济当中所占的比例非常高,面对迫切的国际形势,我们更要继承发展像张謇这样的爱国民族企业家精神。”
初冬的苏北,草木依旧葱翠,《环球人物》记者来到位于濠河之滨的南通博物苑。这是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由张謇于1905年创办,他的塑像正立于博物苑内,神情刚毅,目视远方,似在回首自己风云变幻的一生。张謇是晚清状元,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创办实业20多家,涉及工业、农业、商业、林业、交通运输、金融等;在教育领域,他支持创办各级各类学校数百所,构建了近代中国新型教育体系……他的行动和思想,留给后人无限的思考和启发。
“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主席在谈到中国工业发展时曾说: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2011年,“张謇纪念馆”在张謇故里江苏海门常乐镇揭牌,江泽民同志为纪念馆题名。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谈及张謇,说:“从清末民初的张謇,到抗战时期的卢作孚、陈嘉庚,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荣毅仁、王光英,等等,都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11月12日,习近平来到南通博物苑,走进张謇故居陈列室,考察参观,听取当地培育企业家爱国情怀、社会责任、奋斗精神等情况介绍。习近平强调,我这次专门来南通博物苑,了解张謇兴办实业、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的情况。在当时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作为中华文化熏陶出来的知识分子,张謇意识到落后必然挨打、实业才能救国,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经营理念,提倡实干兴邦,起而行之,兴办了一系列实业、教育、医疗、社会公益事业,帮助群众,造福乡梓,是我国民族企业家的楷模。
张謇嫡孙、全国工商联原常务副主席张绪武说:“除了爱国实业家的身份之外,祖父的一生还有许许多多的角色,见证、参与了中国近代史上几乎所有重大转折。百年后的今日,他所倡导的‘实业兴国’理想、兴办教育和公益的实践,还为大家所重视、宣扬,这令我既感激不已,又感慨万千。”
张謇嫡孙女张柔武表示:“祖父的作为能够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如此高的赞赏,作为其后人,我们深感自豪和欣慰。”“在祖父心中,南通城的意义不止于桑梓一隅,而是寄寓了救国兴邦的政治理想。”
南通博物苑内,一张“大生机器纺纱厂股票”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南通海门张謇研究会会长张裕伟告诉《环球人物》记者:“这是中国最早的股票之一,张謇以招股集资的方式开启了实业报国之路。南通是张謇的出生地、成长地和事业的发祥地、主战场,张謇百年前以一己之力打造出了一个‘新世界的雏形’。”
状元办厂是惊世骇俗之举
位于南通海门区常乐镇上的张謇纪念馆,游客络绎不绝。
张謇出生在常乐镇上一个富裕农民兼小商贩家庭,父亲张彭年对儿子的教育非常重视。4岁时,张謇就在父亲的教导下熟读《千字文》,5岁即被送入了私塾。16岁时,张謇考中了秀才,此后担任过幕僚等职以谋生。1894年,41岁的张謇参加殿试并高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这一时期,正是西方列强目视清政府腐朽,意图瓜分蚕食中国之时。在内忧外患之下,张謇产生了实业救国的想法,他曾在日记中写道:“自丙戌(1886年)会试报罢,即谓中国须振兴实业,其责任须在士大夫,因先事农桑,竭八年辩论抵持争进之力,仅成一海门蚕业。甲午后,乃有以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之思。”1895年,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之后,张謇代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起草《条陈立国自强疏》,把“广开学堂”“速讲商务”“讲求工政”等八项作为救亡图存的基本方针,明确把发展近代工业作为富民强国的重要内容。张之洞向朝廷请示,委派张謇在江苏通州兴办纱厂,张謇经过思考后答应。
第二年春天,张謇选定水陆交通方便的南通唐家闸为厂址筹建大生纱厂。南通海门张謇研究会副会长徐俊杰对记者说:“当时,状元办厂是惊世骇俗之举,对于视‘工商’为‘末业’的中国传统来说,张謇的举动无异于是对传统的挑战,必然遭到各保守势力的反对和攻击。而且,筹办纱厂的资金、设备、技术、人才、社会舆论等方方面面都不具备,张謇创业的起步,不仅从零开始,也面对着巨大的压力。”
但张謇并未被困难吓退。一开始,张謇试图通过官招商办、官商合办的方式来集股筹款,拟招商股白银60万两。为了筹款,他奔走于南京、上海各地,但收效甚微,一年只招到三四万两,甚至连回南通的路费都没有了。张謇只得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卖字三天来赚取路费。万般无奈下,张謇转向官府寻求援助。最终,由新任两江总督刘坤一做主,将之前张之洞用官款购买、搁置在上海码头三年的美国纱机作价50万两入股。由此,大生纱厂改为绅领商办。
向日本和荷兰取经
几经奔走后,1899年,拥有2.04万纱锭的大生纱厂建成投产。大生纱厂早期的棉纱产品使用“魁星”商标,下设有“红魁”“蓝魁”“绿魁”“金魁”等不同产品线。投产后的第二年,纱厂纯利润为5万两,到1908年累计纯利润达到190多万两。1904年,张謇创办大生二厂,并派人去英国进购新产纺纱机,新机器生产出来的纱色白调匀,很受织户欢迎。1915年,张謇增设布厂,并筹设第三纱厂。
“大生纱厂的创办成功,促进了一批企业的兴起,使原本荒芜的地区变成了兴旺发达的工业区。在此基础上,张謇逐步扩大规模,将事业触角延伸到盐垦、冶铁、机械制造、金融、面粉等多个领域,兴办了一批工厂,构建起了一个以纺织为核心的庞大实业体系。”张裕伟说。
随着纱厂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保证原棉供應,张謇又在通州、海门交界处围垦沿海荒滩,建成了纱厂的原棉基地——拥有10 多万亩耕地的通海垦牧公司。“通海垦牧公司是按照股集资方式组建的我国第一个农业公司,它的创建标志着张謇的实业活动从工业扩展到农业,而使工农业协调发展的新阶段。”张裕伟说。为了确保棉花的收成,垦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兴修水利、改良土壤工程,使得原本荒芜不堪的南黄海之滨逐渐成了一块肥水宝地。 公司势头正盛,张謇又一鼓作气在唐闸创办了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冶厂等;为了便于机器和货物的运输,张謇在唐闸西面沿江兴建了天生港,还修建了一座发电厂。
张謇一直非常重视引进国外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他曾说:“一个人办一个县的事情,就要有一个省的眼光,办一个省的事情,就要有全国的眼光,办一个国家的事情,要有世界的眼光。”张裕伟告诉记者:“张謇始终关注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宏观趋势,从世界大势中寻找可能的发展机遇和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1903年,张謇受日本驻江宁领事天野恭太郎的邀请,前去大阪参加日本第五次国内劝业博览会,并对日本的政治、经济、教育等进行了为期70天的考察,亲身感受到明治维新给日本带来的影响和变化。他详细地记录下所见所闻,汇集成《癸卯东游日记》。
张謇还聘请了荷兰水利工程师亨利克·特来克从事江岸保坍以及桥梁测量设计等工作。1919年,年仅29岁的特来克在勘测垦区遥望港工程中因病去世,张謇哀痛不已,将他葬在了剑山之麓。
随着南通的日益繁荣,金融业也随之得到发展。1920年,南通淮海实业银行宣告成立,并在扬州、南京、上海、镇江、苏州等地设立了分行。在张謇的建设下,南通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小城发展成一个积极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技术的模范城市。
“家可毁,不可败师范”
兴办企业的同时,张謇也非常重视教育事业,他说:“欲雪其耻而不讲求学问则无资……欲教育普及国民而不求师则无导。故立学校须从小学始,尤须先从师范始。”为实现“民智国牢兮”的救国主张,张謇在南通大力兴办新式教育机构,建立起一个个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的完整示范性学校,促进了近代南通教育体制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1902年,张謇在南通城东南创办了通州师范学校,这是我国最早的一所师范学校。张謇亲任校长一职,亲自过问学校发展事宜。他曾说:“师范乃鄙人血汗经营之地。”“家可毁,不可败师范。”刚开始,学校招生仅限于附近各县,后来扩展到江苏各地和陕西、江西、安徽等省份,学生也由几十人增加至四五百人。1906年,学校增设了农、工、蚕、桑等学科。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评价南通师范为“开全国之先河”。
为培养纺织方面的专门人才,1912年,张謇创办了纺织传习所,参照美国费城纺织专门学校的课程设置,并筹建了实习基地。这一年,张謇还创设了南通医学专门学校,设有中医、西医两科,后并入南通大学医科。几十年间,张謇创造了数个“第一”——中国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第一所盲哑师范教育机构、第一所新型戏剧学校、第一所水产高等学校等。其办学数多量广,是前所未有的。
当时的南通共有高等学校和职业专科学校300多所,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张謇继承了儒家知识分子以民为本、经国济世的优秀传统,作为一位‘起自田舍’的伟大实业家,他通过兴办实业、致力教育、广营慈善等途径,从生活资源到文体设施,从普通百姓到弱势群体,从城区市镇到滨海荒滩,多层次、全方位地提升了民众的生活水平。”张裕伟说。
“如果是祖父会怎么做”
张氏家族对后辈的教育非常重视。张謇69岁时,曾将刘向、诸葛亮、王修、颜之推、胡安国、朱熹等古人的训诫之语整编成为《家诫》,以此来告诫子孙应该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张绪武说:“祖父一生经过种种波折,但始终未改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和尽己所能改变中国的抱负。他也以极高要求教导晚辈。祖父对父亲的培养既慈爱又严格,以仁义道德为家风,以知书达理为家教。”
张柔武回忆:“祖父秉性简朴,一贯如此,并常以此告诫子、侄。”她印象最深的是张謇日记手稿上写的那些话:“徐氏祖母嫁来我家时,衣着朴素为善。”“新妇(指张柔武的母亲陈石云)衣着朴素,甚佳。”
张謇老来得子,但对独子张孝若要求很严格。他常向家人嘱咐:“溺爱小孩子就是害他。你们望他成立,就得严正的管教他。”张謇决定送儿子去美国深造。张孝若留美期间,张謇时常以书信教诫:“吾衰犹未甚,汝学尚须求。先业农为分,虚名士所羞。毋忘经训熟,要共国人忧。孤矢宁论远,游乎念美洲。”
张謇对张孝若的心血没有白费。1918年,张孝若自美国游学回国后,倡议并帮助父亲成立南通县自治会。梁启超曾致信张謇说:“昨得睹南通自治会报告书,颇有生子当如孙仲谋之感。”张謇为国为民的心愿也传给了张孝若。张謇去世后,张孝若一力承担起父亲留下的事业,并拿出自家的分红和积蓄,来填补父亲的积欠,保障了各项事业的有序经营和发展。
据张柔武回忆,1933年,张孝若从上海回南通探望母亲和妻子。一天早晨,张柔武去祖母房中请安,听见父亲说:“汪精卫叫褚民谊来找我去行政院工作,我回却了,我不愿和他们搞什么政治,我要继承父亲留下来的这些事业。”当时汪精卫伪政府为扩大势力,广罗人士,想要张孝若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为其所用,最终被张孝若拒绝。
从祖父和父亲身上,张柔武学到了很多。她说:“自己总是思考,怎样按祖父的教导做人做事,涉及家庭和个人利益,我也总会想,如果是祖父会怎么做。”抗日战争爆发时,张柔武正在上海读书,她常常演唱抗日歌曲来控诉日军侵略行径。新中国成立后,张柔武主动交出田契,拥护党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将家传的多幅珍贵字画和文物捐赠给南通博物苑以及上海博物馆。此后,她一直生活在南通。如今,已经102岁的张柔武将家族理念一脉相承的新“三字经”传给了自己的孩子:“国是家,善作魂,俭养德,诚立身。”
除了在世的张绪武、张柔武外,张謇还有3位值得一提的孙辈。长孙张融武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受聘于香港电台,并被聘为香港大学国文和国语教授。长孙女张非武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移居台湾,在台湾开办公司,经营电器产品。小孙女张聪武曾参加苏北抗日宣传队,1938年不幸牺牲。
张謇曾孙辈张慎欣,现担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张謇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南通张謇文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爱国工程学会张謇基金会负责人等职。张慎欣常带着友人参观张謇纪念馆,回顾曾祖父实业兴国、教育救国的一生。
在张謇的影响下,张氏家族后人无论身居何处都心系祖国。2018年6月,张謇的侄孙女张启武以及后人张乃玲从美国回南通寻根问祖。张启武在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工作。张乃玲的祖父张通武系张謇侄孙,曾任通明电气公司经理,并创办通成纸厂,是张謇的得力助手。张乃玲的父亲张慎四曾創立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电机工程系,在世界光纤传导模拟信号领域享有权威地位,曾多次到中国讲学。张乃玲此次向南通市档案馆捐赠了父亲的科学著作。
“张謇的爱国和创新精神以及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去弘扬、传承、学习。”徐俊杰说,“习总书记说,当下中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而我们的民族企业在整个社会经济当中所占的比例非常高,面对迫切的国际形势,我们更要继承发展像张謇这样的爱国民族企业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