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基于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政治参与主体视角,概述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相关理论,梳理了学者们对公民社会组织、弱势群体和新社会阶层等主体在政治参与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以期推进小康社会建设中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不断推进人民民主建设。
【关键词】:小康社会 公民主体 政治参与 研究综述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小康社会建设的政治保证,“公民的政治参与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公民在政治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公民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之一,是衡量政治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关于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的公民政治参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民政治参与的相关概念和理论、重要性或必要性、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促进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或对策建议。本文主要从政治参与主体的角度加以分析。
一、公民政治参与的相关理论及概念界定
“人是政治的动物”,任何一个公民都与政治休戚相关,政治无处不在、无处不谈。卢梭的“主权在民理论”是公民政治参与的理论基础,卢梭认为“在一个真正自由的国家里,一切都是公民亲手来做”,公民通过直接政治参与决定公共事务、当家作主。安斯坦的“公民参与理论”认为“公民参与是一种公民权利的运用,是一种权利的再分配。”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政治参与是公民争取和扩大个人权利的最主要途径,公民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础与核心,是政治现代化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
公民参与是指“公民或公民团体影响政府活动的行为”,包括:公民政治参与、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参与和公民社会参与。公民政治参与则指“公民自愿通过合法方式参与政治生活的行为”,包括直接和间接影响政治体制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决策过程的政治行为。国际上将公民政治参与的类型划分为“参与型、臣属型、地区型”三种,参与型是主动关心政治,有较高的政治意识和能力;臣属型是被动参与到政治中;地区型表现为此类公民没有将自己看做一个国家的公民,公民主体意识淡薄。
二、基于参与主体视角探析我国公民政治参与问题
建国以来,我国公民政治参与从动员式逐步向主动式转变,参与主体越来越多元化。随着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不断提高、利益主体自主权的不断扩大、利益分化和重组的日益加快,单纯地依靠执政党与政府的努力对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建设是不够的,应充分发挥公民的主体地位,推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打造小康社会的政治民主和政治文明。
1.公民社会组织政治参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公民社会组织成为民众与政府间联系的桥梁,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公民社会组织包括群众团体、自治性政治团体、行业团体、学术团体、社区团体、公益性基金会等非营利性组织。非营利组织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存在个人利益与组织非营利性、组织所代表群体的利益与政府的利益、效率与公平、参与国际合作与维护国家利益等冲突,制约了非营利性组织政治参与的力度。此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还需要工会的“维权”和“民主”功能保障。工会作为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在政治文明和政治民主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完全应当也完全可以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作用。因此,政府应转变观念,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拓宽社会组织政治参与的渠道和内容,规范公民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从制度上规范非营利性组织参与政治的行为。
2.弱势群体政治参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加强弱势群体的政治参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随着农村和城市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意义上弱势群体的范围比传统意义上的更广泛,不再单指那些无劳动能力的人群,更多的是指那些在劳动市场和生活机会分配中竞争力较弱、综合能力较低而受到不平等对待的群体,如非城市人口(农民工)、农村贫困人口和失业下岗人员、女性、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政治参与程度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贫困,因为中西部差距、城乡差距、社会偏见、性别歧视、阶层或群体歧视、制度障碍、参与无序等问题,加上弱势群体本身社会经济地位低下、教育文化素质不高,他们会更关心工作、食品和医疗问题,正如亨廷顿提出的“穷人通常很少参与政治”。因此,政府和社会大众应该提高弱势群体的经济社会地位、畅通弱势群体政治信息的渠道、加强权益保障、保障弱势群体的政治参与权,弱势群体自身要提高素质、建立利益代表组织,建立和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将弱势群体政治参与与官员政绩考核挂钩,营造公平公正的氛围,有序推进弱势群体政治参与。
3.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利于小康社会的政治保证建设。《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明确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主要包括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以及新媒体从业人员。这类群体政治素质强、影响力突出、有自由意识,普遍具有高学历、宽视野、年轻化、专业性强、流动性大、思维活跃等。其政治参与的途径包括:加入工商聯组织、政协组织、人大组织、各种社会性的组织和团体、政府机构,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热心于公益事业等等。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动机具有多元性、参与心理具有复杂性、参与水平富有层次性、参与方式呈现多样性,表现出参政议政以“个人”或“小团体”为单位,组织化程度低;有序参政意识淡薄,参与主动性不高;参与动机不理性,特别是将金钱与权力混在一起,尤其在意自身经济利益。因此,应该从思想解放、组织管理、能力培养、培养选拔、拓宽渠道、氛围营造、制度创新和立法监督等方面入手促进新社会阶层有序政治参与。
【参考文献】
【1】王邦佐等.新政治学概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24.
【2】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124.
【3】吴喜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条件下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对策[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11).
【关键词】:小康社会 公民主体 政治参与 研究综述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小康社会建设的政治保证,“公民的政治参与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公民在政治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公民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之一,是衡量政治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关于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的公民政治参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民政治参与的相关概念和理论、重要性或必要性、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促进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或对策建议。本文主要从政治参与主体的角度加以分析。
一、公民政治参与的相关理论及概念界定
“人是政治的动物”,任何一个公民都与政治休戚相关,政治无处不在、无处不谈。卢梭的“主权在民理论”是公民政治参与的理论基础,卢梭认为“在一个真正自由的国家里,一切都是公民亲手来做”,公民通过直接政治参与决定公共事务、当家作主。安斯坦的“公民参与理论”认为“公民参与是一种公民权利的运用,是一种权利的再分配。”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政治参与是公民争取和扩大个人权利的最主要途径,公民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础与核心,是政治现代化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
公民参与是指“公民或公民团体影响政府活动的行为”,包括:公民政治参与、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参与和公民社会参与。公民政治参与则指“公民自愿通过合法方式参与政治生活的行为”,包括直接和间接影响政治体制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决策过程的政治行为。国际上将公民政治参与的类型划分为“参与型、臣属型、地区型”三种,参与型是主动关心政治,有较高的政治意识和能力;臣属型是被动参与到政治中;地区型表现为此类公民没有将自己看做一个国家的公民,公民主体意识淡薄。
二、基于参与主体视角探析我国公民政治参与问题
建国以来,我国公民政治参与从动员式逐步向主动式转变,参与主体越来越多元化。随着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不断提高、利益主体自主权的不断扩大、利益分化和重组的日益加快,单纯地依靠执政党与政府的努力对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建设是不够的,应充分发挥公民的主体地位,推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打造小康社会的政治民主和政治文明。
1.公民社会组织政治参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公民社会组织成为民众与政府间联系的桥梁,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公民社会组织包括群众团体、自治性政治团体、行业团体、学术团体、社区团体、公益性基金会等非营利性组织。非营利组织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存在个人利益与组织非营利性、组织所代表群体的利益与政府的利益、效率与公平、参与国际合作与维护国家利益等冲突,制约了非营利性组织政治参与的力度。此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还需要工会的“维权”和“民主”功能保障。工会作为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在政治文明和政治民主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完全应当也完全可以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作用。因此,政府应转变观念,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拓宽社会组织政治参与的渠道和内容,规范公民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从制度上规范非营利性组织参与政治的行为。
2.弱势群体政治参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加强弱势群体的政治参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随着农村和城市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意义上弱势群体的范围比传统意义上的更广泛,不再单指那些无劳动能力的人群,更多的是指那些在劳动市场和生活机会分配中竞争力较弱、综合能力较低而受到不平等对待的群体,如非城市人口(农民工)、农村贫困人口和失业下岗人员、女性、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政治参与程度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贫困,因为中西部差距、城乡差距、社会偏见、性别歧视、阶层或群体歧视、制度障碍、参与无序等问题,加上弱势群体本身社会经济地位低下、教育文化素质不高,他们会更关心工作、食品和医疗问题,正如亨廷顿提出的“穷人通常很少参与政治”。因此,政府和社会大众应该提高弱势群体的经济社会地位、畅通弱势群体政治信息的渠道、加强权益保障、保障弱势群体的政治参与权,弱势群体自身要提高素质、建立利益代表组织,建立和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将弱势群体政治参与与官员政绩考核挂钩,营造公平公正的氛围,有序推进弱势群体政治参与。
3.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利于小康社会的政治保证建设。《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明确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主要包括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以及新媒体从业人员。这类群体政治素质强、影响力突出、有自由意识,普遍具有高学历、宽视野、年轻化、专业性强、流动性大、思维活跃等。其政治参与的途径包括:加入工商聯组织、政协组织、人大组织、各种社会性的组织和团体、政府机构,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热心于公益事业等等。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动机具有多元性、参与心理具有复杂性、参与水平富有层次性、参与方式呈现多样性,表现出参政议政以“个人”或“小团体”为单位,组织化程度低;有序参政意识淡薄,参与主动性不高;参与动机不理性,特别是将金钱与权力混在一起,尤其在意自身经济利益。因此,应该从思想解放、组织管理、能力培养、培养选拔、拓宽渠道、氛围营造、制度创新和立法监督等方面入手促进新社会阶层有序政治参与。
【参考文献】
【1】王邦佐等.新政治学概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24.
【2】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124.
【3】吴喜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条件下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对策[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