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优秀教师”“模范教师”通常是一种荣誉称号,是上级主管部门认定的,那代表着一种形式的认可。也有些教师,他们不一定拥有多少荣誉称号,甚至根本就没有,但能得到学生的喜爱和家长的认同,这又属于另一种认可。
偶然间听到李茂老师说“杰出教师”“教师英雄”,让我对什么样的老师是真正的好老师有了新的思索。是的,用“杰出教师”来形容最恰当不过——他们可以没有较高的职称,不是学校的干部,也没有什么荣誉称号,但他们一定是“真正的教育者”,是拥有“教育者之心”的教师。品味李老师关于杰出教师的几个关键词,忍不住对照思考,怎样的教师才能称其为杰出教师,如何成为杰出教师?
一、英雄
在没有悠久尊师传统的美国,最杰出的教师被称为“英雄”。在美国人看来,教育与其说是神圣的,不如说是极端困难的。
事实上,地球上的每间教室都是英雄的诞生之地,因为,正如哲人康德所说,教育是世间最难的事。
教室里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国民。在杰出教师的身上,我们既能看到一个国家的传统,也能看到一个国家的未来。
我第一次看到李茂老师编译的《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就被序言开篇的这几句话深深震撼了。
尽管中国是一个“尊师重教”的国度,把教师誉为“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但更多是要求教师有奉献精神,要有爱心,因为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样的宣传与定位把教师抬到了一个很高很高的神坛,但教师的实际地位却非常低下,所以才会有30多年前对教师“表现好了让你去当售货员”的承诺。即便改革开放这些年,教师的地位在逐渐提高,但依然还是整个社会的弱势群体。
但在美国,最杰出的教师被称为“英雄”,他们首先承认“教育与其说是神圣的,不如说是极端困难的”,所以才有了最杰出教师就是“英雄”的说法。他们用对待“英雄”的态度来对待教师,不是因为教师职业的神圣与光辉,而是因为“教育是世间最难的事”。所以,“地球上的每间教室都是英雄的诞生地”,我们每个教师都是英雄或者都可能成为英雄。
我在想,李茂老师之所以把这几句话放在序言的开篇,就是因为他看到了教育的价值,看到了一个杰出教师的价值,更看到了教育的艰难、教师工作的艰难。他带给读者的信息不是抱怨和无奈,而是一种精神、一种鼓舞,让我们知道,我们不是“圣坛”上披着“太阳的光辉”的圣人,而是在“极端困难”中默默耕耘、创造美好教育的“英雄”。
二、教师领袖
这也是李茂老师编译的《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美国名师罗杰斯的观点,要让教师成为领袖——首先是孩子们的领袖,为孩子代言。同时,他也提出要让更多的优秀教师成为教师领袖,成为培训导师,引领更多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发展教育。
我想到了教师的人格魅力。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的榜样,特别是学生喜欢的老师,哪怕他们的举动或者习惯动作并不完美,都可能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记得我小时候就拼命模仿过某位老师一笔一划的板书,而笔记本上也是模仿老师的写字特点。所以,每个教师都应该成为学生的领袖,这是毋庸置疑的。
上次在新泰放城中学,李老师在听了我的课和讲座之后的点评中,曾表扬我,形容我是教师中的领袖。这当然是对我的偏爱和鼓励,但同时也引发了我的思考:作为教师,影响学生是必然的,那么在影响学生的同时,难道不也是在影响着家庭、社会,甚至还有更多的教师?
记得在2006年夏天烟台的会议上,和乐陵李升勇校长有了第一次真正的交流。他当时正在思考并进行着大语文教学改革,特别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对于我所记录的课堂随笔“生命的色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问我:“你是否想过你的记录的作用?”我茫然回答:“我只是随意地记录课堂,研究自己的课堂,并能反过来指导自己的课堂不断进步。”他说:“你不仅是在记录课堂,也是对其他教师的影响和引领。”仔细想想李校长的话,真的是这么回事——我无意地记录了,但对读者的影响却是潜在而隐性的,很多读了我的随笔的同行也开始关注课堂、改进课堂,这不就是一种影响?
再次思考李茂老师特别重视的“教师领袖”,其意义正在于此。领袖,不一定是领导、管理者,也不一定是杰出人才,但一定是能在精神上、人格上、行为上给更多的人以影响的人,这种影响不是命令和规定,不是被动的教导,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受影响的人来说,是一种自觉的改变。
我期待着,我们的教师队伍中有更多的教师领袖的诞生。
三、纯粹
李老师在描述他所敬佩的老师和校长时,总喜欢用“纯粹”这个词。在他编译的《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一书中,他对八位美国名师心中充满敬意,并且在这部著作完成之后,还长期关注这些教师,因为这些教师无一例外都具有“纯粹”的特质:
艾斯奎斯希望通过教育改变学生的命运,创立了一个类似市场经验的游戏来管理班级。他说:我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就首先需要做什么样的人;罗恩·克拉克听从内心的召唤,像追求初恋女友一样寻找做教师的机会,从而创造出富有魅力的五十五条班规;贝特西·罗杰斯在当选“全国年度教师”后主动到当地最差的学校任教;詹森·卡姆拉斯从支教志愿者成长起来,以消除教育不公为己任;莎伦·M·德雷珀因为部分学生不喜欢读指定的课文,就自己为他们撰写文章,成为美国最成功的作家教师,将教师与学生的良性关系视为点燃真正教育的火花;黛博拉·梅耶尔先后在纽约和波士顿进行了多年的小规模办学实验,在她创办的学校里,学生像博士生那样上课、答辩;菲利普·比格勒坚信:“给学生理性启蒙与文化财富,是任课教师参与的一场关键战斗”;埃尔莎·凯德希望学生把在课堂上获得的自尊和自信迁移到生活中,他的“蟋蟀课堂”深深吸引了学生,也吸引了广大读者……
而李茂老师自身,给我的也正是这样的印象——纯粹。和他在一起交流,能感觉到他在全身心地投入,都在关注着孩子,都在思考着教育。我在放城给老师们讲座的时候,李老师一直在最前面倾听,对我讲到的一些观点或者做法不停地点头赞许,这种即时的反馈给了我极大的鼓舞,让我更加投入地讲述下去……而在会场之外随意的交流中,李老师也同样带给人一种感觉:用心思考教育,用心观察教育,并给人带来鼓舞和启发,这也正是他的纯粹之处。
有朋友看到我今年出版的《用生命润泽生命》一书,就问我:“你这本书写了多长时间?”“你什么时候开始计划写书的?”也有的朋友真诚地说:“你太不容易了,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些问题。因为,我的写作从没想到要出版,要发表,而只是随意地记录我的教育生活,记录我对教学的思考;我更没有感到“不容易”,因为我并不是在“艰难”地“坚持”写作,而只是维持一种生活常态,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也就不存在“不容易”一说了。
其实就是想纯粹一些,不为功利,不为荣誉,只求获得心灵的成长。
四、真正的教育者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者,在李老师心目中,是能够“读懂孩子的故事,帮助孩子创作自己的故事,然后,讲述孩子的故事,如数家珍一般,脸上带着幸福的笑”的老师,是“已然娴熟地掌握了他的学科教学——当然,不断的提高和改进是必不可少的——心底有一块敞亮的天地,装着他一个个被唤作孩子的学生。他不是语文教师,不是数学教师,不是音乐教师,不是生物教师,不是物理教师……他只是‘教师’”,是“心里装着一个个学生——而不是只是教学任务和分数”的以人为本的老师。
所以,李老师说“从此我要寻找,那些能够动情地讲述学生故事的教师,因为他们是真正的教育者”,这不仅仅是对我们的一份鼓励和期待,更为所有教师提出了作为一个具有专业素养的教师的特质,或者说是真正教育者的标准。假如所有老师都能摒弃功利与浮躁,真正把学生放在心上,关注学生的故事,关注孩子的生命成长,都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者,我们的教育将变得多么美好。
五、教育者之心
此前李茂老师半夜发表了新博文,标题是《“教育者之心”博摘》,内容当然不是李老师自己写的,而是从老师们的博文中摘取的。很明显,这只是李老师系列“博摘”的第一篇,以后还会有很多。李老师说,他终于开始干一件想了很久、没有动手而现在要着手做的事情。
我被“教育者之心”所感动。李老师摘录的两篇文章正是普通老师对孩子细节的关注、生活的关注的文章。语言不一定华丽,叙述也不一定优美,但却有情,有真情。能够这样去关注孩子的老师,必定是“有教育者之心”的老师。而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学校中,所缺乏的正是这样的老师——因为大部分的老师更多的还是关注自己的教学任务,还是分数,甚至是自己的功利得失。
日常听课中也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老师所考虑的就是如何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是如何按照上级(领导、评委)的要求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只是关注了课堂的形式改变,而没有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愉悦,是否真正“自主”“合作”了。面对一些课堂上的违纪现象,多采用简单粗暴的批评、处罚,没有走进学生心灵去了解现象背后的家庭问题、孩子的承受能力、将来的发展等等。这样的教师是没有“教育者之心”的。
“教育者之心”,和前面的“真正的教育者”是两个多么美好的词汇,这两个词互相补充、彼此印证。具有“教育者之心”的老师,一定是“真正的教育者”;而“真正的教育者”也一定具备一颗“教育者之心”。这让我们又忍不住对照自己去反思:我有一颗教育者之心吗?我能不能在课堂上,在面对每个学生时,在翻阅学生的作业时,时时刻刻都拥有一颗教育者之心?
作为一个教育媒体人,李老师说他的任务就是观察、发现、推广。观察教育,观察教师,观察教育生活;发现教育中的“杰出教师”“英雄教师”“教师领袖”“真正的教育者”、具有“教育者之心”的老师;将他所发现的这些典型推而广之,让更多的老师学习、受到启发,进而让更多的孩子受益,让教育变得更美好。假如我们的身边有更多如李老师所说的“杰出教师”,那么为学生的一生幸福负责、培养真正的人格健全的人也就不是一句空话了。
(作者单位:山东泰安学院附中)
责任编辑赵霭雯
偶然间听到李茂老师说“杰出教师”“教师英雄”,让我对什么样的老师是真正的好老师有了新的思索。是的,用“杰出教师”来形容最恰当不过——他们可以没有较高的职称,不是学校的干部,也没有什么荣誉称号,但他们一定是“真正的教育者”,是拥有“教育者之心”的教师。品味李老师关于杰出教师的几个关键词,忍不住对照思考,怎样的教师才能称其为杰出教师,如何成为杰出教师?
一、英雄
在没有悠久尊师传统的美国,最杰出的教师被称为“英雄”。在美国人看来,教育与其说是神圣的,不如说是极端困难的。
事实上,地球上的每间教室都是英雄的诞生之地,因为,正如哲人康德所说,教育是世间最难的事。
教室里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国民。在杰出教师的身上,我们既能看到一个国家的传统,也能看到一个国家的未来。
我第一次看到李茂老师编译的《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就被序言开篇的这几句话深深震撼了。
尽管中国是一个“尊师重教”的国度,把教师誉为“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但更多是要求教师有奉献精神,要有爱心,因为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样的宣传与定位把教师抬到了一个很高很高的神坛,但教师的实际地位却非常低下,所以才会有30多年前对教师“表现好了让你去当售货员”的承诺。即便改革开放这些年,教师的地位在逐渐提高,但依然还是整个社会的弱势群体。
但在美国,最杰出的教师被称为“英雄”,他们首先承认“教育与其说是神圣的,不如说是极端困难的”,所以才有了最杰出教师就是“英雄”的说法。他们用对待“英雄”的态度来对待教师,不是因为教师职业的神圣与光辉,而是因为“教育是世间最难的事”。所以,“地球上的每间教室都是英雄的诞生地”,我们每个教师都是英雄或者都可能成为英雄。
我在想,李茂老师之所以把这几句话放在序言的开篇,就是因为他看到了教育的价值,看到了一个杰出教师的价值,更看到了教育的艰难、教师工作的艰难。他带给读者的信息不是抱怨和无奈,而是一种精神、一种鼓舞,让我们知道,我们不是“圣坛”上披着“太阳的光辉”的圣人,而是在“极端困难”中默默耕耘、创造美好教育的“英雄”。
二、教师领袖
这也是李茂老师编译的《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美国名师罗杰斯的观点,要让教师成为领袖——首先是孩子们的领袖,为孩子代言。同时,他也提出要让更多的优秀教师成为教师领袖,成为培训导师,引领更多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发展教育。
我想到了教师的人格魅力。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的榜样,特别是学生喜欢的老师,哪怕他们的举动或者习惯动作并不完美,都可能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记得我小时候就拼命模仿过某位老师一笔一划的板书,而笔记本上也是模仿老师的写字特点。所以,每个教师都应该成为学生的领袖,这是毋庸置疑的。
上次在新泰放城中学,李老师在听了我的课和讲座之后的点评中,曾表扬我,形容我是教师中的领袖。这当然是对我的偏爱和鼓励,但同时也引发了我的思考:作为教师,影响学生是必然的,那么在影响学生的同时,难道不也是在影响着家庭、社会,甚至还有更多的教师?
记得在2006年夏天烟台的会议上,和乐陵李升勇校长有了第一次真正的交流。他当时正在思考并进行着大语文教学改革,特别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对于我所记录的课堂随笔“生命的色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问我:“你是否想过你的记录的作用?”我茫然回答:“我只是随意地记录课堂,研究自己的课堂,并能反过来指导自己的课堂不断进步。”他说:“你不仅是在记录课堂,也是对其他教师的影响和引领。”仔细想想李校长的话,真的是这么回事——我无意地记录了,但对读者的影响却是潜在而隐性的,很多读了我的随笔的同行也开始关注课堂、改进课堂,这不就是一种影响?
再次思考李茂老师特别重视的“教师领袖”,其意义正在于此。领袖,不一定是领导、管理者,也不一定是杰出人才,但一定是能在精神上、人格上、行为上给更多的人以影响的人,这种影响不是命令和规定,不是被动的教导,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受影响的人来说,是一种自觉的改变。
我期待着,我们的教师队伍中有更多的教师领袖的诞生。
三、纯粹
李老师在描述他所敬佩的老师和校长时,总喜欢用“纯粹”这个词。在他编译的《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一书中,他对八位美国名师心中充满敬意,并且在这部著作完成之后,还长期关注这些教师,因为这些教师无一例外都具有“纯粹”的特质:
艾斯奎斯希望通过教育改变学生的命运,创立了一个类似市场经验的游戏来管理班级。他说:我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就首先需要做什么样的人;罗恩·克拉克听从内心的召唤,像追求初恋女友一样寻找做教师的机会,从而创造出富有魅力的五十五条班规;贝特西·罗杰斯在当选“全国年度教师”后主动到当地最差的学校任教;詹森·卡姆拉斯从支教志愿者成长起来,以消除教育不公为己任;莎伦·M·德雷珀因为部分学生不喜欢读指定的课文,就自己为他们撰写文章,成为美国最成功的作家教师,将教师与学生的良性关系视为点燃真正教育的火花;黛博拉·梅耶尔先后在纽约和波士顿进行了多年的小规模办学实验,在她创办的学校里,学生像博士生那样上课、答辩;菲利普·比格勒坚信:“给学生理性启蒙与文化财富,是任课教师参与的一场关键战斗”;埃尔莎·凯德希望学生把在课堂上获得的自尊和自信迁移到生活中,他的“蟋蟀课堂”深深吸引了学生,也吸引了广大读者……
而李茂老师自身,给我的也正是这样的印象——纯粹。和他在一起交流,能感觉到他在全身心地投入,都在关注着孩子,都在思考着教育。我在放城给老师们讲座的时候,李老师一直在最前面倾听,对我讲到的一些观点或者做法不停地点头赞许,这种即时的反馈给了我极大的鼓舞,让我更加投入地讲述下去……而在会场之外随意的交流中,李老师也同样带给人一种感觉:用心思考教育,用心观察教育,并给人带来鼓舞和启发,这也正是他的纯粹之处。
有朋友看到我今年出版的《用生命润泽生命》一书,就问我:“你这本书写了多长时间?”“你什么时候开始计划写书的?”也有的朋友真诚地说:“你太不容易了,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些问题。因为,我的写作从没想到要出版,要发表,而只是随意地记录我的教育生活,记录我对教学的思考;我更没有感到“不容易”,因为我并不是在“艰难”地“坚持”写作,而只是维持一种生活常态,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也就不存在“不容易”一说了。
其实就是想纯粹一些,不为功利,不为荣誉,只求获得心灵的成长。
四、真正的教育者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者,在李老师心目中,是能够“读懂孩子的故事,帮助孩子创作自己的故事,然后,讲述孩子的故事,如数家珍一般,脸上带着幸福的笑”的老师,是“已然娴熟地掌握了他的学科教学——当然,不断的提高和改进是必不可少的——心底有一块敞亮的天地,装着他一个个被唤作孩子的学生。他不是语文教师,不是数学教师,不是音乐教师,不是生物教师,不是物理教师……他只是‘教师’”,是“心里装着一个个学生——而不是只是教学任务和分数”的以人为本的老师。
所以,李老师说“从此我要寻找,那些能够动情地讲述学生故事的教师,因为他们是真正的教育者”,这不仅仅是对我们的一份鼓励和期待,更为所有教师提出了作为一个具有专业素养的教师的特质,或者说是真正教育者的标准。假如所有老师都能摒弃功利与浮躁,真正把学生放在心上,关注学生的故事,关注孩子的生命成长,都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者,我们的教育将变得多么美好。
五、教育者之心
此前李茂老师半夜发表了新博文,标题是《“教育者之心”博摘》,内容当然不是李老师自己写的,而是从老师们的博文中摘取的。很明显,这只是李老师系列“博摘”的第一篇,以后还会有很多。李老师说,他终于开始干一件想了很久、没有动手而现在要着手做的事情。
我被“教育者之心”所感动。李老师摘录的两篇文章正是普通老师对孩子细节的关注、生活的关注的文章。语言不一定华丽,叙述也不一定优美,但却有情,有真情。能够这样去关注孩子的老师,必定是“有教育者之心”的老师。而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学校中,所缺乏的正是这样的老师——因为大部分的老师更多的还是关注自己的教学任务,还是分数,甚至是自己的功利得失。
日常听课中也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老师所考虑的就是如何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是如何按照上级(领导、评委)的要求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只是关注了课堂的形式改变,而没有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愉悦,是否真正“自主”“合作”了。面对一些课堂上的违纪现象,多采用简单粗暴的批评、处罚,没有走进学生心灵去了解现象背后的家庭问题、孩子的承受能力、将来的发展等等。这样的教师是没有“教育者之心”的。
“教育者之心”,和前面的“真正的教育者”是两个多么美好的词汇,这两个词互相补充、彼此印证。具有“教育者之心”的老师,一定是“真正的教育者”;而“真正的教育者”也一定具备一颗“教育者之心”。这让我们又忍不住对照自己去反思:我有一颗教育者之心吗?我能不能在课堂上,在面对每个学生时,在翻阅学生的作业时,时时刻刻都拥有一颗教育者之心?
作为一个教育媒体人,李老师说他的任务就是观察、发现、推广。观察教育,观察教师,观察教育生活;发现教育中的“杰出教师”“英雄教师”“教师领袖”“真正的教育者”、具有“教育者之心”的老师;将他所发现的这些典型推而广之,让更多的老师学习、受到启发,进而让更多的孩子受益,让教育变得更美好。假如我们的身边有更多如李老师所说的“杰出教师”,那么为学生的一生幸福负责、培养真正的人格健全的人也就不是一句空话了。
(作者单位:山东泰安学院附中)
责任编辑赵霭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