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基文“世界总管”绝食为哪般

来源 :人物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ry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担任联合国秘书长以来,潘基文一直以行事低调而闻名,并因此招来一连串负面评价,但一篇题为《联合国的隐形人》的人物报道称:“潘基文正奋力争取在国际舞台上证明自己。”或许,日前发生的这次轰轰烈烈的“绝食秀”正是他转变形象以求连任的努力。
  
  绝食24小时,似乎是白挨饿
  
  绝食是件很痛苦的事情,人们常常将其视为极端方式。作为负责联合国机构运行的“一把手”,以绝食的方式来呼吁全球关注饥饿问题,着实令人震惊。
  为激发全球“饱汉”的“饥饿意识”,呼吁全球行动起来消除饥饿,11月15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开始了长达24小时的绝食,并于16日饿着肚子参加了在意大利首都罗马举行的世界粮食安全首脑峰会。这次会议的目的是敦促一些国家领导人承诺每年向贫穷国家提供440亿美元援助,帮助这些国家实现粮食自给。
  饿着肚子的潘基文在当天的会议上进行了发言,身体看上去有点虚弱。他说:“在世界粮食过剩的情况下,还有这么多人挨饿是不可接受的。”近年来全球饥民数量持续增长,据粮农组织估计,今年全球饥饿和营养不良人口首次突破10亿,达到10.2亿。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营养不良,是造成儿童死亡的最主要原因。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资料显示,世界上有3亿儿童在饥饿中度日。
  事实上,潘基文并非这场绝食活动的始作俑者,他是为了响应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迪乌夫的绝食行动。迪乌夫13日晚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罗马总部正门大厅内进行绝食行动,绝食于14日晚结束。
  潘基文似乎肚子没白饿,峰会第一天就发表了一份共同宣言:将力争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所设定的消除饥饿目标,即力争到2015年将全世界饥饿和营养不良人口的比例和数量分别减少一半;发达国家应大幅提高官方发展援助中用于农业和粮食安全领域的援助所占比重等。
  但据了解,粮农组织本希望在本次会议上达成共识,到2025年在全球范围内彻底消除饥饿,不过宣言只说明,到2015年减少一半饥饿人数,而这个目标9年前就已提出。
  
  第二位出自亚洲的联合国秘书长
  
  2006年12月14日,来自韩国的潘基文在第61届联合国大会全体会议上宣誓就任联合国第8任秘书长,成为继缅甸的吴丹之后第二位出自亚洲的联合国秘书长。镁光灯下,62岁的他淡然站立,微驼的背,些许花白的头发,平静的面容,儒雅慈祥。
  在联合国秘书长选举的历史上,难得有这样一位秘书长,能够得到五大常任理事国的一致支持。随着他的竞争对手全部退出,在正式投票前只剩下一名秘书长候选人,这在联合国历史上也前所未有。
  潘基文1944年6月13日出生于韩国南部忠清北道的一个小镇,他从小成绩异常优秀,立志当一名外交官。1970年,他毕业于首尔国立大学政治外交系,以外交官考试“榜眼”的成绩进入韩国外交通商部。进入外交部后的30年间,他几乎担任过韩国所有最重要的外交职位,包括驻美大使和驻联合国大使。由于升迁太快,他曾为此给100多位同事和前辈写信表示歉意。
  作为一名职业外交家,潘基文懂得英、法两种语言,这被认为是竞争联合国秘书长职位的一个必要条件。他最负盛名的特长是出色的口才和非常优秀的记忆力,能够敏锐地抓住细节。他常常面带微笑,态度十分温和,具有很强的亲和力,被西方媒体评价为“和蔼可亲的外交官”。
  虽然以温和著称,但是潘基文在必要的时候,毫不妥协地坚持立场。韩国媒体评论说,在潘基文外交通商部长官任内,韩国多次拒绝美国公开谴责朝鲜人权问题的要求,并在美国态度有所保留的情况下,积极发展与中国的经贸和外交合作关系。在处理韩日历史遗留问题时,他多次敦促日本政府正视历史,并坚决要求时任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停止参拜靖国神社。
  除却自身的优势,“潘基文的当选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沈骥如这样总结。亚洲是全球矛盾集中的区域,同时,按照联合国秘书长选举的潜规则,地域轮换应该是亚洲人当选。“这是地域平衡的结果。”
  
  “世界总管”不好当
  
  然而,联合国秘书长,显然不是一个好做的差事。目前,作为第8任联合国秘书长的5年任期已经过半,潘基文面临的却是欧美一些主流媒体越来越多的不满和批评。
  欧美媒体对潘基文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其过分低调的“安静外交”风格。英国《泰晤士报》在今年3月发表的一篇题为《在哪里,不知道》的评论文章中,批评潘基文在迫在眉睫的一些国际安全问题上“实际上听不见声音”。
  “外交界的国际摇滚明星”安南离去后,联合国官员们承认,继任者潘基文缺乏安南展示出的强大个人魅力。除了发表一些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演讲之外,似乎并没有发挥出多少真正的影响力和作用。
  联合国毫无疑问是当今世界上最庞大、繁文缛节最多的国际组织,包括潘基文在内的多位联合国秘书长,在上任之初都曾大力推行改革。潘基文就曾抨击联合国是个“在基本毫无意义的事情上浪费了难以置信的大量时间”的官僚机构。
  如今,潘基文承认他的改革努力从某种程度上已经陷入停顿。他最近一次谈到改革时,使用了过去时态:“在过去两年半的时间里,我一直不懈地为联合国改革而努力,这期间的确遇到了很多阻碍,期待越大,挫折也就越大。”
  但潘基文身边的一些工作人员却积极为他辩护。潘基文的助手将他描述成是一个“静默外交”的大师。他们认为潘基文受到了媒体不公平的对待:媒体一直拿潘基文与其前任安南相比。
  有分析人士指出,联合国秘书长的难处在于,在外界眼里,联合国应该牵头应对当今的全球性危机,但联合国的资金来源于会员国,某些财大气粗的国家难免会对联合国颐指气使。比如说,潘基文今年3月曾批评美国“赖债不还”——拖欠8亿多美元的联合国会费,但之后他不得不道歉。因为美国前驻联合国代表博尔顿批评说,这是潘基文说过的“最愚蠢的话”。他还说,联合国宪章可没把联合国秘书长称为“世界总统”。
  今年10月21日,被媒体问到“是否有连任的想法”时,潘基文回答:“担任秘书长还没满3年,现在回答这个问题还有些早。但是我集中力量完成联合国委任的职责,努力工作的话国际社会将会对我的成果进行评价。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我很高兴能够继续为国际社会服务。”报道称,这是潘基文第一次通过公开渠道发表希望连任的想法。
  但现在已有传言,鉴于外界对潘基文领导能力的担心,奥巴马政府内已有人将潘基文称为“只担任一唇的秘书长”。
  
  “联合国隐形人”谋求改变
  
  面对各种批评,潘基文说:“(在联合国)我是出了名的隐形人。我在与自己的公众形象相关的事情上其实很矛盾。我更关心结果,在公开场合我不是一个言辞激烈的人。”
  追溯其自我评价的根源,可以前推至2006年10月,时任韩国外交通商部长官的潘基文接受联合国秘书长任命,在致辞中他说:“在亚洲,谦虚是一种美德。不过谦虚是在行为上,而不是在远见和目标上。”2006年,在角逐联合国秘书长一职的过程中,潘基文自始至终都不急不躁,不露声色。就在英国媒体指责其“贿选”时,他也在做出必要解释后不再深究。
  所谓深藏守拙,以柔弱胜刚强,这些经过千锤百炼的东方哲学的智慧,恰恰是潘基文的法宝之一。不过,他表现出的东方式的内敛、谦虚、低调,却让从来都崇尚张扬的西方人适应不了,他们甚至开始怀疑潘基文的能力。
  对此,潘基文有着自己的解释:“在所有非常棘手的问题上,我敢说,我比任何前任更加直言不讳。”2007年3月,潘基文指责苏丹总统巴希尔,让其接受联合国维和人员进入达尔富尔,三周后,巴希尔同意了。“你可以透过墙壁听到咆哮声。”潘基文的助手这样形容那次谈话。
  在联合国63年历史上面临危机最多时上任的秘书长潘基文,并不一无是处。联合国官员们说,潘基文宣传抗击气候变化的必要性,并争取过来一些全球领导人,包括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韩国《京乡新闻》称,潘基文在两年半的时间里跑遍了地球的每一个发生危机的角落,展示了对联合国工作的热忱,特别是还将气候问题打造成了全球关注的话题。
  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赖斯在一份声明中说,在“这份世界上艰巨程度数一数二的工作中”,潘基文讲原则、勤奋、富有爱心并愿意承担风险。
  对于西方媒体长久以来对自己的批判,潘基文说,他没有改变自己风格的计划,但他希望美国人会改变对他的成见。
  《华尔街日报》和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不久前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有81%的美国人要么对他没有看法,要么从来没有听说过他。“正因为如此,我在美国各个城市进行了大量的走访。”潘基文承认,他需要用比演讲更多的东西证明自己。“要改善形象,意味着你必须拿出一些结果。”
  《华尔街日报》一篇题为《联合国的隐形人》的人物报道称:“潘基文正奋力争取在国际舞台上证明自己。”或许,日前发生的这次轰轰烈烈的“绝食秀”正是他转变形象以求连任的努力。
其他文献
刘翔摆脱伤痛阴霾,2009年2月11日东亚运动会再夺110米栏金牌,高兴得他事先张扬会留港进行私人活动,虽然他异想天开表示希望不愿被骚扰,可是他出动时有如“皇帝出巡”,几乎震动了整个中环。  刘翔先到Giorgio Armani买衣服,虽然只是逗留一小时,但他已买了一件长外套及一大堆衣裤鞋袜,其后又见他转战卡地亚买钻饰,沿途刘翔十分亲民,不时向记者及路人挥手,有路人高呼:“刘翔加油。”不久他再乘车
期刊
摘 要:“酷日本”并不是一个客观的存在,而是被建构起来的。日本这个国家通过“酷日本”战略相关的国家政策性文件、经贸活动、对外宣讲活动、媒体表述等各种文化实践被不断想象、发明、质疑和改变。以“酷日本”为代表的日本对外文化输出战略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由日本政府各部门诠释和定义、民间人士参与、外国从业者深耕、媒体的外宣保障等多方积极配合、相得益彰的系统性工程。其实施路径、机制及其经验教训对中国的文化走出去策
期刊
侯耀文遗产官司未了700万豪华墓地空置    “估计官司一天不结束,就没有办法入土了。”知情人透露说,侯耀文的骨灰目前还存放在八宝山的骨灰堂内。侯氏家族的墓地位于京北郊昌平千年古刹和平寺相邻的天寿山下。这个陵园汇集了众多名人“身后栖息”,而侯氏家族的墓地无论是从面积位置,还是修建规模上,都是目前陵园中最高级别的。  庄严,阔气,漂亮是记者看到墓地时,脑海中瞬间涌现出的三个词。侯氏家族墓地没有华丽的
期刊
宋思明这个男人,总以为一切都在自己运筹帷幄之中。而情感往往是不可预料的。直到他忘记了爱女的生日,却满心惦记着海藻,他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海藻是他心口的珍珠,但珍珠毕竟不是生活必需品。  随着《蜗居》的火爆播出,网上展开了关于房奴、“小三”、贪官的大讨论,让人心有戚戚。而就是这样一些受够了还房贷坐公交吃盒饭日子的女生,满怀着一腔骚动的热情投向多金、儒雅的中年男人,所有的道德谴责便接踵而来,有同情者有
期刊
中国的老百姓似乎都有一种房子情结,总觉得自己买的房子才有安全感。于是,房子成了很多人每天挂在口头的大事,在房价飙升的今天,买房挑动着人的兴奋点,也给很多人的生活带来压力。电视剧《蜗居》一经问世就受到追捧,围绕“房奴”买房展开了一段真实的故事,并聚焦房奴、“小三”、贪官等辛辣、热门的社会问题,以窒息却痛快淋漓的嬉笑怒骂,大胆刺痛现实生活的神经。而睿智的刺痛背后则深藏悲天悯人的思考,令人唏嘘不已。《蜗
期刊
本来“小三”一向是被人厌弃,名不正言不顺的,但在《蜗居》里,海藻代表的并非纯粹有心计的拜金主义者,而是刚刚步入社会,面对种种诱惑、重重压力,最终迷失了自我的年轻女孩。精神与物质,爱情与面包之间的选择是个引人深思的话题。  为什么观众疯狂喜爱《潜伏》,因为每个成年人都在办公室政治中寻找生存哲学;为什么又追逐《士兵突击》,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成才,身边的人是许三多;为什么《蜗居》会取得高收视率,因为
期刊
看了《蜗居》,我们都会思考,为了房子,我们到底能牺牲些什么?如果为了那几十平方米,牺牲了生活、牺牲了爱情、牺牲了最根本的价值观,那么宽敞的房子还能称之为家吗?生活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几十平方米是否就是幸福的根源?  “这么大的城市,为什么这么多人来得,我来不得。为什么这么多人住得下来,我住不下来。我不光要住下来,我还要比一楼的营业员大妈、二楼的钟点工,我要比他们更牛。”房子、女人和孩子,是一个家温
期刊
《蜗居》中的每一个角色似乎都生活在我们的身边,他们的每一句台词似乎就出现在我们的聊天交谈中,无论《蜗居》的台词是否冷酷或“情色”得过于真实,敢于揭示中国人生命困境的勇气就是该剧的闪光点。  “都市居,大不易”,买套房子,是现在生活在都市中的普通白领们的首要任务也是最重负担。而热播剧《蜗居》就是部专为房奴们所写的电视剧,写过《双面胶》的编剧六六用笔描绘出了在房子压力下的都市众生相。  除了关注热门的
期刊
一般人都认为,做房奴只是普通老百姓的事情,与收入颇丰的演员扯不上关系,但《蜗居》的女主演海清(饰海萍),自己就为不停上涨的房价头疼了好几年,一直到今年6月拍完《蜗居》,才在北京的东三环外买了个“不太大”的二手房。  许多人最早知道海清是因为电视剧《玉观音》里为情所困、咄咄逼人的富家小姐钟宁。5年后,《双面胶》的横空出世让那个讲了一口吴侬软语的上海姑娘胡丽娟成为了全国人民既爱又恨的对象。之后海清又演
期刊
房奴成为了当今社会上的一支“生力军”,他们奋力打拼,甘苦自知,而一部《蜗居》,将房奴的日子活生生地搬上了屏幕,也把房子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摆在了世人的面前。  “两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在工作了七八年后,每个月如果不吃不喝不消费,省下所有的钱,可以在这座大都会的郊区,买一平方米的房子。”这就是《蜗居》的开头背景,也是残酷的现实。海萍与苏淳夫妇的购房经历很精彩,可谓是这个时代的一个最佳缩影。  生活的现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