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访手机APP“黄油相机”创始人斯日古楞当天,他穿了一件蓝色鸟纹衬衣和日式波纹短裤,还有一双亮黄色的球鞋。他说以前自己喜欢蓝色,做了黄油相机之后就开始买各种黄色的东西,现在黄油的办公室里从冰箱到蜡烛,都是清一色的亮黄。
黄油相机区别于同类产品的特点在于图片配文功能和丰富的中文字体,以及由基本的图形符号构成的设计功能。取名“黄油”,是因为斯日觉得,“文字之于图片就像黄油之于面包”,原本寡淡噎喉的吐司抹上黄油就变成了绝佳的美味,而一张图片配以文字描述以后便有了更丰富的内容和更适于移动终端传播的信息有效性。这句话仍然是黄油相机的口号,但斯日意识到,面包配黄油也有不同的烹饪方法,而黄油相机的用户们也用自己的创意完全超越了“配字”这个概念,将图片、文字、设计元素进行了各种超乎预期的组合,让黄油相机的用户群形成了一个去专业化的设计分享生态圈。这背后,是一个将个人创意与群体需求有效对接的供需模式,以及对年青一代冷技能成就感的激励制度。
斯日虽然戴上圆眼镜有点日式文艺气,但蒙古族的他长在海拉尔也住过草原上的蒙古包。2009年在中国传媒大学念影视特效的时候,便和家族中的一位程序员叔叔做了人生的第一款应用——爱心马赛克。斯日负责创意设计,叔叔搞定技术编程。这款曾经红极一时的应用帮助用户将自己的多幅自拍拼出爱心的形状,概念很简单,也很讨喜,推出不久便赶上了情人节。六年前手机应用还不像如今占领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而这样兼具科技感和符合流行口味的创意也吸引了不少媒体和用户——使用者中不乏明星,限时免费最高站到了苹果中国区全网第三,最终全球卖了六百多万份。首次试水,就大获全胜。所以斯日很自信地说:“虽然我很年轻,但是在ios应用界,我已经是元老了。”
对比六年前的爱心马赛克,去年上线的黄油相机显然具有了更强的人文性和可持续性。如果直言不讳地说爱心马赛克的成功是在于恰逢时机地迎合了流行文化的快消心理,黄油相机则更关注于使用者的自我内心表达。这或许暗示了开发者自身对更成熟、可持续的产品的需求,也反映了中国市场品位的变化。斯日说,几年前还主导市场的屌丝文化如今已经开始没落,随着中产阶级的壮大和消费者对品位和品质的要求不断提升,我们需要更具有私人定制性的产品以及文化价值内涵的消费体验。
如果说爱心马赛克仍旧属于自拍应用,黄油相机则具有更强的纪实感,而对记录性的强调也是出于斯日对人脸消费的疲倦。国内的相机类应用,不论从美图秀秀到Nice,都是更偏工具性的自拍秀产品,而自拍文化的结果就是,我们在被迫消费许多与我们毫无瓜葛的人脸,而且我们对图像的体验也被迫停留在这些毫无瓜葛的人脸上。与此相对,斯日所钟爱的Instagram则营造了更具有纪实感的图片分享社区,内容的多元性和记录性让人能够无文化壁垒地体验一个丰富的人文世界。
在记录性的基础上,黄油相机的配文功能则让使用者能够在一张图片中同时传递某一个情景和自己的感知与解读。与此同时,设计功能上的灵活性又是文本超越了简单的语义功能,而成了最终视觉呈现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就使文字的意义和形式可以与图片进行双重互动。举例来说,用户“Jerry的Leto”的作品“《拆》,照片中是一位工人站在正在被拆除的一间老屋的房顶上,在天空的映衬下形成剪影。“拆”字的左右两部分被分开,在形式上呼应了“拆”的含义,同时“斥”字的撇由工人的剪影替代,与放大的提手旁共同强调了“人为”的概念。这些设计手法营造了一张信息非常明确的图像,但在创作的过程中,有对照片的观察和解读,有对文字意义的理解和形式的可能性的想象,以及最重要的就是文字和图片如何通过形式的组合去营造特定语义。而这一切都是由相对基础的文字和视觉素材拆分重组功能实现的。这更像是一个化学反应,图片与文字在想象力的催化下,形成了一种新的物质。
所以黄油相机绝不是一个配字应用,而是一个再创作的实验空间。
创意和想象力往往就像催化剂,在化学反应结束后便消失殆尽。黄油相机的模板存储和分享功能就像个保存催化剂的创意库,每日灵感层出不穷的发烧友不停生产模板,而其他用户可以通过收藏将喜欢的创意运用在自己的照片上。除了高收藏度所带来的成就感之外,“馆长大人”也会将最有创意和想法的作品“上广场”,即时发布在APP首页。同时,黄油相机的公众账号每月发布当月精选,并对用户的风格、手法等进行解读分析。这些都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激励制度,即分享创意的人可以获得高度的关注度和成就感。这满足了对于新时代年轻人很重要的冷技能心理,即个人的成就不再以满足刚性需求为基础,而是自我个性化的发展和能力。
大概是因为中国文化一直强调中庸之道,反而生出了许多自相矛盾的传统和典故。比如古代文人都讲求“格物”,但我们又说“玩物丧志”。但斯日却觉得,在当今的世界,玩物丧志早就是陈词滥调,而“玩物兴志”甚至是“玩物兴业”更是年轻人应该寻求的道路。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越来越多的“90后”都是在通过看日剧、看韩国综艺节目学习日语韩语,而传统的报班授课方式将被逐渐淘汰。其实从玩物兴志到玩物兴业,就是更遵从自己的个人兴趣,同时用大量的时间进行尝试和钻研,最终发展成独特又具有专业水平的状态。而黄油相机也是抓住了这种“玩”的心态,有创意的人可以玩出自己的模板、自己的粉丝群,甚至当黄油相机的商业平台搭建得更完善的时候,玩出物质收入。
所以黄油相机的核心是个以图片和文字为媒介的创意分享平台,不论是文艺小清新、技术狂还是海报控,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观众群。黄油相机没有集权式的风格导向,而是通过基本的设计功能激发个体的想象和表达,这种民主化的创意生态也和公司自身的管理模式有关。与一般的手机应用不同,黄油相机没有高高在上的产品经理进行决策主导,十人的小团队中每一个人都对产品的发展方向具有发言权。斯日认为,团队成员不同的背景和需求本身就足以支撑产品的不断优化,如设计师与程序员提出的改良意见不仅可以直接反映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制约机制,使黄油相机不至于过度讨喜某些群体而排斥他者。在如今两百多万的用户中,真正从事视觉设计行业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这种内部的制约平衡生态让黄油相机保持着对所有人开放的状态,没有特定风格导向,没有高门槛的炫技工具,用户生成积累的模板更让入门级选手迅速产生再创作的成就感,同时学习创作手法。我想,这就是科技对创意和设计的平民化。
如何看待媒体上的“90后”热潮?
当时韩寒、郭敬明出书的时候就开始说“80后”,说出书是不正当的事业,玩物丧志。这就是话题的潮流,比如“70后”在90年代成就了摇滚的一代的时候肯定也被潮流化。大家也不是真的在说哪代人,只是在说年轻人,但是“90后”恰巧遇上了互联网信息爆炸。
你觉得“90后”最大的优势和局限性是什么?
优势:年轻,既是优势也是局限性,年轻真的是把双刃剑,因为有很多时间和资本去做事情,但是毕竟积累得不够,所以弯路是难免的。另外一个就是教育吧,不光是学校的教育,更多的是互联网信息带来的更开放的教育,当然每一代年轻人的信息可能都是更开放的,但有了互联网之后还是不太一样,我们可以同步地获取世界范围内的信息。
自己给“90后”贴五个标签,会是什么?
玩物兴志,我觉得这很重要,就是要很喜欢一件事情。敢,作,敢作,“敢”是敢于做很多事情,“作”是勇于去折腾很多事情,我觉得这是两个不一样的概念。孤独,其实“90后”是一个群体,但也是很个体的状态,我们都是独生子女,虽然有同学这样的关系,但是血缘还是有一定的魔力的。消费,我觉得“90后”的消费观不太一样,更多的是会消费也会赚钱,能挣会花吧。
黄油相机区别于同类产品的特点在于图片配文功能和丰富的中文字体,以及由基本的图形符号构成的设计功能。取名“黄油”,是因为斯日觉得,“文字之于图片就像黄油之于面包”,原本寡淡噎喉的吐司抹上黄油就变成了绝佳的美味,而一张图片配以文字描述以后便有了更丰富的内容和更适于移动终端传播的信息有效性。这句话仍然是黄油相机的口号,但斯日意识到,面包配黄油也有不同的烹饪方法,而黄油相机的用户们也用自己的创意完全超越了“配字”这个概念,将图片、文字、设计元素进行了各种超乎预期的组合,让黄油相机的用户群形成了一个去专业化的设计分享生态圈。这背后,是一个将个人创意与群体需求有效对接的供需模式,以及对年青一代冷技能成就感的激励制度。
斯日虽然戴上圆眼镜有点日式文艺气,但蒙古族的他长在海拉尔也住过草原上的蒙古包。2009年在中国传媒大学念影视特效的时候,便和家族中的一位程序员叔叔做了人生的第一款应用——爱心马赛克。斯日负责创意设计,叔叔搞定技术编程。这款曾经红极一时的应用帮助用户将自己的多幅自拍拼出爱心的形状,概念很简单,也很讨喜,推出不久便赶上了情人节。六年前手机应用还不像如今占领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而这样兼具科技感和符合流行口味的创意也吸引了不少媒体和用户——使用者中不乏明星,限时免费最高站到了苹果中国区全网第三,最终全球卖了六百多万份。首次试水,就大获全胜。所以斯日很自信地说:“虽然我很年轻,但是在ios应用界,我已经是元老了。”
对比六年前的爱心马赛克,去年上线的黄油相机显然具有了更强的人文性和可持续性。如果直言不讳地说爱心马赛克的成功是在于恰逢时机地迎合了流行文化的快消心理,黄油相机则更关注于使用者的自我内心表达。这或许暗示了开发者自身对更成熟、可持续的产品的需求,也反映了中国市场品位的变化。斯日说,几年前还主导市场的屌丝文化如今已经开始没落,随着中产阶级的壮大和消费者对品位和品质的要求不断提升,我们需要更具有私人定制性的产品以及文化价值内涵的消费体验。
如果说爱心马赛克仍旧属于自拍应用,黄油相机则具有更强的纪实感,而对记录性的强调也是出于斯日对人脸消费的疲倦。国内的相机类应用,不论从美图秀秀到Nice,都是更偏工具性的自拍秀产品,而自拍文化的结果就是,我们在被迫消费许多与我们毫无瓜葛的人脸,而且我们对图像的体验也被迫停留在这些毫无瓜葛的人脸上。与此相对,斯日所钟爱的Instagram则营造了更具有纪实感的图片分享社区,内容的多元性和记录性让人能够无文化壁垒地体验一个丰富的人文世界。
在记录性的基础上,黄油相机的配文功能则让使用者能够在一张图片中同时传递某一个情景和自己的感知与解读。与此同时,设计功能上的灵活性又是文本超越了简单的语义功能,而成了最终视觉呈现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就使文字的意义和形式可以与图片进行双重互动。举例来说,用户“Jerry的Leto”的作品“《拆》,照片中是一位工人站在正在被拆除的一间老屋的房顶上,在天空的映衬下形成剪影。“拆”字的左右两部分被分开,在形式上呼应了“拆”的含义,同时“斥”字的撇由工人的剪影替代,与放大的提手旁共同强调了“人为”的概念。这些设计手法营造了一张信息非常明确的图像,但在创作的过程中,有对照片的观察和解读,有对文字意义的理解和形式的可能性的想象,以及最重要的就是文字和图片如何通过形式的组合去营造特定语义。而这一切都是由相对基础的文字和视觉素材拆分重组功能实现的。这更像是一个化学反应,图片与文字在想象力的催化下,形成了一种新的物质。
所以黄油相机绝不是一个配字应用,而是一个再创作的实验空间。
创意和想象力往往就像催化剂,在化学反应结束后便消失殆尽。黄油相机的模板存储和分享功能就像个保存催化剂的创意库,每日灵感层出不穷的发烧友不停生产模板,而其他用户可以通过收藏将喜欢的创意运用在自己的照片上。除了高收藏度所带来的成就感之外,“馆长大人”也会将最有创意和想法的作品“上广场”,即时发布在APP首页。同时,黄油相机的公众账号每月发布当月精选,并对用户的风格、手法等进行解读分析。这些都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激励制度,即分享创意的人可以获得高度的关注度和成就感。这满足了对于新时代年轻人很重要的冷技能心理,即个人的成就不再以满足刚性需求为基础,而是自我个性化的发展和能力。
大概是因为中国文化一直强调中庸之道,反而生出了许多自相矛盾的传统和典故。比如古代文人都讲求“格物”,但我们又说“玩物丧志”。但斯日却觉得,在当今的世界,玩物丧志早就是陈词滥调,而“玩物兴志”甚至是“玩物兴业”更是年轻人应该寻求的道路。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越来越多的“90后”都是在通过看日剧、看韩国综艺节目学习日语韩语,而传统的报班授课方式将被逐渐淘汰。其实从玩物兴志到玩物兴业,就是更遵从自己的个人兴趣,同时用大量的时间进行尝试和钻研,最终发展成独特又具有专业水平的状态。而黄油相机也是抓住了这种“玩”的心态,有创意的人可以玩出自己的模板、自己的粉丝群,甚至当黄油相机的商业平台搭建得更完善的时候,玩出物质收入。
所以黄油相机的核心是个以图片和文字为媒介的创意分享平台,不论是文艺小清新、技术狂还是海报控,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观众群。黄油相机没有集权式的风格导向,而是通过基本的设计功能激发个体的想象和表达,这种民主化的创意生态也和公司自身的管理模式有关。与一般的手机应用不同,黄油相机没有高高在上的产品经理进行决策主导,十人的小团队中每一个人都对产品的发展方向具有发言权。斯日认为,团队成员不同的背景和需求本身就足以支撑产品的不断优化,如设计师与程序员提出的改良意见不仅可以直接反映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制约机制,使黄油相机不至于过度讨喜某些群体而排斥他者。在如今两百多万的用户中,真正从事视觉设计行业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这种内部的制约平衡生态让黄油相机保持着对所有人开放的状态,没有特定风格导向,没有高门槛的炫技工具,用户生成积累的模板更让入门级选手迅速产生再创作的成就感,同时学习创作手法。我想,这就是科技对创意和设计的平民化。
如何看待媒体上的“90后”热潮?
当时韩寒、郭敬明出书的时候就开始说“80后”,说出书是不正当的事业,玩物丧志。这就是话题的潮流,比如“70后”在90年代成就了摇滚的一代的时候肯定也被潮流化。大家也不是真的在说哪代人,只是在说年轻人,但是“90后”恰巧遇上了互联网信息爆炸。
你觉得“90后”最大的优势和局限性是什么?
优势:年轻,既是优势也是局限性,年轻真的是把双刃剑,因为有很多时间和资本去做事情,但是毕竟积累得不够,所以弯路是难免的。另外一个就是教育吧,不光是学校的教育,更多的是互联网信息带来的更开放的教育,当然每一代年轻人的信息可能都是更开放的,但有了互联网之后还是不太一样,我们可以同步地获取世界范围内的信息。
自己给“90后”贴五个标签,会是什么?
玩物兴志,我觉得这很重要,就是要很喜欢一件事情。敢,作,敢作,“敢”是敢于做很多事情,“作”是勇于去折腾很多事情,我觉得这是两个不一样的概念。孤独,其实“90后”是一个群体,但也是很个体的状态,我们都是独生子女,虽然有同学这样的关系,但是血缘还是有一定的魔力的。消费,我觉得“90后”的消费观不太一样,更多的是会消费也会赚钱,能挣会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