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增的一代

来源 :大视野iLOOK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ger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年前,人们喜欢讨论“80后”。今天,铺天盖地都是“90后”。话题永远热闹着。
  苏珊·桑塔格说:“把自己的生活以及自己时代的生活以 10 年为单位打包是时下的流行做法,然而我对此并不热衷。”
  用时代区分人群合理吗?“90后”的称呼具有正当性吗?
  知乎上有人问“你同意把人群按年代分吗?怎么看待‘90 后’‘80’后成为一个社会现象?”法律人郭磊回答:“按照年代、时代来划分,是一种人类社会学里比较常见的研究方法。”


  所谓研究方法,即科学、正当。
  社会历史学家威廉·斯特劳斯(W illiam Strauss)和尼尔·赫伊(Neil Howe)提出了世代划分,在他们1991年出版的著作《世代:1584年到2069年的美国未来历史》中把“社会世代”定义为“因处于同一历史坐标而享有集体人格面具的人的集合”。
  按照出生时间,斯特劳斯与赫伊将美国分为这样几个时代:1883年至1900年是迷惘世代;1901年至1924年是军人世代,或称为最伟大的世代;1925 年至1942年是沉默世代;1943年至1960年是婴儿潮世代,即为众人所知的垮掉的一代;1961年至1981年是第十三世代;1982年至2000年对应着我们所说的“80后”“90后”,被称为千禧世代;2001年至今出生的一代叫作新沉默世代。
  按照年代划分人群不是新的创造。世界范围内都这么做。
  如果将“90后”放在历史的纵轴里,我们会给“ 90后”赋予一个怎样的形容词?


  “90后”,出生于互联网的时代。相比“80后”,他们更早地被暴露在触手可及的网络信息中。他们看着日本动漫长大,青春期时接触了第一部美剧《成长的烦恼》,西方文化渗透在“90后”的成长空间里,这使得他们更加开放,更加反传统,价值观也更加多元化。“80后”的成长伴随着改革开放,新事物在诞生,旧文化在消解,这些碰撞在他们内心曾引起化学反应。而“90后”是没有的,他们活在一以贯之的开放中,天然地吸收了多种文化。对于“90后”,他们可以说“我出生时,世界就已经是这个样子了”。
  但相比其他代际人们共享的集体记忆,“90后”的成长环境不是将他们变成同一个人,恰恰相反,是提供了让每一个人充分成为自己的土壤。自由之风如同一股催化剂,个体与个体分化,以独立的姿态往不同的方向生长,从而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多样化群体。
  在物理学概念里,“熵”代表了一个系统的无序程度。如果把每个代际的人群看作一个个系统,给他们分别定义一个熵的值,“90后”系统也许是这几代人里数值最高的一代。处在各种文化冲击中成长的“90后”很像物理学里的布朗运动——微小的悬浮微粒在水中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液体分子的撞击,不平衡的受力使得微粒进行着无规则的运动。“90后”的运动也是无序的、多样的、独立的。
  消费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非理性主义,也许年轻的“90后”未必知道这样一个个丰富的词汇背后的发展、逻辑和定义。但这些思想涌入了他们的生活,以不同的配比体现在个体的身上,交融杂合成为一个人的价值观。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排斥,“90后”必须在自己的思考中进行选择,不论这个过程是理性的、感性的,还是不自觉的。


  “应该留在大城市还是回到小城市”“在国外打拼的年轻人,你们的父母怎么办”“放弃国企稳定的工作去创业是正确的选择吗”。
  知乎上这类问题的关注数惊人,从来没有一个时代,给予年轻人这么多的排列组合,每一个维度的选项都像是一股热能,促进着系统熵值的增加。
  时代没有强扭着“90后”一定要做什么。在这个群体里,个性是多样的,梦想是斑斓的。自由舒展的环境使得个体情感体验成为一个人关注的重点,每个人得以更好地去感受自己,放大自我。也许这也是为什么总有人说“90后”不开心就辞职,不痛快就分手”的原因。


  不仅个体与个体之间体现出巨大的差异,每个个体也处在自我分裂的无序中。他们在网络上使用一种语言,在学校和家里使用另一套语言。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流行成为天然的平台,加剧着一个人的分化。很多“90后”拥有多个常用社交网络账号,在不同的社交网络平台上会呈现出不一样的自我,这在其他代际是难以想象的。因为强烈关注于个人情感体验,任何一种情绪都容易放大,甚至失控。他们袒露自己的情感,杂乱的、一团乱线般交织着的情感。在这个意义上,如果将一个单独的人作为一个系统,那这一代人每个个体的系统也是处于“熵增”之中。
  今天,“90后”分布在十五岁到二十五岁之间,这是一个人自我建设最重要的十年。上一代人看着他们,有时觉得烦恼,有时觉得可爱。他们让你大跌眼镜,也让你惊喜满满,但多样化的存在和一个社会对多样的包容总是件好事情。祝福他们,祝福“熵增的一代”,祝福每个人都越来越成为自己。
其他文献
其实“90后”已经被媒体说烂了,去年我们也轻描淡水地致敬过一次。但是“90后”比“80后”幸运,只是在三、四年前遭到媒体统一乱棍为脑残,其实不过是社交媒体上“90后”喜欢秀爱情,当时我就想,中国名人圈里秀“假“爱情的夫妻太多了,昨天还手拉手接受采访,一周后就跟小三抱孩子的有的是,而“90后”的秀爱情可能荷尔蒙味道比爱情更重一些,但是没什么掺假做戏的。  所以我一直觉得“90后”挺有戏的,很高兴最近
期刊
购买这本书的过程我一直在惊吓和狂喜的情绪里颠来倒去蹦不出来。寺山修司名字后面的抬头如下——诗人、小说家、剧作家、赌马评论人、摄影师、剧场艺术家,以及生活改革者,还是“日本四大情色导演”之一。影响了森山大道、安藤忠雄、岩井俊二等一系列的大艺术家。《幻想图书馆》是寺山修司多年以来在世界各地找到的奇怪的书的集合,以及他对于书中话题的评论,他告诉了我这些事:东约克夏的女人认为,把青蛙身体里钥匙形的小骨头放
期刊
“90后”的理智带着不同于其他“人类”的淡然的美。时间洗刷掉了贴在“90后”身上迷茫、垮掉、没担当等众多负面的标签。不解释、我行我素、深知自己“道路”的一代重新定义了“理智”一词。“90后”的夏天注定是怎么舒服怎么来的,但是你要理解成睡衣睡裤、蓬头垢面就大错特错了!他们可是有理智的一代。一套让人看了就莫名沉静舒服的真丝套装,盈盈光泽随着随性的脚步有节奏地变幻着,看似胡乱挽起的袖子都恰当到了极致。一
期刊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人造天堂》写于1860年,从一种非常私人的角度论述了酒、鸦片和印度大麻这三种致幻剂、兴奋剂或麻醉剂。在这些物品的催化下,不知节制的人们会迅速地产生幻觉,周遭完整的真实和烦恼变得不能再更加微不足道。在你以“蓝色的云雾的形式”散发之后,开始拥有“眩晕的陶醉”,再变成一种易碎物,到最后受到最肆无忌惮的挥霍应有的惩罚,“您是那样多地消耗了神经流质,您让您的人格随风飘散,现在您很难再将其
期刊
自成立Triple-Major以来,便一直在思考如何打破传统零售空间的枯燥,用新鲜的角度来看待和经营店铺。在上海空间拓展以后,我们开展了Triple-Major Projects项目,让独立的艺术家、策展人提供自己的创意方案,利用我们在绍兴路上这栋历史悠久的老洋房独特的空间格局,策划跨越不同创作领域的展览与活动。近期,Triple-Major Projects举办了由青年策展人张青、方静峰及董谧策
期刊
不只是“90后”,整个世界所有年龄层都已经走到了自由多元,尤其奔放的时刻。各种年代的回潮、复兴和演变,不只是预测流行趋势的大神们说了算,信息时代决定了老老少少都可以发表你的时髦idea。嬉皮、自然、手工,世界从未如此个性、梦幻。你若觉得自己是骄阳似火的年纪,就不屑被打上任何的“X0后”。垂感和色泽上乘的摇摆女郎吊带+短裙,充满情怀的飞行员太阳镜、天真的手绘格子吊带裙,吉普赛女郎的刺绣和珠饰上衣、编
期刊
家园计划的纺织顾问Edith Chueng(张西美)曾在她撰写的《布头布美》一书中写过一文叫作《天然染色魔法师》,讲述了一位法国怪老头Michel Garcia在自己的花园里种了千奇百怪的植物,全部用于染色实验。Michel每日研究园子里的植物,再利用不同媒染剂调出不同植物色彩,他活用防染、拔染技巧做出多姿多样的花布,着实令人大开眼界。Michel和邻居少有来往,但他的学生却来自世界各地,邻居们都
期刊
曾去过一家名为“三支脚走路”的生活创想店,感念于郑州这样一个人人都扯着嗓门奔波生活的城市,还有如此童真清新的地方偏安一隅。世界那么大,圈子却小得惊人,今年,通过网络认识了瑞光文创的品牌总监汪小树,后来得知,“三支脚走路”就出自他手。  其实,认识瑞光先于小树。瑞光印务是本地一个挺大的印刷厂,之前由于设计师方面的工作原因,经常要去印刷厂校色和盯稿,但是对于瑞光的认识也仅止于此。今年年初在网络上看到瑞
期刊
互联网的迭代方式总是在我们不经意间已经面目全非,很多产品在闪耀的瞬间已经失去原有的光辉,一切都好像瀑布流水一样在不断地消失或生成。但“觉”好像是一个奇怪的案例,“觉”曾经是一个业内小有名气的众筹网站,在它所经历的时期里,那些互联网大佬都还未瞥过众筹一眼,而如今,众筹已经不再是陌生的名词,只是敢问谁又是真的在做众筹,而不是换了一种营销的方式?这些种种也就不再去讨论,毕竟从笔者我角度来写这些未免带着一
期刊
花治MIZU,藏在国子监西侧的谢家胡同里,说是个花店其实更像个植物研究室,除了一些不常见的花朵外,还搭配了许多奇怪的植物,容器大多也选择实验室经常使用的器皿,如烧杯、试管,整个店呈现出一种独特气质。  花治是由三个好友联合创立,做花治都算是跨行业,选址及装修历时半年,所有的事都亲力亲为,具有超高颜值的店面在胡同里显得格外瞩目。  YIIZ:介绍一下做花治的几位小伙伴,有分工吗?  天天:我负责研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