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改以来,人们喜欢用"自由表达"来表达作文教学新理念,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但学生的作文能力却未见有多大提高。笔者认为,必须重新审视"自由表达",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一、小学生习作"自由表达"的概念、意义与特点
(一)小学生习作"自由表达"的概念、意义"自由表达"包括与其和它相似的字眼,没有出现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和课程目标部分,而只是出现在"教学建议","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可见,"自由表达"是操作层面即教学策略的概念,就是学生能够在较少束缚的情况下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表达。鼓励自由表达,培养良好的写作心态,有利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兴趣表达甚至能乐于表达,同时,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小学生习作"自由表达"的特点。小学生习作能够"自由表达",就在于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而能自由表达到什么程度,取决于他们的心智水平,心智水平越高,表达也就越自由。但是,小学生习作的"自由表达",并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表达,不可能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小学生的心智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自由表达"有很大的受限性,受到心理发展特点、生活经验和书面表达能力的限制。
小学生的"自由表达",首先受到心理发展特点的限制。小学生的思维逐渐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但即使到第三学段,抽象思维仍然需要形象材料的支持。小学生的个性和社会性虽然一直在发展之中,但即使到了第三学段,个性的发展,也仅仅是比较多地减少对父母的依赖;社会性的发展,对人与社会的观察,角度比较单一,也是肤浅的。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个性与社会性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事物认识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可能做到想表达什么事物就能表达什么事物。
其次,是受個体生活经验的限制。即使到第三学段,他们对生活感性认识的积累也还是比较单一的,对生活的表达,也就不可能想表达什么就表达什么。
其三;是受个体写作经验的限制。第一学段,是写话的启蒙教育阶段,学生要学习怎么遣词造句,把句子写通顺、写完整,怎么写几句连贯通顺的话;第二学段,围绕一个意思写一两段话,是学习的主要内容。第三学段,也不过是比较系统地"学习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学习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每个学段的习作,都有新的写作知识要学习,"自由表达"都受到写作经验的限制。
二、小学生习作"自由表达"的指导策略
对小学生习作"自由表达"的指导,要充分考虑其受限性,要遵循课程规律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一)目标策略。教学是有序行为。习作教学也应该有序,要遵循教学目标两个向度,写作心态的向度和写作能力的向度。
第一、二学段的"自由习作",在培养写话的兴趣引导学生"乐于表达"的同时,要把能"写话"纳入教学目标,写几句通顺连贯的话到围绕一个意思写一两段话。第二学段如果没有培养写一两段话的能力,第三学段的分段写也就失去了依托,因此,围绕一个主要意思写一两段通顺连贯的话,应该是第二学段习作教学的重点。第三学段,在继续发展学生的"乐于表达"的写作情感时,要注重指导学生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的能力。
(二)开源策略
1、热爱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对作家是如此,对刚学习写作的小学生更是如此。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享受生活,承受生活,认识生活,丰富情感。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就会乐于表达生活,表达生活就会有话可说。
2、读书积累。要引导学生从书中间接认识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和积累语言。一是间接认识生活,很多生活,就是阅历很丰富的大人也不可能都经历过,通过读书,可以体验人生的丰富多彩和大千世界的奇妙。二是丰富情感体验,人类的高尚情感十分丰富,每个人都不可能有很全面的体验,但可以在读书中徜徉其间。读书体验,是对别人体验的再体验,在再体验中丰富情感,升华情感。
3、促进心理发展。一是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比如,在阅读教学中,要在引导学生品味重点词句中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和思维的具体化,在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与思想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二是要促进个性和社会性和谐发展。语文学科促进学生的个性与社会性的和谐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导流策略
1、激发表达欲望。表达欲望是写作的动力,召唤起表达欲望,学生就会"乐于表达"以至"欲罢而不能"。
可以情感激发表达欲望。挖掘写作对象的情感,或赋予写作对象以情感,都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比如,给带有情感的作文题目,《我感激的一个人》可以唤起感恩的情感而乐于倾诉,《今天玩得真开心》因符合学生的天性而使他们乐于表达;此外,充满情感的导语,也能唤起学生表达的欲望。
2、指导表达方法。课标指出,"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指导的途径有,指导课中指导,面批时指导,讲评课的指导和随课文教学指导。
指导课的指导。作文指导课,除了激发写作兴趣外,要进行取材指导、开拓学生选材的思路,比如可以用例举法,例举写作材料,激发学生通过联想从记忆仓库中提取写作材料。构思指导,要引导学生想明白要告诉别人什么意思,哪些内容写具体,那些内容少写甚至不写,要按照什么顺序写才能把意思说明白等。起草环节的指导,学生在起草过程中,老师要巡视,发现共性问题,要及时在班上做集体指导。
3、分流。对"自由表达"与"规范指导"可作适当的分流。小练笔、日记给足"自由表达"的机会,学生"写作目的自由、选材自由、应用表达方法自由"。
作文指导课和讲评课,则要适当加强规范指导,即使是没有题材限制没有写作方法的明确要求的作文,也要进行规范指导。
假如把习作比作一棵大树,心理发展、生活与读书就是大树的根,自由写作就是枝叶,树没有枝叶不行,没有树根更不行,心理发展有多成熟,热爱生活与读书的程度有多深,习作就可能有多大程度的自由。根深才能叶茂,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热爱生活、热爱读书,有效学习表达方法,才有可能在较高的层次上实现习作的"自由表达"。
一、小学生习作"自由表达"的概念、意义与特点
(一)小学生习作"自由表达"的概念、意义"自由表达"包括与其和它相似的字眼,没有出现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和课程目标部分,而只是出现在"教学建议","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可见,"自由表达"是操作层面即教学策略的概念,就是学生能够在较少束缚的情况下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表达。鼓励自由表达,培养良好的写作心态,有利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兴趣表达甚至能乐于表达,同时,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小学生习作"自由表达"的特点。小学生习作能够"自由表达",就在于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而能自由表达到什么程度,取决于他们的心智水平,心智水平越高,表达也就越自由。但是,小学生习作的"自由表达",并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表达,不可能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小学生的心智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自由表达"有很大的受限性,受到心理发展特点、生活经验和书面表达能力的限制。
小学生的"自由表达",首先受到心理发展特点的限制。小学生的思维逐渐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但即使到第三学段,抽象思维仍然需要形象材料的支持。小学生的个性和社会性虽然一直在发展之中,但即使到了第三学段,个性的发展,也仅仅是比较多地减少对父母的依赖;社会性的发展,对人与社会的观察,角度比较单一,也是肤浅的。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个性与社会性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事物认识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可能做到想表达什么事物就能表达什么事物。
其次,是受個体生活经验的限制。即使到第三学段,他们对生活感性认识的积累也还是比较单一的,对生活的表达,也就不可能想表达什么就表达什么。
其三;是受个体写作经验的限制。第一学段,是写话的启蒙教育阶段,学生要学习怎么遣词造句,把句子写通顺、写完整,怎么写几句连贯通顺的话;第二学段,围绕一个意思写一两段话,是学习的主要内容。第三学段,也不过是比较系统地"学习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学习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每个学段的习作,都有新的写作知识要学习,"自由表达"都受到写作经验的限制。
二、小学生习作"自由表达"的指导策略
对小学生习作"自由表达"的指导,要充分考虑其受限性,要遵循课程规律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一)目标策略。教学是有序行为。习作教学也应该有序,要遵循教学目标两个向度,写作心态的向度和写作能力的向度。
第一、二学段的"自由习作",在培养写话的兴趣引导学生"乐于表达"的同时,要把能"写话"纳入教学目标,写几句通顺连贯的话到围绕一个意思写一两段话。第二学段如果没有培养写一两段话的能力,第三学段的分段写也就失去了依托,因此,围绕一个主要意思写一两段通顺连贯的话,应该是第二学段习作教学的重点。第三学段,在继续发展学生的"乐于表达"的写作情感时,要注重指导学生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的能力。
(二)开源策略
1、热爱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对作家是如此,对刚学习写作的小学生更是如此。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享受生活,承受生活,认识生活,丰富情感。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就会乐于表达生活,表达生活就会有话可说。
2、读书积累。要引导学生从书中间接认识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和积累语言。一是间接认识生活,很多生活,就是阅历很丰富的大人也不可能都经历过,通过读书,可以体验人生的丰富多彩和大千世界的奇妙。二是丰富情感体验,人类的高尚情感十分丰富,每个人都不可能有很全面的体验,但可以在读书中徜徉其间。读书体验,是对别人体验的再体验,在再体验中丰富情感,升华情感。
3、促进心理发展。一是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比如,在阅读教学中,要在引导学生品味重点词句中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和思维的具体化,在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与思想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二是要促进个性和社会性和谐发展。语文学科促进学生的个性与社会性的和谐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导流策略
1、激发表达欲望。表达欲望是写作的动力,召唤起表达欲望,学生就会"乐于表达"以至"欲罢而不能"。
可以情感激发表达欲望。挖掘写作对象的情感,或赋予写作对象以情感,都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比如,给带有情感的作文题目,《我感激的一个人》可以唤起感恩的情感而乐于倾诉,《今天玩得真开心》因符合学生的天性而使他们乐于表达;此外,充满情感的导语,也能唤起学生表达的欲望。
2、指导表达方法。课标指出,"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指导的途径有,指导课中指导,面批时指导,讲评课的指导和随课文教学指导。
指导课的指导。作文指导课,除了激发写作兴趣外,要进行取材指导、开拓学生选材的思路,比如可以用例举法,例举写作材料,激发学生通过联想从记忆仓库中提取写作材料。构思指导,要引导学生想明白要告诉别人什么意思,哪些内容写具体,那些内容少写甚至不写,要按照什么顺序写才能把意思说明白等。起草环节的指导,学生在起草过程中,老师要巡视,发现共性问题,要及时在班上做集体指导。
3、分流。对"自由表达"与"规范指导"可作适当的分流。小练笔、日记给足"自由表达"的机会,学生"写作目的自由、选材自由、应用表达方法自由"。
作文指导课和讲评课,则要适当加强规范指导,即使是没有题材限制没有写作方法的明确要求的作文,也要进行规范指导。
假如把习作比作一棵大树,心理发展、生活与读书就是大树的根,自由写作就是枝叶,树没有枝叶不行,没有树根更不行,心理发展有多成熟,热爱生活与读书的程度有多深,习作就可能有多大程度的自由。根深才能叶茂,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热爱生活、热爱读书,有效学习表达方法,才有可能在较高的层次上实现习作的"自由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