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在脑梗死不同时期诊断及判断脑梗死转归中的价值。
方法对26例患儿按发病就诊时间分为Ⅰ期(0~72 h)11例次,Ⅱ期(4~10 d)12例次,Ⅲ期(10 d以后)9例次,其中3例为复查,3例为复发脑梗死,共计29例次。对每例患儿进行MRI的T1加权像、T2加权像、DWI序列扫描检查及ADC图像重建,于ADC图上取1个感兴趣区(regions of interest,ROI),计算出ROI的平均ADC值,同样的方法计算出镜像健侧相对应区的平均ADC值,并计算平均相对ADC值。
结果DWI图像改变Ⅰ期全部病例均呈现高信号;Ⅱ期11例次呈现高信号,1例次为低信号;Ⅲ期1例次为正常信号,1例次为高信号,2例次为混杂信号,1例次较前减低,其余均为低信号。在Ⅰ期患儿ROI平均ADC值较对侧相应区域平均ADC值均下降,随着时间的发展Ⅱ期、Ⅲ期平均ADC值逐渐升高,梗死灶Ⅰ期、Ⅱ期、Ⅲ期平均ADC值分别为0.434×10-3mm2/s、0.653×10-3mm2/s、1.600×10-3 mm2/s,对侧相应区域平均ADC值分别为0.938×10-3 mm2/s、0.814×10-3mm2/s、0.757×10-3mm2/s;Ⅰ期、Ⅱ期、Ⅲ期相对ADC平均值随着时间发展逐渐升高,分别为(51.5±16.8)%、(79.2±30.0)%、(210.9±4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弥散加权MRI及ADC平均值对脑梗死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脑梗死病灶ADC值和相对ADC值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为准确地判断脑梗死时期提供客观依据;弥散加权MRI及ADC平均值能为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