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探究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ssin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不单单体现在知识传播方面,还体现在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方面。历史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历史,了解整个社会从古至今的发展变化,并学会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去进行社会关系、人类关系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养成正确的“三观”。但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过于刻板的学习并未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降低了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造成历史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通过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规避既往传统教学中的弊端,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并积极参与学习。基于此,本文就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工作进行分析,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上,整体上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阶段 ; 历史教学;学生情况 ;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当前,青少年阅读能力的下降问题普遍存在,并成为全球性问题。为了改善青少年阅读能力下降的问题,很多国家都开始征集自愿者参与学生阅读辅导工作。另外,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强调“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很显然,所谓不会学习前提条件就是不会阅读,而这一类人也意味着未来无法生存。对于学生来说,最为基础的学习能力即阅读能力,而观察以及分析等思维能力均会成为阅读活动的载体,所以必须强化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高中阶段历史教学作为教育工作的部分之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教学开展的基本活动、目的,更符合历史教学的实际需求。
  一、历史阅读教学阅读能力培养的的重要性分析
  结合历史教学课堂授课情况和效果来说,做好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工作已经 成为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通过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拓宽视野并进行有目的地学习。高中阶段的学生,相对于初中阶段而言在历史内容的理解、接受等方面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而阅读能力的培养则会在整体上提高历史学习效果。历史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人员,需要明确高中生现阶段已经掌握的学习技能、历史问题的理解程度和能力、思维的活跃性,在抓住这一契机的基础上整合历史课程资源从多个角度、方面解决学生历史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其阅读能力,实现既往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并让学生在阅读历史中发现历史课程的精彩。
  二、高中階段历史教学需要注意的事项分析
  所谓阅读涵盖文本阅读、教材内容阅读、交叉文本的内容理解等,所以想要整体上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和阅读能力,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1.明确学科内容主干知识例如在讲解“经济制度”知识阶段,要明确此单元的主干主要涵盖三个方面,即近代/古代经济的结构与特点、资本注意国家的经济走向、社会主义以及世界经济发展走向。
  2.整体角度看历史明确知识结构并进行构建,以更好的了解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发生、发展特点,通过知识结构进行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性分析,以更好的理解教材内容,将教材内容进行串联记忆。
  3.注重历史教学的目的性高中阶段的历史教材内容以中国史、世界史以及相关课程标准展开,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才是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的第一要务,所以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并不意味着放飞学生自我发展。教师需要做好课堂的引导者,以提高学生整体历史成绩作为出发的角度,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知识概况的思维能力以及应对问题的解决能力,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高整体历史成绩。
  三、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想要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在综合高中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从多角度、多方面制定阅读能力培养策略,详细培养策略总结如下。
  1.引导学生明确历史的特征相对于高中阶段的其他教学类课程而言,历史课程有知识涵盖丰富、贯穿古今等特点,若学生无法准确的把握历史内容的结构特征,只能是死记硬背,在缺失学习兴趣的过程中成绩无法提高。所謂历史知识结构特征,即“五要素”、“三部曲”、“多方面”。五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意义五个方面;三部曲,即事件原因、经过、结果;多方面,即历史内容中所涉及到的涵盖经济、政治以及文化、世界冲突等。学生在明确这些历史特征的基础上,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的归纳和整理,更利于知识的系统掌握和记忆。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就涵盖了很多历史特征,其涉及到的时间是1914年7月28日到1918年11月11日,地点是欧洲、太平洋、中东以及亚洲部分地区等,涉及到的参战方包括同盟国以及协约国,发生的导火线是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最终的结果是以英国、法国等国的协约国胜利告终,并在战后签订了《圣日耳曼条约》、《纳伊尔条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在为人们带来沉重苦难的同时也在客观上加速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2.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阅读方法主要包括五点,即提纲、问题、评论、动手、比较式阅读法。所谓提纲式阅读法,是指在历史授课过程中教师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设计读书提纲,在降低学生学习难度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在明确知识点的基础上更好的进行学习,成功降低了由于教材内容较难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带来的不利影响。所谓问题式阅读法,是指将教材内容转变为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带着对教材内容的问题去进行阅读,并在阅读中不断的考虑问题、回答问题,这样实现了阅读、思考的有效结合,帮助学生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并更加巩固知识掌握情况。例如,在讲《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中的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可以向学生进行提问“工业革命的到来对于资本主义市场的影响?每一次工业革命中的相关产物?”。评论式阅读法,是指让学生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去对历史中发生的事件以及相关事件中所涌现的人物加以评价,这样可以更好的运用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帮助学生归纳所学知识。动手式阅读法,是指阅读、动笔有效结合,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自己所需要关注的知识点进行明确标注,并整理教材内容读书笔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比较式阅读法,是指将内容相关且有区别的历史事件加以联系,实现“同、异”关联性分析的思维过程,这样做可以避免学生对相似历史事件的混淆问题,并帮助学生加深记忆。例如,在讲《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其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着明显的关联性,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均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以及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一战的直接原因是萨拉热窝事件,二战的直接原因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打击,一战的转折点是凡尔登战役,二战的转折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通过进行知识点对比,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并学会区别记忆。   3.学会阅读目录、引言教材中的目录具备索引功能,对内容的学习有提示性,也能建立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知识内容。所以,学生阅读目录时要着重分析章节、章节间的内在联系,理解历史事件间的基本关系,宏观把握历史线索。例如,在讲解中国近现代史内容时,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三节内容相连,而新文化运动动员了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最终为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在进行目录阅读时,分析关联性章节间的因果关系,利于教材内容的学习、理解、掌握。教材内容中的引言即单元内容的中心思想,短时间内就能够明确知识的重点。例如,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覆亡的引言内容中揭露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客观原因是帝国主义、中华民族以及封建主义、人民大众矛盾的升级,主观原因是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教材中的引言,能够将抽象的知识简单化、直观化,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中国、世界历史的同时期对照,为学生历史内容的学习进行方向性的指引。
  结语:当前,青少年阅读量减少问题日益凸显,并直接影响学习的效率。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并站在客观角度上分析历史。就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而言,阅读是进行内容学习的关键和前提,所以教师应明确阅读的重要性,并综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对学生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阅读能力、阅读方法培养,让学生在良好的阅读基础上,提高自身历史学习兴趣,并从整体上提高历史乃至其他科目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林丹.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J].成功(教育版),2012,(1):58.
  [2] 韩利娇.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刍议[J].考试周刊,2016,(79):134.
  [3] 潘腾飞.从学生阅读能力培養看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下旬),2012,(6):54-56.
  [4] 陳文江.略论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分析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3,(74):143-144.
  [5] 杨晓芸.浅谈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和运用[J].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12,(8):156-156.
  [6] 张伟琴.让史料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学生史料阅读习惯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4,(11):71-71.
  [7] 赖友生.高中生阅读历史教材能力培养提高的实践及思考[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09,(7):65-66.
其他文献
本试验于2007~2008年在浚县农科所小麦试验田及河南师范大学小麦试验田进行,选用具有超高产潜力的小麦品种周麦18作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裂区试验设计以及离体穗培养技术,探
玉米皮作为玉米深加工行业的主要副产物,多数被直接用作动物饲料,但由于玉米皮的结构非常复杂,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形成致密的网状结构,将纤维素镶嵌其中,导致动物对玉米皮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