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察室
镜头1:2个月的宝宝是不是就能对不愉快的刺激转过脸去?
镜头2:当宝宝一个人时,他是不是经常有滋有味地吮手指?
这些稀松平常的情景,正包含着宝宝的情绪管理潜能。
第一种情况 正是宝宝在利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控制情绪。事实上,能避开不愉快情绪的宝宝就不容易忧伤。
第二种情况 一方面,是宝宝在用嘴巴探索自己的身体;另一方面,这也是他自我安抚情绪的好方法,吮手指让他感到好安全、好舒适。
当然,虽然宝宝天生具备情绪管理的能力,总的说来,能力也非常有限,还需要您的安抚与引导。研究发现:在生命的最初2年内,如果情绪调节有一个好的开始,会大大有助于宝宝今后情绪的健康发展;早期调节的困难也可预测今后的适应问题。
好啦,既然情绪管理很重要,我们就来点真枪实弹的操练吧。那么如何安抚和引导宝宝的好情绪呢?最关键的,您只要牢记两条:
好情绪来源于需要的满足
好情绪来源于“传染”
好情绪来源于需要的满足
这就如同我们大人,比如肚子饿的时候,突然一桌佳肴摆在面前,我们就一定会有好情绪;孤独时,渴望有人陪伴,突然朋友就来拜访了,也会有好情绪。以上就涉及人的两种需要,生理的需要和心理的需要。
小宝宝也是如此,只要我们细心体察他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并及时给予适当的回应,宝宝就能乐呵呵的。
嘿,哭是宝宝在提要求啦!
宝宝不会说话,但哭就是他表达需要的绝招。刚出生时的宝宝,啼哭均是生理原因。尤其新生儿,有一半啼哭是由于饥饿或口渴引起。随着年龄增长,啼哭逐渐才有了召唤父母、要挟取物等非生理的含义。“听音辨需要”是您育儿中逐渐增长的一项技能。
年龄越小的孩子,对满足生理需要的要求越高。
所以,需要尽量满足:
1.让宝宝的身体感到舒适
做好让宝宝吃好、睡好、及时清理大小便、保持身体温暖、清洁等一系列的基础护理。
满足宝宝身体发育的需要。比如宝宝长牙时,可能牙床会痒,这时宝宝的身体实际是有按摩牙龈的需要,以促进他出牙。那我们就要适时满足他的需要,比如可以将苹果、胡萝卜等切成极薄的片,让宝宝练习咀嚼;也可以用奶嘴迅速在牙床间上下轻轻摩擦,给予他帮助。
2.及早帮宝宝建立生物钟
这样可以帮助宝宝感到身体舒适、心理稳定,减少疾病。
睡眠:刚出生的宝宝,他没有白天和晚上的生物节律,他可能睡两个小时,清醒一段时间、再睡、再醒……早晚节奏相似。我们就需要帮助他区别对待早晚。比如白天在他清醒的时候,多逗弄他;外界环境无需刻意保持安静;哺乳时,多和宝宝说说话,就是让他感到这是白天;晚上哺乳时,尽可能保持光线昏暗,即便他醒着也不逗弄,吃完奶就抚慰他睡觉,少说话,保持安静,让他感到这是黑夜。这样做能帮助宝宝早点形成睡眠节律,早日睡整夜觉,减少身心不适。
大小便:即便现在纸尿裤这么发达,也建议父母在掌握了宝宝大小便的大概规律后,适时训练宝宝把尿。
吃喝:同样道理,父母也尽量观察孩子的饮食需要,总结合适的时间间隔和食量,定时定量吃饭、喝水。
【提问时间】
宝儿妈:“我觉得,凡事都立即满足宝宝的需求肯定会惯坏孩子,但我听人说,不理睬宝宝的需求会建立不起孩子和妈妈亲密的关系,这不是很矛盾吗?怎么能既亲密又不惯坏孩子?”
年龄越大的孩子,对满足心理需要的要求越高。所以,需要尽量满足:
1.成长的需要
如同小猫长大,自己就会练习蹲扑动作一样,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也会自发地练习一些技能。这时,我们就需要给他提供必要的条件,帮助他成长。比如5个月的宝宝喜欢抓扯妈妈的头发,这就是他就地取材,训练自己抓握能力的现象,我们就应该多给他提供一些可以抓握的东西,比如带柄的东西、小块的积木等。再比如10个月的孩子,他手指功能正在分化,他就喜欢自发地锻炼单根手指的功能,比如喜欢玩带眼的玩具,戳进戳出。我们就可以给他提供一个跳棋盘、或者手拨电话等。这和咱们成人一样,他能够做他想做的事情,而且能够成功地做好,他自然就有好情绪。
2.亲密的需要
宝宝需要从亲近的人那里得到爱抚,得到肯定。从这时起,直至成年,您都可能是他心理安全的港湾。我们必须给孩子充足的爱抚、拥抱、温柔,让他幼小的心灵中,充分建立起对这个世界的信任。一个能够跟父母保持良好依恋关系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成为一个心理有安全感、社会关系和谐,并且有所担当的人。所以,满足孩子亲密的需要吧,给他充足的爱,也享受你们之间浓浓的亲子情。
好情绪来源于“传染”
别以为孩子小,啥都不知道。那您可绝对低估孩子的实力了!
研究发现……
刚出生的宝宝听到别的婴儿哭时,自己就会跟着哭。这表明宝宝具有先天的情绪感染能力。这种初步的能力也是他今后理解他人情绪并能与他人产生共同情感的基础。
当我们向新生儿展示不同的面部表情时,如张嘴或伸舌,很多宝宝都有模仿的倾向。这种行为也为宝宝今后理解他人情绪并能与他人进行互动提供了可能。
很多妈妈也有类似的体会……
比如夫妻俩吵架,虽然孩子压根不懂你们在说什么,但是他能从你们的体态和声调中,接收到不好的情绪信号,从而也开始躁动,并且哭了起来。他的哭闹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在添乱,实际上,这就是一种情绪的传染,是孩子对你们心境的一种敏锐的感受性。然后,他的哭闹,反过来又让你们的心情更烦,恶性循环就这样开始了。
曾经有位妈妈讲述过这样一件事。她说:“好奇怪呀,如果我心情烦躁、刚生完气后,孩子再吃了我的奶,他就比平时爱哭,睡得也不踏实。”事实上,这一方面是生气会影响内分泌,从而影响奶量和奶质;另一方面是妈妈烦躁的时候,哺乳时的手法、体态、语调、耐心等,都会和平时有差别。别看这细小的差别,孩子就是可以感受到。
宝宝一出生就有一种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周围人保持一致的能力。父母抑郁的行为方式会影响孩子形成消极的交往性格;父母暴躁的行为方式会影响孩子形成焦躁易怒抑或退缩胆怯的性格。所以,人们说,养一次孩子,也是父母情商提高的一次机会。的确如此!我们不能奢望孩子的情绪总是积极的,只能调节自己,平复我们的心情,和谐我们的育儿氛围。
【提问时间】
茜茜妈:“我们也不是时时刻刻都有好心情呀,我向孩子发过脾气,我厌烦过他,不理过他,甚至打过他那么两次,会不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发展呢?这可怎么办?”
答:时刻都有好心情,那是神的境界啦!我们当然不能苛求自己,但是我们的确应该要求自己不能放任。心理学上有“情绪记忆”的现象,即孩子若经常遭遇到冷落、排斥、暴力等,或许他不能清楚地记得每一件事情究竟是什么了,但是那些事情带给他的情绪却会永远沉淀下来,逐渐成为他生活和做任何事情的精神底色。也就是说,孩子经常的经历,影响着他经常的情绪;他经常的情绪,也就塑造了他稳定的性格。当然,父母偶尔对孩子发泄不良情绪,不必自责,也不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发展。但若经常为之,就会给孩子的情绪及其性格带来不良影响。
2个重要提醒
准确识别孩子的情绪
孩子口语表达能力欠缺,他的情绪常通过身体语言来传达。所以,父母能不能准确“读懂”很重要。比如有的时候,孩子打人是因为他高兴;孩子暴怒是因为他伤心。若父母只从打人和暴怒的表面行为看,可能就会挫伤孩子的热情,或者忽略他内心的需要。我们只有结合当时的情境和前因后果,才能更好地理解他真正的感受,也才谈得上给予合适的回应。
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情绪
其实,我们有时也会像个小孩一样,不小心就用自己的想法强迫孩子玩什么,或者该如何表现。我们真应该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式看待孩子的情绪。那么,情绪不会无缘无故地来,也不会无缘无故地去。所以,当孩子有情绪时,我们要完全实事求是地接受它的存在。他高兴,我们看看他为什么高兴;他发脾气,我们看看他为什么发脾气,是什么需要受到了压抑吗?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他用合理的方式实现需要。换个想法,如果我们奢望小小孩自己能控制情绪,或者抱着“你强,我比你还强,你还反啦”的心态,那我们自己岂不也成了小小孩?
镜头1:2个月的宝宝是不是就能对不愉快的刺激转过脸去?
镜头2:当宝宝一个人时,他是不是经常有滋有味地吮手指?
这些稀松平常的情景,正包含着宝宝的情绪管理潜能。
第一种情况 正是宝宝在利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控制情绪。事实上,能避开不愉快情绪的宝宝就不容易忧伤。
第二种情况 一方面,是宝宝在用嘴巴探索自己的身体;另一方面,这也是他自我安抚情绪的好方法,吮手指让他感到好安全、好舒适。
当然,虽然宝宝天生具备情绪管理的能力,总的说来,能力也非常有限,还需要您的安抚与引导。研究发现:在生命的最初2年内,如果情绪调节有一个好的开始,会大大有助于宝宝今后情绪的健康发展;早期调节的困难也可预测今后的适应问题。
好啦,既然情绪管理很重要,我们就来点真枪实弹的操练吧。那么如何安抚和引导宝宝的好情绪呢?最关键的,您只要牢记两条:
好情绪来源于需要的满足
好情绪来源于“传染”
好情绪来源于需要的满足
这就如同我们大人,比如肚子饿的时候,突然一桌佳肴摆在面前,我们就一定会有好情绪;孤独时,渴望有人陪伴,突然朋友就来拜访了,也会有好情绪。以上就涉及人的两种需要,生理的需要和心理的需要。
小宝宝也是如此,只要我们细心体察他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并及时给予适当的回应,宝宝就能乐呵呵的。
嘿,哭是宝宝在提要求啦!
宝宝不会说话,但哭就是他表达需要的绝招。刚出生时的宝宝,啼哭均是生理原因。尤其新生儿,有一半啼哭是由于饥饿或口渴引起。随着年龄增长,啼哭逐渐才有了召唤父母、要挟取物等非生理的含义。“听音辨需要”是您育儿中逐渐增长的一项技能。
年龄越小的孩子,对满足生理需要的要求越高。
所以,需要尽量满足:
1.让宝宝的身体感到舒适
做好让宝宝吃好、睡好、及时清理大小便、保持身体温暖、清洁等一系列的基础护理。
满足宝宝身体发育的需要。比如宝宝长牙时,可能牙床会痒,这时宝宝的身体实际是有按摩牙龈的需要,以促进他出牙。那我们就要适时满足他的需要,比如可以将苹果、胡萝卜等切成极薄的片,让宝宝练习咀嚼;也可以用奶嘴迅速在牙床间上下轻轻摩擦,给予他帮助。
2.及早帮宝宝建立生物钟
这样可以帮助宝宝感到身体舒适、心理稳定,减少疾病。
睡眠:刚出生的宝宝,他没有白天和晚上的生物节律,他可能睡两个小时,清醒一段时间、再睡、再醒……早晚节奏相似。我们就需要帮助他区别对待早晚。比如白天在他清醒的时候,多逗弄他;外界环境无需刻意保持安静;哺乳时,多和宝宝说说话,就是让他感到这是白天;晚上哺乳时,尽可能保持光线昏暗,即便他醒着也不逗弄,吃完奶就抚慰他睡觉,少说话,保持安静,让他感到这是黑夜。这样做能帮助宝宝早点形成睡眠节律,早日睡整夜觉,减少身心不适。
大小便:即便现在纸尿裤这么发达,也建议父母在掌握了宝宝大小便的大概规律后,适时训练宝宝把尿。
吃喝:同样道理,父母也尽量观察孩子的饮食需要,总结合适的时间间隔和食量,定时定量吃饭、喝水。
【提问时间】
宝儿妈:“我觉得,凡事都立即满足宝宝的需求肯定会惯坏孩子,但我听人说,不理睬宝宝的需求会建立不起孩子和妈妈亲密的关系,这不是很矛盾吗?怎么能既亲密又不惯坏孩子?”
年龄越大的孩子,对满足心理需要的要求越高。所以,需要尽量满足:
1.成长的需要
如同小猫长大,自己就会练习蹲扑动作一样,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也会自发地练习一些技能。这时,我们就需要给他提供必要的条件,帮助他成长。比如5个月的宝宝喜欢抓扯妈妈的头发,这就是他就地取材,训练自己抓握能力的现象,我们就应该多给他提供一些可以抓握的东西,比如带柄的东西、小块的积木等。再比如10个月的孩子,他手指功能正在分化,他就喜欢自发地锻炼单根手指的功能,比如喜欢玩带眼的玩具,戳进戳出。我们就可以给他提供一个跳棋盘、或者手拨电话等。这和咱们成人一样,他能够做他想做的事情,而且能够成功地做好,他自然就有好情绪。
2.亲密的需要
宝宝需要从亲近的人那里得到爱抚,得到肯定。从这时起,直至成年,您都可能是他心理安全的港湾。我们必须给孩子充足的爱抚、拥抱、温柔,让他幼小的心灵中,充分建立起对这个世界的信任。一个能够跟父母保持良好依恋关系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成为一个心理有安全感、社会关系和谐,并且有所担当的人。所以,满足孩子亲密的需要吧,给他充足的爱,也享受你们之间浓浓的亲子情。
好情绪来源于“传染”
别以为孩子小,啥都不知道。那您可绝对低估孩子的实力了!
研究发现……
刚出生的宝宝听到别的婴儿哭时,自己就会跟着哭。这表明宝宝具有先天的情绪感染能力。这种初步的能力也是他今后理解他人情绪并能与他人产生共同情感的基础。
当我们向新生儿展示不同的面部表情时,如张嘴或伸舌,很多宝宝都有模仿的倾向。这种行为也为宝宝今后理解他人情绪并能与他人进行互动提供了可能。
很多妈妈也有类似的体会……
比如夫妻俩吵架,虽然孩子压根不懂你们在说什么,但是他能从你们的体态和声调中,接收到不好的情绪信号,从而也开始躁动,并且哭了起来。他的哭闹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在添乱,实际上,这就是一种情绪的传染,是孩子对你们心境的一种敏锐的感受性。然后,他的哭闹,反过来又让你们的心情更烦,恶性循环就这样开始了。
曾经有位妈妈讲述过这样一件事。她说:“好奇怪呀,如果我心情烦躁、刚生完气后,孩子再吃了我的奶,他就比平时爱哭,睡得也不踏实。”事实上,这一方面是生气会影响内分泌,从而影响奶量和奶质;另一方面是妈妈烦躁的时候,哺乳时的手法、体态、语调、耐心等,都会和平时有差别。别看这细小的差别,孩子就是可以感受到。
宝宝一出生就有一种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周围人保持一致的能力。父母抑郁的行为方式会影响孩子形成消极的交往性格;父母暴躁的行为方式会影响孩子形成焦躁易怒抑或退缩胆怯的性格。所以,人们说,养一次孩子,也是父母情商提高的一次机会。的确如此!我们不能奢望孩子的情绪总是积极的,只能调节自己,平复我们的心情,和谐我们的育儿氛围。
【提问时间】
茜茜妈:“我们也不是时时刻刻都有好心情呀,我向孩子发过脾气,我厌烦过他,不理过他,甚至打过他那么两次,会不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发展呢?这可怎么办?”
答:时刻都有好心情,那是神的境界啦!我们当然不能苛求自己,但是我们的确应该要求自己不能放任。心理学上有“情绪记忆”的现象,即孩子若经常遭遇到冷落、排斥、暴力等,或许他不能清楚地记得每一件事情究竟是什么了,但是那些事情带给他的情绪却会永远沉淀下来,逐渐成为他生活和做任何事情的精神底色。也就是说,孩子经常的经历,影响着他经常的情绪;他经常的情绪,也就塑造了他稳定的性格。当然,父母偶尔对孩子发泄不良情绪,不必自责,也不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发展。但若经常为之,就会给孩子的情绪及其性格带来不良影响。
2个重要提醒
准确识别孩子的情绪
孩子口语表达能力欠缺,他的情绪常通过身体语言来传达。所以,父母能不能准确“读懂”很重要。比如有的时候,孩子打人是因为他高兴;孩子暴怒是因为他伤心。若父母只从打人和暴怒的表面行为看,可能就会挫伤孩子的热情,或者忽略他内心的需要。我们只有结合当时的情境和前因后果,才能更好地理解他真正的感受,也才谈得上给予合适的回应。
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情绪
其实,我们有时也会像个小孩一样,不小心就用自己的想法强迫孩子玩什么,或者该如何表现。我们真应该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式看待孩子的情绪。那么,情绪不会无缘无故地来,也不会无缘无故地去。所以,当孩子有情绪时,我们要完全实事求是地接受它的存在。他高兴,我们看看他为什么高兴;他发脾气,我们看看他为什么发脾气,是什么需要受到了压抑吗?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他用合理的方式实现需要。换个想法,如果我们奢望小小孩自己能控制情绪,或者抱着“你强,我比你还强,你还反啦”的心态,那我们自己岂不也成了小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