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每当要学生写作文时,常看到他们个个无从下笔、无话可说,出现这样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我认为,关键在于学生所掌握的材料太少。没有素材,再伟大的作家也写不出文章来,而材料的取得,主要来自于社会生活实践和阅读各种书刊杂志。
关键词:阅读方法 阅读兴趣 阅读习惯
南宋诗人陆游给他的爱子传授作诗的诀窍时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功夫在诗外”同样适合我们今天的中学生,每当要学生写作文时,常看到他们个个无从下笔、无话可说,出现这样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我认为,关键在于学生所掌握的材料太少。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材料,再伟大的作家也写不出文章来,而对于学生来说,材料的取得,主要来自于阅读。
一、注重课外阅读
阅读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补充,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课内是有限的,课外是无限的,学生课外阅读既能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成果,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外阅读比课内阅读更重要。我们也常常发现,一些学生知识面广,理解能力强,思维活跃,谈起写作来,别人是绞尽脑汁,而他们却是信手拈来。正是因为他们有了较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和阅读条件充实了课余生活,使自己在同学中出类拔萃。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应有意识地加强课外阅读并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二、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方法得当,读书可以少走弯路,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因此,加强指导和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也是阅读教学义不容辞的任务。
1.能使学生课外阅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有的老师为了丰富学生课外生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会开设阅读课,可结果往往大相径庭。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目的不明确,阅读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就大,针对性和有效性就小。常常是一堂课认认真真、紧紧张张,却记不得其中的一两句话,或者即使记住了一些也很快淡忘了。而为了写一篇文章的读后感就不同了,它有个明确的目的:为写作提供素材。这样的阅读是有目的的阅读。
2.能使学生课外阅读具有科学的选择性
良莠不分、不加选择是当前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突出问题。从世界名著《红与黑》、《悲惨世界》,到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倚天屠龙记》,从名人传记《尼克松传》,到言情小说《情深深雨蒙蒙》——学生课外阅读的涉猎逐渐丰富。怎样帮他们区分哪些书精读、哪些书泛读呢?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去指导,教给他们一定的方法,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必须教会少年阅读,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
三、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直接的动力,只要感兴趣的事,他们就会不厌其烦地做。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显著的年龄差异,不同年龄的学生阅读兴趣与读物性质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低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比较感兴趣,中、高年级学生对童话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减,转为对战争题材、英雄模范人物、惊险神秘之类的故事产生兴趣,且随年龄升高兴趣递增。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喜欢读一定的文学和自然知识内容的文章,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则停留在低层次的童话故事和侦探内容方面的文章。
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不同程度的求知欲,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把他们的阅读兴趣激发起来。由于我校学生全部来自农村,阅读面狭窄,学校开设了阅读课但提供给学生的读物太少、太单调,不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而我利用自己有限的条件,把世界名著、中国古典名著等拿来与学生共享,并对学生加以阅读指导,同时也结合我们所学课本、所看电视经常展开讨论。这样,由于要求不太高,大家比较容易做到,因而学生兴趣日益浓厚。学生对阅读感兴趣了,他们就会不时想着去读,阅读习惯也就很容易养成了。
四、养成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是一个人“自能读书”的重要标志,是阅读能力的一项基本功。作为农村的学生,他们的课余时间除了和同学们一起聊天追逐外,更多的是去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根据这一现象,我曾为学生订了一些比如《作文评点报》、《语文周报》之类的报纸,有时也会借来一些图书杂志让同学们传递阅读,以增加阅读量、拓宽阅读面。
我会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阅读效果,如指名读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把自己最拿手的故事讲给别人听。气氛活跃的检查活动让学生趣味盎然,从而较好地把学生完成作业的意愿、维护自己威信的自尊心等行为动机迁移到了课外阅读上来。学生由于感到阅读有成效,意识到课外阅读在他们的学习中的推动作用,是他们自身的需要而不是教师的强求责难,从而逐渐增强求知欲,并使阅读技能得到发展。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了知识,提高了自身的语文能力。
实践表明,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除了平时坚持写日记、写些小短文之外,关键是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的多了,写起文章来才会有话可说,另外还可以从所读作品中学到很多写作的技巧。因而作为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加强课外阅读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阅读方法 阅读兴趣 阅读习惯
南宋诗人陆游给他的爱子传授作诗的诀窍时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功夫在诗外”同样适合我们今天的中学生,每当要学生写作文时,常看到他们个个无从下笔、无话可说,出现这样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我认为,关键在于学生所掌握的材料太少。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材料,再伟大的作家也写不出文章来,而对于学生来说,材料的取得,主要来自于阅读。
一、注重课外阅读
阅读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补充,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课内是有限的,课外是无限的,学生课外阅读既能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成果,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外阅读比课内阅读更重要。我们也常常发现,一些学生知识面广,理解能力强,思维活跃,谈起写作来,别人是绞尽脑汁,而他们却是信手拈来。正是因为他们有了较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和阅读条件充实了课余生活,使自己在同学中出类拔萃。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应有意识地加强课外阅读并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二、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方法得当,读书可以少走弯路,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因此,加强指导和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也是阅读教学义不容辞的任务。
1.能使学生课外阅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有的老师为了丰富学生课外生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会开设阅读课,可结果往往大相径庭。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目的不明确,阅读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就大,针对性和有效性就小。常常是一堂课认认真真、紧紧张张,却记不得其中的一两句话,或者即使记住了一些也很快淡忘了。而为了写一篇文章的读后感就不同了,它有个明确的目的:为写作提供素材。这样的阅读是有目的的阅读。
2.能使学生课外阅读具有科学的选择性
良莠不分、不加选择是当前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突出问题。从世界名著《红与黑》、《悲惨世界》,到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倚天屠龙记》,从名人传记《尼克松传》,到言情小说《情深深雨蒙蒙》——学生课外阅读的涉猎逐渐丰富。怎样帮他们区分哪些书精读、哪些书泛读呢?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去指导,教给他们一定的方法,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必须教会少年阅读,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
三、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直接的动力,只要感兴趣的事,他们就会不厌其烦地做。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显著的年龄差异,不同年龄的学生阅读兴趣与读物性质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低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比较感兴趣,中、高年级学生对童话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减,转为对战争题材、英雄模范人物、惊险神秘之类的故事产生兴趣,且随年龄升高兴趣递增。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喜欢读一定的文学和自然知识内容的文章,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则停留在低层次的童话故事和侦探内容方面的文章。
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不同程度的求知欲,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把他们的阅读兴趣激发起来。由于我校学生全部来自农村,阅读面狭窄,学校开设了阅读课但提供给学生的读物太少、太单调,不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而我利用自己有限的条件,把世界名著、中国古典名著等拿来与学生共享,并对学生加以阅读指导,同时也结合我们所学课本、所看电视经常展开讨论。这样,由于要求不太高,大家比较容易做到,因而学生兴趣日益浓厚。学生对阅读感兴趣了,他们就会不时想着去读,阅读习惯也就很容易养成了。
四、养成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是一个人“自能读书”的重要标志,是阅读能力的一项基本功。作为农村的学生,他们的课余时间除了和同学们一起聊天追逐外,更多的是去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根据这一现象,我曾为学生订了一些比如《作文评点报》、《语文周报》之类的报纸,有时也会借来一些图书杂志让同学们传递阅读,以增加阅读量、拓宽阅读面。
我会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阅读效果,如指名读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把自己最拿手的故事讲给别人听。气氛活跃的检查活动让学生趣味盎然,从而较好地把学生完成作业的意愿、维护自己威信的自尊心等行为动机迁移到了课外阅读上来。学生由于感到阅读有成效,意识到课外阅读在他们的学习中的推动作用,是他们自身的需要而不是教师的强求责难,从而逐渐增强求知欲,并使阅读技能得到发展。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了知识,提高了自身的语文能力。
实践表明,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除了平时坚持写日记、写些小短文之外,关键是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的多了,写起文章来才会有话可说,另外还可以从所读作品中学到很多写作的技巧。因而作为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加强课外阅读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