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强调保护自然与尊重自然规律,注重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在工业化过程中,各国都产生了生态环境问题,其后果也颇为严重。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认识的逐步提高,为解决这些问题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其中,新加坡的生态政策颇有特色,生态环境政策或管理,对北京也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一、新加坡的历史文明及城市规划传统
说起新加坡,人们在第一时间里就会想到鱼尾狮、马六甲海峡、经济发达、金融中心、版图小、美食胜景等,同样不会被遗忘的还有“花园城市”的美誉。环境优雅、空气清新、花木繁茂、具有独特的城市风格。然而,这些并非一蹴而就,从1819年开埠到现在,中间虽历经多个不同性质的政权,但居住于此的人们始终没有忘记在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环境、塑造独特的城市风格等方面做出了应有的努力。可以说今天的新加坡是近两百年来的新加坡人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的美好果实,同时也为我们现在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不少的经验和启示。
在中国的史料中,有关新加坡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东吴康泰所撰写的《吴时外国传》,书中曾说“拘利正东行,极犄头,海边有居人,人皆有尾五六寸,名蒲罗中国”,据著名南洋史地学家许云樵先生的考证,“蒲罗中”为马来语“Pulau Ujong”的对音,意指“半岛尾端的岛屿”,即马来半岛南端的岛国,也就是现在新加坡及其周边地区,“蒲罗中”便是国人冠于新加坡的最古老的名字。
隋唐以降,随着中国海外贸易的增多,对新加坡的记载也变得越来越多,对其认识也变得逐渐具体起来,尤其在晚清以后,1819年身为英国东印度公司驻苏门答腊明古连副总督的莱佛士(Thomas Stamford Raffles)来到新加坡,随后很快开埠,其社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魏源就曾经说到:“英夷开辟新加坡,富庶闻于中国已数十年,皆不知为古时何国,阅《海录》及英夷《海图》,始知即柔佛、满剌加故墟。”新加坡的城市也就此发展起来。
此后的新加坡一直处于英国的殖民统治中,直到1941年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来势汹汹的日军很快攻占新加坡,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白思华(Arthur Ernest Percival)中将向日军投降,新加坡进入了长达三年半的日治时期。二战结束后的1945年9月,英军重回新加坡,到1946年3月,新加坡处于英国军管时期,随后很快成为直辖殖民地。1948年新加坡加入马来亚联邦,而联邦内部一系列政治动荡和事件促使新加坡人要迈向自治和独立。1959年新加坡最终取得自治,新加坡的末任总督顾德爵士任自治政府的首任元首,李光耀任首任总理。1963年,新加坡连同当时的马来亚联合邦、沙捞越、北婆罗洲共同组成了马来西亚联邦,从而完全脱离英国统治。合并后的新加坡政府与联合政府在治国理念等方面有诸多不可调节的矛盾和冲突,最后被迫于1965年8月9日推出联邦,成为独立的新加坡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Singapore),随后的新加坡人民开始了近五十年时间的奋斗历程。
长达一百多年的英国殖民统治对现今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仍有着无法磨灭的影响。基于自由贸易建立起来的新加坡极快地吸引了当时亚洲乃至世界各地的商人,他们集聚在这个原本并不广阔的土地上,使得新加坡在1822年就开始出现了无序及混乱发展的情形,为此,莱佛士开始对新加坡进行城市规划,并于当年的10月成立了第一届城市规划委员会,在英国驻新加坡工程師及土地调查员菲利普·杰克森(Philip Jackson)的协助下,莱佛士首次为新加坡制定了城市规划。总的来说,莱佛士的设想主要分以下几个部分。
首先,基于新加坡当地地形,将其设计为带状形城市,同时,在这条带状上划分不同的区域,以安置不同种族和宗教信仰的居民。在这种涉及理念的规划下,新加坡实现了功能分区和人口分区,即不仅按功能将城市分成了政府行政办公区、商业区以及居民区;还在居民区内划分出了华人及印度人区、欧洲居民区、阿拉伯、及伊斯兰居住区,并保留马来人的传统村落,将其规划在城市北郊;另外在滨海地带集中设置了码头和工业。
此外,莱佛士制定一系列管理城市的行政制定,确立规范,如长期租用土地制度、禁止赌博等;同时,还在当地设办学校、创建植物实验园等,对开埠之初的新加坡来说,这些无疑都是十分具有前瞻性的。现在的新加坡有着十分完备且详细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和法规,其相关职能机构的设置也十分细致和具体;相比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新加坡人不仅有更强的生态保护意识,还掌握着更先进的环保技术。这些或多或少都是对开埠时期历史遗产的继承,也是现今的新加坡人之所以仍能“诗意的栖居”在这片土地上的重要渊源。
二、新加坡的“好环保”理念
新加坡被称为“花园城市”已久,环保意识与英语普及程度一样,属于国民常识类。新加坡的环保理念一直贯穿着:只有带来商业利益和最大工作效能的环保才是“好环保”。
例如,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办公室空调温度都控制在26度,然而新加坡却控制在20度左右。“日本东京早就默许商务人士把西装衬衣第二颗纽扣解开,空调可上升一度的环保潜规则;北京、上海也提倡大公司采用最省电的26度。为何新加坡办公温度却如此之低?”,其实原因就在于新加坡“好环保”理念。“新加坡人认为室内温度在20度至21度间时人脑工作效率最高。即使现在提倡省电节能,新加坡人还是习惯保持‘低温’的作业环境。”
在比如,新加坡耗电量最大的美式快餐店最大特点是将草坪覆盖在建筑上,形成景观与功能性兼备的“绿色屋顶”,以此降低太阳能热负荷,提高建筑散热性。此外,还有隐藏在木墙栅栏背后的雨水收集室,用该系统灌溉屋顶草坪、清洁餐厅地板最实惠不过;而回收冷气机释放的热能也被用来加热自来水,这家公司恨不得想法子把废油也回收个上百次。
一、新加坡的历史文明及城市规划传统
说起新加坡,人们在第一时间里就会想到鱼尾狮、马六甲海峡、经济发达、金融中心、版图小、美食胜景等,同样不会被遗忘的还有“花园城市”的美誉。环境优雅、空气清新、花木繁茂、具有独特的城市风格。然而,这些并非一蹴而就,从1819年开埠到现在,中间虽历经多个不同性质的政权,但居住于此的人们始终没有忘记在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环境、塑造独特的城市风格等方面做出了应有的努力。可以说今天的新加坡是近两百年来的新加坡人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的美好果实,同时也为我们现在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不少的经验和启示。
在中国的史料中,有关新加坡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东吴康泰所撰写的《吴时外国传》,书中曾说“拘利正东行,极犄头,海边有居人,人皆有尾五六寸,名蒲罗中国”,据著名南洋史地学家许云樵先生的考证,“蒲罗中”为马来语“Pulau Ujong”的对音,意指“半岛尾端的岛屿”,即马来半岛南端的岛国,也就是现在新加坡及其周边地区,“蒲罗中”便是国人冠于新加坡的最古老的名字。
隋唐以降,随着中国海外贸易的增多,对新加坡的记载也变得越来越多,对其认识也变得逐渐具体起来,尤其在晚清以后,1819年身为英国东印度公司驻苏门答腊明古连副总督的莱佛士(Thomas Stamford Raffles)来到新加坡,随后很快开埠,其社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魏源就曾经说到:“英夷开辟新加坡,富庶闻于中国已数十年,皆不知为古时何国,阅《海录》及英夷《海图》,始知即柔佛、满剌加故墟。”新加坡的城市也就此发展起来。
此后的新加坡一直处于英国的殖民统治中,直到1941年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来势汹汹的日军很快攻占新加坡,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白思华(Arthur Ernest Percival)中将向日军投降,新加坡进入了长达三年半的日治时期。二战结束后的1945年9月,英军重回新加坡,到1946年3月,新加坡处于英国军管时期,随后很快成为直辖殖民地。1948年新加坡加入马来亚联邦,而联邦内部一系列政治动荡和事件促使新加坡人要迈向自治和独立。1959年新加坡最终取得自治,新加坡的末任总督顾德爵士任自治政府的首任元首,李光耀任首任总理。1963年,新加坡连同当时的马来亚联合邦、沙捞越、北婆罗洲共同组成了马来西亚联邦,从而完全脱离英国统治。合并后的新加坡政府与联合政府在治国理念等方面有诸多不可调节的矛盾和冲突,最后被迫于1965年8月9日推出联邦,成为独立的新加坡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Singapore),随后的新加坡人民开始了近五十年时间的奋斗历程。
长达一百多年的英国殖民统治对现今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仍有着无法磨灭的影响。基于自由贸易建立起来的新加坡极快地吸引了当时亚洲乃至世界各地的商人,他们集聚在这个原本并不广阔的土地上,使得新加坡在1822年就开始出现了无序及混乱发展的情形,为此,莱佛士开始对新加坡进行城市规划,并于当年的10月成立了第一届城市规划委员会,在英国驻新加坡工程師及土地调查员菲利普·杰克森(Philip Jackson)的协助下,莱佛士首次为新加坡制定了城市规划。总的来说,莱佛士的设想主要分以下几个部分。
首先,基于新加坡当地地形,将其设计为带状形城市,同时,在这条带状上划分不同的区域,以安置不同种族和宗教信仰的居民。在这种涉及理念的规划下,新加坡实现了功能分区和人口分区,即不仅按功能将城市分成了政府行政办公区、商业区以及居民区;还在居民区内划分出了华人及印度人区、欧洲居民区、阿拉伯、及伊斯兰居住区,并保留马来人的传统村落,将其规划在城市北郊;另外在滨海地带集中设置了码头和工业。
此外,莱佛士制定一系列管理城市的行政制定,确立规范,如长期租用土地制度、禁止赌博等;同时,还在当地设办学校、创建植物实验园等,对开埠之初的新加坡来说,这些无疑都是十分具有前瞻性的。现在的新加坡有着十分完备且详细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和法规,其相关职能机构的设置也十分细致和具体;相比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新加坡人不仅有更强的生态保护意识,还掌握着更先进的环保技术。这些或多或少都是对开埠时期历史遗产的继承,也是现今的新加坡人之所以仍能“诗意的栖居”在这片土地上的重要渊源。
二、新加坡的“好环保”理念
新加坡被称为“花园城市”已久,环保意识与英语普及程度一样,属于国民常识类。新加坡的环保理念一直贯穿着:只有带来商业利益和最大工作效能的环保才是“好环保”。
例如,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办公室空调温度都控制在26度,然而新加坡却控制在20度左右。“日本东京早就默许商务人士把西装衬衣第二颗纽扣解开,空调可上升一度的环保潜规则;北京、上海也提倡大公司采用最省电的26度。为何新加坡办公温度却如此之低?”,其实原因就在于新加坡“好环保”理念。“新加坡人认为室内温度在20度至21度间时人脑工作效率最高。即使现在提倡省电节能,新加坡人还是习惯保持‘低温’的作业环境。”
在比如,新加坡耗电量最大的美式快餐店最大特点是将草坪覆盖在建筑上,形成景观与功能性兼备的“绿色屋顶”,以此降低太阳能热负荷,提高建筑散热性。此外,还有隐藏在木墙栅栏背后的雨水收集室,用该系统灌溉屋顶草坪、清洁餐厅地板最实惠不过;而回收冷气机释放的热能也被用来加热自来水,这家公司恨不得想法子把废油也回收个上百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