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姜文自嘲道:“电影只有好看或者不好看,没有看得懂和看不懂,我的电影是酒不是三顿饭,吃惯了饭的人未必喜欢喝酒。” 姜文的电影之所以呈现出色彩斑斓,有着强烈的冲击力,具有剽悍的想象力,处处流露的幽默感,这是和姜文特殊的历史观有联系。姜文是在部队里长大的,这个出身在那个年代拥有极为特殊的意义。这种特殊的环境,让高干子弟对女性和其它男性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优越感。
关键词:优越感;飞扬跋扈;鲜血;酒
二零零七年九月,姜文的新作《太阳照常升起》横空出世:满溢的色彩,强烈冲击力的镜头,剽悍的想象力,处处流露的幽默感,歌声,军号,枪声,不断重复着雄壮与温柔,瑰丽的梦幻色彩和浪漫主义精神,以及姜文那带传奇性的血色人生观......宛如一大碗美酒,姜文用7年时间的酿造,加入了过多的想象和饱和的情感,让人亢奋,沉醉,飘逸!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已是当年的寒假了,因为之前一直没有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所以一拖再拖。看姜文的电影应该是这样一个状态:平静的心情,安静的环境,洗个澡,边上放瓶酒,一个人品着。而这次也同样不负于我的期待,惊喜之余更有震撼。从《阳光灿烂的日子》的青春悸动,《鬼子来了》中对民族性的深刻解读,到现在《太阳照常升起》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展现了姜文独特的电影表现力与创造力。
在拍摄《太》之前,姜文就扬言,我要拍一部放自己血的牛X电影。于是,我们再次看到了“风流如是,管它今夕何夕”而横空出世的姜文!电影中,姜文对太阳的迷恋让人想起了自诩太阳的尼采,尼采提出了上帝死了,天才创造了人类全部历史,姜文说旷世之作需要上帝的关照,天才让电影变得光芒万丈。尼采说,我只爱用鲜血写成的著作。我不知道姜文是否读过尼采,但是《太阳照常升起》这部电影所展现出来的美正是一种光明与放纵交织的美。无论是荒凉的西部戈壁,还是东部某小学,整部电影的用光始终是明亮的,这种基调正是日神精神的表现,生命以其光辉灿烂的一面照耀世间,美来源于普天而下的光明与亢奋,而这种光明正是生命意志的蓬勃洋溢!
为什么姜文的电影会是这样的呢?这和姜文与众不同的历史观有关,我们可以从姜文前几部作品和他的个人生活经历中可以看出些端倪来。姜文是在部队里长大的,这个出身在那个年代拥有极为特殊的意义。当普通人家的孩子都忙着上山下乡、插队落户的时候,这些部队大院里的孩子却可以轻而易举地穿上军装,成为“最可爱的人”;当同龄人都在北大荒、新疆建设兵团里修理地球的时候,他们还在北京的大街上四处游荡,去老莫餐厅吃饭,看内部电影,为了追求女孩大打出手;当文革结束,别人都为了一个返城名额争得头破血流的时候,他们又早早辞去公职开始下海经商,当起了“倒爷”。在紫禁城里的皇亲国戚被打倒之后,人们称他们为中国的“红色贵族”。直接点说,就是高干子弟。我们可以在北京的文艺圈里数出一长串名单:姜文、冯小刚、王朔、叶京……大院里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普通人当然不得而知,人们只能从《阳光灿烂的日子》、《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等带有自传性质的影视作品里窥探个大概。很显然,姜文绝不会像阿城写《棋王》那样去拍一部关于“饥饿”的电影,因为他没有这方面的体验。在姜文眼里,六十年代最大的痛苦只是不能再公开地摸女人的屁股了,但对于他人而言,则是怎样才可以填饱自己的肚子。这就是贵族和平民的差异。
这种特殊的环境,让高干子弟对女性和其它男性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在《太阳照常升起》 中也表露无疑。片中的三个女人正代表了男人心目中三种女性的形象:母亲、妻子与情人。通过母亲(周韵)的叙述,我们得知房祖名那从未露面的父亲是位战斗英雄,他只消站到女孩面前直接而简单地表达出“我看上你了”,这个全校最漂亮的女孩马上就毫无招架之力,甚至在他死去之后,还会带着腹中的遗孤从大城市来到丈夫出生的小山村生活一辈子,每天去楼顶上吟诵:“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确,昔人早已离去了,短暂的婚姻只留下一个孩子和一堆永远也寄不出去的信,上面写满了爱人的名字:“阿辽莎……”。老唐和唐妻的关系中也有相似的地方。只要男人写一封信,一个出身南洋、长在上海洋房里的华侨女孩立刻就不远万里来到大西北与他结婚。男人甚至在电影直截了当地对妻子说:“我可以把鞋搞大,也可以把你的肚子搞大。”(想到现实生活中,姜文也正是如此身体力行,真的把女主角的肚子搞大了。)婚后,男人可以与学校里风骚的女医生毫无顾忌地调情,但当妻子因为受不了冷落而红杏出墙,他立刻就端起象征男人权威的猎枪,对准妻子的头冷冷地警告:“你这样做是要出人命的!”陈冲扮演的校医则是另一种女性的代表。她风情万种,热情似火,而且来者不拒,既可以狂热地爱慕着梁老师(黄秋生),也毫不拒绝与姜文眉来眼去。她作为“情人”的代表,和周韵代表的“母亲”、孔维代表的“妻子”,共同组成了男性心目中一个完美的女性整体。《太》一片充分体现了姜文作为男性代言人对女性的话语权:男性需要的女性是三位一体的。他们既需要一个好母亲来为自己生儿育女,并且从一而终,又需要一个可以用来征服,并且能够崇拜和仰慕自己的妻子,最好还拥有一个情人来调剂日常乏味的生活。再看影片中姜文饰演的老唐——孔武有力,大男子主義,对妻子的占有大于对她的爱,对情人也不拒绝逢场作戏。他是男性权力社会中道德准则的维护者和执行者。影片从各种角度展现了老唐弹无虚发,每发必中的高超枪法。猎枪,在此成为父权和夫权的绝对象征,它不仅暗示了男性强大的性能力,也成为对更弱势的同性以及小辈们炫耀武力的手段。
姜文一直是个很牛的人,很强势,这几乎已经成为他一种固定的形象而被媒体定格。诚然姜文是优秀的他的演技与导演水平可以进入中国一流演员与一流导演的行列。但在某种程度上,他的“牛”“拽”并非完全来自于他的才华本身,而是源自一种与生俱来的强烈优越感,一种对女性和弱势同性的优越感,一种贵族对于平民的优越感。
现在有各种各样关于《太阳照常升起》的评论,其中的焦点在于影片的接受度上,许多人说这是一部看“不懂”的电影,与姜文以前的电影风格截然不同,跳跃的节奏、跳跃的故事、绚烂的色彩,不少人认为音乐、画面好的没话说,但很多段落却看不懂。这的确是个事实,因为《太阳照常升起》本身就不是给所有人准备的娱乐大餐,姜文把过多的信息、饱和的情感、漫溢的空间统统放入这部结构和节奏都非常西化的作品中,从而让这部电影形成一种分层的理解肌理,你能看到哪一层都是你自己的理解。对此,姜文自嘲道:“电影只有好看或者不好看,没有看得懂和看不懂,我的电影是酒不是三顿饭,吃惯了饭的人未必喜欢喝酒。”他太关注自己的生活,这是一个坚硬、霸道或者有点自恋的姜文,他的飞扬跋扈、他的细腻真诚都在这部新作里有所呈现。在中国,姜文的地位和名声就像西方的马龙·白兰度一样——他倨傲,强悍,他洒脱,自由,俨然就是“巴顿将军”。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那样的百感交集,《鬼子来了》是那样的反传统,到了《太阳照常升起》我开始慢慢走入姜文的内心了,它是那样的隐晦和绚丽。喜欢姜文的电影,一如喜欢看他大大咧咧地来来去去,对你永远表现出一种轻蔑与漠视。
作者简介
操健词,金华市孝顺高级中学,中学二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教育学
(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孝顺高级中学)
关键词:优越感;飞扬跋扈;鲜血;酒
二零零七年九月,姜文的新作《太阳照常升起》横空出世:满溢的色彩,强烈冲击力的镜头,剽悍的想象力,处处流露的幽默感,歌声,军号,枪声,不断重复着雄壮与温柔,瑰丽的梦幻色彩和浪漫主义精神,以及姜文那带传奇性的血色人生观......宛如一大碗美酒,姜文用7年时间的酿造,加入了过多的想象和饱和的情感,让人亢奋,沉醉,飘逸!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已是当年的寒假了,因为之前一直没有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所以一拖再拖。看姜文的电影应该是这样一个状态:平静的心情,安静的环境,洗个澡,边上放瓶酒,一个人品着。而这次也同样不负于我的期待,惊喜之余更有震撼。从《阳光灿烂的日子》的青春悸动,《鬼子来了》中对民族性的深刻解读,到现在《太阳照常升起》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展现了姜文独特的电影表现力与创造力。
在拍摄《太》之前,姜文就扬言,我要拍一部放自己血的牛X电影。于是,我们再次看到了“风流如是,管它今夕何夕”而横空出世的姜文!电影中,姜文对太阳的迷恋让人想起了自诩太阳的尼采,尼采提出了上帝死了,天才创造了人类全部历史,姜文说旷世之作需要上帝的关照,天才让电影变得光芒万丈。尼采说,我只爱用鲜血写成的著作。我不知道姜文是否读过尼采,但是《太阳照常升起》这部电影所展现出来的美正是一种光明与放纵交织的美。无论是荒凉的西部戈壁,还是东部某小学,整部电影的用光始终是明亮的,这种基调正是日神精神的表现,生命以其光辉灿烂的一面照耀世间,美来源于普天而下的光明与亢奋,而这种光明正是生命意志的蓬勃洋溢!
为什么姜文的电影会是这样的呢?这和姜文与众不同的历史观有关,我们可以从姜文前几部作品和他的个人生活经历中可以看出些端倪来。姜文是在部队里长大的,这个出身在那个年代拥有极为特殊的意义。当普通人家的孩子都忙着上山下乡、插队落户的时候,这些部队大院里的孩子却可以轻而易举地穿上军装,成为“最可爱的人”;当同龄人都在北大荒、新疆建设兵团里修理地球的时候,他们还在北京的大街上四处游荡,去老莫餐厅吃饭,看内部电影,为了追求女孩大打出手;当文革结束,别人都为了一个返城名额争得头破血流的时候,他们又早早辞去公职开始下海经商,当起了“倒爷”。在紫禁城里的皇亲国戚被打倒之后,人们称他们为中国的“红色贵族”。直接点说,就是高干子弟。我们可以在北京的文艺圈里数出一长串名单:姜文、冯小刚、王朔、叶京……大院里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普通人当然不得而知,人们只能从《阳光灿烂的日子》、《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等带有自传性质的影视作品里窥探个大概。很显然,姜文绝不会像阿城写《棋王》那样去拍一部关于“饥饿”的电影,因为他没有这方面的体验。在姜文眼里,六十年代最大的痛苦只是不能再公开地摸女人的屁股了,但对于他人而言,则是怎样才可以填饱自己的肚子。这就是贵族和平民的差异。
这种特殊的环境,让高干子弟对女性和其它男性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在《太阳照常升起》 中也表露无疑。片中的三个女人正代表了男人心目中三种女性的形象:母亲、妻子与情人。通过母亲(周韵)的叙述,我们得知房祖名那从未露面的父亲是位战斗英雄,他只消站到女孩面前直接而简单地表达出“我看上你了”,这个全校最漂亮的女孩马上就毫无招架之力,甚至在他死去之后,还会带着腹中的遗孤从大城市来到丈夫出生的小山村生活一辈子,每天去楼顶上吟诵:“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确,昔人早已离去了,短暂的婚姻只留下一个孩子和一堆永远也寄不出去的信,上面写满了爱人的名字:“阿辽莎……”。老唐和唐妻的关系中也有相似的地方。只要男人写一封信,一个出身南洋、长在上海洋房里的华侨女孩立刻就不远万里来到大西北与他结婚。男人甚至在电影直截了当地对妻子说:“我可以把鞋搞大,也可以把你的肚子搞大。”(想到现实生活中,姜文也正是如此身体力行,真的把女主角的肚子搞大了。)婚后,男人可以与学校里风骚的女医生毫无顾忌地调情,但当妻子因为受不了冷落而红杏出墙,他立刻就端起象征男人权威的猎枪,对准妻子的头冷冷地警告:“你这样做是要出人命的!”陈冲扮演的校医则是另一种女性的代表。她风情万种,热情似火,而且来者不拒,既可以狂热地爱慕着梁老师(黄秋生),也毫不拒绝与姜文眉来眼去。她作为“情人”的代表,和周韵代表的“母亲”、孔维代表的“妻子”,共同组成了男性心目中一个完美的女性整体。《太》一片充分体现了姜文作为男性代言人对女性的话语权:男性需要的女性是三位一体的。他们既需要一个好母亲来为自己生儿育女,并且从一而终,又需要一个可以用来征服,并且能够崇拜和仰慕自己的妻子,最好还拥有一个情人来调剂日常乏味的生活。再看影片中姜文饰演的老唐——孔武有力,大男子主義,对妻子的占有大于对她的爱,对情人也不拒绝逢场作戏。他是男性权力社会中道德准则的维护者和执行者。影片从各种角度展现了老唐弹无虚发,每发必中的高超枪法。猎枪,在此成为父权和夫权的绝对象征,它不仅暗示了男性强大的性能力,也成为对更弱势的同性以及小辈们炫耀武力的手段。
姜文一直是个很牛的人,很强势,这几乎已经成为他一种固定的形象而被媒体定格。诚然姜文是优秀的他的演技与导演水平可以进入中国一流演员与一流导演的行列。但在某种程度上,他的“牛”“拽”并非完全来自于他的才华本身,而是源自一种与生俱来的强烈优越感,一种对女性和弱势同性的优越感,一种贵族对于平民的优越感。
现在有各种各样关于《太阳照常升起》的评论,其中的焦点在于影片的接受度上,许多人说这是一部看“不懂”的电影,与姜文以前的电影风格截然不同,跳跃的节奏、跳跃的故事、绚烂的色彩,不少人认为音乐、画面好的没话说,但很多段落却看不懂。这的确是个事实,因为《太阳照常升起》本身就不是给所有人准备的娱乐大餐,姜文把过多的信息、饱和的情感、漫溢的空间统统放入这部结构和节奏都非常西化的作品中,从而让这部电影形成一种分层的理解肌理,你能看到哪一层都是你自己的理解。对此,姜文自嘲道:“电影只有好看或者不好看,没有看得懂和看不懂,我的电影是酒不是三顿饭,吃惯了饭的人未必喜欢喝酒。”他太关注自己的生活,这是一个坚硬、霸道或者有点自恋的姜文,他的飞扬跋扈、他的细腻真诚都在这部新作里有所呈现。在中国,姜文的地位和名声就像西方的马龙·白兰度一样——他倨傲,强悍,他洒脱,自由,俨然就是“巴顿将军”。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那样的百感交集,《鬼子来了》是那样的反传统,到了《太阳照常升起》我开始慢慢走入姜文的内心了,它是那样的隐晦和绚丽。喜欢姜文的电影,一如喜欢看他大大咧咧地来来去去,对你永远表现出一种轻蔑与漠视。
作者简介
操健词,金华市孝顺高级中学,中学二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教育学
(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孝顺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