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小说解读路径

来源 :中学语文·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may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了“思维发展与提升”等语文核心素养,为了有效实现“思维发展与提升”核心素养,教师要充分利用所有的教学环节,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落到实处。针对当前小说教学中的问题,本文根据朱迪斯·朗格提出的“文学想象”教学理论,总结出了一些小说作品解读的路径。希望这些小说解读路径可以为一线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启发。
   关键词 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阅读教学;小说解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提出了“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语文核心素养,并且阐述了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内涵: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通过对教材中所选篇目体裁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小说是语文教材中最常见的文学体裁。小说的虚构性特征最能够训练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小说教学也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探索出一条解读小说的路径,对我们通过小说教学落实“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要求显得十分必要。
   目前小说教学依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首先,解读主体的偏移化。由于长久以来形成的教学惯性,我们在解读小说的时候,容易以自己的解读代替学生的解读,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实际上的教学逻辑仍然是灌输式教学。这种方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忽略了知识的建构性特点。而这种教师主导一切的小说解读,使得小说解读丧失了趣味性与开放性,也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其次,解读思路的碎片化。我们在解读小说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解读思维路径,往往局限于小说的三要素分析,而不能从更高维度去解读小说。这就使小说的解读变得碎片化和浅表化,而无法让学生在真正的小说解读之旅中获得思维的提升。最后,课堂互动的形式化。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经常会提出一些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同时也会安排一些讨论任务丰富课堂活动,但是教学效果仍不够理想的。因为教师提的问题不是学生思考的问题,同时不管学生持有什么样的观点,最后的结果仍然是教师的答案是对的。简而言之,我们在进行小说教学之前,已经准备好了完整的答案。而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流程与问答,都是为了指向自己将要提供的结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讨论就成了形式,学生回答的兴趣受到了伤害,学生提问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因此,为教师解读小说提供一个思考路径,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一、坚持一个理念
   教师要充分相信文学课的本质是一场对想象世界的探索,它具有很多的可能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理解与表达,不要强求学生靠近自己的理解或教参上的标准理解,相信他们是合格的思考者。强求整齐划一的理解,会伤害文学的趣味性和启发性,同时会阻碍学生文学思维的发展。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探索文本中想象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在关键的时候启发学生进行联想,或者在画龙点睛的时候进行升华。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理解,充分调动他们思考与探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管他们的理解是深刻是还肤浅,是全面还是不全面,这都是他们文学思维起点的种子,要耐心地培养他们思维的深刻性与多样性。当然课堂的生成性变强了,更加考验教师的教学机智与学识修养。
   以高中课文《屈原列传》为例。
   教师提问:“初读文章之后,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1:楚王为什么由信任屈原变成疏远屈原?
   学生2:屈原在被“绌”的日子里,他有没有反思过自己?
   学生3:忍辱负重,委屈求全是不是一个成熟政治家的必修课?
   学生4:选择远离朝廷甚至是自杀,是不是一个政治家的正确的选择?
   学生5:忠臣屈原被“怀王”和“顷襄王”都不待见?
   学生6:如何处理君臣矛盾?如何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如何处理“自己”与“自己”之间的关系?
   学生7: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的修养”,他应该是什么样的?
   学生8:屈原为什么把一手好牌打烂了?最后把自己最爱的国家与君王都送给了对手。
   通过以上的教学片断,我们发现,学生的视角和老师的视角是有很大差别的,他们关注的点和想弄清的问题其实才是他们内心最真实的反应。我们也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中蕴含着很多的教育价值。从中我们会发现学生的迁移能力,发现学生“三观”中的困惑。认真地对待和解决这些问题,才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这种开放式的解读,不仅可以发掘学生提问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还可以真正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了解两种思维
   文学体验中存在两种思维:主观思维和客观思维。所谓的主观思维就是指对文本的解读要能够“入乎其中”,在文本中经历想象构建的过程。比如多角度的探索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等等。所谓的客观思维是指对文本的解读要“出乎其外”,跳出文本对文本进行客观评价的过程。如对文章的人物、情节、艺术技巧、主题的意义等进行评價等等。总之,我们既要带领学生进入文本中的想象世界,去探索一切可能,又要能够和文本保持一个距离,以批判性的眼光去评价与文本有关的一切信息。
   以高中课文《屈原列传》为例。针对两种思维,教师可以布置两组问题。针对主观思维的训练,教师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1:如果你是君王,你为什么选择相信上官大夫的话?
   问题2:如果你是屈原,面对君王的不信任,你会怎么做?
   问题3:如果你是屈原的同事,你会怎么劝他?
   问题4:如果你是那个渔父,你觉得如果才能挽留屈原?
   针对客观思维的训练,教师则可以提出如下几个问题。
   问题1:你如何评价屈原?
   问题2:你如何评价两任君王与亡国的关系?    问题3:你如何评价渔父的处事态度?
   问题4:你如何评价太史公的叙事技巧?
   问题5:读完《屈原列传》你最想说什么?分别对两任君王、屈原、郑袖等小人以及渔父写一段话。
   通过这两组问题的探索,学生既可以深入文本,站在不同的视角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而且可以跳出文本之外,对文章进行深刻的评价,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注意四个原则
   第一,学生是想象构建的主体。在文学的探索过程中,学生才是想象构建的核心。教师要引导他们利用一切直接或间接的经验,独立思考或相互交流,构建对文章的想象。教师要耐心地倾听他们的表述,引导他们借鉴别人的观点,从多角度和批判性的思维去看问题。同时要充分肯定他们的表达,增强他们表达的兴趣和能力。第二,重视提问的能力。目前很多学生只是被动地随着教师的提问而参与文本探讨,渐渐地丧失了提问的兴趣和能力。提问的兴趣和能力,是探究文学想象世界的必备能力。它表明学生正在思考文本的不确定性,以及将会探讨可能性,正走向通往优秀读者的路上。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提问的兴趣和能力,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并且引导他们渐渐地提出有质量、值得探讨的问题。第三,重视讨论的能力。一个人的理解和认识,总是存在局限性。讨论可以使学生借鉴别人的思想,从不同的角度去反思并完善自己的观点,从而深化认识,超越自己原有的理解。同时在讨论中,还要培养学生彼此尊重,坦诚合作交流,有礼有力、有节有据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第四,重视多角度批判性地探索。在对文本的探讨中,引导和鼓励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可以提高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观点的深刻性与全面性。
   四、参考五个立场
   第一,文本之外与进入想象。预习阶段学生可以思考以下内容:全面地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写下阅读收获;写出想探讨的问题;充分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写下自己的联想;评价文中的内容和形式。第二,文本之内与进入想象。首先,解决学生问题。在充分的预习之后,让不同的学生小组,相互阅读彼此的阅读收获,一起探讨彼此的问题。最后推荐学生谈自己的收获,把小组解决不了的值得探讨的疑惑,交由全班讨论。其次,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充分地使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探讨,独立思考或相互交流,探讨文学世界的可能性,不断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第三,擺脱文本与反思认识。我们对文学世界的探讨,是为了使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变得地更好。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文本的世界里走出来,不仅要回归到自身的思想观念,还要回归到社会责任上。第四,想象的抽离与经验的客观化。我们要把作品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客观化,去反思、分析、评价。比如评价文章中的写作技巧、文本结构、文学典故等等。第五,想象的转移与超越。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相对完整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迁移,应用到新的想象构建之中。当然这五种立场不是以线性序列的方式出现的,而是以随机的方式出现在阅读、讨论、写作和反思之中。
   总之,小说是一门充满想象力的文学体裁,也像是一个充满新奇发现的迷雾森林。当我们身处其中,应该像个局中人一样去体会人物的喜怒哀乐,达到一种情感的共鸣与陶冶。同时我们又要像一个充满好奇心的侦探,根据文章中的蛛丝马迹,打开我们的思维,去建构我们对文章的理解,探索不同的可能性视域。因此当我们在带领学生解读小说的时候,构建自己的解读路径,对于落实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摘 要 只有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自觉规范地使用我们的母语,才能更有助于人们交流沟通、提升思维认知和传承文化记忆。以针对性、知识性、可读性见长的《咬文嚼字》杂志一针见血地剖析各类语文差错,在引领规范运用语言文字上起到了较大的作用。本文以《咬文嚼字》发布的“2020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为例,从中也发现了在语言文字运用上有欠规范的问题,对此,笔者探究这些“语文差错”,从中找到一些常见词语使用错误
期刊
摘 要 任务型阅读是新课改形势下提出的一种有效阅读方法和策略。学生通过任务的引导成为阅读主体,积极加工,主动阅读,更好地理解整本书的内容和情节,形成对文本的深刻理解。教师要围绕整本书内容、结构框架、思想主题、人物形象以及艺术特色几个角度来设计问题,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投入到文本阅读过程中,在字里行间感受语言表达的奥妙和内涵。本文主要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探究了任务型阅读在整本书阅读中的运用,促进
期刊
摘 要 小说类文本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中考现代文阅读常考的题型。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解读小说,探究小说文本内在的深刻意蕴是小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借助叙事学理论,立足小说的故事情节,从叙事语言、叙事视角、叙事时空三个层面,探究小说文本的独特性。   关键词 叙事学理论;小说教学;教学实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紧扣文体特征进行阅读,提升学生
期刊
摘 要 “整本书阅读”是语文新课标对中学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整本书阅读”的良好习惯,在教学中理清整本书中的人物关系;通过问题引领,指导学生追根溯源,深入理解文本,自主寻找问题的答案;通过文本与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深层对话,从而深刻领会作品的主旨,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 阅读教学;经典阅读;“整
期刊
摘 要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戏剧类的文本,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继承和弘扬世界戏剧文化传统。教师在戏剧文学的教学中需要开发出戏剧这一文体的多重教学价值,多渠道地丰富学生的课程资源。下面笔者以“良知和悲悯”专题教学为例,探讨了提升戏剧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 戏剧文本;教学策略;专题教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了18个学习任务群,其中“文学阅读和写作”是重要的任
期刊
摘 要 阅读可以开拓一个人的眼界,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能力,可以提升一个人的品味,可以丰富一个人的人生。在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时,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挑选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品味,还要适当地举行一些课堂阅读活动,以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阅读在学生中间形成良好的风气。   关键词 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形式   阅读可以开拓一个人的眼界,可
期刊
摘 要 小说是中学语文教材中一种重要的文体形式,对小说作品进行解读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小说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因此,在解读小说的情节突转中,我们可以从照应和伏笔两个方面入手,从人物和情感态度的变化中探究作品的内涵,挖掘作品的主题思想,仔细体察情节中的矛盾冲突,深刻体会小说情节叙述的巧妙,从而开发出小说阅读的教学价值。   关键词 小说阅读;情节突转;照应;伏笔  
期刊
摘 要 名著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名著阅读兴趣,以任务单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给学生传授名著阅读的方法技巧,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展示学生的名著阅读成果,以此推动名著阅读的顺利开展,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为未来的成长打好人生的底子。   关键词 名著阅读;激发兴趣;阅读方法;实践活动  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一味
期刊
摘 要 文言文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文言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在开展教学时要突出文章的中心,让学生深入了解文本的内容;通过游戏诵读,加深学生的印象;运用影像图片动态呈现文本内容,还原真实的文章情境;通过情境代入,促进学生的深层理解。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教学效率,推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诵读教学;情
期刊
摘 要 在目前的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着主题不明、思路不清、选材不当、表达混乱等问题,这些问题从表面上看是写作问题,实际上是反映出学生思维上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缺陷,因此,在高中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写作思维的训练,帮助学生提升思维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对写作思维的训练方法进行了粗浅的探索。   关键词 写作教学;写作思维;教学方法   在写作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