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情节突转的层次分析

来源 :中学语文·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uxun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说是中学语文教材中一种重要的文体形式,对小说作品进行解读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小说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因此,在解读小说的情节突转中,我们可以从照应和伏笔两个方面入手,从人物和情感态度的变化中探究作品的内涵,挖掘作品的主题思想,仔细体察情节中的矛盾冲突,深刻体会小说情节叙述的巧妙,从而开发出小说阅读的教学价值。
   关键词 小说阅读;情节突转;照应;伏笔
   小说阅读中,常常会给人一种出人意料的情节变化,给人的心里带来巨大的冲击,推动人物性格的完善和主题的凸显,能收到很好的審美效果。这种情节的跌宕起伏打破了读者的惯性思维,着重在一个“突转”上发力,是构思的神来之思,我们称之为“情节突转”。在小说创作和欣赏中,“文忌直,转则曲;文忌弱,转则健;文忌腐,转则新”,清代学者代明伦的话点名了情节突转的妙处,它赋予了小说艺术曲折灵动的感染力。我们在欣赏小说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情节突转带来的人物形象和主题上的创新,就能很好地解读小说中的层次结构,分步骤地解读出小说的主题。
   情节突转的层次分析,应该梳理出围绕“突转”在小说人物形象、内涵营造、艺术神韵等方面的变化。小说在“突转”的前后,人物的言行往往会有伏笔、照应,人物的世界会有大的转变,主题思想也随之发生变化,从这三个角度欣赏小说的层次,就能做好小说的深度解读。
   从照应和伏笔入手,梳理情节中人物的发展变化。在小说情节发展中,结局的出乎意料,作者会在前文里进行预设和提示,在相似、相关甚至相同之处轻轻一点,看似无意,实际上是语言逻辑和生活逻辑上的严谨,结构的浑然一体。例如《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情节突转”在贝尔曼雨夜画一片假树叶挽救了苏艾,但却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这一情节的合理性,体现在文章的照应和伏笔中。在前面的叙述中,多次出现预设,看似闲笔,实际上是作者有意识安排的伏笔。比如,文中有“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呢?”这里交代叶子可能是假的,是画上去的。小说叙述中,“经过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在风吹雨打下,叶子仍能“贴”在墙上,此处既是伏笔也是照应,也说明叶子是假的。另外,“她们看到了墙上那片孤零零的藤叶仍旧依附在茎上”一句,其中“依旧”一词照应前面“狂风暴雨”又说明此时叶子依然傲立墙头,很容易让人猜想到是画上去的。这样,结尾处揭示谜底,才让人恍然大悟,惊叹小说家的艺术魅力。当然,这不仅是伏笔上的效果,还关乎主题,这样处处设计,也烘托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和人性主题,松紧有度,富有张力,也符合人物的真实的鲜活的特征。当然,情节突转应该符合生活事实和情感逻辑上的要求,不能让读者感觉很突兀,更不能让读者产生荒诞离奇之感,应该是看似无意的点拨,又符合生活逻辑和常识,能烘托和推动发展,符合小说的情感和人物形象的总体要求。
   情节突转的层次分析,还要考虑情节发展中的人物和事件发展中的态度变化,要符合小说内涵的营造。一篇优秀的小说,一定是小说三要素各个方面都要考虑,情节突转也不例外。突转的情节层次分析,从更深一层看,就要联系人物的情感发展、态度认同等,这样就能把握好情节的内涵和作者构思小说时的艺术用心,这对品读人物很有好处。如《最后的常春藤叶》的前半部分,主人公贝尔曼艺术上技术很一般,“他耍了四十多年,仍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的距离,连她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连他的肖像都是邋遢、丑陋的,事业上也只是做点商业画和广告画什么的。其实,他非常的热爱生活,对琼珊和苏艾很热心的保护,“像一只看门老狗”,强悍的外表下潜藏着温柔善良的心灵,他追求的艺术,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心灵和生命的杰作,最终画出了一枚叶子,这成了他生命的杰作,这样有血有肉的人物,才是真正的艺术家。在给读者造成心理落差的同时,也使人物一跃而成为一位大英雄,使人物的前后落差得以对接。从另一个方面看,苏艾也是正直人物,乐观坚强,她也呵护琼珊,熬汤送药,但对好友的想死一筹莫展,而老贝尔曼阅历丰富,他看出琼珊的心理症结之所在,从心理救助上解决问题,也衬托和丰富了贝尔曼的高大形象。
   从主题上看,把握情节突转可以读懂小说的思想价值。小说的文本研读,不是仅仅在人物本身,小说要概括出“一类人”的特征,即小说的象征意义和文化意义。小说的情节,通过具体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展示,但它最重要的是社会生活意义的挖掘。情节突转部分的思想指向,决定了人物的心理、动作、神态等变化,每个细节中都折射出思想主题,一步步揭示它的层次内涵。比如,突转讲的是哪一类人、事、景,在生活、社会、人性和人生方面给读者提供了哪些思考,有哪些代表性和普遍意义,是针对什么问题问的,有哪些深层原因,给人怎样的启示等等。解读文本时,我们可以理出三、四个层次,从重点、方法以及阅读价值方面进行分析。小说的重点,不仅要看写了什么,而是要揣摩人物形象和心理,比较出时代背景下人物的典型意义。还要找到解读的方法,即一篇小说的角度,选择细节描写和行动心理,采用抓主干法、剖析关键词法、找线索法等等,合作讨论,将疑点和难点一一落实。阅读的思想价值,需要在小说的人物和情节中提升,将小说的主题意义和作者的思想指向和动机进行挖掘,引导出本文的思想价值和观点态度。
   解读小说,还要关注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内心和潜台词的处理。文学作品的特点之一,能解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成段的描写和心理活动及暗示,比起小说中的情节,心理描写更容易被读者解读,这种方式也更简便。人物的内心世界对情节起着很好的暗示和推动作用。作品中的心理描写,连成一线,通过表情、动作传递,暗含大量的与主题有关的信息和潜台词,而这些内容和主题关系密切,并自成体系,通过对描写内容和对象的揣摩,我们可以感受到角色的内心变化和时代要求,也增强了可读性和主题的戏剧性。
   当然,解读小说要遵循小说的三要素,从情节的过程入手,看情节的独到之处,同时看小说主要的矛盾点在哪里,转折点安排在何处?一切的细节都没有偶然性的成分,都是为了照应和伏笔的需要。最重要的不是外部世界的突转,而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幻,环境有何特征?小说的神韵如何品读?这些具有小说普遍意义的教学价值,是小说情节突转的关键所在。在培养阅读能力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改变角色,设身处地感受主人公的情感和心理的变化,在突转中体悟小说主题的深度。
其他文献
一、案例背景  散文是介于文章和文学之间的文类,它叙写“这一位”作者的所见、所闻,表达“这一位”作者在独特境遇中的所思、所感。王荣生教授指出:“阅读散文,自始至终都在散文的里面,我们阅读散文,是感受作者所见所闻,是体认作者所感所思。散文流露作者的心扉,读者以自己的心扉打量散文,阅读散文是心与心的碰撞、交感。”①散文是我国中学阅读教学的主导文类,散文教学教什么?怎么教?该如何立足文本特质与学生学情?
期刊
摘 要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它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但就现阶段初中阅读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阅读教学的效果极为不佳,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阅读能力都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增强。开展群文阅读能在优化语文教学的内容、模式、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阅读教学的整体质量。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的有效指导策略,以此推动群文阅读教学的稳步开
期刊
摘 要 诗词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一首诗词,置于小学教材中,是一种教法;置于中学教材中,则是另一种教法。换言之,同一篇作品,如果放在不同单元中,承载的教学目标也必定有区别。组织教学,需要教师以新课程标准为基础,从“文本”出发,综合考量“客观世界”“作者”“读者”等要素,紧扣文本功能,整体把握教学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诗词教学;文本功能  新版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期刊
摘 要 高中生的思维发展现状不容乐观,部分学生的思维呈现模糊化、浅表化特征。“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落实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组成重要部分。有鉴于此,笔者以“生”为本,尝试从巧设视听情境、营造质疑情境、打建比较情境、构筑体悟情境等四个维度,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意象情景的营造中,内在意蕴的揣摩中,人物情感的传达中,逐步培育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等语文思维,进而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
期刊
摘 要 只有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自觉规范地使用我们的母语,才能更有助于人们交流沟通、提升思维认知和传承文化记忆。以针对性、知识性、可读性见长的《咬文嚼字》杂志一针见血地剖析各类语文差错,在引领规范运用语言文字上起到了较大的作用。本文以《咬文嚼字》发布的“2020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为例,从中也发现了在语言文字运用上有欠规范的问题,对此,笔者探究这些“语文差错”,从中找到一些常见词语使用错误
期刊
摘 要 任务型阅读是新课改形势下提出的一种有效阅读方法和策略。学生通过任务的引导成为阅读主体,积极加工,主动阅读,更好地理解整本书的内容和情节,形成对文本的深刻理解。教师要围绕整本书内容、结构框架、思想主题、人物形象以及艺术特色几个角度来设计问题,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投入到文本阅读过程中,在字里行间感受语言表达的奥妙和内涵。本文主要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探究了任务型阅读在整本书阅读中的运用,促进
期刊
摘 要 小说类文本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中考现代文阅读常考的题型。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解读小说,探究小说文本内在的深刻意蕴是小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借助叙事学理论,立足小说的故事情节,从叙事语言、叙事视角、叙事时空三个层面,探究小说文本的独特性。   关键词 叙事学理论;小说教学;教学实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紧扣文体特征进行阅读,提升学生
期刊
摘 要 “整本书阅读”是语文新课标对中学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整本书阅读”的良好习惯,在教学中理清整本书中的人物关系;通过问题引领,指导学生追根溯源,深入理解文本,自主寻找问题的答案;通过文本与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深层对话,从而深刻领会作品的主旨,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 阅读教学;经典阅读;“整
期刊
摘 要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戏剧类的文本,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继承和弘扬世界戏剧文化传统。教师在戏剧文学的教学中需要开发出戏剧这一文体的多重教学价值,多渠道地丰富学生的课程资源。下面笔者以“良知和悲悯”专题教学为例,探讨了提升戏剧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 戏剧文本;教学策略;专题教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了18个学习任务群,其中“文学阅读和写作”是重要的任
期刊
摘 要 阅读可以开拓一个人的眼界,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能力,可以提升一个人的品味,可以丰富一个人的人生。在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时,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挑选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品味,还要适当地举行一些课堂阅读活动,以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阅读在学生中间形成良好的风气。   关键词 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形式   阅读可以开拓一个人的眼界,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