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判断一个创业公司的未来发展?只要将这个公司的所有用户进行“分级筛选”,找准用户版图当中的核心忠实用户。有什么样的核心用户,就有什么样的公司未来。这里,我将核心用户分为五个层次:
1.“捆绑式”核心用户
不知你是否发现,一些服务行业比如健身房、洗脚城、商务会所特别热衷于发会员卡?
比如很多健身房,会员要比散客优惠30%以上,那么大的优惠幅度,当然愿意一次性交一笔费用,办会员卡。等你办了会员卡,却发现自己并不是经常去健身房,因为健身房搞来搞去都是那几个项目,去三五次就觉得没意思了。
健身房用那么大的折扣诱使你花钱办会员卡,为何?那是一种“商业阴谋”。
健身房老板知道你是三分钟热度,就设法让你那有热度的“三分钟”尽量热起来,趁着热度消退之前把你的钱赚到手。
健身房安排的男女教练,奔放、性感,可以瞬间激起你的冲动(主要就是针对缺少异性朋友陪的白领);本来费用是150元的,非要强调散客250元,是你办了会员卡才150元。(因为人性当中对已得到的东西是不敏感的,但是对可能失去什么东西是非常敏感的。)
健身房、洗脚城、商务会所都是创造那种昙花一现的价值。等你成了会员、付钱以后,就像被“绑架”了,被动成了他们的核心用户。
世界上最善于“绑架用户”的,是苹果公司。
苹果产品越卖越贵,用户忠诚度在不断透支。包括苹果iPhone、iPad,每一款新产品上市,都有一些多余的或者不够成熟的功能。但它就是有办法让你“一见钟情”,那是一种诱饵。
激发短暂的快感,之后是漫长的无聊。
可是,很多人还会给苹果产品昙花一现的价值买单。为何?如果你现在换成安卓手机,一来你要重新适应,学习成本很高;二来你的手机、电脑、iPad之间的那种无缝连接和资料共享的体验,就会损失不少,更别提你有很多数据在云端储存。长期以来,你不知不觉被苹果公司“绑架”。
2.“诱导式”核心用户
多年以来,商家捕获用户的惯常手段,就是不断提升运营效率、压低成本、甚至补贴用户以获取用户流量。低价,是对用户流量最好的诱导。
因为路越修越宽、车越来越多,高运营效率、低消费价格诱导用户过来,一段时间内是可行的。
沃尔玛快速崛起,就是看到了一个大趋势——开车上班的工薪阶层越来越多,他们对价格特别敏感,但不在乎地方远。
在沃尔玛创立之前,美国零售业的毛利率是45%才能赚钱,因为在最繁华的地方开商场才有用户流量,这个成本就特别高了。沃尔玛做了一个小创新——将商场开到了城乡结合部,找一些仓库简单装修就开业,大幅降低场租、店租。这样一来,沃尔玛在销售毛利率是15%左右的情况下也能赚钱。
小米CEO雷军、“股神”巴菲特最看好的Costco(好市多),做法更加过分——任何一个商品只挣1%到14%,如果任何一个商品的毛利率超过了14%都需要CEO特别批准。他们这样一个大型连锁超市,只需要6.5%的毛利率就能突破赢利点。
Costco主要做到了三点:
一、瞄准中产阶级,美国有3亿人,他们只服务其中5000万人。
二、店里商品琳琅满目,每个产品却只有两三个品牌,但非常精致,用户不用怎么思考,就直接选好,节省了很多时间。
三、价格绝对公道,Costco主要赚用户“会员费”,而会员用户则得到美国绝无仅有的物美价廉。
沃尔玛鎖定的核心用户,是开车上班、对价格敏感的工薪阶层;Costco锁定的核心用户,是对生活品质、时间敏感的中产阶层。这都是非常庞大的消费群体,而且很容易将用户流量“诱导”过来。
后来,美团、饿了么也选择采取类似策略,但他们面临的竞争形势已发生很大变化。平台之间、商户之间经过充分竞争,产品价格已经低得压到骨头了,平台、商户还要不断补贴用户以吸纳、维持流量。这导致整个餐饮产业链,几乎是整体亏损的。可见,目前开发“诱导式”核心用户的手段已经没多少潜力可挖。
3.“享受型”核心用户
沃尔玛、Costco以及各种类型的电商公司,基本上要用账面上可见的好处来吸纳用户,而真正具有强大用户黏性的,其实是更侧重心理影响的用户服务。
马云说过:“服务是世界上最昂贵的产品。”
亚马逊吸纳核心用户就不是侧重便宜,而是服务。亚马逊在2005年就推出Prime会员服务,当时的会员年费是79美元,2014年涨到99美元。会员享受到的主要好处,最初就是物流免费、而且特别快,包括任意金额免美国境内运费,出库后美国境内2日送达等会员权益。
后来,Prime会员享受到的服务更加多样化,比如无限量的电视和电影节目观看资格、超过35万本Kindle电子书免费下载以及不时会推出的prime会员专享活动等等。更重要是,形成了庞大的用户数据能力,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更加智慧、精准、个性的用户体验创设。亚马逊几乎所有的产品和服务升级,都是围绕Prime会员展开的,2017年亚马逊首次公布Prime会员订单量(全年超过了50亿件)。
4.“网络型”核心用户
国内的PE/VC投资人经常问创业者:“做硬件,是否做得过小米?做平台,是否做得过腾讯?”腾讯是社交平台,而社交是刚性需求,容易形成用户黏性,更重要是,不用平台投太多钱制作内容,用户本身就能吸纳新的用户。
前段时间,国内社交媒体领域正在发生激战。王欣的新创业项目马桶MT、字节跳动的多闪、罗永浩的子弹短信三个社交产品几乎同时召开发布会,“三款APP宣战微信”上了热搜,而微信无一例外地将他们“封杀”。他们何以敢于挑战腾讯?
社交媒体是每隔四五年就会出现大机会的行业,背后的逻辑就是人群的更替——新兴人群在新环境下,对新的自我表达方式的诉求。 从QQ、微信最近的公开数据中可以看出,QQ、微信作为年轻人的熟人社交工具,目前用户基本已经见顶了,熟人关系链已经基本建立,年轻用户的兴趣交友需求要有新的平台来满足,这才有抖音、小红书、soul等新兴社交平台的崛起。
做社交APP,对于互联网创业者来说,确实有很大吸引力。不过,要建立一个能够沉淀海量忠诚用户的成熟平台,就要真正理解“网络型”用户。
“网络型”用户遵循一个著名的麦特卡夫定律(Metcalfe’s Law)显示:网络价值与网络用户数量的平方成正比,即N个连结能创造N的平方量级的效益。
5.“股东型”核心用户
当今时代,品牌传播越来越社群化了,即使品牌自己不经营社群,用户也会创造一些话题,将相关品牌拉进社群、嵌入话题。
主动在社群中发掘、培育核心用户,就至关重要了。因为在一个品牌的核心用户身上,一定是存在优越感的,如果你打破了他这种优越感,那么你的品牌也就没什么价值了。
假如你进入一个社群,经常看到的,尽是一些人打嘴仗、蹭资源、拉关系、发广告,你会不会有“被侵犯感”?这样,反而会将潜在的核心用户赶走。
为了杜绝这种情况发生,美国的汉堡王搞了一个活动,如果你退群,我可以送你一个免费汉堡,将近3万人领完汉堡走了,只留下8000人,给汉堡也不走,这就是“铁杆用户”。
社群规模缩水80%以后,粉丝活跃度比以前提高了5倍,这些人给汉堡王提意见、出主意,做口碑传播,反而让汉堡王的声势更大了。其中很多粉丝不仅是汉堡王的忠实顾客,很多还成了汉堡王股票的持有者。
你一旦跟核心用户形成了共同认知、利益共同体,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商业效果。
关注核心用户
经济学家弗里得里克·里奇海尔得的研究表明:重复购买的顾客在所有顾客中所占的比例提高5%,對于一家银行,利润会增加85%;对于一位保险经纪人,利润会增加50%;对于汽车维修店,利润会增加30%。零售和广告行业一般也遵从一个定律——20%的核心用户贡献80%的利润。
可是,多年以来,互联网思维一直在推崇“长尾用户”,即用户版图当中80%的部分,哪怕很多用户基本上只是来凑个数、跑个量,但这类用户大量增加,也能造就很大声势。
可以预期,2019年各个行业将继续回归正常,新用户大量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
现在,应该重新回到“关注核心用户”的观念中来。
要努力将被动的“捆绑式”用户、“诱导式”用户,向有态度、有情感、有倾向的“享受型”用户、“网络型”用户、“股东型”用户引导转变。
始终保持敏锐的好奇心,尊重并倾听他们。这些核心忠实用户对产品的需求会远远超过普通用户,并且非常敏感,邀请他们参与产品的设计、制造、营销等环节,可以获得他们对于产品功能、情感投入方面的精准需求,这将给公司注入新的发展动能,加速未来的创新突破。
我相信,哪怕将来经济大环境、行业大背景可能面临一定程度的萧条和冷淡,但是,有了强劲的基于核心用户的“中央军团”支持,也将不断出现创新裂变。
1.“捆绑式”核心用户
不知你是否发现,一些服务行业比如健身房、洗脚城、商务会所特别热衷于发会员卡?
比如很多健身房,会员要比散客优惠30%以上,那么大的优惠幅度,当然愿意一次性交一笔费用,办会员卡。等你办了会员卡,却发现自己并不是经常去健身房,因为健身房搞来搞去都是那几个项目,去三五次就觉得没意思了。
健身房用那么大的折扣诱使你花钱办会员卡,为何?那是一种“商业阴谋”。
健身房老板知道你是三分钟热度,就设法让你那有热度的“三分钟”尽量热起来,趁着热度消退之前把你的钱赚到手。
健身房安排的男女教练,奔放、性感,可以瞬间激起你的冲动(主要就是针对缺少异性朋友陪的白领);本来费用是150元的,非要强调散客250元,是你办了会员卡才150元。(因为人性当中对已得到的东西是不敏感的,但是对可能失去什么东西是非常敏感的。)
健身房、洗脚城、商务会所都是创造那种昙花一现的价值。等你成了会员、付钱以后,就像被“绑架”了,被动成了他们的核心用户。
世界上最善于“绑架用户”的,是苹果公司。
苹果产品越卖越贵,用户忠诚度在不断透支。包括苹果iPhone、iPad,每一款新产品上市,都有一些多余的或者不够成熟的功能。但它就是有办法让你“一见钟情”,那是一种诱饵。
激发短暂的快感,之后是漫长的无聊。
可是,很多人还会给苹果产品昙花一现的价值买单。为何?如果你现在换成安卓手机,一来你要重新适应,学习成本很高;二来你的手机、电脑、iPad之间的那种无缝连接和资料共享的体验,就会损失不少,更别提你有很多数据在云端储存。长期以来,你不知不觉被苹果公司“绑架”。
2.“诱导式”核心用户
多年以来,商家捕获用户的惯常手段,就是不断提升运营效率、压低成本、甚至补贴用户以获取用户流量。低价,是对用户流量最好的诱导。
因为路越修越宽、车越来越多,高运营效率、低消费价格诱导用户过来,一段时间内是可行的。
沃尔玛快速崛起,就是看到了一个大趋势——开车上班的工薪阶层越来越多,他们对价格特别敏感,但不在乎地方远。
在沃尔玛创立之前,美国零售业的毛利率是45%才能赚钱,因为在最繁华的地方开商场才有用户流量,这个成本就特别高了。沃尔玛做了一个小创新——将商场开到了城乡结合部,找一些仓库简单装修就开业,大幅降低场租、店租。这样一来,沃尔玛在销售毛利率是15%左右的情况下也能赚钱。
小米CEO雷军、“股神”巴菲特最看好的Costco(好市多),做法更加过分——任何一个商品只挣1%到14%,如果任何一个商品的毛利率超过了14%都需要CEO特别批准。他们这样一个大型连锁超市,只需要6.5%的毛利率就能突破赢利点。
Costco主要做到了三点:
一、瞄准中产阶级,美国有3亿人,他们只服务其中5000万人。
二、店里商品琳琅满目,每个产品却只有两三个品牌,但非常精致,用户不用怎么思考,就直接选好,节省了很多时间。
三、价格绝对公道,Costco主要赚用户“会员费”,而会员用户则得到美国绝无仅有的物美价廉。
沃尔玛鎖定的核心用户,是开车上班、对价格敏感的工薪阶层;Costco锁定的核心用户,是对生活品质、时间敏感的中产阶层。这都是非常庞大的消费群体,而且很容易将用户流量“诱导”过来。
后来,美团、饿了么也选择采取类似策略,但他们面临的竞争形势已发生很大变化。平台之间、商户之间经过充分竞争,产品价格已经低得压到骨头了,平台、商户还要不断补贴用户以吸纳、维持流量。这导致整个餐饮产业链,几乎是整体亏损的。可见,目前开发“诱导式”核心用户的手段已经没多少潜力可挖。
3.“享受型”核心用户
沃尔玛、Costco以及各种类型的电商公司,基本上要用账面上可见的好处来吸纳用户,而真正具有强大用户黏性的,其实是更侧重心理影响的用户服务。
马云说过:“服务是世界上最昂贵的产品。”
亚马逊吸纳核心用户就不是侧重便宜,而是服务。亚马逊在2005年就推出Prime会员服务,当时的会员年费是79美元,2014年涨到99美元。会员享受到的主要好处,最初就是物流免费、而且特别快,包括任意金额免美国境内运费,出库后美国境内2日送达等会员权益。
后来,Prime会员享受到的服务更加多样化,比如无限量的电视和电影节目观看资格、超过35万本Kindle电子书免费下载以及不时会推出的prime会员专享活动等等。更重要是,形成了庞大的用户数据能力,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更加智慧、精准、个性的用户体验创设。亚马逊几乎所有的产品和服务升级,都是围绕Prime会员展开的,2017年亚马逊首次公布Prime会员订单量(全年超过了50亿件)。
4.“网络型”核心用户
国内的PE/VC投资人经常问创业者:“做硬件,是否做得过小米?做平台,是否做得过腾讯?”腾讯是社交平台,而社交是刚性需求,容易形成用户黏性,更重要是,不用平台投太多钱制作内容,用户本身就能吸纳新的用户。
前段时间,国内社交媒体领域正在发生激战。王欣的新创业项目马桶MT、字节跳动的多闪、罗永浩的子弹短信三个社交产品几乎同时召开发布会,“三款APP宣战微信”上了热搜,而微信无一例外地将他们“封杀”。他们何以敢于挑战腾讯?
社交媒体是每隔四五年就会出现大机会的行业,背后的逻辑就是人群的更替——新兴人群在新环境下,对新的自我表达方式的诉求。 从QQ、微信最近的公开数据中可以看出,QQ、微信作为年轻人的熟人社交工具,目前用户基本已经见顶了,熟人关系链已经基本建立,年轻用户的兴趣交友需求要有新的平台来满足,这才有抖音、小红书、soul等新兴社交平台的崛起。
做社交APP,对于互联网创业者来说,确实有很大吸引力。不过,要建立一个能够沉淀海量忠诚用户的成熟平台,就要真正理解“网络型”用户。
“网络型”用户遵循一个著名的麦特卡夫定律(Metcalfe’s Law)显示:网络价值与网络用户数量的平方成正比,即N个连结能创造N的平方量级的效益。
5.“股东型”核心用户
当今时代,品牌传播越来越社群化了,即使品牌自己不经营社群,用户也会创造一些话题,将相关品牌拉进社群、嵌入话题。
主动在社群中发掘、培育核心用户,就至关重要了。因为在一个品牌的核心用户身上,一定是存在优越感的,如果你打破了他这种优越感,那么你的品牌也就没什么价值了。
假如你进入一个社群,经常看到的,尽是一些人打嘴仗、蹭资源、拉关系、发广告,你会不会有“被侵犯感”?这样,反而会将潜在的核心用户赶走。
为了杜绝这种情况发生,美国的汉堡王搞了一个活动,如果你退群,我可以送你一个免费汉堡,将近3万人领完汉堡走了,只留下8000人,给汉堡也不走,这就是“铁杆用户”。
社群规模缩水80%以后,粉丝活跃度比以前提高了5倍,这些人给汉堡王提意见、出主意,做口碑传播,反而让汉堡王的声势更大了。其中很多粉丝不仅是汉堡王的忠实顾客,很多还成了汉堡王股票的持有者。
你一旦跟核心用户形成了共同认知、利益共同体,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商业效果。
关注核心用户
经济学家弗里得里克·里奇海尔得的研究表明:重复购买的顾客在所有顾客中所占的比例提高5%,對于一家银行,利润会增加85%;对于一位保险经纪人,利润会增加50%;对于汽车维修店,利润会增加30%。零售和广告行业一般也遵从一个定律——20%的核心用户贡献80%的利润。
可是,多年以来,互联网思维一直在推崇“长尾用户”,即用户版图当中80%的部分,哪怕很多用户基本上只是来凑个数、跑个量,但这类用户大量增加,也能造就很大声势。
可以预期,2019年各个行业将继续回归正常,新用户大量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
现在,应该重新回到“关注核心用户”的观念中来。
要努力将被动的“捆绑式”用户、“诱导式”用户,向有态度、有情感、有倾向的“享受型”用户、“网络型”用户、“股东型”用户引导转变。
始终保持敏锐的好奇心,尊重并倾听他们。这些核心忠实用户对产品的需求会远远超过普通用户,并且非常敏感,邀请他们参与产品的设计、制造、营销等环节,可以获得他们对于产品功能、情感投入方面的精准需求,这将给公司注入新的发展动能,加速未来的创新突破。
我相信,哪怕将来经济大环境、行业大背景可能面临一定程度的萧条和冷淡,但是,有了强劲的基于核心用户的“中央军团”支持,也将不断出现创新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