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刘奕露(1965.11-),女,大专,小学高级教师,中国共产党党员。
【摘要】 数学教学让学生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用风趣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数学简洁明了,使人一目了然,让多几把尺衡量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关键词】 数学教学;感受乐趣
How does mathematics teaching let the student feel the pleasure
Liu Yilu
【Abstract】 Mathematics teaching enables the student to realize the success the joy, stimulates student’s study interest with the charming language, lets the student feel mathematics simple and brief, causes the human to be clear, lets many several ruler weight student, strengthens student’s self-confidence.
【Key words】 Mathematics teaching; Feeling pleasure
记得我刚调入本单位的时候,校长对我说,这个学校有个特点:学生不喜欢数学,数学成绩特别差。数学老师非常头疼,老是在喊“现在的学生太难教,一屇不如一屇”“学生的计算能力越来越差,低年级没有把计算基础打牢”等等。刚开始我也有这种感受,但是,凭借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觉得数学成绩差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我们老师的问题。数学的知识其实就像一条链子一环扣一环,关键就是看我们老师怎么把这个环给扣上。还有就是数学课枯燥无味,学生感受不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小学生喜好新奇,照本宣科的教学,很难走进他们的心灵。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呢?我们能否在课堂上引领孩子们沉浸于听数学、看数学、想数学、做数学之中,感受体验其中的乐趣呢?
1 让学生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数学学习有时如爬坡一般步步向上攀登,有时又似解谜一样层层深入,充满挑战充满诱惑,正因如此,更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战胜自我的激情,也更能深切地感受成功的快乐。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对问题的设置要有梯度:即能让差生提高兴趣,也能让中等生会做,优秀生能举一反三的题。比如,在讲一些例题时,对差生提出一些非常低的要求,使他们人人都能回答准确并针对他们的答题情况进行及时的表扬与鼓励,激励他们天生我才必有用;而对中等成绩的学生,则要求他们通过相互讨论来完成例题,对完成好的小组进行鼓励,并要求他们能够独立完成一些变式题目,若完成得好,则鼓励他们更上一层楼。
前面已提到,我们学生的计算能力差,我接手的班级是四年级第二学期,可他们连除法都不会。为了能让他们的知识能衔接得上,因此,课堂上施行一些小技巧,人为地设置一些让学生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也体验一把成功的感觉。比如,出三组题:分别是二、三、四年级的计算题,每组10小题,每组习题完成后,我都要问学生:“这组题难吗?哪些同学全做对了?有信心下一组全做对吗?”,激发了学生步步攀登,层层深入的兴趣和信心,促使他们热爱数学,并主动去学习,体验数学学习中的诸多乐趣。
2 用风趣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想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得先让学生觉得听课有意思,然后,让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因为兴趣而不断前行,欲要学生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感兴趣,不仅在技术上要求教学设计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还在教学情感上要求教师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和课堂教学。
有些学生对要求背诵的课文能一字不漏的背下来,而且能把课文默写下来,但是对一些数学概念却很难理解。所以在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时,我这样对学生说:“同学们,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妈妈的年龄都比我们做子女的大,如果子女的年龄比妈妈大,他们肯定就是假的母子或者母女关系,那么这节课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妈妈好比分母,子女好比分子。”我刚讲到这里,同学们都笑了,我接着说:“现在我们就用刚才的方法来学习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怎么判断真分数和假分数。”同学们兴致勃勃的投入到学习中,很快同学们就停了下来,笑咪咪地看着我,等着我来提问。陈同学是平时上课最捣蛋的学生,但他这次把手举得最高,我只好提问了他,他照着书能把概念读完,而且基本上能把黑板上的真分数、假分数判断出来,我表扬了他,他很高兴,坐下的时候说了一句:“我终于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假的了。”同学们也被他惹笑了。
还有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分母不同的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我是这么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妈妈,我们要找到了妈妈才能回家。”这个“妈妈”就是公分母,“回家”就是直接相加减。同学们兴趣来了,开始找呀找呀,就无枯燥可言了,对以后的强化计算训练乐此不疲。
3 让学生感受数学简洁明了,使人一目了然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常常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简洁之方便,简洁之明快,简洁之美丽。
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我请学生用算式表示“姐姐比妹妹大5岁”。同学们一下子就例举了很多:妹妹1岁时,姐姐(1+5)岁,妹妹2岁时,姐姐(2+5)岁……这样下去太麻烦,怎么办?“那么有什么办法既可以表示姐姐的岁数,又可以清楚地看出姐姐和妹妹的岁数关系?”经过讨论,同学们体会到了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和概括。又如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相同加数相加学生开始用加法算法表示,但如果相同加数有几十个、上百个仍至上千个时,还这样写加法算式吗?学生都会觉得太繁琐了,我借机引导学生认识乘法,使学生充分感受用乘法表示的简洁明了,给人神清气爽之感。
4 让多几把尺衡量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有人说:“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每个人都有自己天生的优势和局限。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人的素质具有多面性,也具有不对称性。对于单个人来说,不可能将人类的所有优秀素质集于一身。
一方面人才有多种成长途径,升学只是其中的一种。考试成绩充其量只能证明学生的应试能力,而不能代表其他能力,如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另一方面,社会参人才需要的规格是多种多样的并非一个标准,一个模式,而是有多种模式。
我们五(1)班有两名女生,我刚接手的时候连乘法口诀都背不出来,你能说她们不是好学生吗?不,她们上课很专心,作业也认真。经过多方面的努力,二、三年级的计算题勉强能算出来。但女生甲在作图方面却很有天赋,在教学“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统计”这三个章节内容的时候,她所作的图在班里是最好的,所以我在她的作业本里写“你画的图很漂亮!”“你的作业真棒!”。而女生乙在这方面比她差远了,但她语文成绩特别好,经常代表学校参加区里的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而且每一次都获得荣誉,为学校争了光。我对她说:“你的语文成绩很棒,希望以后你的数学成绩也像语文一样棒。”她高兴地笑了。
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我们不要只看到一片花瓣,而要看到整个花朵。一个人表现自己的领域越狭窄,全体教师的关心越是局限在知识上,那末反而对知识越有害,人对自己在学习上的成就就越冷淡,他的学习愿望就越低[1]。
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善于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组织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更要有策略引学生去发现、感受、体验数学学科特有的奥妙,使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喜欢数学,真正形成数学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给教师的建议》.[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
【摘要】 数学教学让学生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用风趣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数学简洁明了,使人一目了然,让多几把尺衡量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关键词】 数学教学;感受乐趣
How does mathematics teaching let the student feel the pleasure
Liu Yilu
【Abstract】 Mathematics teaching enables the student to realize the success the joy, stimulates student’s study interest with the charming language, lets the student feel mathematics simple and brief, causes the human to be clear, lets many several ruler weight student, strengthens student’s self-confidence.
【Key words】 Mathematics teaching; Feeling pleasure
记得我刚调入本单位的时候,校长对我说,这个学校有个特点:学生不喜欢数学,数学成绩特别差。数学老师非常头疼,老是在喊“现在的学生太难教,一屇不如一屇”“学生的计算能力越来越差,低年级没有把计算基础打牢”等等。刚开始我也有这种感受,但是,凭借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觉得数学成绩差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我们老师的问题。数学的知识其实就像一条链子一环扣一环,关键就是看我们老师怎么把这个环给扣上。还有就是数学课枯燥无味,学生感受不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小学生喜好新奇,照本宣科的教学,很难走进他们的心灵。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呢?我们能否在课堂上引领孩子们沉浸于听数学、看数学、想数学、做数学之中,感受体验其中的乐趣呢?
1 让学生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数学学习有时如爬坡一般步步向上攀登,有时又似解谜一样层层深入,充满挑战充满诱惑,正因如此,更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战胜自我的激情,也更能深切地感受成功的快乐。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对问题的设置要有梯度:即能让差生提高兴趣,也能让中等生会做,优秀生能举一反三的题。比如,在讲一些例题时,对差生提出一些非常低的要求,使他们人人都能回答准确并针对他们的答题情况进行及时的表扬与鼓励,激励他们天生我才必有用;而对中等成绩的学生,则要求他们通过相互讨论来完成例题,对完成好的小组进行鼓励,并要求他们能够独立完成一些变式题目,若完成得好,则鼓励他们更上一层楼。
前面已提到,我们学生的计算能力差,我接手的班级是四年级第二学期,可他们连除法都不会。为了能让他们的知识能衔接得上,因此,课堂上施行一些小技巧,人为地设置一些让学生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也体验一把成功的感觉。比如,出三组题:分别是二、三、四年级的计算题,每组10小题,每组习题完成后,我都要问学生:“这组题难吗?哪些同学全做对了?有信心下一组全做对吗?”,激发了学生步步攀登,层层深入的兴趣和信心,促使他们热爱数学,并主动去学习,体验数学学习中的诸多乐趣。
2 用风趣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想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得先让学生觉得听课有意思,然后,让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因为兴趣而不断前行,欲要学生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感兴趣,不仅在技术上要求教学设计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还在教学情感上要求教师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和课堂教学。
有些学生对要求背诵的课文能一字不漏的背下来,而且能把课文默写下来,但是对一些数学概念却很难理解。所以在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时,我这样对学生说:“同学们,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妈妈的年龄都比我们做子女的大,如果子女的年龄比妈妈大,他们肯定就是假的母子或者母女关系,那么这节课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妈妈好比分母,子女好比分子。”我刚讲到这里,同学们都笑了,我接着说:“现在我们就用刚才的方法来学习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怎么判断真分数和假分数。”同学们兴致勃勃的投入到学习中,很快同学们就停了下来,笑咪咪地看着我,等着我来提问。陈同学是平时上课最捣蛋的学生,但他这次把手举得最高,我只好提问了他,他照着书能把概念读完,而且基本上能把黑板上的真分数、假分数判断出来,我表扬了他,他很高兴,坐下的时候说了一句:“我终于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假的了。”同学们也被他惹笑了。
还有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分母不同的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我是这么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妈妈,我们要找到了妈妈才能回家。”这个“妈妈”就是公分母,“回家”就是直接相加减。同学们兴趣来了,开始找呀找呀,就无枯燥可言了,对以后的强化计算训练乐此不疲。
3 让学生感受数学简洁明了,使人一目了然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常常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简洁之方便,简洁之明快,简洁之美丽。
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我请学生用算式表示“姐姐比妹妹大5岁”。同学们一下子就例举了很多:妹妹1岁时,姐姐(1+5)岁,妹妹2岁时,姐姐(2+5)岁……这样下去太麻烦,怎么办?“那么有什么办法既可以表示姐姐的岁数,又可以清楚地看出姐姐和妹妹的岁数关系?”经过讨论,同学们体会到了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和概括。又如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相同加数相加学生开始用加法算法表示,但如果相同加数有几十个、上百个仍至上千个时,还这样写加法算式吗?学生都会觉得太繁琐了,我借机引导学生认识乘法,使学生充分感受用乘法表示的简洁明了,给人神清气爽之感。
4 让多几把尺衡量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有人说:“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每个人都有自己天生的优势和局限。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人的素质具有多面性,也具有不对称性。对于单个人来说,不可能将人类的所有优秀素质集于一身。
一方面人才有多种成长途径,升学只是其中的一种。考试成绩充其量只能证明学生的应试能力,而不能代表其他能力,如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另一方面,社会参人才需要的规格是多种多样的并非一个标准,一个模式,而是有多种模式。
我们五(1)班有两名女生,我刚接手的时候连乘法口诀都背不出来,你能说她们不是好学生吗?不,她们上课很专心,作业也认真。经过多方面的努力,二、三年级的计算题勉强能算出来。但女生甲在作图方面却很有天赋,在教学“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统计”这三个章节内容的时候,她所作的图在班里是最好的,所以我在她的作业本里写“你画的图很漂亮!”“你的作业真棒!”。而女生乙在这方面比她差远了,但她语文成绩特别好,经常代表学校参加区里的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而且每一次都获得荣誉,为学校争了光。我对她说:“你的语文成绩很棒,希望以后你的数学成绩也像语文一样棒。”她高兴地笑了。
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我们不要只看到一片花瓣,而要看到整个花朵。一个人表现自己的领域越狭窄,全体教师的关心越是局限在知识上,那末反而对知识越有害,人对自己在学习上的成就就越冷淡,他的学习愿望就越低[1]。
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善于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组织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更要有策略引学生去发现、感受、体验数学学科特有的奥妙,使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喜欢数学,真正形成数学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给教师的建议》.[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