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新常态课堂实践探究

来源 :江西教育C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q0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推出后,一些思想靠前的教育工作者紧跟时代步伐,探索出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深度推进课改的今天,教育领域也迎来了自己的“新常态”,这是一场课程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法的全方位变革。如何构建语文新常态课堂?笔者结合自身在班级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拆障”: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在传统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总是以先知先觉的权威面目呈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留下“威严”的印象。课程教学改革以来,学生由开始的不适应、胆怯、不敢讲,变成今天的收放自如。课改观念的变化也影响了学生,师生之间“怕”的障碍已大大减少,交流时间越来越长,师生间的沟通得到加强。
  二、自由组合:创设学习环境
  尊重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方式的选择和自由讨论。一方面让学生选择伙伴组成小组学习,学优生和学困生合理搭配。通过“自由选择伙伴搭配”的组合学习方式,班级学习气氛更加活跃,学习兴趣也更加浓厚。另一方面,在每个小组中选定一个小组长,管理各组的学习纪律,培养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精神。另一方面,学习场所内标语、墙纸、绘画、手抄报、图书之家等要加入创新性、鼓励性的元素,用以激发学生学习。
  三、“放手、不放松”: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意识
  在课堂纪律和学习方面,放手让班干部、课代表参与班级管理,积极主动举手发言,带动整个小组的学习热情。各小组的学习组长要积极帮助后进生,让每个小组都能不断有新的进步。在各小组的学习讨论环节实行传、帮、带的形式,优秀生主动给予帮助;在学习反馈环节中,简单问题,鼓励“后进生”举手发言,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复杂问题,自由举手发言,这样既照顾了基础差的学生,又让优秀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不放松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引导作用,整体把握一堂课的学习节奏和问题的共同探索,而学生处于学习、思考、反馈知识的主体位置,“新常态课堂”的探索与运用,就是竭力让每个学生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能发挥所长,补己之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团队共进起到一定的作用。
  四、以人为本:师生共用“讲学稿”
  新常态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点是以人为本。教师提前备好一篇课文的“讲学稿” (相当于预学案),发给学生预习。笔者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伯牙绝弦》一课讲学稿设计如下:
  1.学习目标:
  (1)了解文言文内容和主人公。
  (2)结合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2.预习导学:
  (1)了解背景。《伯牙绝弦》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可谓朋友结交的千古楷模,流传至今。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朗读的节奏和停顿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读通顺文本,读懂内容,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是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倾听,边听边划分“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的节奏;二是学生朗读课文,给带点的生字词注音或解释,看看课文着重讲述了什么事;查阅工具书或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3.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短短5句话,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笔者在教学中,抓住“初读—理解—感情朗读—做‘讲学稿’—感悟—个性读”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前半部分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对文章的后半部分,读出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结构特点,感知文言文的韵律之美。在教学尾声处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浸润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和朋友之间的情谊。
  “讲学稿”既是教师的教案,也是各个小组学生学习的“学案”。“讲学稿”分四大环节:课前预习导学(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生字新词)—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课后拓展延伸。课前,学生结合教材回答讲学稿中的问题。上课时,教师先检查“讲学稿”中的作业情况,然后进行课堂交流、展示、汇报、点评等。教师在课堂展示环节要注意倾听,在学生辩解陷入白热化时给予点拨。
  五、评比奖罚:实施制度管理
  评比分为课堂评比和日常评比,要做到细致化、简单化,涉及课堂上的预习、展示、讨论、纪律、卫生、作业等。评比考核实行加扣分相统一,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互相监督,每周进行一次考核,对分值低的小组给予讲故事或者唱歌“惩罚”,优胜组可以得到物质性的奖励。
  新常态课堂实践之路充满魅力,但也布满了荆棘,需要教育工作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完善班级制度管理,并注意及时总结经验,以推进课堂改革的深入实施。
  (作者单位: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叠山路校区)
  □责任编辑:张淑光
其他文献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阅读教学承担着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拓展学生视野的重要任务,因此,语文教师必须重视阅读教学,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法,高效完成阅读教学。而通过激活想象,能够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文本中的内涵,让学生收获独特的阅读体验,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保证阅读教学的质量。  一、角色表演,营造想象的空间  小学生虽然可能理解能力不够,但是形象思维特别强,并且具有非
一、认识不足  课改在农村小学推行十多年,给农村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但在触及教学的核心——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上,做得还是不够,课改理念指导下的改课,要“真实的学习”。在农村区域,观察现今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在教师教的层面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忽视学生的预习。指导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养成不够,有的只停留在口头布置,没有实际的载体提供检查和监控,加上农村家长的认识和能力不强,基本是有名无实,没有
电子政务的应用与发展时我国的经济建设和信息化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高校要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必须更好地加强管理,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高校发展电子政务是高校
摘要 边塞诗的繁荣是唐代诗歌的重要表现之一,是在承袭前人创作基础上的结果,它历经汉魏南北朝乐府,隋代边塞诗歌的积累而在初唐逐渐走向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摆脱了宫廷应制诗的瓶颈,初步成为了诗人手中用以表现个人胸怀抱负的突出体裁。本文试就初唐边塞诗的发展勾画出这一重要过程。  关键词 初唐 边塞诗 发展 梳理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重要内容之一,无论是浴血沙
随着课改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本着“务实、有效”的教学目标,开展了深入的课堂探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语文课堂最需要的是朴实简单,只要打通阅读中的三个环节,即教学生读通文本、品读字词、读活意涵,就能使阅读教学大放异彩。  一、读通文本,理顺文脉  在文本通读阶段,教师要鼓励学生完成两个方面的阅读任务:一是鼓励学生认真预习,看准字形,读准字音,读懂字义,教师针对生僻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