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传统的化学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演示实验,学生被动地听,机械地做记录,没有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两先两后导学法”是以“学”为先,先学后教,先练后导,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笔者经过几年的课题实验,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关键词:先学后教 先练后导 初步实践
“两先两后”的特征是“先学后教,先练后导”。其理念是“把教师要教学的内容转化为学生探究的问题与学练的习题”,要求学生在教师授课之前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小组或班上开展交流讨论。当学生充分交流研讨之后,再向教师汇报自主探究和集体研讨的成果。教师认真听取汇报并做好记录,之后才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来讲课。这样就容易做到有的放矢。下面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为例来浅析“两先两后”在化学科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利用已有的知识,设置悬念,激发学生自学的潜能
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好学的探究心理。利用已有的知识,故意设置悬念,能够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能引起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在《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这一课题中,学生是在上节课已经学习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两种方法的基础上来进行探究的。因此,我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给学生印发的学案中设计了以下题目:
1.(复习)实验室用什么物质制取氧气?写出它们的文字表达式。
2.(导入)除了用这两种物质制取氧气外,我们还可以用高锰酸钾固体来制取氧气。下面有两套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图,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哪一套装置图?然后提问,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如何操作?学生从已有的感性知识入手,学习起来感到得心应手,由此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究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自学潜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与探究的学习空间
(一)创设轻松平等、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营造轻松平等、和谐愉悦互动的良好课堂氛围,作为教师应当把学生当作一个主体来看待,认识到师生在人格上完全平等,都有民主发表言论的自主权,要善于构建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在师生的互教互学过程中,使化学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游乐场,使学生向学、好学、乐学、爱学。在互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态要亲切自然,要尊重学生的每一种意见,保护好学生脆弱的心灵火花,让他们在课堂上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乐于参与师生的讨论,要热情鼓励,积极引导学生发言,探讨问题,使学生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因此,轻松平等、和谐愉悦互动的良好课堂氛围,是活跃课堂氛围的基础,有利于启迪、开发学生的智力。
(二)“松绑放权”,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给学生独立思考提供充裕的时间与空间,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探究,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探究的本领,从而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同学和教师汇报讨论的情况,对探究问题学生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共性问题由教师讲解。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学生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说明的尽量让学生讲,教师要尽量做到不讲,少讲,精讲。例如:在《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看哪组做得又快又好。
1、在课本图2—15和图2—17所示装置中,使用了哪些仪器?哪部分是气体发生装置?哪部分是气体收集装置?(1组)
2、为什么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何检查?(2组)
3、为什么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3组)
4、为什么要先移动酒精灯使试管均匀受热?(4组)
5、为什么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5组)
6、收集氧气的方法有哪些?为什么?(5组)
7、为什么要有连续气泡时才能收集?(4组)
8、实验完毕为什么要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3组)
9、为什么木炭要由上往下缓慢伸入集气瓶?(2组)
10、为什么要在燃烧铁丝的集气瓶中放入少量的水?(1组)
学生分组充分思考讨论后,教师让学生代表把本组的答案用一张白纸写下来,把答案举起大声说出来,教师充分肯定他们说得比较好的答案,对回答不正确或不全面的答案加以讲解、纠正和补充,让学生在答题纸上把需要改正的答案改好,然后把它们收集起来放在黑板的一角挂起来,方便学生查阅。这样既促使学生互相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又节省了学习的时间,充分发挥了学生合作交流的主观能动性,也出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
(三)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动手操作能力
实验教学既是化学知识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主要渠道,更是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师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探究发现新知识。例如:学生在完成上述探究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想试试如何制取氧气吗?下面我们分组来亲自体验制取并收集氧气,再用收集到的氧气试验氧气的化学性质。
实验1: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收集2瓶氧气
观察与探究结论:
文字表达式:
实验2:①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观察与探究结论:
文字表达式:
②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观察与探究结论:
文字表达式: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操作,体验实验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动手操作能力。
(四)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必须注重过程,启发思考,总结经验,教会反思。这种“过程的教育”不是指在授课时的讲解、或者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甚至不是指知识的呈现方式。而是学生探究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抽象的过程、预测的过程、推理的过程、反思的过程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加深对问题本身的理解,并且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启发新的思考,得出科学的结论。例如:在《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中,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己摸索操作方法,自主拟定实验步骤,亲自体验实验过程,观察实验现象,得出探究实验结论:1、可用高锰酸钾受热分解放出氧气的方法制取氧气,用排水法收集氧气。2、①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生成无色气体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②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通过本节课的实验操作,学生知道了如何制取氧气以及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懂得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任何一个科学结论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来的。诱发了学生探究的灵感,促进了学生掌握知识与提升探究能力的同步发展。
三、巩固课堂练习,提高学习效率
巩固练习是化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学生巩固所学新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教师讲完新课后,及时进行巩固练习,可以使学生及时进行知识反馈,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这也是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有力措施,通过巩固练习、归纳总结,构建新知识网络,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化学概念和实验现象的理解和掌握,可以启发学生举一反三,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课堂练习的题目设计要合理、科学,更要独特、新颖。
四、启迪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两先两后导学法”以实践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目标,在教学中,强调教师大胆挖掘教材的创造性因素,增设具有迁移能力训练因素的课堂练习题。例如,在《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中我除了设计一些基础的题目外,还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实验室用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加热制取甲烷,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则制备甲烷用的装置_(①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②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相似,收集甲烷可用__法或__法。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再行探究,举一反三,求异创新,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两先两后导学法”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实践为核心,以自主探究、自觉学练、合作交流为主旋律,教师在这里播下希望的种子,就能收获成功的喜悦。学生的个性在这里得到充分发展,绽放出灿烂的光彩。“两先两后导学法”是一种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谢仲卿.“两先两后”与高效课堂
[2]“两先两后”网站.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先学后教 先练后导 初步实践
“两先两后”的特征是“先学后教,先练后导”。其理念是“把教师要教学的内容转化为学生探究的问题与学练的习题”,要求学生在教师授课之前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小组或班上开展交流讨论。当学生充分交流研讨之后,再向教师汇报自主探究和集体研讨的成果。教师认真听取汇报并做好记录,之后才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来讲课。这样就容易做到有的放矢。下面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为例来浅析“两先两后”在化学科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利用已有的知识,设置悬念,激发学生自学的潜能
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好学的探究心理。利用已有的知识,故意设置悬念,能够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能引起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在《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这一课题中,学生是在上节课已经学习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两种方法的基础上来进行探究的。因此,我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给学生印发的学案中设计了以下题目:
1.(复习)实验室用什么物质制取氧气?写出它们的文字表达式。
2.(导入)除了用这两种物质制取氧气外,我们还可以用高锰酸钾固体来制取氧气。下面有两套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图,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哪一套装置图?然后提问,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如何操作?学生从已有的感性知识入手,学习起来感到得心应手,由此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究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自学潜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与探究的学习空间
(一)创设轻松平等、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营造轻松平等、和谐愉悦互动的良好课堂氛围,作为教师应当把学生当作一个主体来看待,认识到师生在人格上完全平等,都有民主发表言论的自主权,要善于构建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在师生的互教互学过程中,使化学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游乐场,使学生向学、好学、乐学、爱学。在互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态要亲切自然,要尊重学生的每一种意见,保护好学生脆弱的心灵火花,让他们在课堂上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乐于参与师生的讨论,要热情鼓励,积极引导学生发言,探讨问题,使学生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因此,轻松平等、和谐愉悦互动的良好课堂氛围,是活跃课堂氛围的基础,有利于启迪、开发学生的智力。
(二)“松绑放权”,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给学生独立思考提供充裕的时间与空间,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探究,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探究的本领,从而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同学和教师汇报讨论的情况,对探究问题学生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共性问题由教师讲解。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学生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说明的尽量让学生讲,教师要尽量做到不讲,少讲,精讲。例如:在《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看哪组做得又快又好。
1、在课本图2—15和图2—17所示装置中,使用了哪些仪器?哪部分是气体发生装置?哪部分是气体收集装置?(1组)
2、为什么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何检查?(2组)
3、为什么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3组)
4、为什么要先移动酒精灯使试管均匀受热?(4组)
5、为什么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5组)
6、收集氧气的方法有哪些?为什么?(5组)
7、为什么要有连续气泡时才能收集?(4组)
8、实验完毕为什么要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3组)
9、为什么木炭要由上往下缓慢伸入集气瓶?(2组)
10、为什么要在燃烧铁丝的集气瓶中放入少量的水?(1组)
学生分组充分思考讨论后,教师让学生代表把本组的答案用一张白纸写下来,把答案举起大声说出来,教师充分肯定他们说得比较好的答案,对回答不正确或不全面的答案加以讲解、纠正和补充,让学生在答题纸上把需要改正的答案改好,然后把它们收集起来放在黑板的一角挂起来,方便学生查阅。这样既促使学生互相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又节省了学习的时间,充分发挥了学生合作交流的主观能动性,也出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
(三)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动手操作能力
实验教学既是化学知识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主要渠道,更是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师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探究发现新知识。例如:学生在完成上述探究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想试试如何制取氧气吗?下面我们分组来亲自体验制取并收集氧气,再用收集到的氧气试验氧气的化学性质。
实验1: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收集2瓶氧气
观察与探究结论:
文字表达式:
实验2:①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观察与探究结论:
文字表达式:
②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观察与探究结论:
文字表达式: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操作,体验实验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动手操作能力。
(四)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必须注重过程,启发思考,总结经验,教会反思。这种“过程的教育”不是指在授课时的讲解、或者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甚至不是指知识的呈现方式。而是学生探究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抽象的过程、预测的过程、推理的过程、反思的过程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加深对问题本身的理解,并且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启发新的思考,得出科学的结论。例如:在《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中,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己摸索操作方法,自主拟定实验步骤,亲自体验实验过程,观察实验现象,得出探究实验结论:1、可用高锰酸钾受热分解放出氧气的方法制取氧气,用排水法收集氧气。2、①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生成无色气体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②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通过本节课的实验操作,学生知道了如何制取氧气以及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懂得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任何一个科学结论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来的。诱发了学生探究的灵感,促进了学生掌握知识与提升探究能力的同步发展。
三、巩固课堂练习,提高学习效率
巩固练习是化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学生巩固所学新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教师讲完新课后,及时进行巩固练习,可以使学生及时进行知识反馈,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这也是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有力措施,通过巩固练习、归纳总结,构建新知识网络,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化学概念和实验现象的理解和掌握,可以启发学生举一反三,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课堂练习的题目设计要合理、科学,更要独特、新颖。
四、启迪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两先两后导学法”以实践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目标,在教学中,强调教师大胆挖掘教材的创造性因素,增设具有迁移能力训练因素的课堂练习题。例如,在《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中我除了设计一些基础的题目外,还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实验室用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加热制取甲烷,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则制备甲烷用的装置_(①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②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相似,收集甲烷可用__法或__法。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再行探究,举一反三,求异创新,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两先两后导学法”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实践为核心,以自主探究、自觉学练、合作交流为主旋律,教师在这里播下希望的种子,就能收获成功的喜悦。学生的个性在这里得到充分发展,绽放出灿烂的光彩。“两先两后导学法”是一种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谢仲卿.“两先两后”与高效课堂
[2]“两先两后”网站.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