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概要: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试题往往区域地图为载体,考查学生高中理论地理知识与能力。这对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高考地理复习过程中,在世界分区和中国地图上选择简单易记的参照点加以记忆,来提高学生的区域定位能力;建立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的分析模型,是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关键。
关键词 区域 参照点 分析模型
正文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往往以某一个或某几个区域和局部的经纬线、海陆轮廓、等值线图、文字材料等形式有机结合,考查学生空间定位能力、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的分析能力、人地关系的评价能力。学生对世界全图的了解多于区域地图,反而对小范围的区域地图不能正确定位,不能从题干和图、表、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习惯于对高中地理知识做纯理论的分析,却不能落实到某个具体的区域中进行综合分析;学生往往对地理术语和地理思维逻辑缺乏了解,不能组织准确的地理语言答题,因而得分率低。所以有必要在高考复习中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学生区域地图的判读能力。
一.培养空间定位能力是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的第一步
笔者在近几年的高三地理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地理成绩差,究其原因,是没有方向感和空间感,对区域地图不熟悉,摸不着东南西北,地理问题的分析更是无从谈起。从近两年的文综试卷看,对区域地理内容的考查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考查的区域大多是课本上没有出现过的。而对高三学生来说,这类型的试题就非常棘手。
在中国地理的复习中,笔者干脆用了一个笨办法:找出30°N 、40°N两条纬线与80°E、90°E、100°E、110°E、120°E五条经线的10个交点,并在每个交点附近找出一个简单易记的地名(见表1)让学生死记硬背,以这10个地点为参照点,确定试题中出现的国内某个区域的位置。
在世界分区的复习中,每一个分区选一条重要经线和一条重要纬线,找出交点所在的地名加以记忆(见表2),以这些参照点对试题中出现的世界某个区域进行定位。
二.根据区域地图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是培养地理思维的第二步
区域地图中有很多地理信息,如经纬度、海陆轮廓、河流、矿产和各种等值线。只要细心从中提取有用信息,就能对该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地理位置包括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从区域地图上的经纬度应该判断出该地在南半球还是北半球,东半球还是西半球。(南北半球的确定在后面分析气温的变化、雨季旱季的分布、风向的偏转、河流的河岸侵蚀、洋流的类型及影响分析中都有决定性的作用。南北纬和东西经的确定技巧:纬度向北增大是北纬;纬度向南增大是南纬;经度向东增大是东经;经度向西增大是西经)。纬度位置的就是该地所在的温度带,根据纬度判断出该地地处热带、温带还是寒带(纬度位置的确定在气候分析中非常有用)。海陆位置主要是指该地位于大陆的东岸、西岸、内陆或者是大洋中的岛屿。
地形特征包括该地的地势高低、主要地形类型、海岸线曲直。现在的高考题中,有关地形特征的分析问题,区域地图上往往给出等高线或者河流,根据等高线的数值、疏密和曲直进行判断,只要归纳出区域内哪里高哪里低(地势高低主要影响气温的高低、降水的分布和河流的流向),高低处各是什么地形类型(影响到农业生产布局),海岸线的曲直(影响港口的建设和航海业的发展)。如果没有等高线,就根据河流流向判断地势高低,源头处多为高原山地,地势高;河口处多为平原,地势低。
气候分析主要是气候类型的确定、气候特点的总结、气候成因的分析。区域地图提供了该地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我们只需要按照“以纬度定温度带,以海陆位置定气候类型”的原则来办。如果题中提供当地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可以按照“以温定带,以水定型”的原则确定气候类型。气候特点指该地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可以根据气候类型或者题中信息确定。影响气候的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下垫面和人类活动。从区域地图提供的纬度、地形信息解释气温高低;用气压带、风带、海陆位置和洋流信息解释降水的多少。
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流量、汛期、含沙量和结冰期。可根据区域地图提供的信息,判断河流流域面积大小和降水多少判断河流流量;根据流域内降水的季节变化(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或者气温高低(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判断河流的汛期;根据区域内植被覆盖率及降水强度判断河流含沙量;根据最冷月气温是否低于0℃判断河流有没有结冰期。
一定的气候条件下会形成一定的植被类型和土壤。在正确判断气候类型的情况下,很容易判断出该地的植被类型(森林、草原还是荒漠对人口分布、农业生产影响很大)。考纲中对土壤要求较少,只要能判断出土壤的薄厚、肥力高低即可。
只有让学生掌握区域地图的判读方法,根据图中信息进行正确的空间定位,建立自然地理要素的空间运动模型,做出模拟和推演,从而解决和回答地理问题,从而在高考中取胜。
【参考文献】
1.陈尔寿: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第一册(2001年3月第1版)
2.王民: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2007年6月第2版)
关键词 区域 参照点 分析模型
正文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往往以某一个或某几个区域和局部的经纬线、海陆轮廓、等值线图、文字材料等形式有机结合,考查学生空间定位能力、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的分析能力、人地关系的评价能力。学生对世界全图的了解多于区域地图,反而对小范围的区域地图不能正确定位,不能从题干和图、表、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习惯于对高中地理知识做纯理论的分析,却不能落实到某个具体的区域中进行综合分析;学生往往对地理术语和地理思维逻辑缺乏了解,不能组织准确的地理语言答题,因而得分率低。所以有必要在高考复习中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学生区域地图的判读能力。
一.培养空间定位能力是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的第一步
笔者在近几年的高三地理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地理成绩差,究其原因,是没有方向感和空间感,对区域地图不熟悉,摸不着东南西北,地理问题的分析更是无从谈起。从近两年的文综试卷看,对区域地理内容的考查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考查的区域大多是课本上没有出现过的。而对高三学生来说,这类型的试题就非常棘手。
在中国地理的复习中,笔者干脆用了一个笨办法:找出30°N 、40°N两条纬线与80°E、90°E、100°E、110°E、120°E五条经线的10个交点,并在每个交点附近找出一个简单易记的地名(见表1)让学生死记硬背,以这10个地点为参照点,确定试题中出现的国内某个区域的位置。
在世界分区的复习中,每一个分区选一条重要经线和一条重要纬线,找出交点所在的地名加以记忆(见表2),以这些参照点对试题中出现的世界某个区域进行定位。
二.根据区域地图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是培养地理思维的第二步
区域地图中有很多地理信息,如经纬度、海陆轮廓、河流、矿产和各种等值线。只要细心从中提取有用信息,就能对该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地理位置包括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从区域地图上的经纬度应该判断出该地在南半球还是北半球,东半球还是西半球。(南北半球的确定在后面分析气温的变化、雨季旱季的分布、风向的偏转、河流的河岸侵蚀、洋流的类型及影响分析中都有决定性的作用。南北纬和东西经的确定技巧:纬度向北增大是北纬;纬度向南增大是南纬;经度向东增大是东经;经度向西增大是西经)。纬度位置的就是该地所在的温度带,根据纬度判断出该地地处热带、温带还是寒带(纬度位置的确定在气候分析中非常有用)。海陆位置主要是指该地位于大陆的东岸、西岸、内陆或者是大洋中的岛屿。
地形特征包括该地的地势高低、主要地形类型、海岸线曲直。现在的高考题中,有关地形特征的分析问题,区域地图上往往给出等高线或者河流,根据等高线的数值、疏密和曲直进行判断,只要归纳出区域内哪里高哪里低(地势高低主要影响气温的高低、降水的分布和河流的流向),高低处各是什么地形类型(影响到农业生产布局),海岸线的曲直(影响港口的建设和航海业的发展)。如果没有等高线,就根据河流流向判断地势高低,源头处多为高原山地,地势高;河口处多为平原,地势低。
气候分析主要是气候类型的确定、气候特点的总结、气候成因的分析。区域地图提供了该地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我们只需要按照“以纬度定温度带,以海陆位置定气候类型”的原则来办。如果题中提供当地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可以按照“以温定带,以水定型”的原则确定气候类型。气候特点指该地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可以根据气候类型或者题中信息确定。影响气候的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下垫面和人类活动。从区域地图提供的纬度、地形信息解释气温高低;用气压带、风带、海陆位置和洋流信息解释降水的多少。
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流量、汛期、含沙量和结冰期。可根据区域地图提供的信息,判断河流流域面积大小和降水多少判断河流流量;根据流域内降水的季节变化(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或者气温高低(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判断河流的汛期;根据区域内植被覆盖率及降水强度判断河流含沙量;根据最冷月气温是否低于0℃判断河流有没有结冰期。
一定的气候条件下会形成一定的植被类型和土壤。在正确判断气候类型的情况下,很容易判断出该地的植被类型(森林、草原还是荒漠对人口分布、农业生产影响很大)。考纲中对土壤要求较少,只要能判断出土壤的薄厚、肥力高低即可。
只有让学生掌握区域地图的判读方法,根据图中信息进行正确的空间定位,建立自然地理要素的空间运动模型,做出模拟和推演,从而解决和回答地理问题,从而在高考中取胜。
【参考文献】
1.陈尔寿: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第一册(2001年3月第1版)
2.王民: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2007年6月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