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那仁英·那肯(1979.9-),女,蒙古族,新疆塔城人,中央族大学2010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摘要:我国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然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却比较落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又面临着诸多挑战。民族文化作为历史传承的资源和建树民族精神的工具如何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得以体现和运用,如何为民族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提供助推,民族经济发展又如何带动民族文化的进一步演进,这就成为当前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民族文化;民族经济;加强保护;促进发展
一、民族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冲突、契合关系
民族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阻碍表现在:
1.民族传统文化的滞后性。少数民族具有稳定性与共同性的特点,这主要是由于这些民族的内聚力比较强。少数民族内部的互助是民族内聚力的主要表现,这是社会福利比较差的民族内聚力的体现,但是,这种内聚力是比较狭隘的,这主要是由于民族的内聚力是比较落后的,进而对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开放与发展。狭隘的内聚力对于资源开发的阻碍作用是比较明显的,有些人员认为资源通过原材料的输出是吃亏的,不想把相应的利润放给下面的客户,进而使资源的联合开发很难获得比较好的效果,进而获得发展的可能性比较低,资源不能够有效地被充分使用。相反,如果每个人能够将自己的资源贡献出来,创造更大的利润。因此,为了少数民族的更好的发展与进步,少数民族要强化自己的开发意识,将狭隘的民族观放弃,进而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2.原始宗教落后因素对经济的阻碍。从宗教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来看,中国宗教与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宗教都有明显的不同。和其他民族的宗教对自身文化的影响相比较的话,中国宗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就显得有些无足轻重了。这当然反映出宗教在中国人心中的所占的地位,同时也看出我们的确是宗教意识不甚浓厚的民族。正像钱穆先生说过:“宗教为西方文化体系重要一项目。中国文化中,则不自产宗教。凡属宗教,皆外来,并仅占次要地位。其与中国文化之传统精神,亦均各有其不相融洽处。”①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存在许多原始宗教信仰。仅以新疆为例,像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发现的表现人们对日月崇拜的彩绘岩画,古代塔什干人自称“汉日天种”(太阳的后代)。新疆许多古代民族都以狼为部落的图腾,高车、乌孙人都称自己是狼的后代。新疆古代和田人举国敬鼠,这在丹丹乌里克遗址中发现的画板中得到了验证。著名的新疆昌吉呼图壁康家石门子的生殖崇拜岩画,又反映出当时的人们生殖崇拜的盛况。意识形态方面宗教信仰的落后,直接影响到部分少数民族成员极容易将为数不多的财富积累轻易耗尽,而他们自身的落后宗教习俗和迷信观念,又严重束缚了思想,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最后的结果就是对社会经济产生了强大的阻碍屏障。
3.民族语言在经济交往中的劣势。作为祖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语言在我国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很多少数民族都是使用超过一种以上的语言,可是,满族与回族仍然使用汉语。改革开放的进行也逐渐证明了经济交往受到民族语言的影响是逐渐增大的。科技文化知识的传播同样会受到语言差异的影响,汉族的知识分子不能够使用少数民族的语言,因此,不能够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传播到这些地方,进而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交流。另外,商品经济的盛行也使得信息交换与信息调节的作用更加明显,少数民族对信息的收集与获得能力同样因为语言障碍而受到影响。少数民族不能够及时获得市场信息,进而使得他们无法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4.民族传统观念中落后的因素会直接对民族经济的发展起阻碍作用。一些少数民族群众中传承下来的一些消极落后的民族文化在今天会对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行为观等意识形态领域里的观念产生落后的消极的影响,从而阻碍民族经济的发展。在我国西北、西南的偏僻农村里,一些少数民族群众由于受到本民族落后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对子女接受文化教育、先进的科学技术持反对态度。女孩子在14—15岁左右就被要求出嫁,不能够读书;男孩子则就外出务工。这在民族经济发展过程中严重的影响了生产力的质量,忽视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理论。同样,由于受落后的民族传统观念的影响,西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群众思想保守,仍然存在“多生孩子才会富”的想法,在新疆的南疆许多地区,一个少数民族家庭中会有三个甚至更多的孩子,这不仅严重影响了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也从思想意识、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传播、社会经济资源分配等多个方面严重的阻碍了民族经济的发展[1]。
二、加强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繁荣的必然选择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本民族文化传承之间相互推进、相互渗透。这种互动关系是可以进行调试的,在调试的过程中通过引导达到动态平衡。我国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然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却比较落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又面临着诸多挑战[2]。
1.坚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大观念。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中,经济的发展受到了比较大的重视,民族文化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抑制,这主要是由于国家对经济发展的要求,地方政府也比较看重经济发展的原因,这却导致少数民族的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忽略,反过来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所以,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时候,不仅要注重当地经济的发展,还要大力发展民族文化,将原来的经济发展理念进行调整,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这一切都要求从领导到群众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发展的重要性[3]。
2.要有选择的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源远流长。要认识到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作用对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内容要辨证地进行分析、挖掘、整理并加以保护。对民族文化中可以适应并正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因素,要在政策引导下,通过市场的评价来生成基于传统又有所创新的新的文化。近年来中国西部大开发,各少数民族成员在市场竞争中的参与程度得到了明显的诸多,相互之间的交流与交往也逐渐得到加强,同时,各民族也进入了相互交流与学习的大时代,谁都无法回避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传统文化如何适应现代化的发展。今后的时代将是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进程迅速发展的时代,少数民族必须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文化内涵与外在表现形式,随时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要结合世界发展的步伐来发展我国的经济。另外,强化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各个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少数民族文化的产业化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3.通过教育机构与教育投资的增多来将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效率与文化素养得到显著的提高,使少数民族人民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我国政府这些年来已经逐渐加大在少数民族开展双语教育,双语教育要结合各个省份与当地居民的具体特点来实施,要具有差异性,不能够让所有的居民都学习相同的语言,要有侧重点。但应注意,必须尊重少数民族的自愿选择[4]。
要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当代学校教育课堂中,才能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传播文化是教育的一种重要功能,通过少数民族的学校教育,能够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与发展。学校教育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的培养来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少数民族对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增强主要体现在教师逐渐认同本民族传统文化,因此,培养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培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学校教育的发展,在结合学生兴趣与当地特色的基础上,要重视学生当地的民族文化传统。为了更好地传播民族传统文化,要尽量综合使用社会、家庭和学校的作用。
4.充分利用民族区域优势。资源优势是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增长中心。就拿新疆来说,是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新疆地区地广人稀,幅员辽阔,有资源和地缘两大优势。新疆具有特殊的水土光热资源,因此新疆是瓜果之乡,同时又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新疆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最有代表性的有石油、煤炭和有色金属三种,新疆古迹遍地,民族众多,十三个主体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各异,原生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占了全国旅游资源类型的83%。科学合理的利用好这些优势不仅课题大力发扬民族文化,让全国乃至世界各族人民了解民族文化,同时又带动了新疆的地方经济发展。
5.通过政府投入的加大来对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的进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充足的自然资源,但是,由于交通并不便利,因此资源并不能够被充分地开发,少数民族的优势并不能够在经济的发展中体现出来。要想改善这种现状,只有从政府层面着手,加大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投资的力度,优化少数民族地区投资环境。为了提高少数民族的积累能力,要尽量丰富少数民族地区的资金的收拢渠道,采用内联外引的道路,通过非农产业经济效益的开发来实现集约型发展。充分认知文化资源经济功能和市场价值;深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打造地区文化品牌;借力科技和创意,努力推进民族文化的产业融合和产品创新;并大力实施人才战略,保护和培养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和各类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进而使少数民族的经济获得比较快的发展,而且还要保证当地经济的发展是高质量的。只有实现在保护当地文化的同时,促进经济的最大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最高境界,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所蕴藏的精神潜力和经济潜力才能真正充分发挥出来,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域优势、资源优势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少数民族地区和各少数民族群众才能真正缩小与其他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的差距并最终实现全国共同富裕的宏伟蓝图[5]。
今天我们提倡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既可以迅速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准和科学文化素质,进而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与改革开放具有重要的思想保证,同时,从物质与文化的角度来支持当地的经济的发展。为了推动当地社会的全面发展,地方政府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注重少数民族文化的弘扬与发展,通过地区文化实力的提升来为当地人民的生活的改善提供相应的保证,为人民提供高质量的社会生活。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提高,也只有通过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文化实力的提高,才能够实现,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保证少数民族地区获得可持续的发展,获得经济发展的长远效益。(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注释:
①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第7页
参考文献:
[1]《民族文化与经济互动》主编:袁少芬,副主编李红,民族出版社,2004年出版
[2]《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开发的战略意义及政策保障研究》主编:王德清,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3]《民族经济学》作者:刘永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出版
[4]《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教程》主编:黄万纶,李文潮,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5]《资源开发与民族发展》作者:李甫春,赵明龙,黄雄鹰等,民族出版社,1993年
摘要:我国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然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却比较落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又面临着诸多挑战。民族文化作为历史传承的资源和建树民族精神的工具如何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得以体现和运用,如何为民族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提供助推,民族经济发展又如何带动民族文化的进一步演进,这就成为当前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民族文化;民族经济;加强保护;促进发展
一、民族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冲突、契合关系
民族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阻碍表现在:
1.民族传统文化的滞后性。少数民族具有稳定性与共同性的特点,这主要是由于这些民族的内聚力比较强。少数民族内部的互助是民族内聚力的主要表现,这是社会福利比较差的民族内聚力的体现,但是,这种内聚力是比较狭隘的,这主要是由于民族的内聚力是比较落后的,进而对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开放与发展。狭隘的内聚力对于资源开发的阻碍作用是比较明显的,有些人员认为资源通过原材料的输出是吃亏的,不想把相应的利润放给下面的客户,进而使资源的联合开发很难获得比较好的效果,进而获得发展的可能性比较低,资源不能够有效地被充分使用。相反,如果每个人能够将自己的资源贡献出来,创造更大的利润。因此,为了少数民族的更好的发展与进步,少数民族要强化自己的开发意识,将狭隘的民族观放弃,进而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2.原始宗教落后因素对经济的阻碍。从宗教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来看,中国宗教与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宗教都有明显的不同。和其他民族的宗教对自身文化的影响相比较的话,中国宗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就显得有些无足轻重了。这当然反映出宗教在中国人心中的所占的地位,同时也看出我们的确是宗教意识不甚浓厚的民族。正像钱穆先生说过:“宗教为西方文化体系重要一项目。中国文化中,则不自产宗教。凡属宗教,皆外来,并仅占次要地位。其与中国文化之传统精神,亦均各有其不相融洽处。”①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存在许多原始宗教信仰。仅以新疆为例,像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发现的表现人们对日月崇拜的彩绘岩画,古代塔什干人自称“汉日天种”(太阳的后代)。新疆许多古代民族都以狼为部落的图腾,高车、乌孙人都称自己是狼的后代。新疆古代和田人举国敬鼠,这在丹丹乌里克遗址中发现的画板中得到了验证。著名的新疆昌吉呼图壁康家石门子的生殖崇拜岩画,又反映出当时的人们生殖崇拜的盛况。意识形态方面宗教信仰的落后,直接影响到部分少数民族成员极容易将为数不多的财富积累轻易耗尽,而他们自身的落后宗教习俗和迷信观念,又严重束缚了思想,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最后的结果就是对社会经济产生了强大的阻碍屏障。
3.民族语言在经济交往中的劣势。作为祖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语言在我国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很多少数民族都是使用超过一种以上的语言,可是,满族与回族仍然使用汉语。改革开放的进行也逐渐证明了经济交往受到民族语言的影响是逐渐增大的。科技文化知识的传播同样会受到语言差异的影响,汉族的知识分子不能够使用少数民族的语言,因此,不能够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传播到这些地方,进而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交流。另外,商品经济的盛行也使得信息交换与信息调节的作用更加明显,少数民族对信息的收集与获得能力同样因为语言障碍而受到影响。少数民族不能够及时获得市场信息,进而使得他们无法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4.民族传统观念中落后的因素会直接对民族经济的发展起阻碍作用。一些少数民族群众中传承下来的一些消极落后的民族文化在今天会对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行为观等意识形态领域里的观念产生落后的消极的影响,从而阻碍民族经济的发展。在我国西北、西南的偏僻农村里,一些少数民族群众由于受到本民族落后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对子女接受文化教育、先进的科学技术持反对态度。女孩子在14—15岁左右就被要求出嫁,不能够读书;男孩子则就外出务工。这在民族经济发展过程中严重的影响了生产力的质量,忽视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理论。同样,由于受落后的民族传统观念的影响,西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群众思想保守,仍然存在“多生孩子才会富”的想法,在新疆的南疆许多地区,一个少数民族家庭中会有三个甚至更多的孩子,这不仅严重影响了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也从思想意识、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传播、社会经济资源分配等多个方面严重的阻碍了民族经济的发展[1]。
二、加强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繁荣的必然选择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本民族文化传承之间相互推进、相互渗透。这种互动关系是可以进行调试的,在调试的过程中通过引导达到动态平衡。我国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然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却比较落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又面临着诸多挑战[2]。
1.坚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大观念。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中,经济的发展受到了比较大的重视,民族文化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抑制,这主要是由于国家对经济发展的要求,地方政府也比较看重经济发展的原因,这却导致少数民族的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忽略,反过来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所以,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时候,不仅要注重当地经济的发展,还要大力发展民族文化,将原来的经济发展理念进行调整,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这一切都要求从领导到群众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发展的重要性[3]。
2.要有选择的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源远流长。要认识到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作用对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内容要辨证地进行分析、挖掘、整理并加以保护。对民族文化中可以适应并正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因素,要在政策引导下,通过市场的评价来生成基于传统又有所创新的新的文化。近年来中国西部大开发,各少数民族成员在市场竞争中的参与程度得到了明显的诸多,相互之间的交流与交往也逐渐得到加强,同时,各民族也进入了相互交流与学习的大时代,谁都无法回避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传统文化如何适应现代化的发展。今后的时代将是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进程迅速发展的时代,少数民族必须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文化内涵与外在表现形式,随时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要结合世界发展的步伐来发展我国的经济。另外,强化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各个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少数民族文化的产业化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3.通过教育机构与教育投资的增多来将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效率与文化素养得到显著的提高,使少数民族人民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我国政府这些年来已经逐渐加大在少数民族开展双语教育,双语教育要结合各个省份与当地居民的具体特点来实施,要具有差异性,不能够让所有的居民都学习相同的语言,要有侧重点。但应注意,必须尊重少数民族的自愿选择[4]。
要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当代学校教育课堂中,才能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传播文化是教育的一种重要功能,通过少数民族的学校教育,能够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与发展。学校教育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的培养来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少数民族对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增强主要体现在教师逐渐认同本民族传统文化,因此,培养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培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学校教育的发展,在结合学生兴趣与当地特色的基础上,要重视学生当地的民族文化传统。为了更好地传播民族传统文化,要尽量综合使用社会、家庭和学校的作用。
4.充分利用民族区域优势。资源优势是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增长中心。就拿新疆来说,是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新疆地区地广人稀,幅员辽阔,有资源和地缘两大优势。新疆具有特殊的水土光热资源,因此新疆是瓜果之乡,同时又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新疆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最有代表性的有石油、煤炭和有色金属三种,新疆古迹遍地,民族众多,十三个主体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各异,原生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占了全国旅游资源类型的83%。科学合理的利用好这些优势不仅课题大力发扬民族文化,让全国乃至世界各族人民了解民族文化,同时又带动了新疆的地方经济发展。
5.通过政府投入的加大来对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的进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充足的自然资源,但是,由于交通并不便利,因此资源并不能够被充分地开发,少数民族的优势并不能够在经济的发展中体现出来。要想改善这种现状,只有从政府层面着手,加大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投资的力度,优化少数民族地区投资环境。为了提高少数民族的积累能力,要尽量丰富少数民族地区的资金的收拢渠道,采用内联外引的道路,通过非农产业经济效益的开发来实现集约型发展。充分认知文化资源经济功能和市场价值;深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打造地区文化品牌;借力科技和创意,努力推进民族文化的产业融合和产品创新;并大力实施人才战略,保护和培养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和各类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进而使少数民族的经济获得比较快的发展,而且还要保证当地经济的发展是高质量的。只有实现在保护当地文化的同时,促进经济的最大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最高境界,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所蕴藏的精神潜力和经济潜力才能真正充分发挥出来,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域优势、资源优势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少数民族地区和各少数民族群众才能真正缩小与其他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的差距并最终实现全国共同富裕的宏伟蓝图[5]。
今天我们提倡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既可以迅速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准和科学文化素质,进而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与改革开放具有重要的思想保证,同时,从物质与文化的角度来支持当地的经济的发展。为了推动当地社会的全面发展,地方政府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注重少数民族文化的弘扬与发展,通过地区文化实力的提升来为当地人民的生活的改善提供相应的保证,为人民提供高质量的社会生活。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提高,也只有通过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文化实力的提高,才能够实现,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保证少数民族地区获得可持续的发展,获得经济发展的长远效益。(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注释:
①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第7页
参考文献:
[1]《民族文化与经济互动》主编:袁少芬,副主编李红,民族出版社,2004年出版
[2]《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开发的战略意义及政策保障研究》主编:王德清,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3]《民族经济学》作者:刘永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出版
[4]《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教程》主编:黄万纶,李文潮,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5]《资源开发与民族发展》作者:李甫春,赵明龙,黄雄鹰等,民族出版社,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