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每位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找到科学的教学方法,在保障教学进度的前提下开展分层教学,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数学教学中受益。基于此,以下对剖析初中数学中分层教学法的有效利用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法;有效利用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9-054
引言
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指出,教学需要因材施教。在孔子时代,因材施教是完全可能实现的,这一方面,因为孔子并没有教学进度、教学成绩等方面的来自社会评价机制的压力;另一方面,孔子时期学生数量也相对较少,教师教学自由度较高。在今天的班级授课制下,如果我们再进行过度的因材施教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可能会增加我们的教学压力,对教学效率的提升也帮助不大。这样,分层教学理念就应运而生。
一、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分层
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首先表现在对数学教学的内容进行分层。初中数学教学在内容上有难度的区分,教师应当重视难度上的差异,对教材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点按照难易顺序进行划分,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进行难度不同的教学,满足不同数学基础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以初中数学人教版“平面直角坐标系”为例,教师可以结合课程任务的难易等级,展开分层次教学。对于数学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应当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本构成,正负轴、原点、正负方向等基本概念,指导学生进行基础训练,力求夯实基础。对于数学基础较强、学有余力的学生,应当安排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拓展知识教学。例如,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进行函数作图,根据正负轴方向判断坐标位置。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不同数学基础的学生都参与到了数学课堂教学中去,并学习了各自力所能及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在原有的数学基础上进行知识的丰富和提升。若班级中有少部分学生参加过数学竞赛或者数学成绩特别优异的,教师可以结合奥数知识进行扩展教学,让这部分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对知识点进行创新,使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也能得到新的启发,实现数学教学的价值,促进班級整体数学水平的提高。
二、对学生进行隐性分层需要讲求相应的策略
教学分层的初衷,本身就在于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给学生提供及时有益的帮助,从而引导各层次的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切入点和着力点。因此,教师对教学设计也应采用分层思维。第一步,教师一定要在充分了解全班学生在某一个具体教学内容认识共性的前提下,结合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以及自身的数学教学经验,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层面的调整和设计。第二步,要以中等层次学生共性作为参考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弹性化设计,从而确保教学内容本身对每个学生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助力每个层次学生的发展。第三步,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使每个层次学生的共性和个性都能得到适当的照顾,并利用学生之间就学习基础方面的差异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分享欲望,让学生之间互动互助,互为对方成长的助力因素。
三、对教学评价进行分层
评价是检验教学目标是否有效完成的一种主要检测手段。对教学评价进行分层,是为了照顾到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成功体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每个层次的学生由于其接受能力存在客观差异,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必然会出现有差异的结果,因此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评价时,就要做到层次化的评价。特别是对于C层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不科学,造成他们取得的进步比较小,如果评价时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进行评价,只会严重打击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失去学习数学的勇气。但是,如果使用分层评价法,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价,就可以把学生原来有的基础和现在已经取得的成绩进行对比,这样就能知道学生取得了哪些进步,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进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评价。
四、多种教学模式的搭配使用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并不认可快乐学习观,甚至我们并不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快乐的。但是,我们可以在与学生达成“学习数学是重要的和必要的”这个认知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以最小的代价获得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从教学导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反馈等各个方面采取措施。以教学导入为例,在核心素养下,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自主性越来越强,只要能将学生从其他思维场景引入课堂教学内容中,教师的导入在某种程度上是自由的。情境导入法、生活化导入法,甚至是音乐导入法或者故事导入法,都是可以选择的。“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只要能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教学内容本身,导入方法都是可以商量的。
结束语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客观条件,有的学生接受数学知识的能力比较强,他们在学习数学时就比较轻松;而学习数学时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他们在学习数学时就会比较吃力,甚至会出现学不会的现象。针对接受能力不同的学生,在教学时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教授相同难度的数学知识,就会出现数学学习好的学生“吃不饱”,数学学习差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从而使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不协调、不同步的情况,基于此,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数学水平和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分层,采用因材施教的分层法开展教学活动,以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进步。
参考文献
[1]石春喜.谈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21(03):107-108.
[2]林天足.基于深度学习初中数学中分层教学法的有效利用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0(90):53-54.
[3]罗茜.初中数学中分层教学法的有效利用[J].江西教育,2017(24):28.
监利市江城初级中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法;有效利用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9-054
引言
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指出,教学需要因材施教。在孔子时代,因材施教是完全可能实现的,这一方面,因为孔子并没有教学进度、教学成绩等方面的来自社会评价机制的压力;另一方面,孔子时期学生数量也相对较少,教师教学自由度较高。在今天的班级授课制下,如果我们再进行过度的因材施教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可能会增加我们的教学压力,对教学效率的提升也帮助不大。这样,分层教学理念就应运而生。
一、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分层
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首先表现在对数学教学的内容进行分层。初中数学教学在内容上有难度的区分,教师应当重视难度上的差异,对教材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点按照难易顺序进行划分,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进行难度不同的教学,满足不同数学基础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以初中数学人教版“平面直角坐标系”为例,教师可以结合课程任务的难易等级,展开分层次教学。对于数学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应当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本构成,正负轴、原点、正负方向等基本概念,指导学生进行基础训练,力求夯实基础。对于数学基础较强、学有余力的学生,应当安排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拓展知识教学。例如,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进行函数作图,根据正负轴方向判断坐标位置。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不同数学基础的学生都参与到了数学课堂教学中去,并学习了各自力所能及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在原有的数学基础上进行知识的丰富和提升。若班级中有少部分学生参加过数学竞赛或者数学成绩特别优异的,教师可以结合奥数知识进行扩展教学,让这部分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对知识点进行创新,使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也能得到新的启发,实现数学教学的价值,促进班級整体数学水平的提高。
二、对学生进行隐性分层需要讲求相应的策略
教学分层的初衷,本身就在于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给学生提供及时有益的帮助,从而引导各层次的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切入点和着力点。因此,教师对教学设计也应采用分层思维。第一步,教师一定要在充分了解全班学生在某一个具体教学内容认识共性的前提下,结合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以及自身的数学教学经验,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层面的调整和设计。第二步,要以中等层次学生共性作为参考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弹性化设计,从而确保教学内容本身对每个学生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助力每个层次学生的发展。第三步,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使每个层次学生的共性和个性都能得到适当的照顾,并利用学生之间就学习基础方面的差异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分享欲望,让学生之间互动互助,互为对方成长的助力因素。
三、对教学评价进行分层
评价是检验教学目标是否有效完成的一种主要检测手段。对教学评价进行分层,是为了照顾到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成功体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每个层次的学生由于其接受能力存在客观差异,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必然会出现有差异的结果,因此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评价时,就要做到层次化的评价。特别是对于C层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不科学,造成他们取得的进步比较小,如果评价时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进行评价,只会严重打击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失去学习数学的勇气。但是,如果使用分层评价法,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价,就可以把学生原来有的基础和现在已经取得的成绩进行对比,这样就能知道学生取得了哪些进步,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进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评价。
四、多种教学模式的搭配使用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并不认可快乐学习观,甚至我们并不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快乐的。但是,我们可以在与学生达成“学习数学是重要的和必要的”这个认知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以最小的代价获得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从教学导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反馈等各个方面采取措施。以教学导入为例,在核心素养下,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自主性越来越强,只要能将学生从其他思维场景引入课堂教学内容中,教师的导入在某种程度上是自由的。情境导入法、生活化导入法,甚至是音乐导入法或者故事导入法,都是可以选择的。“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只要能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教学内容本身,导入方法都是可以商量的。
结束语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客观条件,有的学生接受数学知识的能力比较强,他们在学习数学时就比较轻松;而学习数学时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他们在学习数学时就会比较吃力,甚至会出现学不会的现象。针对接受能力不同的学生,在教学时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教授相同难度的数学知识,就会出现数学学习好的学生“吃不饱”,数学学习差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从而使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不协调、不同步的情况,基于此,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数学水平和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分层,采用因材施教的分层法开展教学活动,以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进步。
参考文献
[1]石春喜.谈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21(03):107-108.
[2]林天足.基于深度学习初中数学中分层教学法的有效利用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0(90):53-54.
[3]罗茜.初中数学中分层教学法的有效利用[J].江西教育,2017(24):28.
监利市江城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