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學传播是指文学创作者通过物质媒介或固定的传播模式,将文学作品、思想内容传递给文学消费者的过程,传播方式的变革直接影响着文学的发展演变。在互联网广泛普及的当代社会中,网络媒介成了文学传播的重要方式,并深刻影响着文学传播的发展。本文以英美文学为例,在对文学传播与网络媒介进行理论阐释的基础上,探究了网络媒介对文学传播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关键词:网络媒介;英美文学;传播;受众;传播方式
社会文明的发展与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以口语传播为主导的传播媒介,塑造了封闭的农业社会,而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网络传播,推动了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在以网络媒介为主要传播方式的当代社会中,文学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并呈现出娱乐化、大众化、商业化的发展态势,这些深刻影响了英美文学传播。本文以英美文学为例,在对文学传播与网络媒介进行理论阐释的基础上,探究了网络媒介对文学传播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一、文学传播与网络媒介的理论阐释
文学活动可以分为文学生产、文学消费、文学传播等环节,文学传播是指文学创作者通过物质媒介或固定的传播模式,将文学作品、思想内容传递给文学消费者的过程,即文学的出版发行与社会流通。文学传播是指文学创作者通过物质媒介或固定的传播模式,将文学作品、思想内容传递给文学消费者的过程,传播方式的变革直接影响着文学的发展演变。文学传播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通过出版、发行、销售等方式将文学作品从作家手中传递读者,供读者阅读欣赏的过程;二是文学形象建构、物化的方式与手段,即文学作品传递给读者的方式。文学传播是文学活动中连接文学生产和文学消费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文学价值的重要途径,它能够将作家的文学创作、思想认识、生活体验、人生感悟等传递给社会大众,实现某种程度的社会共享。文学传播方式的变革直接影响着文学传播的效果与范围,影响着文学接受系统的结构和性质。
纵观文学发展史,文学媒介经历了口语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媒、网络传播等发展阶段,每种传播媒介的诞生都会导致新文学样式的产生,并为文学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网络传播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传播信息,它能用数字信号存储和传输文字、声音、图像等,有着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传播范围广、检索方便、易复制、成本低、交互性强等特征。总体上看,网络媒介的主要特征有:一是综合性,网络媒介能够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结合起来,带给读者全方位的感官体验。二是互动性,网络媒介有着同步或异步互动的功能,读者与作家、读者之间可以借助网络平台相互交流、发表观点。三是即时性,网络大大缩短了信息传播周期,拉近了信息传播者与受众的距离,在网络空间中所有的信息都可以实现同步传播,大众可以即时观察到事件每分钟的变化。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网络媒介为文学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使文学开始回归了大众化的本质。学者麦克卢汉说过,媒介即信息,媒介对人的关系形态、行为尺度有着塑造与控制作用。
二、网络媒介对英美文学传播的积极意义
文学有着陶冶情操、探索人生、启迪思想、认识生活等社会功能,它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广泛普及的现代社会中,网络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认知方式与思维方式,带来了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的变革,敲击键盘、移动鼠标等代替了传统的文学创作模式,网上在线阅读代替了纸质文学作品阅读,这些打破了文学创作、出版制度的种种限制,并以海量信息与无障碍共享的方式向大众传播文学,创造了数字化语境下全新的文学社会。此外,互联网具有便捷性、即时性、互动性、广泛性、多媒体等特征,可以通过文学、图片、动漫、图像、视频、音乐等多种方式传播文学作品,这不仅拓展了经典文学的传播范围,也为文学传播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传播方式。在网络阅读中,字体、字号等可以随意选择与转换,读者可以轻易复制或编辑文字,这些都与传统阅读方式有着本质区别,也使传统文学的存在方式、传播范围、阅读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
从传播方式上看,在传统社会中,许多英美文学作品只能依靠书籍为载体进行传播,其受众也多为精英知识分子,这些无疑限制了英美文学的传播。而网络媒体的出现极大拓展了英美文学的传播渠道和范围,在互联网时代,可以通过动漫、影视、有声读物、图片等多种方式传播英美文学,使不同知识水平、欣赏能力的人们都能够欣赏这些经典作品,这大大推动了英美文学的大众化、通俗化、国际化。以数字化为载体的网络媒介是一种多对多的传播结构,不仅能够实现信息内容的超时空传播,还可以实现大众化的交流互动,并以源于生活的感官经验和瞬时的直觉感受消除了“文学那种贯穿历史、震撼人心的指代性、凝聚力和概括性”。正如少君在《社会类论坛专家评论》中提出,“网络文学给人们所带来的冲击……网络文学所具有的重大历史与社会意义……将显示出日益深刻的革命性影响”。在网络媒介的影响下,传统文学也纷纷创新传播方式,借助网络平台传播文学作品,努力缩小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比如,莎士比亚、海明威、劳伦斯、杰克·伦敦、霍桑、斯威夫特、伍尔夫、狄更斯等作家的经典名著都被上传到网络上,“许多作品都被搬上网络,且不说界面被多元化……许多需要注解的地方变成了超文本链接,使作品在读者的阅读中发生巨大的意义增值与转换”。
美国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创作了许多带有个人主义色彩的优秀作品,如《野性的呼唤》、《热爱生命》、《马丁·伊登》,这些作品讲述了美国底层人民的生活故事,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罪恶。正是由于传播媒介的发展,杰克·伦敦的作品才流传到世界各地,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再如,美国作家爱伦·坡以是推理小说的创始人,并悬疑、惊悚小说闻名于世,他注重小说的韵律之美、语言之美,并提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创作理念。爱伦·坡小说多以凶杀、复仇为题材,探索了人类思想中最隐秘的人性和灵魂的阴暗面,正是借助网络、电子等现代媒介,才使爱伦·坡的作品得以广泛传播。如《福尔摩斯探案集》中的《跳舞的人》就是根据爱伦·坡小说改编的;儒勒·凡尔纳的小说《乘气球的一次旅行》就是根据爱伦·坡小说《气球骗局》创作而的;罗杰·瓦迪姆执导的《门泽哲斯坦》、罗杰·科尔曼执导的《红死病》等电影就是根据爱伦·坡电影改编的。在传统传播媒介的条件下,中西方文化交流较少,中国读者很难读到《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喜福会》、《夜色温柔》、《最蓝的眼睛》、《无名的裘德》、《推销员之死》等优秀英美文学作品,但在互联网时代读者可以通过手机、计算机等方面快捷地阅读这些作品,这无疑促进了英美文学作品的传播。 三、网络媒介对英美文学传播的消极影响
经典文学是经过时间考验和历史选择的“最具有价值、最具有艺术魅力、最完美的文学作品”,它有着典范性、艺术性、思想性等特征,承担着传递人类精神文化、净化思想灵魂的重任,正如曹丕所言,“文章,经国之业,不朽之盛事”。以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为例,该小说语言精练、含蓄、质朴,具有较强的节奏感、音乐感和深刻的象征意义,其中的大海、马林鱼、狮子、老人、鲨鱼等象征意象都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这些完美展现了“冰山原则”的文学创作理论。但是,网络媒介传播带有浓重的娱乐化、商业化、去中心化、大众化特征,有着浓郁的自娱自乐色彩,这不利于读者深入阅读和体验文学作品,也给英美文学的传播带来许多消极影响。
自从“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之后,网络文学就打破了纸质媒介和文学出版的堡垒,为不同年龄、性别、文化层次的人们营造了可以相互交流的平台,但也深刻改变了读者的阅读心理和审美习惯。随着网络媒介的发展,图像、动画、影视等信息日益泛滥,不断蚕食着社会大众的阅读时间,改变着大众的阅读习惯、审美心理和思维方式,使许多昔日的文学信徒变成了网络媒介的“Fans”,以文字为载体的英美文学被逼近了“死胡同”。如今,许多经典文学失去了以往的艺术魅力,纯文学杂志、小众化的报纸副刊等已失去了往日的读者市场,除了少数文学爱好者之外,很少有读者喜欢纯文学作品,这无疑给英美文学传播带来许多不利影响。
此外,在文化市场化、传播多样化的今天,文学不再是崇高、高雅和神圣的代名词,而成为“大众狂欢”的娱乐品,文学作品的商业化、娱乐化、庸俗化、低俗化色彩越来越浓厚,文学创作也走向了媚俗的道路,许多“意见领袖”、出版公司、作家等会通过各种形式向读者推荐文学作品,或在报刊、网络社区、个人微博上发表文学评论,而这些行为往往带有浓重的商业意味,消弭了文学的无功利色彩,使文学传播被商业文化“牵着鼻子走”。正如马尔库塞所说,“大众传播工具经常不引人注意地将文学、艺术、宗教等与商业节目混为一体……变成了商品形式”。在这种文化环境中,《老人与海》、《警察与赞美诗》、《哈姆雷特》、《李尔王》、《傲慢与偏见》、《基督山伯爵》、《简·爱》、《白鲸》等经典英美文学作品遭到冷遇,很少有人认真阅读、深入思考这些经典作品,使英美文学作品传播变得零碎化、肤浅化、片面化,影响了英美文学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学者蒂奇诺·多诺霍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距增长》中提出,“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知识鸿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的态势”。现实生活中,经济条件好、知识丰富的群体更容易获取信息,知识或经济贫困的群體只能被垃圾信息、商业文化所包围,难以获得有价值、有深度的英美文学作品,这些无疑影响了英美文学的传播。
在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网络媒介给文学艺术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而,应深入思考网络媒介给文学传播带来的巨大影响,以更好地推进英美文学传播。
参考文献
[1] 赵敏.大众传媒在经典文学传播中的作用[J].廊坊师范学院,2005(03).
[2] 梁雪漫.谈大众媒体与文学传播的关系[J].新乡职业技术学院,2015(02).
[3] 王薇薇.引导和消解: 大众传播对文学的影响[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4] 鲁捷.论网络文学概念及特征[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01).
[5] 欧阳友权.互联网时代的文学生态论[J].阴山学刊,2003(01).
[6] 覃春华.以实例探析英美文学传播中大众传媒的助推作用[J].新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5).
[7] 朱国春.论大众传媒对英美文学传播的助推作用——以美国爱伦·坡为例[J].中国报业,2013(06).
作者简介:马艳彬(1981- ),女,汉族,河南安阳人,硕士研究生,河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及英美文学。
关键词:网络媒介;英美文学;传播;受众;传播方式
社会文明的发展与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以口语传播为主导的传播媒介,塑造了封闭的农业社会,而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网络传播,推动了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在以网络媒介为主要传播方式的当代社会中,文学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并呈现出娱乐化、大众化、商业化的发展态势,这些深刻影响了英美文学传播。本文以英美文学为例,在对文学传播与网络媒介进行理论阐释的基础上,探究了网络媒介对文学传播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一、文学传播与网络媒介的理论阐释
文学活动可以分为文学生产、文学消费、文学传播等环节,文学传播是指文学创作者通过物质媒介或固定的传播模式,将文学作品、思想内容传递给文学消费者的过程,即文学的出版发行与社会流通。文学传播是指文学创作者通过物质媒介或固定的传播模式,将文学作品、思想内容传递给文学消费者的过程,传播方式的变革直接影响着文学的发展演变。文学传播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通过出版、发行、销售等方式将文学作品从作家手中传递读者,供读者阅读欣赏的过程;二是文学形象建构、物化的方式与手段,即文学作品传递给读者的方式。文学传播是文学活动中连接文学生产和文学消费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文学价值的重要途径,它能够将作家的文学创作、思想认识、生活体验、人生感悟等传递给社会大众,实现某种程度的社会共享。文学传播方式的变革直接影响着文学传播的效果与范围,影响着文学接受系统的结构和性质。
纵观文学发展史,文学媒介经历了口语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媒、网络传播等发展阶段,每种传播媒介的诞生都会导致新文学样式的产生,并为文学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网络传播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传播信息,它能用数字信号存储和传输文字、声音、图像等,有着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传播范围广、检索方便、易复制、成本低、交互性强等特征。总体上看,网络媒介的主要特征有:一是综合性,网络媒介能够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结合起来,带给读者全方位的感官体验。二是互动性,网络媒介有着同步或异步互动的功能,读者与作家、读者之间可以借助网络平台相互交流、发表观点。三是即时性,网络大大缩短了信息传播周期,拉近了信息传播者与受众的距离,在网络空间中所有的信息都可以实现同步传播,大众可以即时观察到事件每分钟的变化。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网络媒介为文学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使文学开始回归了大众化的本质。学者麦克卢汉说过,媒介即信息,媒介对人的关系形态、行为尺度有着塑造与控制作用。
二、网络媒介对英美文学传播的积极意义
文学有着陶冶情操、探索人生、启迪思想、认识生活等社会功能,它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广泛普及的现代社会中,网络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认知方式与思维方式,带来了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的变革,敲击键盘、移动鼠标等代替了传统的文学创作模式,网上在线阅读代替了纸质文学作品阅读,这些打破了文学创作、出版制度的种种限制,并以海量信息与无障碍共享的方式向大众传播文学,创造了数字化语境下全新的文学社会。此外,互联网具有便捷性、即时性、互动性、广泛性、多媒体等特征,可以通过文学、图片、动漫、图像、视频、音乐等多种方式传播文学作品,这不仅拓展了经典文学的传播范围,也为文学传播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传播方式。在网络阅读中,字体、字号等可以随意选择与转换,读者可以轻易复制或编辑文字,这些都与传统阅读方式有着本质区别,也使传统文学的存在方式、传播范围、阅读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
从传播方式上看,在传统社会中,许多英美文学作品只能依靠书籍为载体进行传播,其受众也多为精英知识分子,这些无疑限制了英美文学的传播。而网络媒体的出现极大拓展了英美文学的传播渠道和范围,在互联网时代,可以通过动漫、影视、有声读物、图片等多种方式传播英美文学,使不同知识水平、欣赏能力的人们都能够欣赏这些经典作品,这大大推动了英美文学的大众化、通俗化、国际化。以数字化为载体的网络媒介是一种多对多的传播结构,不仅能够实现信息内容的超时空传播,还可以实现大众化的交流互动,并以源于生活的感官经验和瞬时的直觉感受消除了“文学那种贯穿历史、震撼人心的指代性、凝聚力和概括性”。正如少君在《社会类论坛专家评论》中提出,“网络文学给人们所带来的冲击……网络文学所具有的重大历史与社会意义……将显示出日益深刻的革命性影响”。在网络媒介的影响下,传统文学也纷纷创新传播方式,借助网络平台传播文学作品,努力缩小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比如,莎士比亚、海明威、劳伦斯、杰克·伦敦、霍桑、斯威夫特、伍尔夫、狄更斯等作家的经典名著都被上传到网络上,“许多作品都被搬上网络,且不说界面被多元化……许多需要注解的地方变成了超文本链接,使作品在读者的阅读中发生巨大的意义增值与转换”。
美国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创作了许多带有个人主义色彩的优秀作品,如《野性的呼唤》、《热爱生命》、《马丁·伊登》,这些作品讲述了美国底层人民的生活故事,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罪恶。正是由于传播媒介的发展,杰克·伦敦的作品才流传到世界各地,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再如,美国作家爱伦·坡以是推理小说的创始人,并悬疑、惊悚小说闻名于世,他注重小说的韵律之美、语言之美,并提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创作理念。爱伦·坡小说多以凶杀、复仇为题材,探索了人类思想中最隐秘的人性和灵魂的阴暗面,正是借助网络、电子等现代媒介,才使爱伦·坡的作品得以广泛传播。如《福尔摩斯探案集》中的《跳舞的人》就是根据爱伦·坡小说改编的;儒勒·凡尔纳的小说《乘气球的一次旅行》就是根据爱伦·坡小说《气球骗局》创作而的;罗杰·瓦迪姆执导的《门泽哲斯坦》、罗杰·科尔曼执导的《红死病》等电影就是根据爱伦·坡电影改编的。在传统传播媒介的条件下,中西方文化交流较少,中国读者很难读到《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喜福会》、《夜色温柔》、《最蓝的眼睛》、《无名的裘德》、《推销员之死》等优秀英美文学作品,但在互联网时代读者可以通过手机、计算机等方面快捷地阅读这些作品,这无疑促进了英美文学作品的传播。 三、网络媒介对英美文学传播的消极影响
经典文学是经过时间考验和历史选择的“最具有价值、最具有艺术魅力、最完美的文学作品”,它有着典范性、艺术性、思想性等特征,承担着传递人类精神文化、净化思想灵魂的重任,正如曹丕所言,“文章,经国之业,不朽之盛事”。以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为例,该小说语言精练、含蓄、质朴,具有较强的节奏感、音乐感和深刻的象征意义,其中的大海、马林鱼、狮子、老人、鲨鱼等象征意象都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这些完美展现了“冰山原则”的文学创作理论。但是,网络媒介传播带有浓重的娱乐化、商业化、去中心化、大众化特征,有着浓郁的自娱自乐色彩,这不利于读者深入阅读和体验文学作品,也给英美文学的传播带来许多消极影响。
自从“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之后,网络文学就打破了纸质媒介和文学出版的堡垒,为不同年龄、性别、文化层次的人们营造了可以相互交流的平台,但也深刻改变了读者的阅读心理和审美习惯。随着网络媒介的发展,图像、动画、影视等信息日益泛滥,不断蚕食着社会大众的阅读时间,改变着大众的阅读习惯、审美心理和思维方式,使许多昔日的文学信徒变成了网络媒介的“Fans”,以文字为载体的英美文学被逼近了“死胡同”。如今,许多经典文学失去了以往的艺术魅力,纯文学杂志、小众化的报纸副刊等已失去了往日的读者市场,除了少数文学爱好者之外,很少有读者喜欢纯文学作品,这无疑给英美文学传播带来许多不利影响。
此外,在文化市场化、传播多样化的今天,文学不再是崇高、高雅和神圣的代名词,而成为“大众狂欢”的娱乐品,文学作品的商业化、娱乐化、庸俗化、低俗化色彩越来越浓厚,文学创作也走向了媚俗的道路,许多“意见领袖”、出版公司、作家等会通过各种形式向读者推荐文学作品,或在报刊、网络社区、个人微博上发表文学评论,而这些行为往往带有浓重的商业意味,消弭了文学的无功利色彩,使文学传播被商业文化“牵着鼻子走”。正如马尔库塞所说,“大众传播工具经常不引人注意地将文学、艺术、宗教等与商业节目混为一体……变成了商品形式”。在这种文化环境中,《老人与海》、《警察与赞美诗》、《哈姆雷特》、《李尔王》、《傲慢与偏见》、《基督山伯爵》、《简·爱》、《白鲸》等经典英美文学作品遭到冷遇,很少有人认真阅读、深入思考这些经典作品,使英美文学作品传播变得零碎化、肤浅化、片面化,影响了英美文学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学者蒂奇诺·多诺霍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距增长》中提出,“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知识鸿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的态势”。现实生活中,经济条件好、知识丰富的群体更容易获取信息,知识或经济贫困的群體只能被垃圾信息、商业文化所包围,难以获得有价值、有深度的英美文学作品,这些无疑影响了英美文学的传播。
在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网络媒介给文学艺术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而,应深入思考网络媒介给文学传播带来的巨大影响,以更好地推进英美文学传播。
参考文献
[1] 赵敏.大众传媒在经典文学传播中的作用[J].廊坊师范学院,2005(03).
[2] 梁雪漫.谈大众媒体与文学传播的关系[J].新乡职业技术学院,2015(02).
[3] 王薇薇.引导和消解: 大众传播对文学的影响[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4] 鲁捷.论网络文学概念及特征[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01).
[5] 欧阳友权.互联网时代的文学生态论[J].阴山学刊,2003(01).
[6] 覃春华.以实例探析英美文学传播中大众传媒的助推作用[J].新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5).
[7] 朱国春.论大众传媒对英美文学传播的助推作用——以美国爱伦·坡为例[J].中国报业,2013(06).
作者简介:马艳彬(1981- ),女,汉族,河南安阳人,硕士研究生,河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及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