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如何提高学生对政治学科语言的运用能力呢?下面,我们试从语言积累、语言内化、语言锤炼、语言运用四个
方面作些探索。
一、定量的积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一个人没有较深厚的学科语言基础,那么掌握理论与培养能力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对每个人而言,进行定量的积累是必需的,也是语言运用的前提条件。第一,努力实现教师课堂语言专业化。教师一定要牢牢抓住自己的学科语言,切忌顾此失彼。要讲求课堂语言艺术,做到“言传身教”。第二,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学习政治学科语言。第三,博览众采,适当运用“拿来主义”。例如,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查找资料、收集卡片,大胆接触思想政治语言,即使生吞活剥,也比学生“腹中空空”要好。
二、语言质的内化
深思整个教学过程,会有这样的感悟:教师精彩的表演往往定格在讲台前、黑板上,或在课本的字里行间圈点勾画。其情形是“课堂了然,课后茫然,开书了然,闭书茫然”。而要做到语言的内化,主要是要对知识做出解释,并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含义,举出例子,做出正确转化、改写等。比如,在学生信息库存中贮藏了“市场经济”这一信息后,就可以进一步认识“劳动市场”“技术市场”“金融市场”“人才市场”等现象,从而多方面拓展其内涵;也可以比较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联系与区别。这样,学生就把课本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把看似简单的词语、字句变为包含一定经济学理论、哲学思想、政治学思想的专业术语。
三、语言锤炼
俗话说:“熟能生巧。”要把专业术语变为学习的工具,变为灵活的答题语言,平时要求学生对语言进行反复练习是必要的。第一,熟练练习,这是基本要求。例如,可以搞对话练习、答题练习、讲演练习、写小论文练习等。在讲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一知识时,可以有意识地要求学生运用“全球化”“市场经济”“价值规律”这些经济学术语。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要求学生运用“国体”“政体”等政治学术语。看似机械简单,其目的在于学生的熟练运用与掌握。第二,创造能力训练,这是高层次要求。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创设一定情境促使学生运用政治术语去仿造、编写新的学科语言。比如,讲“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内容时,可将现代化农业称之为“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绿色农业”等。这种创造性训练,内容多样,形式不拘一格,久而久之,学生对政治语言的运用自然熟能生巧。
四、运用性语言和语言运用
掌握了语言,接着就是如何运用的问题。具体而言,涉及到知识迁移、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解题技巧等方面。“授人以渔”要有新思路,不仅教会学生“打渔”的方法,更要教会学生加工制作“鱼料”的手艺,让学生变成政治学科语言知识运用的能手。
第一,选准运用性语言。所谓运用性语言,是指那些与时事热点、实际生活及综合学科相连的语言,也就是思想政治课的运用性语言。如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价值规律等术语,在实际中运用得多,在考题中也经常出现。熟练运用它们,有利于提高答题精确度,缩小搜索知识信息的范围,把学生从成堆成海的概念术语中解放出来。
第二,克服“畏惧”心理,实现语言运用中的跨越。
心中若有一个“怕”字,各种创造就无法实现。近年来的试题中出现了大段的文字材料,以及众多图表与数据,给学生解题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很多学生就怕主观题。那么,如何跨越这一心理障碍?首先要跨越语言障碍。寻找和筛选答题语言的过程,本身就是思维跨越的过程,诸如跨章节、跨学科,在思维的急速运转中,寻找知识与材料的连结点,寻找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从而做到“去粗取精”“由表及里”。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训练中,要起到画龙点睛的引导作用,练习题要加大分析力度,评讲过程要注意点化语言运用技巧,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于联系,善于否定。
方面作些探索。
一、定量的积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一个人没有较深厚的学科语言基础,那么掌握理论与培养能力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对每个人而言,进行定量的积累是必需的,也是语言运用的前提条件。第一,努力实现教师课堂语言专业化。教师一定要牢牢抓住自己的学科语言,切忌顾此失彼。要讲求课堂语言艺术,做到“言传身教”。第二,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学习政治学科语言。第三,博览众采,适当运用“拿来主义”。例如,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查找资料、收集卡片,大胆接触思想政治语言,即使生吞活剥,也比学生“腹中空空”要好。
二、语言质的内化
深思整个教学过程,会有这样的感悟:教师精彩的表演往往定格在讲台前、黑板上,或在课本的字里行间圈点勾画。其情形是“课堂了然,课后茫然,开书了然,闭书茫然”。而要做到语言的内化,主要是要对知识做出解释,并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含义,举出例子,做出正确转化、改写等。比如,在学生信息库存中贮藏了“市场经济”这一信息后,就可以进一步认识“劳动市场”“技术市场”“金融市场”“人才市场”等现象,从而多方面拓展其内涵;也可以比较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联系与区别。这样,学生就把课本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把看似简单的词语、字句变为包含一定经济学理论、哲学思想、政治学思想的专业术语。
三、语言锤炼
俗话说:“熟能生巧。”要把专业术语变为学习的工具,变为灵活的答题语言,平时要求学生对语言进行反复练习是必要的。第一,熟练练习,这是基本要求。例如,可以搞对话练习、答题练习、讲演练习、写小论文练习等。在讲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一知识时,可以有意识地要求学生运用“全球化”“市场经济”“价值规律”这些经济学术语。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要求学生运用“国体”“政体”等政治学术语。看似机械简单,其目的在于学生的熟练运用与掌握。第二,创造能力训练,这是高层次要求。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创设一定情境促使学生运用政治术语去仿造、编写新的学科语言。比如,讲“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内容时,可将现代化农业称之为“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绿色农业”等。这种创造性训练,内容多样,形式不拘一格,久而久之,学生对政治语言的运用自然熟能生巧。
四、运用性语言和语言运用
掌握了语言,接着就是如何运用的问题。具体而言,涉及到知识迁移、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解题技巧等方面。“授人以渔”要有新思路,不仅教会学生“打渔”的方法,更要教会学生加工制作“鱼料”的手艺,让学生变成政治学科语言知识运用的能手。
第一,选准运用性语言。所谓运用性语言,是指那些与时事热点、实际生活及综合学科相连的语言,也就是思想政治课的运用性语言。如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价值规律等术语,在实际中运用得多,在考题中也经常出现。熟练运用它们,有利于提高答题精确度,缩小搜索知识信息的范围,把学生从成堆成海的概念术语中解放出来。
第二,克服“畏惧”心理,实现语言运用中的跨越。
心中若有一个“怕”字,各种创造就无法实现。近年来的试题中出现了大段的文字材料,以及众多图表与数据,给学生解题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很多学生就怕主观题。那么,如何跨越这一心理障碍?首先要跨越语言障碍。寻找和筛选答题语言的过程,本身就是思维跨越的过程,诸如跨章节、跨学科,在思维的急速运转中,寻找知识与材料的连结点,寻找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从而做到“去粗取精”“由表及里”。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训练中,要起到画龙点睛的引导作用,练习题要加大分析力度,评讲过程要注意点化语言运用技巧,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于联系,善于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