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HENG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主题党日活动是增强党的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形式。大学生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在引领和带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着的特殊作用。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深入剖析了主题党日活动在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中的重要意义,运用调研数据客观分析了高校学生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主题党日;大学生;党支部
  “主题党日”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党日制度”和“党员活动日”制度及“党员主题实践活动”的延续[1],是中国共产党组织生活的重要创新,更是党支部组织生活的重要载体。本文以北京联合大学学生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开展情况调研为例,剖析了主题党日活动在高校大学生党支部建设中承担的教育功能、主题党日活动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对策建议。
   主题党日活动在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1.党员党性教育手段
  党性,是共产党员的政治人格,党性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性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经过长期自觉的修养和锻炼才能养成。党性强,自我要求就严,遵守党章党规的自觉性就高,就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高校学生党支部,通过定期开展主题党日,强化学生党员身份意识,增强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夯实学生党员政治理论素质,提升政治理论修养;教育引导学生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增强学生党员的党性观念,激发学生党员的先锋意识,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更好地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笔者所在的学生党支部开展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学习“四史”、读红色经典著作、重温入党誓词、结合重大纪念日、疫情防控等主题党日活動,不断提高学生党员党性修养,树立“一个党员一面旗帜”意识,坚持用党章党规规范党员行为,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党员做到“学思践悟、知行合一”,确保广大学生党员党性坚强,品行端正,切实在各方面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2.支部组织生活载体
  党内组织生活是我们党保持生机与活力的载体、基础和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党内生活方面,一个是坚持、一个是加强、一个是创新。”高校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是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形式。作为学生党支部,通过每月一次的主题党日活动,坚持党内生活制度,形成党内生活长效机制,主题党日活动已成为支部生活的重要载体;也是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促进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有效载体。主题党日制度的落实使党员教育的形式和载体更加丰富多彩:主题党日活动可以是理论学习,也可以是参观走访,还可以是微讲座、社会实践等;可以在室内进行,也可以在室外进行。主题党日活动形式灵活多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党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能激发青年学生探究学习、实干实做、创先争优的热情,使学习教育活动转换为一种行动自觉,也成为高校学生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的有力手段。
  3.立德树人的重要保障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开展高质量的主题党日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阵地。高校学生党支部开展的主题党日活动是对学生党员进行继续教育和培养的重要形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学生党支部注重发挥主题党日活动的育人纽带功能,围绕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活动设计过程中,不断强化“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的教育理念,将党的历史、政策等通过主题党日活动进行学习和传播,不断提高学生党员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引导广大学生党员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和传播者,立志将个人青春理想融入到伟大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党日活动,加强学生党员爱国主义教育,厚植家国情怀,牢记初心使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形成以党建工作引领推动促进人才培养的强大合力,最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高校学生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现状及存在问题
  笔者随机调研了北京联合大学13个学院的学生党支部成员,收到有效问卷427份,调研对象包括学生党支部的教师、本科生党员和研究生党员。调研结果表明:93.21%的被调研者认为每月一次的主题党日活动频率合适,97.9%的被调研者认为自己所在支部的主题党日活动是有吸引力的,被调研者一致认为支部开展的主题党日活动在提升党员意识、增强支部活力、规范政治生活等方面效果明显。91.57%的被调研者认为增强主题党日活动吸引力的最有效方法是创新活动形式,加强活动策划和实施。调研数据反映:学校学生党支部开展的主题党日活动受到了所在支部成员的高度认可,但大家也认为主题党日在开展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和问题,总结归纳如下:
  1.主题党日活动缺乏连贯性和系统化
  主题党日活动虽然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前期也会有具体实施规划,但主题党日活动没有系统性规划,活动之间缺乏连贯性,容易产生“走过场”之嫌,教育意义会大打折扣。大多数学生党支部书记身兼数职,工作头绪非常多,难以保证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深入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有些支部主题党日在开展活动前才确定活动内容,缺乏系统的规划和设计,随意性较大。同时,学生党支部学生党员流动性较大,有的支部是由不同层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党员组成,课业负担不一样,导致系统性主题党日活动难以展开,主题党日的连贯性和系统化难以形成。
  2.理论学习多,实践活动少,活动形式单一
  由于经费、场地及学生时间难以协调等原因,大部分主题党日活动以室内学习为主,室外调研实践活动较少,形式较单一。调研数据表明:87.35%的人认为主题党日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都是活动形式单一,主题党日活动实践活动类仅占20.14%,开展最多的还是时事政治类的学习活动,占比达到64.17%。大家最希望的主题党日实践活动是走访参观。91.8%的被调查者认为主题党日形式应多样化。   3.主题党日活动没有品牌化
  党日活动主题特色不鲜明,没有突出学校、专业的特色,没有发挥学生专长,尚未形成品牌化的主题党日活动。各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没有充分彰显支部特色,趋同化现象比较明显,缺乏亮点和特色。不同年级的学生党支部没有形成有效的“传帮带”作用,不同专业的学生党支部将专业方向、院系特色和主题党日活动有机结合的不多,缺乏品牌化、标杆式、样板式主题党日活动。通过主题党日活动将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有机融入学生学习生活,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效果亟待提升。
   提升高校学生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成效的措施
  1.加强顶层设计
  目前,各高校主管部门都非常重视主题党日活动的检查落实,但缺少督导引领。主题党日活动反映出检查多、督导少,活动的系统性、连贯性不足,导致系统性教育不足,影响力品牌化难以形成。高校主管部门应加强全校主题党日活动的顶层设计,健全制度建设,加强督导检查,建立长效机制,激发基层学生党支部的内生动力,确保主题党日活动高质量开展落实。明确主题党日活动的“规定动作”,从制度上加强指导和督导,规划全年主题党日活动的几大板块,具体实施则由各支部根据实际情况完成,既保证完成规定动作,也保证各支部开展形式多样的自选动作。便于高校学生党支部将组织要求和时政大事、重大节日、学生生活以及成长规律相结合,开展“主题党日 ”的教育探索,将学院特色、专业文化、传统文化、实践文化等融入党日活动中,加强基层学生党组织主题党日活动的系统化设计,使主题党日活动向系统化、品牌化、实效化方向发展,真正发挥基层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2.丰富活动内容形式
  高校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时要关注新格局,因势而谋,应势而变,创新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使主题党日活动富有成效。一是要保证主题党日活动内容突出政治性,使活动接地气、有实效,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党日活动,增强组织生活的感染力、吸引力,激励支部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开拓创新,勇做时代先锋。例如:“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十一”国庆节等重大日子开展历史教育,结合疫情防控开展爱国教育等。二是要注重主题党日教育模式创新,在新媒体时代下,针对高校大学生教育程度较高、接受新鲜事物较快、自学能力较强、将互联网作为了解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等特点,打造“主题党日 互联网”的宣传教育新阵地,开辟网上党员教育园地、开展网上党员论坛等,通过便捷的网上学习和交流,实现对社会思潮、思想观点、行为方式等核心价值问题进行文化传承和教育。三是要改变单一的室内理论学习的模式,通过“微党课”“今天我主讲”等形式增加党员之间的交流学习,通过理论热点问题演讲研讨、“四史”知识学习竞赛等活动提升学习效果,将志愿服务、红色教育、警示教育等融入到主题党日活动中。
  3.注重策划品牌活动
  高校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的过程中,需要立足基层实际情况,探索“主题党日 ”形式,实现品牌化,凸显支部特色,使主题党日活动落到实处,教育效果突出。一是结合校园文化、院系特色创建党建品牌工程,各学院、系部建立“一院一品牌”“一系一特色”的主题党日活动,激发基层学生党支部根据学院特色、专业特长和学生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党日活动,形成品牌效应,使党建工作和专业教育、学生成长成才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学生党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领作用。二是主题党日活动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展开,使活动能够和学校实际情况充分结合在一起,创建学校主题党日活动特色品牌,助力学校中心工作。三是打造有影响力的线上品牌教育阵地,主动占领网络意识形态主阵地,创新主题党日活动资源,建立先进典型主题党日案例数据库,整合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本文系北京联合大学2019年度校级科研项目立德树人专项“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学生党支部建设有效载体研究—以主題党日为例”(项目编号:Sk10201905)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劲.主题党日应该怎么过[N].大众日报,2019-01-16(6).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1).
  [3]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EB/OL].(2017-03-01)[2020-03-29].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16/moe_1417/201703/t20170310_298978.html.
  [4]潘靓,程涛.高校学生党支部主题党日现状审视与路径优化[J].思想理论教育,2021(1):80-85.
  [5]吴楠.高校学生党支部主题党日的功能价值、现实问题与创新设计路径[J].文教资料,2020(12):134-135,141.
  [6]庄添,黄琳,孙华玲,等.高校学生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为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10):30-31,37.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
  [责任编辑:卜 珺]
其他文献
摘 要:新文科建设是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文社科领域应对科技革命和国际竞争挑战的战略性选择。北京工商大学在新文科建设中根据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三个“不均衡”问题,探索形成了以“四个正确认识”①为切入点,以“五类课程”为支撑、以“三大机制”为保障,价值导向鲜明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新文科;“四个正确认识”;立德树人;创新实践能力   新文科建设的基本遵循  时代背景是学科建设的土壤。“当代中
摘 要: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号召下,高校亟须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人才培养体系的各个环节中。在此背景下,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结合学院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依托于丰厚的学术研究底蕴,逐渐探索出高校专职辅导员与兼职班主任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为新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课程思政;辅导员;班主任;协同育人   高校辅导员与班主任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第一,理论基
摘 要:“常态化”疫情防控是精准预警筛查、快速应急响应、多方协同联动、个人自觉落实的防控长效机制,其重点是“防”,关键在“控”。伴随境外疫情持续蔓延,“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常态化疫情防控进入新的关键阶段,高校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须处理好四个方面的风险考验,妥善落实好四项应对策略,将疫情防控理念、要求、机制融入师生学习生活工作的日常,转化为师生履行个人防护责任的自觉。  关键词:高校;常态化疫情防控
摘 要:基于国家文化战略的视角,从对内、对外文化传播两个维度,探讨了外语院校作为文化传播者在服务国家的新使命中涉及的文化安全风险与文化传播使命。同时,提出外语院校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找到自己在国际传播力建设方面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服务国家战略的突破口。  关键词:外语院校;文化传播;国家文化安全  纵观外语院校的发展历程,文化传播者角色始终贯穿于其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的全部实践之中
摘 要:高校教工党支部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举措、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政治保证和组织基础。在“课程思政”视阈之下,各高校纷纷挖掘课程中的思政要素,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课程思政”为主线,不断开拓育人新途径。在此,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行政教工党支部秉承“为学为师 求实求新”的校训精神,深化立德树人的教育旨归,注重团队自身建设,全面落实“课程思政”育人实践,突出团队活动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等特点,
摘 要:研究生教育属于专业人才教育,如何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高水平人才,课程思政建设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此,以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为例,分析其立足自身学科建设的优势和高端学术平台资源,进而探索研究生课程思政的路径创新:教学思路创新、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以期为研究生教育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提供些许思路。  关键词:课程思政;研究生教育;学科建设   课题研究引领课程思政教学思路创新  研究性是
摘 要:高校年轻干部培养机制的创新,是适应新时代国家教育现代化方针的必然举措,是巩固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是落实新时代党的干部队伍政策的关键步骤,意义非凡。目前,高校年轻干部培养工作基本满足高校需求,但也存在明显的问题,需要依靠机制创新来解决。在明确目标任务、主体责任、基本框架后,着力构建一套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培养机制。  关键词:高校年轻干部;培养机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高校作为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