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对绘画风格的研究不少,但对绘画类型的研究不多.从沃尔海姆的"双重性"理论和波兰尼的"身心关系"理论出发,可将西方绘画分为幻觉绘画、照相写实、具象绘画、具象表现、表现绘画和抽象绘画六种类型.在这种分类的基础上,本文通过比较沃尔海姆的"双重性"与中国画家推崇的"似与不似之间",确定写意绘画的结构,认为写意绘画是一种特殊的绘画类型.
【机 构】
: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100871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中心,北京100871
【出 处】
: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绘画风格的研究不少,但对绘画类型的研究不多.从沃尔海姆的"双重性"理论和波兰尼的"身心关系"理论出发,可将西方绘画分为幻觉绘画、照相写实、具象绘画、具象表现、表现绘画和抽象绘画六种类型.在这种分类的基础上,本文通过比较沃尔海姆的"双重性"与中国画家推崇的"似与不似之间",确定写意绘画的结构,认为写意绘画是一种特殊的绘画类型.
其他文献
我国的现代化战略随经济社会发展不断丰富,从"四个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向国家治理现代化拓展,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提出是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必然.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是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社会治理格局与体制,具体涉及国家安全、社会治安、公共安全、矛盾化解、基层治理等领域的共建共治共享.当前,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目标体系同时包含维持社会和谐有序、促进社会充满活力、维护国家安全三个维度.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复杂的一揽子工程,需要在政策设计与实践互动中形成现代的社会治理体制和现代化的社会治理能力.
在传统的天命观念中,命一直蕴含不为人力所改易的意涵,但随着人文主义的兴起,原儒逐渐认识到人面对命并非完全无力.命的不可抗逆性、无定性,与人能够理解和参与这两个冲突的解释向度长期共存.船山对"君相所以造命"的讨论涉及这对矛盾.因为,如果命是超出主体控制的力量,便是不可"造"的;如果可以"造",就不值得被称作命.通过文本分析以及对文本语境的还原发现,船山的"造命论"是在继承和修正林之奇造命说与批判以王艮为代表的认为人能改变自身命运的明末俗见中展开;"造命论"所涉及两则材料的主旨是受命而非造命.受命的内容是循理
内在意识和外部实在的基本区分,构成了近代哲学的根本难题,从内在意识无法推导和证明出外部实在被康德称为"哲学的耻辱".康德之后,马克思通过"社会劳动"的综合实现了"对黑格尔的批判的批判",胡塞尔则用"意向性拧断了主—客体虚假问题的脖子".但是,由于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仍然停留在意识的内在性当中,它导致了自身无法克服的三对矛盾:现象学还原和先验自我之间的矛盾;本质直观和具体描述之间的矛盾;自明性、确定性和生活世界的模糊性、不确定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需要对意向性活动重新"奠基".实际上,马克思的实践论已经
伴随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技术治理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量.国家作为一个多层级体系,技术治理与科层组织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本文以浙江省A市在2020年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的双重压力下推出的以"一图一码一指数"为抓手的"精密智控"机制作为案例.研究发现,实行技术治理的过程中,科层逻辑依然显著,且"技术赋能"与"科层制约"在不同层级政府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治理的技术特征自上而下呈现逐级减弱的趋势,基层政府仍是大量底数信息的生产者,现代信息技术在向基层政府渗透的过程中存在产生阻滞的可能,基层政
所谓"外在超越"是说,外在于人的天是超凡的,即超出凡俗世界;而所谓"内在超越"则是说,内在于人的理性或心性是超验的,即超出感性经验.孔孟儒学与宋明理学都有内在超越的维度,然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超越范式:孔孟儒学并未取消外在超越之"天",其内在超越旨在"事天";而宋明理学却是以内在的心性取代了外在超越之"天",其内在超越可谓"僭天".这种"僭天"路径选择的现实考量尽管情有可原,但在既有世俗格局下无法实现其初衷,反而带来严重后果.正确的选择乃是改变世俗格局,而这恰恰要求回归"事天"路径,重建外在超越之天.
"不知法不免责"的理念已不适应法定犯时代,而立足于"责任说"研究违法性认识错误对行为人刑事责任的影响,更易于被我国的司法实践所接受.我们通过对228起典型案件的分析,归纳出违法性认识错误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司法认定中的现状和规律;主张法官应以"类型化一般人"为标准,运用"谁主张、谁举证"的程序规则,采用阶段审查的操作步骤,最终推定特定领域的法定犯违法性认识错误是否可避免.将该判断结果对刑事责任的影响界定为"应当减轻、可以从轻"两种法律效果,彰显刑法的"公正"和"谦抑"原则.从技术角度建立类型化的法定犯
为进一步深入开展《本草纲目》日译研究,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典籍“走出去”、中国古代科技典籍“走出去”、中医药文化典籍“走出去”,从宏观视角本文综述和研究了中国古代科技典籍、本草医药典籍《本草纲目》在日本的传播、译介、再传播和持续影响的历程.《本草纲目》在日本的译介史和翻译史包括酝酿期、准备期、启动期、高潮期、继续发展期,具体涉及中文原文版本引入,重新翻刻、日文训点、注释、解读及日文摘译、节译、编译,日文全注全译、日文全译新注新修订等阶段.
为使更多典籍研究工作者关注《墨子》在英语国家以外地区的传播,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对《墨子》在日本的传播背景、《墨子》在日本的传播史以及日本对《墨子》各方面思想所作的研究进行分析,探讨《墨子》在日本的传播.研究表明,《墨子》最迟在平安后期就已传入日本,之后末木刚博、浅野裕一、渡边卓、冈本光生等人针对《墨子》中的哲学、科学等思想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所作研究将有利于扩大中国文化的传播范围,可使《墨子》中的科技知识得到更多相关工作者的充分利用.
《天工开物》作为我国明末科技典籍巨著,刊行后早期的传播趋势却是“墙内开花墙外香”.日本对于《天工开物》的重视和翻译传播,既促成了国人对该典籍价值的再认识,也为后来善本的保存和推动该典籍在国际上的重视和研究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努力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既要保有自信、不懈努力,同时也可以发挥海外汉学家的作用,为我们提供来自接受国的宝贵经验.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混杂的、流动的、多种文明交织一体的世界,异乡人是现代人的精神特质.南非移民作家约翰·库切的自传体小说演绎了南非人自主或被迫流亡他乡他国所导致的精神上的创伤、沉沦、自救的故事.通过研究库切小说中记忆的、想象的关于南非的文本叙述和作者经历的互动,可以窥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南非人的精神特质和时代风貌,为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蓝图提供微观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