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課。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可见,教学的有效性是至关重要的。这两年,小学数学教材在内容呈现和结构安排上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驾驭新教材,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成了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生本课堂;自主学习;引导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理论学习,我对课程调整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
一、循序渐进,掌握方法
源于“理解现实情境,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的问题研究。
【片段1】解决问题(乘除法两步运算)
师:同桌两人合作,说说两幅图的图意。
生1:第一幅图中有6条船,每条船上有4个同学。
生2:第二幅图:这些人去坐碰碰车,每辆车坐3人。
生3:这么多人要坐几辆碰碰车?
师:第二幅图和第一幅图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生4:解决第二个问题要先求出第一幅图中的人数。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
生5:4×6=24(人) 24÷3=8(辆)
师:每一步表示什么?
生6:4×6=24(人)表示一共有24人,24÷3=8(辆)表示24个人每辆车坐3人,需要8辆车。
分析:这个案例呈现了教师循序渐进地给孩子们提供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这个案例说明:情境的创设不仅要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兴趣,还要符合大多数孩子的认知特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很重要。教材调整后,从一年级就开始逐步地让学生学习体会并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所要经历的步骤:理解现实的问题情境,发现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并分析问题,从而找到解决方案并加以解决。低年级一般有“知道了什么?”“怎么解答?”“解答正确吗?”提示解答问题的基本步骤;从三年级开始采用“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提示。循序渐进地渗透给学生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从而使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从学生分析问题入手,在提高学生能力上下工夫,教给学生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训练,在知识方面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能力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和创造性。
二、引导探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源于“如何让学生在质疑中产生兴趣,激起自主学习的欲望”的问题研究。
【片段2】《鸡兔同笼》
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1.自主尝试解决问题(尝试法)
师生发现:用“尝试”的解决,得到了正确的结果,但是有些凌乱。
学生尝试用按照顺序列表试一试。
方法:一一列举。
学生自主体会到一一列举虽然有点麻烦,但能保证不遗漏。
在尝试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多一只兔子就减少一只鸡,就会增加两只脚。
学生在列表中发现:可以不逐一尝试,直接想到正确的答案。
2.介绍抬脚法
师:假设鸡兔全部抬起2只脚,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1:鸡没腿了。
生2:鸡全部一屁股坐地下了。
生3:我们可以认为鸡全部腾空了。
学生在交流中,自主探索发现,这种抬脚法原来解决起“鸡兔同笼”问题如此简单。
生4:2×8=16(只) 抬起16只 26-16=10(只) 站着的10只肯定都是兔 10÷2=5(只)兔 8-5=3(只)鸡
分析:《鸡兔同笼》是原来教材六年级的内容,在调整教材后在四年级下册出现了。起初,我认为这种大胆的尝试也许是错误的。但在认真研读教材并实践上了公开课后,发现教材的调整确实是有必要的。只有在五年级学方程前接触《鸡兔同笼》问题,才能真正使学生感受到解决此类问题的多种数学方法,这是方程解法所不能比拟的。这个案例说明,学生自主探究方式的教学时,教师以课件动态演示为探究辅助手段,巧妙地将认知经验和思维过程转化成了数学语言,从而形成了解决问题的全新的一般策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推理能力。
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围绕主题图提出问题是新课程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挑战,也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当教师出示主题情境后,学生往往会发现一些与数学无关的、重复的、低层次的、超过大部分学生认知水平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往往使老师措手不及,有时一节课下来连基本的教学任务都没有完成,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了。可见,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中,教师的有效引导尤为重要。
生本课堂更加细致地反映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不能盲目追随,要在践行生本课堂过程中突出关键点和启发性,体现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思维发展等规律。作为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灵活驾驭教材,课前做好前置性要求,真正实现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在轻松、愉悦、自主的氛围中探索发现知识。
参考文献:
罗珊.关于生本课堂有效性的思考[J].校园英语,2014(19).
关键词:生本课堂;自主学习;引导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理论学习,我对课程调整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
一、循序渐进,掌握方法
源于“理解现实情境,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的问题研究。
【片段1】解决问题(乘除法两步运算)
师:同桌两人合作,说说两幅图的图意。
生1:第一幅图中有6条船,每条船上有4个同学。
生2:第二幅图:这些人去坐碰碰车,每辆车坐3人。
生3:这么多人要坐几辆碰碰车?
师:第二幅图和第一幅图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生4:解决第二个问题要先求出第一幅图中的人数。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
生5:4×6=24(人) 24÷3=8(辆)
师:每一步表示什么?
生6:4×6=24(人)表示一共有24人,24÷3=8(辆)表示24个人每辆车坐3人,需要8辆车。
分析:这个案例呈现了教师循序渐进地给孩子们提供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这个案例说明:情境的创设不仅要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兴趣,还要符合大多数孩子的认知特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很重要。教材调整后,从一年级就开始逐步地让学生学习体会并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所要经历的步骤:理解现实的问题情境,发现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并分析问题,从而找到解决方案并加以解决。低年级一般有“知道了什么?”“怎么解答?”“解答正确吗?”提示解答问题的基本步骤;从三年级开始采用“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提示。循序渐进地渗透给学生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从而使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从学生分析问题入手,在提高学生能力上下工夫,教给学生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训练,在知识方面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能力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和创造性。
二、引导探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源于“如何让学生在质疑中产生兴趣,激起自主学习的欲望”的问题研究。
【片段2】《鸡兔同笼》
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1.自主尝试解决问题(尝试法)
师生发现:用“尝试”的解决,得到了正确的结果,但是有些凌乱。
学生尝试用按照顺序列表试一试。
方法:一一列举。
学生自主体会到一一列举虽然有点麻烦,但能保证不遗漏。
在尝试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多一只兔子就减少一只鸡,就会增加两只脚。
学生在列表中发现:可以不逐一尝试,直接想到正确的答案。
2.介绍抬脚法
师:假设鸡兔全部抬起2只脚,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1:鸡没腿了。
生2:鸡全部一屁股坐地下了。
生3:我们可以认为鸡全部腾空了。
学生在交流中,自主探索发现,这种抬脚法原来解决起“鸡兔同笼”问题如此简单。
生4:2×8=16(只) 抬起16只 26-16=10(只) 站着的10只肯定都是兔 10÷2=5(只)兔 8-5=3(只)鸡
分析:《鸡兔同笼》是原来教材六年级的内容,在调整教材后在四年级下册出现了。起初,我认为这种大胆的尝试也许是错误的。但在认真研读教材并实践上了公开课后,发现教材的调整确实是有必要的。只有在五年级学方程前接触《鸡兔同笼》问题,才能真正使学生感受到解决此类问题的多种数学方法,这是方程解法所不能比拟的。这个案例说明,学生自主探究方式的教学时,教师以课件动态演示为探究辅助手段,巧妙地将认知经验和思维过程转化成了数学语言,从而形成了解决问题的全新的一般策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推理能力。
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围绕主题图提出问题是新课程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挑战,也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当教师出示主题情境后,学生往往会发现一些与数学无关的、重复的、低层次的、超过大部分学生认知水平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往往使老师措手不及,有时一节课下来连基本的教学任务都没有完成,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了。可见,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中,教师的有效引导尤为重要。
生本课堂更加细致地反映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不能盲目追随,要在践行生本课堂过程中突出关键点和启发性,体现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思维发展等规律。作为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灵活驾驭教材,课前做好前置性要求,真正实现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在轻松、愉悦、自主的氛围中探索发现知识。
参考文献:
罗珊.关于生本课堂有效性的思考[J].校园英语,20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