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会比长城更不朽

来源 :作文周刊·高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xin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寻文明支配下的边缘人性。”(2008年)
  “将民间故事、历史事件与当代背景融为一体。”(2012年)
  以上分别是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以及莫言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与莫言最醒目的共同点是同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事实上在前往诺贝尔奖的路上他们同样经历过苦难的童年,前者出生在二战,后者生长于自然灾害;走下诺贝尔领奖台后他们也都选择了回到大学校园任教,值得一提的是,勒·克莱齐奥还是南京大学的兼职教授。
  近日,76岁的勒·克莱齐奥、61岁的莫言这两位身兼教职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浙江大学校园内,进行了一场题为“文学与教育”的学术对话。
  勒·克莱齐奥:写作是做梦,难道做梦还为别人做?
  勒·克莱齐奥说:“对我来说写作是个人经营,写作时不考虑读者。很多硕士、博士做论文研究我和我的作品,我读到时会奇怪,觉得不是我。写作是做梦,难道人做梦还为别人做?写作对我而言是种需要。”在他看来,写作的关键是不能失去自我,要拉开距离,“我写作的时候感觉自己是一种‘双重人’的存在,一个就是纯写作的人,用他的笔墨或者计算机去书写;但写作的时候我又感觉自己是一个女人,去寻找某一种艳遇,就像一个老人怕自己死去,就像一个孩子在寻找自己的路。”
  莫言:文学是教育的基本方法。
  我们每个人从听爷爷奶奶讲故事起,实际上就开始接受文学的教育。另外文学也是教育重要的内容,听故事,读书、读诗都是文学的内容,教材里每一篇课文实际上都是很好的文学作品,或者小說里面的借鉴。莫言补充道,在物质化的当下,他仍然对文学保持着乐观,“我认为还没有像大家前几年所描述的那样文学即将死亡,为什么?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人类的语言不会消亡,文学永远存在,我们之所以能够反复地读一篇小说、读一首诗歌就在于语言本身的美,或者语言这种审美的余韵是别的东西不能代替的。文学是永远存在的。”
  勒·克莱齐奥认同莫言的观点,甚至表示文学会比长城更不朽,“因为文学给大家带来力量。文学可以写在纸上或屏幕上,形式不是很重要,关键是文学会以精神形式继续存在。现在都讲创造,日常一些创造太多,过两天就过时了,但是文学、语言是会存在下去的,我之所以喜欢中国就在这点上。无论是在传统还是在政治教育方面,对于文学的承认在当今世界具有重要的力量,当今世界不仅仅需要科学,也不仅仅需要人文或者是艺术。文学恰恰是人文与艺术之间的平衡,而文学过去的贡献和未来的贡献就是为人类的这种平衡以及和谐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每年5月开始,保护区内许多鸟类会向色林错湖边水草相对丰美的区域迁徙,并在岛上产蛋孵化。这一期间我的主要职责就是保证鸟类正常孵化不受外界干扰。”扎西平措说。色林错湖在藏语中意为“威光映复的魔鬼湖”。这里少有“风吹草低现牛羊”的诗情画意,多是雪山环绕,湖泊遍地,藏羚羊、野牦牛、黑颈鹤、藏野驴等珍稀动物在此繁衍生息。  今年34岁的扎西平措当野生动物保护员已经7年多。像往常一样,扎西平措一早就带着自己
期刊
威信县水田镇湾子苗寨有着300多年的历史,这里居住着27户100多名苗族群众。寨子地处山区,发展滞后,随着大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苗寨的老人和孩子越来越多。10多年前,熊杰红和丈夫像大多数青年一样踏上外出打工之路。后来因为放不下家里的孩子,她放弃了打工的念头,“我不能再出去了,要不然,我们苗寨的孩子们怎么办?”于是,从1999年开始,再没有外出务工的熊杰红义务当起了寨子里这些留守孩子们的“代理妈
期刊
鲲鹏抟扶摇直上九万里,非身形之大,乃借以东风;驾扁舟而度激流者,非能水也,借以船只。借助外力,方能更好地铸就成功,实现双赢。  雄鹰借助蓝天展示搏击苍穹的姿态,蓝天借助雄鹰展示自己宽广的胸怀;花朵吸收大地的养料得以生长绽放,大地借助花香增添自己的芬芳;风筝借东风之力扶摇直上,东风借风筝展示自己的力量……雄鹰与蓝天,花朵与大地,风筝与东风,种种事例表明,唯有相互借力,才能展示更好的自己,使人生更上一
期刊
我们究竟当读哪些书好?我认为:业余读书,大致当分下列数类:  一是修养类的书。中国有关人生修养的几部书是人人必读的。首先是《论语》。切不可以为我从前读过了,现在毋须再读。正如天天吃饭一样,不能说今天吃了,明天便不吃;好书也该时时读。再次是《孟子》。孔孟这两部书,最简单,但也最宝贵。如能把此两书经常放在身边,一天读一二条,不过花上三五分钟,但可得益无穷。此时的读书,是各人自愿的,不必硬求记得,也不应
期刊
秋天了。  草,慢慢地枯了;叶,悄悄地黄了;菊花,悠然地开了……在我的故乡,芦花也开了。  故乡多水,房前屋后不是水沟、水渠就是河塘、河滩,而有水的地方,就有芦苇。于是,行走在故乡,目光一瞥,就能看到一大片茂盛的芦苇。或许是为了印证物以稀为贵这一说法,大片的芦苇似乎不讨人喜欢。  那些芦苇,从春到夏,一直脆生生地绿着,绿成了一簇簇浓密的青纱帐。不过,在小孩眼中,芦苇实在太平常了——除了粘知了时折一
期刊
如精灵般的雪花自空中落下,不多不少,刚好覆盖了整个大地,水面上结了一层薄冰,湖边,一株剪雪裁冰、一身傲骨的梅花迎风而绽,给这银装素裹的世界点上了一抹红,花瓣落在湖面的薄冰上,风吹过时微微颤动,拨动了我心中的那根弦……  言·弦跳  有的话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可有的话却是刻在心里,铭记一生。  “姐姐,姐姐。”清脆的童音伴着银铃晃动的叮铃声传进我的耳朵里,我微微一笑,甩了甩手上的水,走出了家门。  
期刊
[ 本场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条刚造好的船,在下海时,造船师问它:“你说说,你将会怎样?”  “葬身海底。”船说。  “我打造你,是为了让你扬帆出海,乘风破浪;可你却是这样的悲观,这样的没有志向。”造船师失望地说。  “这不是悲观,而是每一条船必须面对的现实。如果连现实都不敢面对,那才是懦夫和胆小鬼。”船说。  对于以上材料,你怎么看?要求選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立意自定;除诗
期刊
“葬身海底”,这是一条刚造好的船在被询问自己将会怎样时的回答,看似悲观,实则却表明了这条船对自己最终归宿的清醒认识以及坦然接受。船因认清现实并接受自己的最终命运而在面对惊涛骇浪、险滩暗礁时无所畏惧。船尚且如此,我们更应如此。  从现实起航,认清现实,并不是要求我们以悲观的态度来面对生活,而是让我们在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之后,面对困难与挑战时更加勇往直前。认清现实,接受最终命运的人,不能称之为懦夫,那
期刊
萧红说过:“我不能选择怎么生,怎么死,但我能决定怎么爱,怎么活。这是我要的自由,我的黄金时代。”  如果我们把人生看作一个时间轴,那么它的起点是生,终点是死。那生死之间的空白就需要由我们自己来填补了。就像那艘小船,它知道自己最终会葬身海底,这也是每艘船的命运,逃不过的。那在葬身海底之前遇到的惊涛骇浪,遇到的险滩暗礁,都可算是人生中的别样精彩。一艘船连葬身海底都不怕,还有什么可畏惧的呢?  人也是如
期刊
【例文展示】  花谢,花会再开。人呢?从哪儿摔倒,就应该从哪儿再站起来。  ——题记(题记设问,发人深思,亮出观点。)  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太多,如高考上的失意,事业上的失败,或是挑战台上与冠军的失之交臂,等等。面对这些不如意事时,可能你会烦闷,会委屈,会不服,会一蹶不振,这都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但如果一直这样,它将很有可能成为你前进过程中的阻力。(运用排比构成整句,形象地渲染出人们遇到不如意的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