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控制网在外业工作中的优化设计

来源 :中国电子商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chen5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GPS观测是通过接收天空卫星信号实现定位测量,一般情况下,不要求观测站之间进行通视。且由于GPS观测精度主要受观测卫星的几何状况的影响,与地面构成的几何状况无关。其结果要求外业工作中,GPS控制网的设计达到更好的优化。
  一、当前GPS测量的特点
  GPS网是一种非层次结构,其相对定位测量是若干台GPS接收机同时对天空卫星进行观测,从而获得接收机间的基线向量。并可以一次扩展到所需的密度。GPS网实现了网的精度不受网点所构成的几何图形的影响,其精度与网中各点的坐标及边与边之间的角度无关,而只与网中的各点所发出的基线数目和基线的权阵有关。
  GPS控制网所需的数据包括:一点的坐标,用于网的定位;一条边的方位,用于网的定向;一条边的长度,用于确定网的尺度。
  GPS定位测量主要优势在于高精度、高效率和低成本,而这些优势建立在测前科学的技术设计和测后精确可靠的数据处理为基础的。因此为确保精确,GPS网的设计需考虑到诸多因素,其核心就是考虑网形构造、精度、基准的设计。同时,还应考虑到观测时段、时间、测站位置的选择等。
  二、GPS控制网网形设计原则
  (一)GPS控制网不应存在自由基线。自由基线主要指的是不构成闭合图形的基线,由于自由基线不具备发现粗差的能力,因而必须避免出现自由基线,也就是GPS控制网一般应通过独立基线构成闭合图形。
  (二)GPS控制网中的闭合条件中基线数不应太多。网中的各点最好有三条或更多基线分支,以保证检核条件,使网的精度、可靠性较均匀,提高网的可靠性。
  (三)按照需要和理论要求进行观测。GPS控制网应以“每个点至少独立设站观测两次”的原则布网。这样不同接收机数测量构成网的精度和可靠性指标更加接近。
  (四)至少应与地面网有二个重合点。为了实现GPS控制网与地面网之间的坐标转换,GPS控制网至少应与地面网有二个重合点。通过实践证明,三至五个精度较高、分布均匀的地面点作为GPS网的一部分,以便GPS成果较好地转换至地面网中,同时,还应与相当数量的地面水准点重合,以提供大地水准面的研究资料,实现GPS大地高向正常高的转换。
  (五)为GPS点选择正确的位置。GPS点应选择在交通便利、视野开阔、容易到达的地方,以便于观测和数据的聚合整理。尽管GPS网的观测不需要考虑通视的问题,但是为了便于用经典方法扩展,至少应与网中的另一点通视。
  三、对GPS网的优化设计
  (一)GPS网基准的优化设计
  GPS网基准的优化设计包括位置的基准设计和尺度的基准设计。其中位置的基准设计有:一是建立WGS-84系坐标作为GPS网的固定位置基准。这是如果网中点具有较准确的国家坐标系或地方坐标系坐标,可以通过它们所属坐标系与WGS-84坐标系的转换参数求得该点的WGS-84系坐标,把它作为GPS网的固定位置基准;二是如果网中某点是Doppler点或SLR站,由于其定位精度较GPS伪距单点定位高得多,可将其联至GPS网中作为一点或多点基准;三是如果网中无任何其他类已知起算数据时,可将网中一点多次GPS观测的伪距坐标作为网的位置基准。
  (二)GPS网尺度的优化设计
  由于GPS网尺度随着时间和区域变化,而发生尺度系统误差,因此,在消除此类误差必须对其进行尺度基准进行优化:一是提供外部尺度基准,对于边长小于50km的GPS网,可用较高精度的测距仪施测2-3条基线边,作为整网的尺度基准,对于大型长基网,可采用SLR站的相对定位观测值和VLBI基线作为GPS网的尺度基准;二是提供内部尺度基准,在无法提供外部尺度基准的情况下,仍可采用GPS网观测值作为GPS网的尺度基准。
  (三)GPS网的精度设计
  测量精度是用来衡量网的坐标参数估值受观测偶然误差影响程度的指标。网的精度设计是根据偶然误差传播规律,按照一定的精度设计方法,分析网中的各个未知点平差后预期能达到的精度。这也常被称为网的统计强度设计和分析。一般常用坐标的方差—协方差阵来分析,也常用误差椭圆和相对误差椭圆来描述坐标点的精度情况,或用点之间方位、距离和角度的标准差来定义。对于许多大地网、工程控制网仅有点之间距离的相对精度要求,还是不够的,通常以网中的各点点位精度,或者网的平均点位精度作为表征网精度的特征指标,这种精度指标可由网中点的坐标之方差—协方差阵构成描述精度的纯量精度标准和准则矩阵来实现。纯量精度标准是选择一个描述全网总体精度的一个不变量,做出不同选择,构成了不同的纯量精度标准,并用其来建立优化设计的精度目标函数。准则矩阵是将网中点的坐标方差—协方差阵构造成具有理想结构的矩阵,代表了网的最佳精度分布,具有更细致描述网的精度结构的控制标准。
  (作者单位:大庆市城乡规划局)
其他文献
引言:从介绍第四代移动通信基本概念入手,着重研究了可能采用的OFDM、软件无线电、智能天线、MIMO、基于IP的核心网技术,这些都是通信技术在实际当中的应用。通过对4G通信技术主要优势的分析,探讨了4G的基本特征,将为4G带来的更为广阔的应用领域和市场。  一、4G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4G通信技术的应用已经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势,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4G通信技术势必能够完全取代2G、3G通信技术,成
期刊
一、会计电算化相关理论  (一)会计电算化的概念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要工具的当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是一个运用电子计算机实现的会计信息系统。它实现了财务数据处理的自动化,使传统的手工会计信息系统演变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更重要的是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它不仅仅是会计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经济和科技对会计工作发展提出的要求。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具体工作是用
期刊
引言:在整机装联中,布线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良好的布线会使得设备产品避免许多不必要的干扰,提高设备产品的抗干扰能力。然而,在整机装联中会遇到许多相应布线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整机布线的原则以及常见问题及其处理情况。  整机布线设计就是将机箱中各种电零、部件之间进行电连接的布线设计,为生产提供工艺性设计文件,以保证布线位置与结构的合理性,实现整个机箱内元器件组合之间的电连接并且满足整机的电性能指标
期刊
引言: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学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进步,无线电通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民的生产生活中,从而迫使无线电技术不断的创新,开创出新的业务。近年来,随着电信市场的逐渐扩大,商家在巨大的利益面前,选择经营无线电业务,设台数量的增加导致频谱和卫星轨道资源供不应求。因此,要重视无线电台站的规范化管理,做好无线电的安全保障工作。  前言  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人们对无
期刊
引言: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技术也在飞速的发展,近些年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应用分布式的缓存技术,使其并受到了学术界的一致好评。但是分布式缓存技术在云环境下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分布式缓存技术推动了计算机的蓬勃发展,建立了一个在云计算环境下的计算机领域。本文就从分布式缓存技术的特点、现状、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进行阐述[1]。  前言:二十一世纪人类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计算平台成为
期刊
1、县级监测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1.1大部分县级监测站监测经费不足,日常工作难以运转。近年来,由于县级监测站的日常工作量成倍增加,加上人员工资补贴、各类物品、仪器及其维修价格大幅度上扬,县级监测站财政不堪重负。目前,维持县级监测站工作正常运转,人均事业费支出大约需5万元。但我国很多县级监测站连起码的运行经费都得不到保证,大多数县级监测站把服务性监测、创收经营性收入当作第一要务来抓,以便用经营性监
期刊
引言:本文结合Keil μVision2程序开发流程,描述了51单片机汇编程序多文件编译的实现方法。通过多文件编译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汇编程序代码的可读性、可扩展性,同时也很大程度地提高程序代码的执行效率以及内存空间的使用率,避免内存空间的浪费。  一、序言  近年来,随着C语言的进一步推广使用,绝大多数的工程师都倾向于使用C语言进行单片机系统开发,汇编语言由于可读性、通用性、可移植性差的原因,很难
期刊
引言:计算机网络在各界应用中越来越广泛,计算机服务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对于计算机网络的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为了保障人们对计算机网络的正常使用,提高计算机网络的服务质量,必须对其服务质量进行适当的优化,建立良好的计算机网络服务质量的保证机制。本文将对计算机网络服务质量的优化方法进行简要的探讨。  前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多样化的服务,人们对计算机网络业务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期刊
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虚拟化技术在服务器中的应用日趋成熟。采用虚拟化技术进行服务器的建设能够充分降低其运营及维护成本。本文以某企业的机房服务器的虚拟化建设为实例,浅析虚拟化服务器建设中所涉及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前言:目前我国已基本步入信息社会,各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也逐渐广泛,同时也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1]。以国内某企业为例,随着公司业务的增加,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
期刊
引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与创新,当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对公司开展的各类经营活动进行信息化管理。计算机通信软件作为计算机应用软件里较为常用的软件,在当前的信息化管理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传输质量具有关键性的影响意义。  前言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量不断的增加,同时伴随的就是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更新。如今,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工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