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县级监测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1.1大部分县级监测站监测经费不足,日常工作难以运转。近年来,由于县级监测站的日常工作量成倍增加,加上人员工资补贴、各类物品、仪器及其维修价格大幅度上扬,县级监测站财政不堪重负。目前,维持县级监测站工作正常运转,人均事业费支出大约需5万元。但我国很多县级监测站连起码的运行经费都得不到保证,大多数县级监测站把服务性监测、创收经营性收入当作第一要务来抓,以便用经营性监测资金维持县级监测站工作正常运转,来弥补日常监测经费不足。日常监测业务拓展困难,更难于创新日常监测领域。
1.2县级监测站的建设发展不平衡,各站之间工作能力差距明显。由于我国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当地政府和环保部门对县级监测站工作认知度不同,我国县级监测站发展极不平衡,各站之间工作能力差距明显。例如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县级监测站不管是仪器设备,还是技术人员业务水平都远远超过广大中西部地区县级监测站。除常规监测外,还开展了多领域、高层次环境监测分析工作。而中西部地区一些县级监测站的工作能力及设备还停留在初创阶段,仅开展一些常规监测工作。
1.3县级环境监测工作和环境监测管理工作混淆,阻碍了环境监测事业发展。县级监测站是县环保局的直接下属单位,现在还有不少县级环保局和县监测站合属工作,这样极易造成环境监测和环境监测管理工作混淆。例如,某县环保局下达给县监测站年度目标任务之一就是要保证辖区环境质量达标。一些县级监测管理和监测技术未分离,环境监测管理没有得到加强,没有理顺环保与其他部门、环保系统内各部门关系,致使其出据的监测报告质量差、用途不大的局面。严重影响环境监测的公正性、科学性、权威性,削弱了县级监测站的社会地位。这样既不利于县级环境监测事业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县级监测站为环境管理提供优质服务。
1.4大部分县级监测站队伍不稳、能力偏低、人员偏少,不能完全满足环保工作的要求。一方面,县级监测站工作非常艰苦,尤其是污染源的现场监测,工作环境极其恶劣,基本上都是高空、有毒、水上作业,劳动强度大,对人体危害大。再加上福利待遇与环保其他部门相比相对较低,导致相当一部分人不安心监测工作,想方设法调离县级监测站,致使县级监测站队伍不稳;另一方面,由于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考试制度还不够严格和完善,大多数县级监测站监测技术人员能力参差不齐,一部分人员不能够胜任科学技术含量较高的环境监测工作。另外,由于目前许多县级财政相当困窘,各地都在硬性压缩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现在已波及到本来就工作繁重、人员偏少的县级监测站,致使大多数县级监测站人力资源无法承担日益繁重的任务。
2、县级环境监测转型的对策及建议
2.1加大县级监测经费投入,促进监测工作发展转型。县级财政应依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拨付给县级监测站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人均事业费,维持其工作正常运转。上级环保行政部门根据地域环境特征和污染重点,按照监测项目支出下拨专项经费,配备仪器设备,保证辖区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督监测开展,进行环境风险事故应急监测演练和应急监测。按照国家规定要求,向企业收取一定费用,开展建设项目验收监测。逐步退出以环评现状监测等经营性服务监测领域,转变现在大多数县级监测站天天“找钱”的局面。促进县级监测站工作发展方向转型,有利于县级监测站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提高监测工作水平和环境监测数据质量,也能够让有实力的社会检测单位发挥特长,开展高领域多层次的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工作提供优质服务。
2.2统筹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凸显环境保护公益目的。国家应尽快出台《环境监测管理条例》,使县级监测站的工作职责、人员编制、经费来源等进一步明确。同时,根据县域环境区域特征和污染重点,按照《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规定要求,快速推进县级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县级监测站中原重点站应得到进一步加强,使其兼顾区域性生态监测任务。欠发达地区县级监测站,国家应尽量减少或减免配套资金,并明确制度和要求,严格规范建设标准和程序,督促地方政府加强县级监测站能力建设,确保欠发达地区县级监测站形成一定监测能力。这样一方面可按照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统筹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平衡东中西部县级监测能力,提升县级监测站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可使县级监测技术上档次,监测上规模,缩小地区环境监测差距,积极应对环境风险事故,维护广大公众环境权益,凸显环保公益目的。
2.3改革县级监测机构运转模式,实行上级环保部门直接管理。逐步使县级监测站成为真正的独立法人单位,实现上级环保部门(市、州、盟环保局)直接管理,包括人事任命权和人员考录权等,使县级监测站真正成为县环保局的依靠力量。这样有利于环境监测管理和环境监测技术真正分离,实现管理指挥监测,监测服务管理。同时,这也会增强监测站的责任感,使环境监测数据更为可靠、可信,也能更好地为企业提供公正、及时的环境监测服务。此外,县环保局不直接行政管理县级监测站,也有利于县环保局理顺环保系统内各部门关系,加强环境监测管理,拟订县域环境监测规划,监督县级监测站监测行为,管理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同时,理顺环保与其他部门关系,建立县域环境监测网络,实现环境监测资源共享。
2.4适度增加环境监测人员,稳定县级环境监测队伍。全面实行县级监测站新录用人员考试制度,适度增加监测人员编制。改革目前县级监测站录用人员的方式,全面实行考试用人制度,让真正热爱环境监测工作,又懂业务技术的人加入到县级监测站。同时,对现有监测技术人员加强业务培训,逐步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积极协调、多方争取增加县级监测站人员编制,使其人力资源逐渐符合县级监测工作量的要求,满足基层环保工作的需要。尽快修改原环境监测营养补贴标准,增加现场采样补贴,并和财政、人保等部门联合制定针对环境监测有毒有害作业补贴办法,增加监测人员劳动收入,拉开监测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补贴差距。激发广大县级监测人员劳动热情,提高环境监测劳动效率。完善工作环境和劳动条件,配齐监测车辆、防护设备等。保障人员安全,减小劳动负荷。彻底改变一些县级监测站外出监测采样肩扛手提,一箱一筐的民工队、副业工形象。增强监测技术人员自信心、满足感,为环境管理提供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赵兴权.浅析县级环境监测站应注意的问题探讨,环境保护[J].2009.(4): 27—29
[2]黄兴韬.环境监测与环境监管的关系探讨,环境经济[J].2010.(7):44—47
[3]孙亚红.关于对当前基层环境监测工作发展制约因素的思考,世界环境[J].2011.(1):37—39
作者简介
许舒颖(1972年11月— )女,助理工程师,现就职于利辛县环境监测站从事环境监测及管理工作,已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篇。
(作者单位:利辛县环境监测站 )
1.1大部分县级监测站监测经费不足,日常工作难以运转。近年来,由于县级监测站的日常工作量成倍增加,加上人员工资补贴、各类物品、仪器及其维修价格大幅度上扬,县级监测站财政不堪重负。目前,维持县级监测站工作正常运转,人均事业费支出大约需5万元。但我国很多县级监测站连起码的运行经费都得不到保证,大多数县级监测站把服务性监测、创收经营性收入当作第一要务来抓,以便用经营性监测资金维持县级监测站工作正常运转,来弥补日常监测经费不足。日常监测业务拓展困难,更难于创新日常监测领域。
1.2县级监测站的建设发展不平衡,各站之间工作能力差距明显。由于我国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当地政府和环保部门对县级监测站工作认知度不同,我国县级监测站发展极不平衡,各站之间工作能力差距明显。例如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县级监测站不管是仪器设备,还是技术人员业务水平都远远超过广大中西部地区县级监测站。除常规监测外,还开展了多领域、高层次环境监测分析工作。而中西部地区一些县级监测站的工作能力及设备还停留在初创阶段,仅开展一些常规监测工作。
1.3县级环境监测工作和环境监测管理工作混淆,阻碍了环境监测事业发展。县级监测站是县环保局的直接下属单位,现在还有不少县级环保局和县监测站合属工作,这样极易造成环境监测和环境监测管理工作混淆。例如,某县环保局下达给县监测站年度目标任务之一就是要保证辖区环境质量达标。一些县级监测管理和监测技术未分离,环境监测管理没有得到加强,没有理顺环保与其他部门、环保系统内各部门关系,致使其出据的监测报告质量差、用途不大的局面。严重影响环境监测的公正性、科学性、权威性,削弱了县级监测站的社会地位。这样既不利于县级环境监测事业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县级监测站为环境管理提供优质服务。
1.4大部分县级监测站队伍不稳、能力偏低、人员偏少,不能完全满足环保工作的要求。一方面,县级监测站工作非常艰苦,尤其是污染源的现场监测,工作环境极其恶劣,基本上都是高空、有毒、水上作业,劳动强度大,对人体危害大。再加上福利待遇与环保其他部门相比相对较低,导致相当一部分人不安心监测工作,想方设法调离县级监测站,致使县级监测站队伍不稳;另一方面,由于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考试制度还不够严格和完善,大多数县级监测站监测技术人员能力参差不齐,一部分人员不能够胜任科学技术含量较高的环境监测工作。另外,由于目前许多县级财政相当困窘,各地都在硬性压缩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现在已波及到本来就工作繁重、人员偏少的县级监测站,致使大多数县级监测站人力资源无法承担日益繁重的任务。
2、县级环境监测转型的对策及建议
2.1加大县级监测经费投入,促进监测工作发展转型。县级财政应依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拨付给县级监测站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人均事业费,维持其工作正常运转。上级环保行政部门根据地域环境特征和污染重点,按照监测项目支出下拨专项经费,配备仪器设备,保证辖区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督监测开展,进行环境风险事故应急监测演练和应急监测。按照国家规定要求,向企业收取一定费用,开展建设项目验收监测。逐步退出以环评现状监测等经营性服务监测领域,转变现在大多数县级监测站天天“找钱”的局面。促进县级监测站工作发展方向转型,有利于县级监测站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提高监测工作水平和环境监测数据质量,也能够让有实力的社会检测单位发挥特长,开展高领域多层次的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工作提供优质服务。
2.2统筹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凸显环境保护公益目的。国家应尽快出台《环境监测管理条例》,使县级监测站的工作职责、人员编制、经费来源等进一步明确。同时,根据县域环境区域特征和污染重点,按照《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规定要求,快速推进县级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县级监测站中原重点站应得到进一步加强,使其兼顾区域性生态监测任务。欠发达地区县级监测站,国家应尽量减少或减免配套资金,并明确制度和要求,严格规范建设标准和程序,督促地方政府加强县级监测站能力建设,确保欠发达地区县级监测站形成一定监测能力。这样一方面可按照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统筹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平衡东中西部县级监测能力,提升县级监测站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可使县级监测技术上档次,监测上规模,缩小地区环境监测差距,积极应对环境风险事故,维护广大公众环境权益,凸显环保公益目的。
2.3改革县级监测机构运转模式,实行上级环保部门直接管理。逐步使县级监测站成为真正的独立法人单位,实现上级环保部门(市、州、盟环保局)直接管理,包括人事任命权和人员考录权等,使县级监测站真正成为县环保局的依靠力量。这样有利于环境监测管理和环境监测技术真正分离,实现管理指挥监测,监测服务管理。同时,这也会增强监测站的责任感,使环境监测数据更为可靠、可信,也能更好地为企业提供公正、及时的环境监测服务。此外,县环保局不直接行政管理县级监测站,也有利于县环保局理顺环保系统内各部门关系,加强环境监测管理,拟订县域环境监测规划,监督县级监测站监测行为,管理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同时,理顺环保与其他部门关系,建立县域环境监测网络,实现环境监测资源共享。
2.4适度增加环境监测人员,稳定县级环境监测队伍。全面实行县级监测站新录用人员考试制度,适度增加监测人员编制。改革目前县级监测站录用人员的方式,全面实行考试用人制度,让真正热爱环境监测工作,又懂业务技术的人加入到县级监测站。同时,对现有监测技术人员加强业务培训,逐步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积极协调、多方争取增加县级监测站人员编制,使其人力资源逐渐符合县级监测工作量的要求,满足基层环保工作的需要。尽快修改原环境监测营养补贴标准,增加现场采样补贴,并和财政、人保等部门联合制定针对环境监测有毒有害作业补贴办法,增加监测人员劳动收入,拉开监测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补贴差距。激发广大县级监测人员劳动热情,提高环境监测劳动效率。完善工作环境和劳动条件,配齐监测车辆、防护设备等。保障人员安全,减小劳动负荷。彻底改变一些县级监测站外出监测采样肩扛手提,一箱一筐的民工队、副业工形象。增强监测技术人员自信心、满足感,为环境管理提供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赵兴权.浅析县级环境监测站应注意的问题探讨,环境保护[J].2009.(4): 27—29
[2]黄兴韬.环境监测与环境监管的关系探讨,环境经济[J].2010.(7):44—47
[3]孙亚红.关于对当前基层环境监测工作发展制约因素的思考,世界环境[J].2011.(1):37—39
作者简介
许舒颖(1972年11月— )女,助理工程师,现就职于利辛县环境监测站从事环境监测及管理工作,已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篇。
(作者单位:利辛县环境监测站 )